本稿作者戈國龍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先後師從樓宇烈、湯一介教授研究佛學、道教,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宗教學係教授。書稿是戈國龍主辦的觀虛齋教學課程係列之一的“宗教智慧與大道養生”講稿,作者站在現代哲學的視野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從心靈的寜靜和境界的浩瀚來說明人個體身心成長的目標,並融閤傳統與現代各傢學說,探討個體生命成長的途徑、方法,在現代學術背景下,重構生命哲學的價值和意義。
戈國龍,祖籍江西臨川,?1986年考入南京大學少年部,學習物理學,1990年畢業並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入江西撫州師範專科學校物理係,任助教。1993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師從樓宇烈教授研究佛學,1996年畢業並獲哲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大,師從湯一介教授研究道教,並得到陳來教授的指導,1999年畢業並獲哲學博士學位。1999年8月起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年8月齣站並留所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宗教學係教授。
1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2修行之中一些非常關鍵的元素
3講課之前的一些交代
4初步體驗一下行禪與靜坐
5找到核心的大智慧
6生命和宇宙是一體不二的
7實際上沒有一個統一不變的“我”存在
8從混亂不堪的狀態中逃脫齣來
9如實觀察意識的不同狀態
10不被任何對象化的純粹意識就是你的真我
11業力法則:種子與現行
12我們沒有喚醒自己真正的本質
13探索生命從外到內不同層麵的奧秘
14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15任何語言的錶達都是有局限性的
16什麼是真正傾聽的狀態
17從自我成長到自我超越
18全然地觀照你的呼吸就可以定下來
19人類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
20真正智慧的力量在哪裏
21宗教與宗教性
22信仰的宗教與覺悟的宗教
23要把儒、釋、道的智慧翻譯成現代人能懂的語言
24今天的世界學佛、學道的視野更開闊瞭
25道的錶達與道的體驗
26順則凡,逆則仙
27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8知識的教學與素質的教學
29入道的機緣
30建立修行的正見
31大智慧與大慈悲
32我們的心已經相融在一起
33靜心的不同類型
34係緣修定法
35三觀修慧法
36果位悟道法
37迴歸清涼的心態
38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39心淨即國土淨
40處處無傢處處傢
41真實生活的河流後記寜靜與浩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1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很高興有這個因緣我們能夠相聚在這裏,首先我要嚮你們內在的靈性或者說佛性敬禮!
為什麼要嚮你們的佛性敬禮?因為世界上這麼多人,我們能夠在這個地方相聚,肯定是有很特彆的緣分,不容易的。我們有很多朋友來自遠方,是剋服瞭種種的睏難纔來到這裏的。你們來到這裏就是聽從瞭內心的召喚,因為這裏有某種信息在吸引著你們。不管這種信息是通過什麼渠道來到你身上,但是你意識到這次課程對你的生命很重要,所以你纔會放下手頭上的各種工作,剋服各種睏難來到這裏。
這意味著現在是你們的佛性開始覺醒的時候瞭。
每個人都有內在的佛性,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佛性是沉睡的,它睡著瞭,需要我們去把它喚醒。你們來到這裏,說明你們的佛性已經開始喚醒,所以我要嚮你們的佛性敬禮。同時,我要跟大傢一起,來敬禮那些佛性已得以開顯的先賢大德,頂禮那些偉大的覺者。
大傢一起雙手閤十,從內心深處嚮所有的覺者們敬禮!
嚮佛陀敬禮!嚮老子敬禮!嚮所有的悟道大師們敬禮!
禮敬的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就像常言說的:“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心中裝著什麼人,我們就有可能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的心要跟那些覺者、悟道大師們保持聯結,讓他們的信息經常能夠傳遞到我們的心靈中去,作為喚醒的力量來幫助我們走嚮清醒。
正是因為有那些覺者的教法、智慧的傳承,纔能點燃我們自性的心燈。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盞智慧的心燈,我們要把它點亮,點亮以後我們的生命纔能走嚮光明;更進一步,我們纔能幫助更多的人走嚮清醒,走嚮覺悟。所以整個修行的過程,也就是追隨那些智者們的腳步,踏上這樣一條靈性的、開啓覺性的道路。
為什麼要覺醒我們內在的生命?為什麼要喚醒我們的佛性?
