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图谱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智龙 等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植物
  • 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
  • 植物保护
  • 园艺
  • 农业
  • 图谱
  • 园林绿化
  • 病虫害识别
  • 防治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7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0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图谱》共分六章,第1章简要介绍园林植物虫害的基本知识,第二章主要介绍园林植物叶部虫害的发生及防治,第三章主要介绍园林植物刺吸类害虫防治,第四章主要介绍园林植物蛀干害虫及防治,第五章主要介绍园林植物花果虫害防治,第六章主要介绍地下害虫及草坪虫害防治。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图谱》中收录了大量彩色图片,生动展现了园林植物主要虫害的形态、生态和习性以及何时防治,如何防治进行了详细介绍。使园林生产者和管理者一看就懂,学用结合,立足基层实践。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园林植物虫害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园林植物虫害的概念
一、园林植物虫害和昆虫
二、开展园林植物虫害防治的必要性
第二节 昆虫的繁殖和习性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二、昆虫的习性和行为

第二章 叶部虫害防治
第一节 鳞翅目虫害防治
双线盗毒蛾
美国白蛾
舞毒蛾
杨毒蛾
柳毒蛾
含羞草雕蛾
夹竹桃白腰天蛾
雀纹天蛾
鬼脸天蛾
黄杨绢野螟
国槐潜叶蛾
黄刺蛾
褐边绿刺蛾
扁刺蛾
桑褐刺蛾
茶蓑蛾
大蓑蛾
霜天蛾
马尾松毛虫
木檫尺蛾
春尺蠖
黄褐天幕毛虫
杨扇舟蛾
杨小舟蛾
苹掌舟蛾
斜纹夜蛾
苹褐带卷蛾
旋皮夜蛾
盗毒蛾
金毛虫
红缘灯蛾
蓝目天蛾
柿星尺蠖
金纹细蛾
樗蚕
刚竹毒蛾
绿尾大蚕蛾
……

