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后传 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

蒋介石后传 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师永刚,方旭 著
图书标签:
  • 蒋介石
  • 台湾历史
  • 国民党
  • 政治人物
  • 传记
  • 历史
  • 近代史
  • 军事
  • 回忆录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31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7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蒋介石后传 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在大历史背景下,记述蒋介石在1949年败退台湾后人生最后26年的详细情况。
  从1949年以62岁的年纪黯然落脚台湾,蒋介石长留孤岛达26年的时间,没有再离开这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土地一步,编织着“反攻大陆”的美梦,至死方休。
  蒋介石人生的这段岁月,对大多数人来说依然充满神秘。《蒋介石后传 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沿着两蒋父子在台湾行馆的足迹,一一勾勒出各种“正史”讳莫如深的历史脉络。每处行馆里都有个人的足迹和政坛风云、冷战时代国际风云交汇相通;每个地方都有风起云涌的局势变动和决策变化;历史和现今图片的对比、往事和现实的交相辉映,从另一个****的角度书写了一部蒋氏人生落幕之书。
  幕起幕落,潮叠潮涌,一切俱成往事,两蒋功过已交给历史;只是过往荣光,映衬着如今蒋家在台的淡出与锋芒褪尽。

目录

序章:
前传 蒋介石台湾政治地理:62岁,转进台湾。26年生涯,34处行馆
第一卷 澎湖贵宾馆:蒋介石转进台湾落足处
第二卷 高雄西子湾:蒋介石来台第一行馆,记录“八二三”炮战全程
第三卷 草山行馆:解密蒋介石谋“反攻大陆”之“国光计划”
第四卷 士林官邸:蒋宋25年寒暑共度的唯一“总统官邸”
第五卷 角板山宾馆:台湾版溪口的沧桑岁月
第六卷 阿里山神木与贵宾馆:蒋介石三度避寿地
第七卷 草山御宾馆:见证蒋介石“清党”与“孙立人兵变案”
第八卷 战地行馆:蒋氏父子亲历金门炮战、一江山与大陈岛三大战役
第九卷 大溪行馆:蒋介石与张学良重遇之谜
第十卷 台南风水形胜地涵碧楼(之一):日月潭谋改革党务,流放陈立夫
第十一卷 两岸交流第一线涵碧楼(之二):密使曹聚仁密访蒋氏父子,带周恩来亲笔信会晤
第十二卷 全台首遭拆毁的卦山馆:陈诚与蒋介石三连任之幕后纠结
第十三卷 樱花温泉山色行馆:“雾社事件”旧地的蒋氏梅花
第十四卷 梨山宾馆:蒋介石南巡、“梨山会议”、中兴台湾起步处
第十五卷 栖兰行馆:蒋介石在台湾最袖珍的行馆故事
第十六卷 澄清湖行馆:蒋孔宋三大家族最后在台的聚会
第十七卷 阳明书屋:蒋介石为自己打造的最后文史档案归宿
第十八卷 慈湖行馆:“两蒋”灵柩奉安大陆争议
第十九卷 中正纪念堂密码:蒋介石专用之“国家级”祠堂:中正庙