人生中有無數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那就是找到我們自己真正的生命。你可以放下其他所有的事情,但是不能放下這件事情;遺憾的是——我們一般人恰恰是追逐瞭無數的事情,而忘掉瞭這一件最根本的事情。
這是一件生死的大事,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做一個真正的“人”。也許我們都會說,我們不都在做“人”嗎?但是要做“人”就要找到人之所以為人的那個根本,而不僅僅是動物界的一個簡單的生存。要做一個真正的人意味著我們要有“主人”,我們要知道我們是誰,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我們這幾天的課程就是來追問這樣的問題,就是要找到我們的“傢”——我們精神的傢。傢對我們很重要,每個人都知道;但精神的傢我們找到瞭沒有?實際上我們一般的人,都是在流浪,在許許多多對象性的世界裏流浪,而忘掉瞭那個根本的傢園。
針對這門課程我曾寫過一首“開課偈”,大傢跟隨我來念誦一下:
傢有財富韆韆萬,不如禪悅一瞬間!
無上甚深微妙法,甘露灌頂潤心田。
為什麼要念這首偈子?這就是讓我們迴頭來追問生命的那個根本的問題,找到生命最核心的價值。
每個人都喜歡財富,在我們的教學當中,我們不否定財富的價值,也不反對我們去追求財富,但是要知道有一個比財富更有意義的嚮度。相比而言,即使你擁有“財富韆韆萬”,它“不如禪悅一瞬間”!
禪悅是什麼?禪悅不是一般的快樂、高興,而是在你覺醒的瞬間,你融入瞭整體,融入瞭整個法界。你跳齣瞭自我的牢籠而認識瞭那個真正的生命,祂像海洋一樣廣闊。這樣一個瞬間,就是你從無始以來那個無明的生命中跳齣來的一瞬間,當然這樣的一瞬間是何其重要,遠勝於那本質上是無常的財富!
我們也許沉睡瞭韆百萬年,但是在進入禪悅的一瞬間,它就打破瞭那個長夜,閃現瞭智慧的亮光。我們不能說這一片刻的禪悅就是覺醒、成佛、成道,但這是一粒智慧的種子。隻要有這樣一粒種子,我們就可以不斷地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走嚮最終的覺悟就有瞭方嚮,有瞭基礎。
而財富無論你有多少,都是相對的,都是短暫的,它不是你能夠真正擁有的,它跟你的存在是兩碼事。任何一個人不會因為擁有財富,從而自發地改變他內在的生命,自發地提升他生命的質量。財富是有用的,它需要我們轉化它、利用它,但是如果我們生命中沒有主人的時候,財富基本上是“不值錢”的,沒有用的,因為你被它帶走的時候,你的心反而會有更多的問題。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都在追求財富、追求商業的價值,但也有人發現,追求財富隻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層麵。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我們可以說,不斷地走嚮更幸福的人生、更有品質的生活,這是生命的一個自然的、自發的衝動和追求。
在所有的生活品質中,宗教性的體驗纔是真正的“奢侈品”。金銀財寶、鑽石等所有的這些奢侈品都是外在的,無論你擁有多少奢侈品,也不能幫助你心靈的覺醒,它就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宗教性的體驗是你內心生命喚醒的體驗,是你真正的、生命本具的智慧的呈現,有瞭這種體驗,你纔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真正的幸福、淡定和安寜。
這種覺醒的體驗是所有歡樂中的極樂,是所有富有之中的極品。精神的覺悟也是一種富有,也可以說它是我們內在的財富,是生命真正的財富。它不是我們擁有的財富,它就是我們自身的成長和提升。
為什麼我們要開這樣一門課程?就是為那些已經準備好瞭的人——已經準備好瞭要去追求全新生活品質的那些求道的靈魂——獻上豐美的精神盛宴!我們要提煉齣一種精神的糧食,來為大傢服務。修行之中一些非常關鍵的元素2修行之中一些非常關鍵的元素
《像素之外的風景》這本書簡直是給數字時代下的我們集體服下的一劑清醒劑。作者以一種近乎冷峻的、未來學傢的視角,審視著我們如何一步步將感官世界外包給屏幕。他沒有使用任何高深的術語,而是通過一係列生活化的場景——比如虛擬約會、數字身份的構建、以及對“即時滿足”的集體成癮——來揭示我們正在喪失的“厚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等待”這種能力的論述,在算法主導的世界裏,“等待”被視為低效而被清除,但作者有力地論證瞭,恰恰是那些未被壓縮、未被優化的空白時間,孕育瞭真正的創造力和深度思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犀利,像用激光切割玻璃一樣乾淨利落,沒有多餘的感情渲染,純粹依靠邏輯和觀察來構建論點。讀完後,我立刻關掉瞭手機通知,坐在窗邊看瞭一下午的雲,那種感覺久違而珍貴。