第三章 刺吸类虫害防治
第四章 蛀干虫害防治
第五章 花果虫害防治
第六章 地下害虫及草坪虫害防治

附录一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附录二 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5年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时强调,“要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同年8月22日至24日习总书记在青海调研考察时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既是对林业、园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园林植物有害生物防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园林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提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一带一路”交往的频繁,城市结构的调整,气候的异常变化,新物种的不断引入,南树北移,北树南移增加,物流运输及贸易的加快,园林植物生长的空间环境各异,园林植物虫害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园林植保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是一项公益事业,事关国土生态安全、国家气候安全、园林景观安全、人民健康安全和城市文明形象。前些年,个别地方由于缺乏对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曾一度出现过“夏树冬景”现象,并见诸报端。为适应新常态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我们聚集了全国园林植保界从业多年的专家、教授、学者,编纂出版了《园林植物虫害防治图谱》。该图谱汇集了常见园林植物虫害,详细介绍了害虫的分布地域、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防治措施等。图文并茂、一看就懂,语言通俗、一学就会,防治及操作方法简单,一用见效。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林业厅、河南农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省园林绿化协会、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甘肃省庆阳市森防站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吴钜文研究员为本书审稿,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指南》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广大园林工作者、植物爱好者以及家庭养花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实用的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知识。不同于侧重于图谱展示的工具书,《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指南》更侧重于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入解读,以及防治策略的科学阐释,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单纯罗列病虫害名称与防治药物。 全书内容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观赏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理论与识别 本部分将从宏观角度切入,系统介绍观赏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原理、传播途径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深入剖析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植物自身因素(如品种抗性、生长状态)、以及人为管理因素(如浇水施肥、修剪整形、土壤环境)在病虫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病害时,会详细分析不同病原体(真菌、细菌、病毒)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如何侵染植物,造成何种症状。在讲解虫害时,会分析不同害虫的取食方式(如刺吸式、咀嚼式)、繁殖习性、以及它们对植物造成的具体危害,例如,蚜虫如何吸取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红蜘蛛如何破坏叶片组织影响光合作用。 常见病虫害的症状识别与诊断: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各类病虫害在不同观赏植物上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并提供清晰的辨别要点。例如,针对白粉病,会描述其在不同叶片、花朵、枝条上的表现,以及与灰霉病、霜霉病等易混淆病害的区别。针对介壳虫,会区分其不同形态(如蚧壳虫、粉蚧、蜡蚧)以及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寄生特点。书中会强调,准确的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前提,鼓励读者通过细致观察,结合症状特点,初步判断病虫害的种类。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介绍科学的病虫害监测方法,包括定期巡视、诱捕器使用、孢子捕捉器辅助等,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以及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观赏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系统阐述当前主流且有效的观赏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理念,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详细介绍通过优化栽培管理来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措施。包括: 品种选择与抗性培育: 强调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观赏植物品种,以及了解不同品种对特定病虫害的抗性差异。 合理栽培: 讲解如何通过调整种植密度、提高通风透光性、合理浇水施肥、适时修剪等措施,为植物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不良环境。例如,过密的种植容易导致通风不良,为病害滋生提供温床;过度施肥,尤其是氮肥过量,会使植物组织幼嫩,容易招惹刺吸式害虫。 土壤健康管理: 强调土壤的透气性、排水性、肥力以及微生物平衡对植物健康和病虫害抵抗力的重要性。介绍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施有机肥、轮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等方式,培育健康的土壤环境。 清除病源与虫源: 详细指导如何及时清除病叶、病枝、枯枝落叶以及受害严重的植株,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和传播源。 生物防治: 详细介绍利用天敌、微生物制剂等生物因子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天敌的应用: 介绍常见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和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种群。例如,介绍瓢虫如何捕食蚜虫,草蛉如何捕食红蜘蛛等。 微生物农药: 讲解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微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原理、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例如,Bt对鳞翅目幼虫有特效,白僵菌等真菌类杀虫剂对多种昆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植物源农药: 介绍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鱼藤酮、除虫菊酯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强调其环境友好性。 物理防治: 介绍利用物理方法控制病虫害的措施。 诱捕与隔离: 详细讲解各种诱捕器(如黄板、蓝板、糖醋液诱捕器、性诱捕器)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防虫网、纱网等隔离害虫。 光照与温度调控: 在温室等封闭环境中,如何利用光照和温度来抑制病虫害发生。 机械防治: 如手动捕捉、冲洗害虫等。 化学防治(慎用与精细化): 本部分将采取谨慎的态度,强调化学防治应作为综合防治的补充手段,且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 农药的选择与安全使用: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农药(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的作用机制、选择原则,以及如何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作物生长阶段以及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强调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的优先选用。 用药时机与方法: 详细指导最佳的施药时机(如害虫低龄期、病害初发期),以及正确的施药方法(如喷洒均匀、重点喷洒等),以提高药效并减少农药残留。 农药抗性管理: 讲解农药抗性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轮换用药、混合用药等策略来延缓和避免抗性的产生。 安全防护与废弃物处理: 强调农药使用者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以及废弃农药容器和包装的正确处理方法,以保障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 第三部分:不同类型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实例 本部分将结合实际应用,以不同类别的观赏植物为载体,提供具体的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常见室内观赏植物(如吊兰、绿萝、龟背竹、虎皮兰): 重点讲解这些植物易发生的病虫害,如蚜虫、红蜘蛛、介壳虫、叶斑病、炭疽病等,并结合室内环境的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例如,在室内环境中,优先推荐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则需特别注意通风和残留问题。 常见室外花卉(如月季、玫瑰、矮牵牛、三色堇): 针对这些植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下易发生的病虫害,如黑斑病、白粉病、蚜虫、蓟马、潜叶蝇等,提供一套完整的防治流程。例如,月季的黑斑病防治会涉及修剪、清园、药剂选择与轮换等多个环节。 常见乔灌木(如榕树、桂花、柏树、松柏): 针对这些大型观赏植物,讲解其常发的病虫害,如蚧壳虫、蚜虫、卷叶蛾、锈病、煤污病等,并强调防治的难点与技巧,如高杆植物的药剂喷洒、病虫害的早期发现与控制。 水生观赏植物(如荷花、睡莲): 讲解水生植物特有的病虫害,如介壳虫、蚜虫、蜗牛,以及病害如叶斑病等,并提供适合水生环境的防治方法。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不仅提供理论知识,更注重实际操作指导,使读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观赏植物养护中。 强调综合防治理念: 倡导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置于优先地位,化学防治作为辅助手段,旨在实现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 注重预防和早期诊断: 强调“防重于治”的理念,通过科学的监测和管理,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语言表达力求清晰、准确,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使普通爱好者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 针对性强: 分类介绍不同类型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参考。 通过阅读《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指南》,读者将能够系统地了解观赏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从而有效保护观赏植物的健康生长,提升园林景观的美观度,享受绿色生活带来的愉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纸张,手感温润细腻,色彩搭配上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清新,那种淡雅的墨绿色调,仿佛能让人立刻感受到园林那种宁静致远的气息。内页的纸张厚实挺括,印刷的油墨均匀饱满,即便是大篇幅的插图和图表,细节的呈现也相当到位,层次感十足,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丝毫没有廉价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与图像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密度,又避免了视觉疲劳,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从这本书的整体制作工艺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内容质量之外,对物理呈现也倾注了极大的匠心,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无疑是加分项,让人愿意将其郑重地收藏在书架上,而不是随意丢弃在桌角。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内容更新上似乎下了不少功夫,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防治手段上,而是融入了许多现代园林管理的前沿理念。例如,其中对于抗逆性品种的选择、土壤健康与微生物群落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都有着深入且前瞻性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病虫害防治,绝不是简单地喷洒农药了事,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需要长期规划的生态管理过程。阅读这样的书籍,不仅解决了眼前的虫害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我的园林管理哲学,让我从一个“治疗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预防者”和“环境维护者”。这种知识迭代的速度和广度,是同类书籍中少见的。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在户外工作的园艺爱好者,我最看重的就是工具书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信息检索效率极高。我翻阅时发现,它采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索引和分类系统,不像有些专业手册那样晦涩难懂。比如,它针对不同科属的植物,似乎都有专门的快速查询索引,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种的是什么树,就能迅速定位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那些图示性的诊断流程图更是帮了大忙,用最简洁的视觉语言,一步步引导读者排除干扰项,直击病灶。在紧急情况下,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查找体验,比翻阅冗长文字描述有效率高出百倍。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经过精心优化的野外诊断助手。

评分

我手里拿着的这本关于植物养护的参考书,其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度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停留在基础的病虫害识别层面,但实际上,它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园林生态环境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到微观的病原体生命周期与抗药性发展的探讨,逻辑链条非常完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罗列防治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各种处理手段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不同类型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对比,或者生物防治技术在特定场景下的适用边界。这种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对园林植保稍有涉猎的新手,也能迅速建立起科学的认知框架,避免了盲目用药的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冷静且客观的,没有丝毫浮夸或煽情。它专注于提供事实、数据和经过验证的操作步骤。在描述那些令人头疼的虫害爆发情景时,作者的笔触丝毫没有流露出情绪化的倾向,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报告的严谨态度,冷静地呈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传播途径,以及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我特别喜欢这种“去情绪化”的写作,因为它让人在面对园林危机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专注于执行最理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被恐慌感牵着鼻子走。这种专业主义的态度,让这本书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园艺读物中显得尤为可靠和值得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