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教程 [A Course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译汉教程 [A Course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连淑能 著
图书标签:
  • 英汉翻译
  • 翻译教程
  • 英语翻译
  • 汉译英
  • 翻译技巧
  • 语言学
  • 外语教学
  • 课程教材
  • 学术著作
  • 应用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893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8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A Course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译汉教程》将翻译理论课、技巧课和实践课融为一体,为师生提供一套可供课堂操作的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英译汉教程》特点如下:
  (1)针对学生的水平和可能遇到的问题,靠近《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0,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六级的英译汉教学要求。
  (2)体现当代教育改革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
  (3)便于课堂教学。
  (4)重视英汉对比分析。
  (5)重视基本功训练。
  (6)重视词、语、句、段、文各层次的综合训练,重视例句例段文体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训练方法和形式的科学性、灵活性和趣味性。
  (7)《英译汉教程》主要供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或同等程度的学生作为英汉翻译课在课堂教学使用,也可供有同等英语水平的翻译自学者使用。

作者简介

  连淑能(1942-),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1999年任厦门大学外文系系主任,1999-2003年任外文学院院长,现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顾问和编委等。曾任驻外大使馆和专家组翻译,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威拉姆特大学讲学、研究。荣获福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厦门市教师称号、厦门大学奖“南强奖”一等奖(合作)、厦门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跨文化交际学,已发表80多篇论文和18部论著、编著、译著,合作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荣获20多项奖项。代表作《英汉对比研究》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学术著作奖、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国际书展。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GeneraI Principles
1.1 What is Translation?
1.1.1 Linguistic Views on Translation
1.1.2 Cultural Views on Translation
1.1.3 Literary Views on Translation
1.1.4 Semantic Views on Translation
1.1.5 Functional Views on Translation
1.1.6 Communicative Views on Translation
1.2 The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
1.2.1Translation Criteria Put Folrward by Famous Translators or Translation Iheorists
1.2.2 0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1.2.3 Criteria for Beginners of Translation
1.2.4 Translation Proficienc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Syllabus for the English Major (中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要求)
1.3 The Competence of a Translator
1.3.1 Excellent Command of the Two Languages
1.3.2 Considerable Knowledge of the Two Cultures
1.3.3 Adequate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Matter
1.3.4 Fair Capacity for Writing
1.3.5 Plenty of Practice and Adequate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kills ii
1.3.6 Skills in the Use of lnformation Technology
1.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4.1 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 and Free Translation (意译J
1.4.2 Foreigruzing Translation(异化翻译)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归化翻详)
1.4.3 Style and Translation is
1.5 Basic Processesin Translating
1.5.1 The Four-phase Processin Translating
1.5.2 Some Dos and Don'ts for Students
1.5.3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by a Team

Chapter 2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2.1 Studi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1.1External History: Historical l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2.1.2 Internal History: a Linguistic Review
2.1.3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2.2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2.2.1 Som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2.2.2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2.3 Englishvs. Clunese: Ten Pairs of Features
2.3.1 Synthetic vs. Analytic(综合语与分析语)
2.3.2 Rigid vs. Supple(刚性与柔性)
2.3.3 Hypotactic vs. Paratactic(形合与意合)
2.3.4 Complex vs. Simplex(繁复与简短)
2.3.5 Impersonal vs. Personal(物称与人称)
2.3.6 Passive vs. Active(被动与主动)
2.3.7 Static vs. Dynamic(静态与动态)
2.3.8 Abstract vs. Concrete(抽象与具体)
2.3.9 Indirect vs. Direct(间接与直接)
2.3.10 Substitutive vs. Repetitive(替换与重复)
Conclusion

Chapter 3 Diction(选词法)
3.1 Choice of Affective Meanings
3.2 Choice of GrammaticaI Meanings
3.3 Choice of ContextuaI Meanings
3.4 Choice of Collocative Meanings
3.5 Choice of Stylistic Meanings
3.6 Choice of Ambiguous Meanings
3.7 Choice of Extended Meanings
3.8 Choice of Equivalent Meanings
3.9 Choice of Exact Meanings
3.10 Choice of Different Chinese Words to Translate the Same English Word or Use of the Same Chinese Word(s) to Translate Different English Words
Conclusion
……

Chapter 4 Conversion(转换法)
Chapter 5 Addition(增补法)
Chapter 6 0mission(省略法)
Chapter 7 Repetition(重复法)
Chapter 8 Inversion(倒置法)
Chapter 9 Negation(反译法)
Chapter 10 Division(拆译法)
Chapter 11 Condensation(编译法)
Chapter 12 Translation of the Passive(被动式译法)
Chapter 1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长句译法)
Chapter 14 Translation of Culture-Ioaded Expressions(文化词语译法)
Chapter 15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and Technical Terms(专有名词和专门术语译法)

