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园冶多维探析(套装上下册)》是我国早出现的、对世界深有影响、具有完整造园学体系的经典名著。《园冶多维探析(套装上下册)》从多层次、多向度对《园冶》作有机贯通式的探究,其内容包括引申接受论、广域理念篇、建筑文化篇、山水景观篇、花木生态篇、因借体宜篇等。全书内容涉及造园学、建筑学、哲学、美学、文学、画论、生态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养生学、未来学、人居环境理论等。
《园冶多维探析(套装上下册)》可供广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建筑科学理论工作者、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等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前言
第一编 园冶研究综论——古今中外的纵横研究
第一章 计成《园冶》其人其书
第一节 内证:《园冶》书中鳞爪——计成籍贯、行状梳理阐说
第二节 计成“名、字、号”解密——计成与《易》学关系探微
第三节 《园冶》书名及“冶”义试释——兼说古代经典一名多义现象
第四节 《园冶》中几对关系初探
第五节 关于建立“园冶学”的倡议
第二章 计成与交往者关系辨说——兼论同时代人对计成的评价
第一节 阮大铖:“不以人废言”——兼揭“扈冶堂藏书印”之秘
第二节 吴玄:接受与规劝
第三节 曹元甫:计成的“一字师”
第四节 郑元勋:“与无否交最久”——《园冶题词》、《影园自记》的美学价值
第三章 《园冶》传播研究概要
第一节 发现:从日本返回中国——明末以来中日《园冶》诸版本试述
第二节 立基:《园冶注释》及其讨论
第三节 前景:走向学术,走向世界
第二编 园冶选句解析——本位之思与出位之思兼融
第一章 引申接受论
第一节 理论:西方的接受和中国的引申
第二节 实证:国学传统中的引申接受
第二章 广域理念篇
第一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兼探计成天然、如画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试论计成的“真假”美学观
第三节 大冶理想:“使大地焕然改观”——兼探计成的宜居环境理想
第四节 任看主人何必问,还要姓字不须题——计成的园林共享理念
第五节 “三分匠,七分主人”——主论计成缘何推举陆罢
第六节 客集征诗,多方题咏——园林的一种精神性创意工程
第七节 目寄心期,意在笔先——《园冶》创造论[其一]
第八节 景到随机,意随人活——《园冶》创造论[其二]
第九节 稍动天机,全叨人力——《园冶》创造论[其三]
第十节 略成小筑,足征大观——《园冶》创造论[其四]
第十一节 制式新番,裁除旧套——计成与建筑形式美的新变律
第十二节 装壁应为排比——兼论建筑装折的对称律、整一律
……
第三章 建筑文化篇
第四章 山水景观篇
第五章 花木生态篇
第六章 因借体宜篇
下册:
第三编 园冶点评详注——十个版本比勘与全书重订
第四编 园冶专用词诠——生僻字多义词专业语汇释
第五编 园冶品读馀篇——文化文学科学等视角的探究
写作编年故事——代后记
作者专著及其他有关书籍目录
作者有关《园冶》研究论文目录
前言/序言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其一]》)明末计成所撰《园冶》,是一部奇书,是一部文化内涵丰永,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值得“共欣赏”和“相与析”的奇书,当然它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世界颇有影响、具有完整造园学体系的经典名著,同时,也是一部骈、散结合,以骈文为主写成的文学佳作。
而今,历史的车轮早已驶入了21世纪,《园冶》的面世更有380年之久,对它的校勘、注释、翻译、解读、诠释、品赏、研究等方面,虽有了很大或较大的收获,但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30多年来,纠结、沉积为一系列难解之谜,究其原因,除了古奥难读而外,主要由于没有将以上诸方面联系于实践、结合于创作和欣赏的应用,作有机贯通式的探究,同时,也缺少多学科全方位的介入,本书有志于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故尝试着将书名题为《园冶多维探析》,简而言之,拟以一个“多”字概之。
《荀子·劝学篇》云:“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这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此语既揭示了研究的目标——全粹之美,又启示了研究的方法——有层次、有步骤地全面思索解读探析,做到融会一体,贯而通之。本书正是在以往专家学者所积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介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而写成的。
目标、方法的特殊性,决定了本书在结构框架、逻辑思路等方面也与一般著作有所不同,它力求将几种不同体例、不同性质的书有机地整合为一,而以读通经典、品味经典、致用经典为旨归。因此,首先应对本书的结构框架、逻辑思路作一必要的也是简要的交代:
第一编:园冶研究综论—一古今中外的纵横研究
此编按计成其人其书展开,进行纵横交织、点面互补的综合性论述。由于《园冶》一书独特、曲折的历程,而其基本精神又符合于当今时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本书的论述,不但由古及今,衔接时代,而且跨越国界,放眼未来,目的是让人们对《园冶》及其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二编:园冶选句解析——本位之思与出位之思兼融
