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屋是现代博物馆的前身,在荣耀与忧悒之间见证了人类的摇摆,一边为自身的力量欢欣鼓舞,一边又质疑自身在世间的存在。珍奇屋是观察世界的舞台:人们在此整理、分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理解整个大千世界。珍奇屋充满了来自别处的怪物,那些异国情调、稀奇罕见、奇形怪状,共同构成滋养艺术与想象的沃土。与科学为伍之后,珍奇屋成为以实验和知识传播为目的的长廊。如今,收藏之风日盛,珍奇屋更是遍地开花,它又成为当代艺术的富集之地。近三百张图片,勾勒出珍奇屋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经历一次奇幻之旅。
收藏是一架“永恒的跷跷板”,是一个既坚固又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某个人为他自己量身定制的宇宙。收藏没有明确的界限,始终介于充盈与缺失之间,它是激情与过度的表亲,也是对抗时间的利器。作为现代博物馆的前身,珍奇屋以其无限小的空间容纳了无限丰富的内容;其主题兼具深度与广度,全景式的呈现出时代的知识精华。现代文明又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一座跨越古今、沟通收藏家与艺术家的桥梁。本书按照不同主题分类讲述了珍奇屋的发展历程,丰富精美的图片与生动详实的文字将带领你感受其神奇与美妙。
克里斯蒂娜?达韦纳(Christine Davenne),法国阿基坦大学师范学院造型艺术系副教授,出版有《珍奇屋的现代性》《珍奇屋:收藏的激情》。
克里斯蒂娜·弗勒朗(Christine Fleurent),著名摄影师,曾出版《香水》《散步的肖邦》等书。
序
走进收藏家的世界/ 5
第一章
珍奇屋的前世今生 / 11
第二章
徘徊于荣耀与忧悒之间的珍奇屋 / 45
马尔普拉凯之家 / 81
第三章
珍奇屋:世界的舞台 / 89
雅克·加西亚 / 133
第四章
来自别处的怪物:异域风情 / 143
胡安·冯特库韦塔/ 183
第五章
科学珍奇屋 / 189
亨利·库科 / 235
第六章
孕育变化的实验室 / 239
附录
地址簿 / 267
拍摄地点汇总/ 270
致谢 / 272
参考书目 / 273
摄影授权 / 275
序
走进收藏家的世界
将五花八门的物品汇聚一堂,编纂成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以此呈现世界的风貌,这项计划令无数饱学之士为之摩拳擦掌。陈列这些藏品的场所,根据主题的不同,名称亦有所区别,例如自然历史博物馆、石雕陈列馆、照片档案馆、珍奇屋(Cabinetde curiosités)等。这些古老的藏品,其命运与科学、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不仅如此,珍奇屋更可谓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的共鸣箱,时至今日,依然回响不绝。如今,珍奇屋再度流行,借助各类展览重新焕发生机,甚至商场、店铺亦纷纷效法其原则。20 世纪90 年代堪称博物馆史上的坐标年份,巴黎大宫国家美术馆举办的“艺术与科学之魂(1793—1993)”展览,以及瓦隆城堡举办的“奇珍异品现代艺术展”,双双成就了珍奇屋的复兴。从此以后,珍奇屋逐渐在公共及私人展览界占据一席之地。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数百年间,珍奇屋形成了于一地集中展示各种千奇百怪的物品的传统。现代文明将之发扬光大,继续演绎着场所的唯一性与展品的多元化的碰撞与对话。在产业界的带动下,艺术中心时常头顶着CAPC、MAM、MoMA 之类的名号,似乎要以此彰显现代信息交流之迅捷不怠。
尽管如此,“珍奇屋”的提法仍然屡见不鲜,这老朽的称呼中确乎透露着一股神秘气息。如今复又提及珍奇屋,其意义何在?这是否等同于电气产品混搭纪念章和螺钿的怀旧布局?或者像洛特雷阿蒙伯爵在《马尔多罗之歌》(Chants de Maldoror)中描绘的那样,“恍若一架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的偶然相遇”,视线交会的瞬间,诗意勃发,抑或是逃避现代思想变迁的避难所?