Appendix Table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iteration (英汉译音标)
References
FurtherReading

前言/序言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或同等程度的学生作为英汉翻译课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供有同等英语水平的翻译自学者使用。
  本教材试图将翻译理论课、技巧课和实践课融为一体,提供一套可供课堂操作的英汉翻译基础教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编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1.针对学生的水平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力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0,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六级的英译汉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译文忠实原文,语言通顺,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
  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经过了一、二年级“阅读”、“语法”和“写作”等基础课程的训练,对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准确理解原文并用通顺的汉语表达,仍然有不少困难。如何将原文忠实地翻译成通顺的汉语,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学生修完了二年级的英语语法课程,进入三、四年级系统翻译训练的入门阶段,比较能够适应的是与英语语法相联系的传统翻译基础教程。此外,根据调查结果,“翻译教材用户肯定并普遍欢迎传统教材的编写体系与翻译技巧”(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2001:146)。因此,本教材主要以传统翻译教材的编写体系与翻译技巧为基础编写,兼顾篇章翻译法,同时,也适当地引入翻译功能流派和当代译论流派的某些理论或观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
  2.体现当代教育改革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大纲》(2000:13)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本教材的对策是:“采用画龙点睛、精讲多练、突出重点、启发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活泼多样等办法,让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并对翻译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设计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参照有关提示和译例,预先做完该课练习,教师则在课堂边提问、边讲评,边阐述和讲解理论技巧、边分析和解答习题,使讲解与训练融为一体,以利学习和掌握。教材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启发与引导,使学生掌握理论和技巧,这比教师单独‘注入式’的讲解理论和技巧,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本教材的评语)。教材还让教师有纲目可循,有丰富的材料和练习可选用,并有充足的余地可自行发挥。编者曾用本教材对香港的一些学生进行函授,效果也很好。
《英译汉教程》:架起语言沟通的桥梁 在信息爆炸、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跨越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译汉教程》正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掌握英语翻译技能,打通中西方语言沟通渠道的实用性教程。它并非一本单纯的词汇或语法罗列,而是一次深入探索语言艺术、培养翻译思维的系统性训练。本书将带领您一步步揭开英译汉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挑战。 一、 翻译的本质与原则:在理解与表达之间游走 翻译,顾名思义,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然而,这绝非简单的词语替换。其核心在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只有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语境、语气、情感以及作者意图,译者才能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本书首先将深入探讨翻译的本质。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是思想的沟通。我们将剖析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忠实性与可读性: 这是翻译的两大基本原则。忠实性要求译文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和意义,而可读性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流畅自然,易于读者理解。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每位译者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语境的重要性: 任何词语、短语甚至句子,都必须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显现其真正含义。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语境如何影响词义的理解和选择,以及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语境因素。 文化差异的挑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这些差异会给翻译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例如习语、典故、比喻等。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并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与受众: 不同的翻译目的(如信息传递、文学欣赏、学术研究)和不同的受众群体(如普通读者、专业人士)决定了翻译策略的差异。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翻译的功用,从而做出更贴切的选择。 二、 剖析英译汉的难点与技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英译汉的过程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使得翻译成为一门艺术。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英译汉过程中常见的难点,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词汇的挑战: 多义词与歧义: 英语中许多词汇具有多种含义,且可能产生歧义。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语境辨析词义,选择最贴切的译法。 专业术语与行话: 在科技、法律、医学等专业领域,准确翻译专业术语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专业术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常用领域的术语汇编。 习语、谚语与固定搭配: 这些语言的精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直接翻译往往会显得生硬或错误。我们将学习如何理解其内在含义,并寻找目标语言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或者进行意译。 句法结构的差异: 语序与时态: 英语的语序相对灵活,而中文的语序则更为固定。时态在英语中是重要的语法标记,而在中文中则常通过副词或上下文来表达。本书将深入分析中英文在语序和时态表达上的差异,并教授如何进行顺译、倒译、拆译、合译等句式转换。 长难句的处理: 英语中常见的长句、从句、插入语等,翻译成中文时可能显得冗长晦涩。我们将学习如何有效地分解和重组长难句,使其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 被动语态的处理: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中文则相对较少。本书将提供多种处理英语被动语态的技巧,如将其转换为主动语态、使用“被”字句、或者省略施动者等。 风格与语气的把握: 正式与非正式: 不同场合和语体的文本,其语言风格和正式程度各不相同。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和模仿这些风格,使译文与原文的语气保持一致。 