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建 著
图书标签: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行为医学
  • 精神疾病
  • 心理治疗
  • 身心医学
  • 健康心理学
  • 医学
  • 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6325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774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高水平大学建设医学人文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280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学心理学》主要包括基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部分,参编者有长期从事教学的专业心理学老师、从事临床工作的临床心理医生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编写时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的结合。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1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 6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9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13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17
第一节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17
第二节 认知过程 19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过程 33
第四节 意志过程 41
第五节 人格 45
第三章 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58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58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67
第三节 心理生理学理论 74
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76
第五节 认知心理学理论 83
第四章 心理健康 90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90
第二节 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95
第三节 群体心理健康 101
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环境适应 102
第五章 异常心理 105
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 105
第二节 神经症 109
第三节 其他异常心理 118
第六章 心理应激 135
第一节 应激概述 135
第二节 应激源 140
第三节 应激反应 142
第四节 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 150
第五节 压力应对 154
第六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157
第七章 心身疾病 161
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 161
第二节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64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 171
第四节 常见心身问题 174
第八章 心理评估 184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184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及评定量表 191
第九章 心理干预 204
第一节 心理干预的概念和性质 204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208
第十章 病人心理与医患沟通 224
第一节 病人心理概述 224
第二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与基本干预方法 226
第三节 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干预 230
第十一章 疼痛 235
第一节 疼痛概述 236
第二节 疼痛的影响因素 245
第三节 疼痛的评估 248
第四节 疼痛的心理行为干预 253
附录1 医学心理学实验指导 260
实验一 反应时 260
实验二 注意广度 261
实验三 短时记忆广度 262
实验四 问题解决——河内塔实验 263
附录2 医学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265
附录3 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 266
附录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69
附录5 焦虑自评量表(SAS) 272
附录6 抑郁自评量表(SDS) 273
参考文献 274
《心灵花园的守护者》 一本关于人与人之间深层连接,以及如何培育内心安宁与生命韧性的指南。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如同身处一座无垠的心灵花园。这座花园的繁茂与否,凋零与否,不仅取决于外部的阳光雨露,更取决于我们内在的耕耘与呵护。我们常常忙于打理外部的庭院,追求事业的成就,生活的富足,却忽略了滋养那片最珍贵的精神沃土。 《心灵花园的守护者》正是这样一本邀请您深入探索自身内在世界的指南。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段充满诗意与智慧的旅程,旨在帮助您重新认识“自我”,理解生命中那些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力量。本书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将人的内心比作一座精妙绝伦的花园,每一个情感、每一个念头、每一次经历,都是花园中生长着的独特花卉或埋藏其中的种子。 第一篇:认识你的心灵花园——生命的根基与土壤 在旅程的开始,我们将一起审视我们心灵花园的“土壤”。土壤的肥沃与否,决定了生命的根系能否扎深,能否汲取养分,抵御风雨。这片土壤,便是我们最根本的自我认知、童年经历、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 童年的回响: 我们童年时期的经历,如同播撒在土壤里的种子,对我们成年后的性格、情感模式以及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将引导您温柔地回顾那些童年的记忆,识别那些可能成为“杂草”的负面模式,并学习如何将其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这并非简单的“翻旧账”,而是带着觉察与理解,去拥抱过去,与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的烙印: 家庭是我们最初的土壤,父母的爱与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的模式,并非为了指责,而是为了看见,看见那些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的力量,并从中汲取力量,打破可能存在的负面循环,重新塑造健康的自我边界。 自我价值的源泉: 很多人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在的标准上,比如成就、财富、他人的评价。然而,真正的自我价值,应当源自内心深处。本书将探讨如何从内在挖掘自我价值,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从而不再依赖外部的认可,拥有更加稳固的内在支撑。 第二篇:培育内心的繁花——情感的滋养与绽放 一旦我们对土壤有了更深的认识,便可以开始精心培育花园中的“花卉”——我们的情感。情感是生命中最绚烂的色彩,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情绪的语言: 情绪并非洪水猛兽,它们是生命发出的信号,告诉我们内在的需求与状态。《心灵花园的守护者》将教您如何倾听情绪的语言,理解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各种情绪背后的真正含义,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而不是压抑或放任。 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是连接心灵花园最美的桥梁。它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情绪,从而建立更深厚、更真诚的人际关系。本书将分享培养同理心的实用技巧,帮助您成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连接的人。 感恩与欣赏: 感恩,是滋养心灵花园最有效的“甘露”。当我们学会感恩生命中的点滴美好,欣赏身边的人与事,我们的内心花园便会充满阳光。本书将引导您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培养感恩的心态,让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绽放。 自我关怀的艺术: 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花园,如同照顾珍贵的花朵。自我关怀并非自私,而是维持身心健康、保持活力的必要条件。本书将介绍各种有效的自我关怀方法,从身心放松到正念练习,帮助您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滋养。 第三篇:抵御风雨的韧性——生命的花园与外界的和谐 即使是最美丽的花园,也难免会经历风雨。生命的韧性,正是让我们的心灵花园在面对挑战时依然能够挺立,甚至在风雨后更加茁壮的关键。 接纳无常的变化: 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性,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学会接纳生命中的无常,理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能够帮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去。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这种“随风而舞”的生命智慧。 应对压力的艺术: 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之共处,而不是被它压垮。《心灵花园的守护者》将提供实用的压力管理技巧,帮助您在压力面前保持冷静,找到内心的力量。 建立健康的边界: 边界,如同花园的围栏,保护着我们花园的完整与宁静。清晰的边界能够帮助我们区分自己与他人的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消耗,维护内心的平衡。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设定与维护健康的个人边界。 从挫折中汲取智慧: 每一个挫折,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当我们能够以成长的视角看待失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就能将每一次跌倒都转化为向上生长的动力。本书将鼓励您在挑战中发现成长的契机。 第四篇:链接生命的繁盛——人际的花园与意义的追寻 我们的心灵花园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他人的花园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更广阔的生命生态系统。 深度沟通的智慧: 真正有意义的连接,始于深度沟通。本书将分享如何进行开放、真诚、富有同理心的沟通,建立更加稳固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爱与被爱的能力: 爱是生命中最强大的能量,也是心灵花园最耀眼的花朵。学习如何表达爱,接受爱,以及爱自己,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课题。本书将探讨爱与被爱的不同面向,引导您在关系中找到真正的滋养。 寻求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的心灵花园得以滋养,情感得以丰富,韧性得以增强,我们便能开始探索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本书将鼓励您思考人生的价值,发现自己热爱的事物,找到能够让生命充满光彩的“事业”或“使命”,将内在的繁盛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 《心灵花园的守护者》是一份邀请,邀请您在生命的旅途中,放慢脚步,回归内心,像一位耐心的园丁,细心耕耘,静待花开。它不承诺奇迹,却引导您发现自己内在的无限潜力,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连接,最终活出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献给所有渴望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美丽与力量的你。