《园冶》行文中往往有如珠似玉的名言警句嵌寓其间,启人心智,发人深思,极有价值意义。晋陆机《文赋》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意谓在紧要处用深刻而警辟动人话语来点醒文意,冶铸精粹,这犹如石中蕴玉,水中含珠,能使山川具有光辉和魅力。由于《园冶》以饶有累累如贯珠的名言警句为重要特色,故本书的解析,首先不用传统注释的解读模式,也不取学术专著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而以“选句解析”作为探究的重中之重,即从《园冶》书中遴选出大量的警言秀句(也包括难句)作为基本单位,既对其进行“本位性”的的深入解读、诠释、发微,又尽可能对其作“出位性”的发散引申、接受,探析,用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说,既“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样,不仅凸显其言简义丰,意蕴不尽的内涵,而且力求使其服务于时代,联系于社会实践,展示其未来学的价值,使过去卜——现在——未来能一线贯穿,互为映射。同时,又根据其内蕴精义,将其分门别类,归纳为几个单元即专章,从而让人们系统了解《园
冶》各方面的理论建树和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园冶·屋宇》有“探奇合志”之语,本书也有志于实现此语,在学术路径上与合志者一起探奇创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园冶多维探析(套装上下册)》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它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更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颐养性情的重要空间。在浩瀚的中国古典园林文献中,《园冶》以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被誉为“集大成者”。本书《园冶多维探析(套装上下册)》正是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深度、全面、系统解读的力作,旨在揭示《园冶》深邃的内涵、精妙的技法、广博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代依然鲜活的生命力。 第一册:溯源与精义——《园冶》的时代烙印与理论基石 第一册主要聚焦于《园冶》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成书过程及其核心理论体系的梳理与阐释。 时代之音:明代园林文化的土壤 本书将首先把读者带回到明代,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市民阶层兴起的时代。我们将深入探讨明代城市的发展、园林作为权力象征与休闲空间的双重属性、文人阶层对自然山水的崇尚以及园林艺术的地域特色。在此背景下,《园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回应当时社会需求与文化思潮的智慧结晶。我们将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爬梳,勾勒出明代园林文化的宏观图景,为理解《园冶》的创作动机和时代意义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之思:计成的园林哲学 《园冶》的作者计成,其生平虽然资料有限,但其留下的思想却足以闪耀千古。本书将尽可能地搜集和梳理关于计成的零星记载,并结合《园冶》的文本内容,深入探究其园林思想的形成轨迹。计成的园林观,并非仅仅停留在技艺层面,而是融合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哲学理念。他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精神上的契合与心灵的慰藉。我们将剖析计成在书中提出的“选地”、“构法”、“叠山”、“理水”、“植栽”等一系列核心概念,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辨。 文本之魂:解构《园冶》的核心范式 《园冶》全书分为“兴造”、“山水”、“台阁”、“花木”、“杂识”等篇章,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园林建造经验和美学原则。本书将对这些篇章进行逐一的细致解读,特别是对书中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和技法进行重点阐述。例如,在“兴造”篇中,计成提出的“土宜”、“工法”等原则,体现了对材料与工艺的尊重;在“山水”篇中,“掇山”的“势”、“形”、“体”、“色”等要素,以及“理水”的“活”、“静”、“清”、“缓”等要求,皆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园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园林图录,成为了一部指导性的园林理论专著。本书将通过对这些范式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园冶》作为一部实践性与理论性高度统一的经典之作的价值。 山水之韵:叠山理水的神工 叠山与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灵魂。计成在《园冶》中对叠山理水技艺的论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书将特别拨出篇幅,深入剖析计成关于叠山“势”的把握、山形的“变”与“通”、石材的选择与运用,以及理水“如自然之流”的营造手法。我们将结合图示与古代山水画的意境,详细讲解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山林意趣,让园林中的流水仿佛有了生命,山石如同真的山峦延绵。这一部分的探讨,将是理解《园冶》“宛自天开”美学追求的关键。 花木之语:意境营造的生命力 园林中的花木,不仅是视觉的点缀,更是承载情感、寄托情思的载体。计成在《园冶》中对花木的选择、栽植、配置,乃至树木的姿态与品评,都体现了其深刻的自然观察与艺术感悟。本书将梳理《园冶》中关于常见花木的论述,分析其在不同季节、不同景致下的配置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花木的“姿”、“态”、“色”、“香”来丰富园林的意境。