精彩书摘

  《蒋介石后传 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
  风华褪去,无限凄凉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这是草书大家、国民党大佬于右任。在临终前手书的诗句。1949年,于右任随着蒋介石来到了海角一隅,从此远离故土,并于1964年病逝台北。11年后,蒋介石也在异乡台北画上了人生的句点。
  从1949年以62岁的年纪,黯然落脚台湾,蒋介石长达26年的时间,长留在如许蕞尔小岛,没有再离开这36000平方千米土地一步,毕生编织着“反攻大陆”的美梦,至死方休,未再踏上大陆故土。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即指示各行馆应都归还原来单位自行运用,仅保留角板山新宾馆作为正式的“总统宾馆”,也是当时全台唯一一处正式的“总统行馆”。所以各地蒋介石行馆纷纷取消原先军事戒备森严的限制;只是即便蒋经国作此宣示,但蒋家威势仍在,大多数行馆主管单位还是不敢贸然开放,直到李登辉执政后,这种情形都没有完全改变。所以除了角板山宾馆等少数案例,能在蒋经国指示下,交给“救国团”等团体开放民间住宿与青年度假使用外,多数行馆仍改成蒋介石的纪念厅舍,或是宁可让空间与设施闲置,以避免争议,住进“总统”套房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待遇。至于蒋介石一手促成的慈湖宾馆,更成为蒋介石灵柩暂厝的地点,只是内部摆设略做调整成今日的局面。
  此外,蒋经国正式当家后,宋美龄避居美国,为了表现对宋美龄的尊崇与礼遇,蒋经国还是长期保留士林官邸不做任何改变,同时编拨预算修缮,作为宋美龄的在台住所;但士林官邸的确已不复当年风华,渐渐消逝在政治舞台之上。蒋经国居住的七海官邸,随着他的健康日薄西山,也成为蒋方良孤单向晚的所在。
  同时随着时光流逝,不少蒋介石昔日行馆,因是山间简单建筑,加上台湾山区多野火、强风、暴雨侵蚀,均难以久存,或不堪使用,如草山行馆、合欢山松雪楼都一度荒废,或如桃园角板山的复兴宾馆、中横的青山别馆与大雪山宾馆则均遭火焚毁。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打着反蒋、反国民党招牌的民进党人士跃上台面,“两蒋”行馆也成了批判斗争的对象,例如彰化八卦山行馆,就被民进党地方政府以已达使用年限为由决议拆除,是蒋介石行馆一连串悲惨命运的开始。2000年政党轮替,民进党“去蒋化”攻势更甚,即使能躲过天灾侵袭,蒋介石行馆依旧命运各异,或如草山行馆遭人焚毁,或因少人闻问而荒废在山林之间;遭遇较佳者,改建为贵宾别墅提供游客住宿,或作为历史文化展示空间、美术展场,各有一本难念的经。
  其实蒋介石以岛为家,台湾又有何处不归他所有、归他所管?既然尽归我有,又何须汲汲于私产?不过话说回来,那些蒋介石再次造访概率微乎其微的行馆,即使关闭密封,同样也要长年专人专款维护,虽无行馆之名,却有行馆之实,账自然还是要算到蒋介石身上。
  只是这一路行馆轨迹,象征“两蒋”在台湾留下的足迹,宛如展现他们在台岁月缩影的舞台,幕起幕落,细数着过往风风雨雨、波涛汹涌,俱成往事。“两蒋”功过已交给历史,只是过往荣光,映衬着如今蒋家在台的淡出与锋芒褪尽,不但反映出蒋氏王朝日渐落寞的命运,也让人看到岁月无情,任凭英雄如许,总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淘洗。
  ……
以下是一份不包含《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风云际会:民国初年政坛浮沉录》 作者: 史鉴斋 出版社: 宏文出版社 装帧: 精装/函套(共三卷) 定价: 880.00 元 字数: 约 120 万字 --- 内容简介:乱世雄风,时代的侧影 本书以宏大的史诗笔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最为动荡、也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自辛亥革命爆发至北伐统一大年间(约 1911 年至 1928 年),重点剖析了在这一历史洪流中,一批批政坛人物的崛起、挣扎、合作与倾轧。它并非一部单纯的军事史或政治史,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群像志”,旨在还原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普通人在历史巨变面前的复杂心境与抉择。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的重塑”。从清廷的覆灭,到中华民国的艰难肇建,再到袁世凯复辟的闹剧、军阀割据的迷雾,直至国民革命军横扫中原的壮阔征程,作者摒弃了以往侧重于少数领袖的传统叙事,转而深入挖掘了地方派系、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以及早期职业军官团体的内部运作逻辑。 第一卷:肇始之乱(1911-1916) 本卷详述了武昌首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重点描摹了同盟会内部的路线分歧,以及南方各省独立后,权力如何从革命党人手中过渡到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手中。书中细致考证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过程,分析了孙中山先生在政权构建初期所遭遇的体制性困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袁世凯“小站练兵”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利用辛亥革命留下的真空,逐步蚕食共和体制的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描绘。我们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一个没有深厚共和基础的社会中,昙花一现的共和理想是如何被旧有秩序的力量所吞噬的? 第二卷:军阀角力与北洋沉疴(1917-1924) 本书的中间部分聚焦于北洋政府的长期分裂与内耗。我们没有简单地将这一时期归结为“军阀混战”,而是将其视为权力碎片化时代的社会生态图景。作者通过对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的发家史、财政来源(如盐税、烟土管控)以及其所依赖的地域根基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权力失衡的深层原因。同时,本卷详细梳理了“府院之争”中,议会政治的无效性与知识分子阶层在政治参与中的迷茫。此外,对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屡次尝试,特别是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内部矛盾,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文献梳理,探讨了国民党内部在“联俄容共”政策形成前的思想挣扎。 第三卷:革命洪流的汇聚(1924-1928) 第三卷是全书的高潮,描绘了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北伐的艰辛。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叙事重心放在了黄埔军校的早期运作,以及革命军如何将意识形态宣传与军事行动相结合,实现对民众的动员。我们详细对比了北伐初期各路革命军的组织效率,特别是对国民革命军东征过程中,与各地地方武装“竞合”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书中对“四一二”前后,国民党内部围绕军事控制权和政治路线的辩论,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支撑,展示了革命阵营在统一目标下的巨大张力。 研究视角与史料价值: 本书征引了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英国国家档案馆、以及国内多个省级档案馆的一手档案、私人信札和未公开的军事电报。作者采用“社会史”的视角切入,关注到地方士绅、新兴商会以及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在这一动荡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揭示了权力更迭背后,社会基础的细微变动。本书不仅是政治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更是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如何交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理想读物。它以严谨的考证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重构了一个充满机遇、残酷和未竟理想的“民国元年”。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原因很简单,历史人物的“后传”往往比“正传”更能揭示其人生的真实面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蒋介石在大陆的叱咤风云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他在台湾那段相对沉寂却至关重要的时期,更是充满了值得深究的课题。这本书聚焦的1949-1975这26年,正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巩固统治、进行经济建设、同时面对国际局势变化的时期。我非常好奇,在这段“后传”的日子里,蒋介石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战略和心态的?他是否还怀有反攻大陆的雄心,还是已经开始为台湾的长远发展布局?书中是否会详细描写他在内政、外交上的具体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背后的考量?我更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在失去大陆的巨大失落后,他是如何重建威信,如何团结台湾各方力量,如何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以及如何塑造台湾当时的政治格局。这本书如果能够做到详实而不失客观,细致而不乏深度,那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史学著作。