幽默、讽刺与情感色彩: 这些微妙的语言元素,往往是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捕捉和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细微之处。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无法直接翻译的词汇: 许多带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我们将探讨音译、意译、解释性翻译等多种处理策略。 文化意象与典故: 了解并恰当处理英语中的文化意象和历史典故,是提升翻译质量的关键。本书将引导读者建立跨文化意识,并掌握相关的翻译方法。 三、 系统性的学习方法与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英译汉教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本书不仅提供丰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更注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升读者的翻译能力。 精选的翻译范例: 本书将收录各类题材、各种风格的英文文本,包括新闻报道、文学片段、科技说明、日常对话等。通过对这些范例的详细解析,读者可以直观地学习翻译原则和技巧的应用。 循序渐进的练习题: 练习题的设计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覆盖了本书介绍的各项知识点。从单个词汇、短语的翻译,到句子、段落的翻译,再到篇章的整体翻译,力求让读者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磨练。 多角度的审视与反馈: 我们鼓励读者在完成练习后,不仅要对照标准答案,更要思考自己的翻译思路和选择,分析其中的得失。本书也将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自我评估和改进翻译的建议。 翻译思维的培养: 翻译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书将引导读者在阅读英文材料时,就主动地进行翻译的预判和构思,培养“翻译者”的视角。 工具的运用与拓展: 了解和善用词典、语料库等翻译工具,是现代译者必备的能力。本书将在适当的时候介绍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并鼓励读者探索更多资源。 四、 目标读者与学习收获:迈向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英译汉教程》适用于所有对英译汉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英语专业的学生: 为其提供系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指导,夯实专业基础。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职场人士: 帮助其克服语言障碍,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 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士: 作为入门和进阶的教材,帮助其掌握专业翻译的技能和方法。 对语言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通过翻译的过程,更深入地理解中英文明,拓宽视野。 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 建立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 理解翻译的本质、原则和各种翻译策略。 掌握英译汉的实用技巧: 有效应对词汇、句法、语体等方面的翻译挑战。 提升对英汉语言差异的敏感度: 深入理解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 培养严谨的翻译思维: 做到信、达、雅,产出高质量的译文。 自信地进行英译汉活动: 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头交流,都能更加顺畅。 《英译汉教程》是一次充满探索的旅程,它将引领您穿越语言的迷宫,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您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连接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懈的实践,您一定能够在这场语言的冒险中收获满满,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译汉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语言学和跨文化交流都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文化的传递。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深层次的探索需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词汇和句法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语境理解以及作者意图的把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文化差异的表达方式的处理,例如在涉及到特定节日、饮食习惯或者社会习俗时,作者是如何引导读者去思考并找到最恰当的汉译方式。这种对翻译背后深层逻辑的剖析,让我对英译汉这个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优秀的翻译家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而典雅的深蓝色,配以烫金的字体,显得既有学术气息又不失质感。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翻阅时不易产生静电,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内页的排版清晰流畅,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我尤其喜欢的是它在关键概念和例句部分采用了不同的字号和颜色区分,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快速抓住重点。书的整体厚度也比较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书架上,都不会显得臃肿。装订质量也非常牢固,书页不易脱落,感觉是一本能够陪伴我度过很长学习阶段的可靠伙伴。

评分

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比较苦恼于如何才能真正地“信达雅”。很多时候,翻译出来的句子虽然意思准确,但却显得生硬、不自然,缺乏中文本身的韵味。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它通过大量的对比和分析,展示了如何将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巧妙地融入中文的语境中,使其读起来既符合中文的语法习惯,又不失原文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译”和“直译”的辨析,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它教会我,翻译不仅仅是“换皮”,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再表达,需要调动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对两种语言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套学习资料,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引领我走入翻译的殿堂。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每一处讲解都仿佛是作者在和我面对面交流,解答我学习中的疑惑。我尤其看重的是它在强调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实践。书中布置的练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练习后,再对照书中的讲解,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让我对翻译学习充满了信心,也让我更加期待能将所学应用于未来的实际翻译工作中。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体操。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迫使我去思考那些平时可能被忽略的语言细节。比如,在处理那些带有浓厚英美文化色彩的谚语、典故或者流行语时,这本书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且详细解释了每种方案的优劣以及适用的场景。这不仅仅是学习翻译技巧,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的跨文化敏感度。我开始更加留意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直译的句子会显得十分突兀。这种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挑战,让我觉得自己离成为一名更优秀的译者又近了一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