通过珍奇屋的复兴,人们确乎可以洞见某种意愿,即建立一座跨越古今、沟通收藏家与艺术家的桥梁。事实上,收藏家,或称跨界布展人,从未被视作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业余玩家;根据词源学的释义,就是“有某种爱好的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即被视同为设计者,拉丁语将之解释为“从无中进行创造”的人。如今,二者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展览创意人与艺术家的工作与职责相互交叉、融合。前者掌控展览活动的构思与组织原则,摇身一变成为策展人;后者需借力于博物馆,使其艺术创作得到认可。当今艺术创作活动中,混搭之风盛行。各类物品与技术的兼收并蓄,营造出千姿百态的布展效果,从根本上打破了绘画、雕塑、建筑的学院派分类格局。然而,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欧洲艺术和海外艺术、业余玩家和艺术家之间的藩篱便已显露出瓦解的端倪,这一幕恰好发生在珍奇屋中……由此可见,今日复又提及这一话题,绝非偶然。
安置在王公贵胄的深宅大院里的古老收藏,恍若一座剧院,又好似一面折射世界面貌的镜子。其主题兼具深度与广度,全景式地呈现出时代的知识精华。因此,珍奇屋堪比一只五脏俱全的麻雀,以其无限小的空间容纳了无限丰富的内容。珍奇屋肩负多重功用:一方面,作为世界的舞台,将五花八门的藏品分门别类,清点造册,乃其分内之事;另一方面,设置在权贵宅邸里的珍奇屋,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大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成为其后代子孙获取百科知识的不二之选。因此,家族先辈与古代先贤比邻而处,俨然成为珍奇屋里一道独特的风景。1479—1482 年,蒙特费尔特罗(1422—1482)公爵命人在意大利古比奥为其建造珍奇屋。公爵本人的肖像与教会学士和古代贤哲的画像同处一室,其中不乏圣格里高利、柏拉图、但丁、希波克拉底、摩西、西塞罗、圣托马斯、荷马等名家。
这类珍奇屋并非单纯用于装饰,更是传承知识、延续家族传奇的舞台,将古代经验与基督教知识和谐地融为一体。藏品分类方法多样,在借鉴古代先哲和当代观察家的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衍生出各种分析工具与方法。如何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物品编排得井井有条,如何将错综繁复的文献梳理清晰,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便是遵循由自然向人工的过渡与转变。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和了基督教思想与人文主义者的初步科学探索之间的关系。上帝造物,首先是自然,而后才是人工产物。维系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纽带,其深刻程度绝不亚于《创世记》本身。在延续的时空中,人工产物迎来了新的观察目光的审视。天花板上星罗棋布的鱼群当中,一只鳄鱼正在耀武扬威。鉴于这番景象,珍奇屋之所以能造就出对可观察对象进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便不足为奇啦!人文主义者在探寻陈列物品与知识的指导原则的过程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方法。世界的运转,应当赋予其何种形状?树形,圆圈,还是螺旋形?这样的质疑必将撼动传统理念。如今,我们似乎也正身处同样的巨变之中。世人对奇珍异品所表现出的热烈审美诉求,不正是新一轮质疑浪潮蠢蠢欲动的征兆吗?珍奇屋能否成为研究新一轮世界潮流变化的实验室,成为创新型分析工具的孵化器,历史是否会重演?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的开场方式极其非传统,几乎没有任何明确的引导,仿佛直接把我扔进了一片浓雾弥漫的森林中央。角色名字的更迭、时间线的跳跃,都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然而,一旦你成功“破译”了作者设定的某种阅读密码,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密的建筑艺术,初看是一堆杂乱的砖石,但当你从特定的角度去审视时,你会发现它们是如何被巧妙地堆砌成一座宏伟的殿堂。这本书的“可重读性”极高,因为它不是那种被动接收的故事,而是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叙事的构建过程中。我甚至会画出人物关系图和时间轴来辅助理解,这种智力上的投入,最终换来的是对文本结构本身产生的一种敬畏之心。它证明了伟大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轻易地向读者敞开心扉。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非常强,它探讨了时间、记忆与存在这几个永恒的主题,但处理方式却极其巧妙,完全没有陷入枯燥的说教。作者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具体的角色和事件,比如一个总是徘徊在黎明与黄昏交界处的小镇,或者一个无法想起自己名字的流浪汉。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被迫直面人生的虚妄与坚持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的旁观者视角,他既不批判,也不赞美,只是将人性的幽暗与光辉并置呈现,留给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克制的力量,反而让情感冲击更加深远。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既视感”,仿佛作者偷窥了我的灵魂深处,将我一直试图回避的问题赤裸裸地摊开。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后感到愉悦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能让人变得更深刻的书,它让你质疑你所信奉的一切,并最终,可能让你找到更坚实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对话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人物间的交流充满了张力和潜台词,你很少看到角色们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通过眼神、停顿、甚至是未出口的话语来传递复杂的情绪。那种感觉就像看一场精心编排的话剧,每个角色的走位和微动作都透露着信息。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不同阶层人物语言风格的精准模仿,贵族的疏离、市井小民的粗粝、知识分子的迂回,都处理得入木三分,使得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能从他们的话语中分辨出他们成长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这本书的“群像戏”非常精彩,即便人物众多,作者也能确保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声部,共同演奏出一曲复杂而和谐的社会交响乐。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让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对话中捕捉到新的层次和微妙的变化。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文字的魔术,它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光怪陆离却又无比真实的情感世界。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力令人叹为观止,书中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他们内心的挣扎,仿佛一幕幕高清的电影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场景时的那种细腻和考究,无论是古老街道上斑驳的阳光,还是人物衣着上的一丝褶皱,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肌肤上的温度。故事情节的推进并非线性,而是像河流一样,时而湍急,时而平静,总能在你不经意间,抛出一个足以让你停下翻页的手法,让你深思良久。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但又绝不滥用戏剧性,所有的冲突都源于人物自身的选择和命运的必然,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宏大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作品,更像是一种沉淀,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和回味其中的韵味,那种意境的悠远,久久不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那极其独特且充满异域风情的叙事风格给吸引住了。它大量运用了古典文学中那种繁复的句式和罕见的词汇,初读时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生僻的典故,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绝迎合快餐阅读的习惯,坚持为读者提供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书中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富有层次感,充满了对历史与神话的隐喻,让人忍不住去探究每一个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在文本中埋下线索和伏笔,每一个看似随意的对话,都可能在后来的章节中绽放出惊人的意义。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乐趣。它考验的不仅仅是读者的理解力,更是耐心和对文字的敬畏心。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部古老的羊皮卷轴,需要用油灯的微光小心翼翼地辨认每一个拓印的文字,那种发现宝藏的激动,是其他现代小说难以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