评分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这个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在我看来,一个历史人物的“后传”,往往比他最辉煌时期的记载更能展现其真实的个性和复杂性。蒋介石在大陆的经历我们耳熟能详,但退守台湾后的26年,是他人生和政治生涯的最后篇章,这段时期他如何维持统治,如何面对国际社会的孤立,如何规划台湾的未来,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在这段时期内的政治策略,包括他如何处理两岸关系、如何应对内部的反对声音、如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外交斡旋。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位领导者,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对台湾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为人知的史料,或者从独特的视角进行解读,那么它将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史学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伟人,不能只看他辉煌的时刻,更要关注他经历失败、退守后的状态。这本书的名字《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退守台湾,这对于蒋介石而言,无疑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他失去了大陆,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且充满挑战的环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在台湾的这26年,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角力,更希望看到他个人精神层面的支撑与挣扎。他是如何从一个大陆的最高领导人,转变为台湾的“最高领导人”?他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如何平衡内部派系,如何制定经济发展政策,让台湾在那个年代能够站稳脚跟,甚至实现经济腾飞?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后传”的叙事,这让我联想到,是否会有一种不同于传统“正史”的视角,去解读他晚年的岁月?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曾公开的细节,或者能够从新的史料中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而不是被单一的标签所定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蒋介石这位人物充满好奇,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很多人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他在离开大陆,退守台湾后的那段岁月。这本书的名字《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直接点明了其聚焦的时期,这正是他政治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奠基与发展时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是否能细致地描绘出蒋介石在那样一种孤立无援、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如何维系政权,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如何规划台湾的未来。我尤其想知道,在这段漫长的“后传”中,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领导人,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决策又受到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的影响?这本书是否有勇气触及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真相,或者提供一些全新的解读角度?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述,更希望它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国民党人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也为我们理解今天的两岸关系提供一些历史的纵深感。

评分

“后传”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未完待续的神秘感,而《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26年(1949-1975)》这个名字,更是直接将我的目光锁定在了蒋介石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大陆的溃败,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而他选择退守台湾,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26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白。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能够深入分析蒋介石在台湾的统治哲学,他如何在那样的困境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他对经济的规划,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对军事的部署,以及他对两岸关系的长期战略,这些都将是本书描绘的重点。我尤其关注他与当时国际力量,特别是美国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了他的决策。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细节,展现他作为一个人,在晚年所经历的思考、挣扎和坚持,那就更显其价值。我期待的是一部能够让我站在历史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选择与无奈的作品。

评分

看看

评分

京东商城自营的图书,配送相当的给力,赞一个!

评分

配送速度超快,这是喜欢在京东下单的理由。

评分

趁着有折扣,买来看看,学无止境啊

评分

买来充实生活

评分

比较写实。

评分

好书,介绍了蒋先生在台湾的后半生

评分

京东商城自营的图书,配送相当的给力,赞一个!

评分

送货快,书很好看,价格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