用户评价

评分

《医学心理学》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身心合一”世界的大门。我过去一直将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割裂开来,认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存在。这本书则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心理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和治疗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情绪、压力、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如何通过复杂的生理通路,影响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最终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生理疾病。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慢性疼痛与情绪的恶性循环”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时候,即使进行了生理上的治疗,疼痛感依然难以消除,而心理上的干预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平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类痛苦的深刻理解。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真诚和科学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的身心,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拥抱一个更健康、更完整的生活。

评分

《医学心理学》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有分量、也最实用的书籍之一。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看似独立的“身”与“心”紧密地连接起来,阐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一直对身体的疼痛感和情绪之间的关联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时候心情不好,身体就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些不适,或者为什么有些人面对疾病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态。这本书就为我提供了最权威、最系统的解答。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生理症状,更是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心理生理学理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认知偏差”如何影响疾病的判断和恢复过程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会过度关注负面信息,从而加剧焦虑和恐惧,阻碍康复。这本书的写作结构也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再到实用的干预建议,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即使我不是医学或心理学专业的背景,也能很容易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书中提到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策略”,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它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我们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和认知,来增强自身的复原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命的韧性和身心协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医学心理学》这本书,简直就是为那些渴望更全面地理解健康和疾病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感到好奇,这本书就对此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信念和期望是如何直接影响我们的生理反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即使是没有药物成分的安慰剂,也能在患者身上引发真实的生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的强大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睡眠与心理健康”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失眠不仅会让人精神不济,更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加重一些慢性疾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心理生理学概念,到具体的疾病类型,再到干预和预防措施,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它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疾病,而是以一种充满同情心和科学性的态度,引导读者去理解和应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资深医生和一位睿智的心理治疗师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疾病的恐惧和担忧,本身就可能成为疾病的催化剂。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医学知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心态去面对身体的挑战。