評分翻開《琥珀中的昆蟲誌》,我仿佛走進瞭一個被時間凝固的微觀博物館。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博物學觀察與哲學的沉思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作者對那些被封存在琥珀裏的遠古生命體的描繪,細緻到連昆蟲翅膀上的每一根絨毛、每一次掙紮的姿態都清晰可見。他不是在記錄標本,而是在復原一個失落的生態係統,一個億萬年前的、活生生的瞬間。這種對細微之處的執著,反而帶齣瞭對宏大生命規律的理解。比如,書中對一隻史前蚊子體內血液殘留物的分析,竟然引申到瞭對物種起源和滅絕循環的深刻思考。閱讀的過程是一種極慢的享受,需要你調動所有的想象力去重構那個遙遠的世界。它教會我,真正的“永恒”不在於不朽,而在於那些被完美保存下來的“瞬間”。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也極其考究,光是翻閱這些精美的圖像,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這本《星辰低語》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仿佛一頭紮進瞭宇宙最深邃的角落。作者的敘事手法如同天體物理學傢的精妙演算,每一個句子都精準地描繪齣那些宏大卻又難以捉摸的現象。我特彆喜歡他如何將冰冷的科學概念,通過極具畫麵感的語言,轉化為觸手可及的詩意。書中對超新星爆發的描述,那種從無到有的湮滅與重生,讀起來簡直讓人屏息凝神,心髒都要跟著那顆恒星一起跳動、崩塌、再匯聚。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場精神的洗禮,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人類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與獨特。那些關於時間彎麯、引力波的探討,雖然理論上復雜,但在他的筆下,卻變得像孩童在沙灘上堆砌城堡一樣直觀易懂。我甚至覺得,讀完這本書後,夜晚抬頭望嚮天空的次數都多瞭起來,每一個閃爍的光點,都似乎在訴說著久遠的故事,而我,仿佛終於學會瞭傾聽。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拓展瞭我對“存在”本身的理解維度。
評分最近翻閱的《迴聲之牆》,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場對人類文明潛意識的深度挖掘。這本書的結構極其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像迷宮一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圖騰之間穿梭。作者的文筆帶著一種近乎病態的敏感和穿透力,他似乎能輕易地撕開社會錶層那層精緻的僞裝,直視那些我們集體潛藏的焦慮與恐懼。例如,他對“符號崇拜”的解析,從古老的岩畫一直追溯到現代的品牌Logo,那種跨越韆年的共鳴感,讓人不禁打寒顫——我們似乎從未真正進化,隻是更換瞭新的神祇膜拜。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充滿思辨的張力,常常讓我陷入長久的沉思,甚至需要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纔能消化掉那些尖銳的觀點。它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作品,它像一把手術刀,精確地切入時代病竈,雖然過程有些疼痛,但對於追求真相的人來說,這種直麵晦暗的勇氣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評分我得說《鐵軌上的挽歌》是近年來讀到的最令人動容的傢族史詩。這本書的敘事就像老式蒸汽火車緩慢而堅定地爬行在漫長、塵土飛揚的鐵軌上,每一步都沉重,卻帶著不可阻擋的命運感。作者對生活細節的捕捉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不是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黃昏時分廚房裏那盞燈泡的嗡鳴聲,是雨水打在不同材質屋頂上的不同聲響。通過幾代人在鐵路沿綫的生活變遷,我感受到瞭“傢”這個概念在工業化浪潮下的不斷解構與重塑。那些人物的對話,樸實無華,卻充滿瞭未說齣口的愛與遺憾,那種“欲語還休”的東方情感張力處理得爐火純青。讀到最後,我幾乎能聞到書中描述的煤灰味和潮濕的泥土氣息。它不是那種會讓你大呼過癮的快餐文學,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安靜地與之對視,它迴報你的,是深沉的、近乎肉體上的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