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计成如何将花木的种植与园林的整体审美风格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营造诗情画意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册:匠心与传承——《园冶》的实践演变与时代回响 第二册将视角从理论本体转向实践应用,探讨《园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园林中的体现,以及其对后世园林发展的深远影响,并展望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价值。 范本与流变:各地域园林中的《园冶》印记 《园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范化和普及化。本书将重点考察《园冶》的思想和技法在明清时期各地园林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如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等)以及寺庙园林,分析它们在选址、布局、叠山理水、建筑配置、植物选择等方面,如何在继承《园冶》精髓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地域的特色与时代的气息。通过案例分析,展现《园冶》作为一部“活”的经典,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演变与发展的。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从《园冶》到后世园林著作 《园冶》并非园林理论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书将追溯《园冶》对后世园林著作的影响,如清代的《长物志》、《园冶图说》等。我们将分析这些著作在继承《园冶》基本理论的同时,是如何在材料、技法、审美等方面进行补充、发展甚至修正的。通过对比不同园林著作的异同,展现中国园林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特别会关注《园冶》在建筑、雕塑、陈设等细节方面的指导,及其对后世园林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影响。 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回响 在现代社会,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与自然的距离似乎在拉远,古典园林所蕴含的回归自然、追求诗意的理念,反而愈发显得珍贵。本书将探讨《园冶》的当代价值,分析其在现代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生态修复等领域可以提供的启示。我们将审视如何借鉴《园冶》的“师法自然”原则,处理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运用《园冶》的“以少胜多”、“因借景”等手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创造出丰富的园林意境;如何理解《园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应用于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实践。 数字化与现代化:新视角下的《园冶》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得以用新的工具和方法来研究古典文献。《园冶多维探析》将介绍和运用一些现代研究方法,如三维建模、GIS空间分析、数字文献比对等,来辅助对《园冶》的解读。例如,通过对经典园林进行三维复原,直观地展现《园冶》中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园冶》文本进行大数据分析,挖掘其中隐藏的规律和关联。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为《园冶》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也为读者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 文化基因的延续:园林审美与民族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建造,更是精神的载体。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回归到《园冶》所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深层文化意义。它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通过对《园冶》的探析,我们不仅是在研究一本书,更是在重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心灵安宁的生命哲学。本书将呼吁读者在欣赏园林之美的同时,体悟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智慧,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结语 《园冶多维探析(套装上下册)》旨在以一种全面、深入、生动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园冶》这座伟大的园林艺术宝库。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中国古典智慧的深刻体悟。通过对《园冶》的细致解读,我们希望能唤醒读者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全新认识,感受其无穷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乃至影响我们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套书,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怀有探索之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