评分

我必须说,《医学心理学》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过去对于医学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生理层面的诊断和治疗,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将心理学的视角融入其中,揭示了我们内心世界与身体健康之间惊人的关联。作者在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促进康复的策略。比如,关于“依恋模式”对慢性疼痛管理的影响,我读后豁然开朗。过去我总是认为疼痛只是身体的信号,却忽略了我们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竟然也会对疼痛的感知产生如此显著的影响。书中对“癌症心理学”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仅仅关注癌症本身的治疗,而是深入探讨了患者在面对这一重大疾病时的心理创伤、应对机制以及如何获得有效的心理支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考究,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关怀。它没有使用生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让我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以及它们与身体健康的联系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一定是身心兼顾的。

评分

《医学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身心对话指南”。我过去一直认为,医学的范畴仅限于生理的诊断和治疗,而对于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感需求,往往是被忽略的。这本书则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一认知。作者以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疾病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心理干预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医患沟通”的章节所打动。它强调了医生如何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来建立信任,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这让我看到了医学人文关怀的巨大价值。书中对“疼痛的心理学”的解读也让我茅塞顿开,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生理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疼痛感受,这与个体的经历、情绪状态和认知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温暖而富有同情心,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类痛苦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它没有冰冷的医学术语,而是用充满温度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探索内心的世界,去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与自己心灵的深刻对话,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理解和支持那些正在经历病痛折磨的人。

评分

《医学心理学》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佳作,它以一种极为巧妙的方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与深刻的心理洞察融为一体。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身体是一个极其精密的系统,但却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思维和情绪,竟然能够如此直接地影响着这个系统的运行。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心理力量来促进康复。我尤其被关于“积极心理学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乐观和感恩这些积极的情绪,并非只是简单的“心情好”,而是能够切实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延长寿命。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远见。它并没有试图去“诊断”或“治疗”读者,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看待身心健康的方式。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与疾病的斗争,不仅仅是与生理上的病灶作斗争,更是与内心的恐惧、焦虑和绝望作斗争。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升级”,让我对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更多应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评分

这本《医学心理学》实在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为我打开了理解身心联系的大门。我一直认为,身体的疾病往往与我们内心的状态息息相关,但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系统阐述这一深刻联系的书籍。直到我翻开这本《医学心理学》,我才仿佛找到了那个失落的拼图。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种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生理功能,以及生理疾病如何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情绪和认知。书中对于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与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免疫系统功能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探讨,简直是鞭辟入里,令人醍醐灌顶。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心身疾病”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在经历重大生活变故后,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症状,而医学检查却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科学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心理因素并非“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化和神经生理机制,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自己的情绪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和身边人的身心健康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的生存指南,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整体、更和谐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所带来的深刻的生命启示,让我对健康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评分

《医学心理学》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那些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人感到钦佩,这本书就为我揭示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心理特质和应对策略。作者并没有把心理健康仅仅看作是“没有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状态,一种能够有效应对生活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理应激与慢性炎症”的论述,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炎症水平升高,从而增加患上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那些原本枯燥的科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承受的每一个情绪波动,都可能在我们的身体上留下痕迹。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明白,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疾病的侵袭,而是可以通过主动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积极地影响我们的健康。它鼓励读者去拥抱变化,去学习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去建立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评分

《医学心理学》这本书,绝对是一本能够“唤醒”你对自身健康深刻认知的宝藏。我一直对“心因性疾病”这一概念感到困惑,这本书则以非常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向我展示了心理因素是如何通过复杂的生理通路,最终导致了身体的疾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心理问题与身体疾病划等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潜在机制。我特别对其中关于“童年创伤”对成年后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感到震撼。它揭示了早期经历的心理创伤,是如何在个体潜意识中埋下隐患,并在日后以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方式爆发出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用生动的事例和深刻的洞察,引导读者去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生活事件,所产生的每一种情绪波动,都可能在我们的身心健康上留下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命力”的探索史。它鼓励我们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去理解身体的语言,去拥抱一个更健康、更完整的生活。

评分

不得不说,《医学心理学》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健康的一些刻板认知。长期以来,我总觉得生病就是身体出了毛病,和“心理”沾不上边,顶多是情绪低落会影响心情,但没想到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能如此深远,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的诱因或加重因素。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心理概念,比如压力、情绪、信念等等,转化成了可以理解的生理机制。我记得里面有一段关于“应激”对身体免疫系统的影响,详细描述了长期压力如何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让我们更容易受到感染。这让我联想到自己过去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频繁感冒,当时只觉得是身体素质不行,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我的心理状态在“暗中作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指出问题,而是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改善身体健康。例如,关于放松技巧的介绍,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和冥想,我都尝试了一下,虽然还需要练习,但确实能感受到一些积极的变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实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它让我意识到,关注心理健康,绝不是“矫情”或“多愁善感”,而是维护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并开始积极地去做出改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