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懂心理学

说话要懂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春光,范洪武,王晓辉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说话技巧
  • 影响力
  • 情绪管理
  • 行为心理学
  • 社交
  • 自我提升
  • 实用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4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2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人们的智商与情商并驾齐驱,为生活和工作尤其是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而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语言表达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一个语言表达欠缺的人,是很难有所发展的。
《说话要懂心理学》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从人们在说话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发,帮助读者朋友们解开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导致的心结,从而也使读者朋友们对于心理学知识和交流技巧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

郭春光
资深媒体人,畅销书作家,研究生学历。腾讯众创空间创业导师,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国内百余家知名企业进行过相关培训,支持和帮助了国内众多创业者。《王阳明的心理策略》《心理学与说话术》《你只是看起来在努力》等畅销书作者。
范洪武
国内知名教育学者,国家教育期刊执行主编。国典传承(北京)文化传媒集团副总裁,北京燕园创新文化发展院副院长。擅长以心理学指导教育实践环节,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擅长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的运用到教育管理和实践中。
王晓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学历。黑龙江省师承国学文化研究院特聘兼职教授,《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杂志编委、《知识文库》杂志编委。

目录

第01章 我口说我心,懂心理学才能说好话 001
话外音,你不可不知的秘密 002
用心了解,声音透露内心变化 004
小话题,大秘密的解析 007
无意识的口头禅,帮你洞察人心 009
察言观色,才能攻心有术 011
第02章 阅人心理学,助你谈笑风生间洞察他人心理 015
动作夸张有含义,你知道吗 016
代词虽小,用起来大有讲究 018
说话慢半拍,如何更好沟通 020
掌握话题有技巧,灵活机动更巧妙 022
正确的称呼瞬间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 024
第03章 人际交往,巧妙用心察言观色才能通达 027
了解他人,你才能成为沟通高手 028
细致入微的观察,助你改变世界 030
重视他人习惯动作,洞察他人内心 032
穿衣打扮,恰恰是内涵的表达 035
谈论他人不足并非你所想的无关紧要 037
第04章 真诚待人,处世接物要因人制宜 039
千人千性,要找到最佳沟通方式 040
性格不同,一种话要变各种说 042
年龄不同,说话也应该侧重不同 043
社会地位不同,说好话才能打动人心 045
性别差异,同样的话也要大相径庭 047
第05章 好声音好口才,助你口吐莲花打动人心 049
优美的嗓音,让人对你怦然心动 050
没有人会拒绝你的赞美 052
凡事过犹不及,赞美要恰到好处 053
讲究批评的艺术,才能事半功倍 055
糖衣炮弹,让你的话悦耳动听 058
第06章 赏心悦目还不够,赏心悦耳才能让沟通水到渠成 061
语言简洁生动,同样具有吸引力 062
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剂 064
让语言如同淙淙溪水潜流人心 066
平实的话语,同样具有感染力 068
用对字眼有自信,影响力倍增 070
第07章 勇敢与自信,当众侃侃而谈的绝密武器 073
恐惧不能束缚你的舌头 074
适度紧张,助你超常发挥 076
端正态度,让说话更一语中的 078
面对听众,别人和你一样害怕 081
勤学苦练,让你坦然面对台下 082
第08章 恰到好处的分寸,才能让你把话说得深入人心 085
根据场合说话,才能事半功倍 086
插话有技巧,交谈才能更加顺畅 087
交谈针锋相对,未必是好事 090
拒绝方式恰当,才能顾全别人面子 092
聪明人从不直接否定别人 094
第09章 滴水不漏的表达,让你从不祸从口出 097
抬高别人,就是给自己铺路 098
逢人只说三分话,是保护自己 100
过度热情,让人如坐针毡 102
说话前思量好,话才不会脱口而出 104
对聪明人大可点到为止,避免尴尬 106
第10章 镇定自若,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109
学会委婉含蓄地说“不” 110
巧妙还击,让他人哑口无言 112
幽默摆脱尴尬,反而彰显本色 114
暗示的表达方法,让一切于无形 115
自嘲,是最高等级的幽默 118
宠辱不惊,镇定才是最有力的反驳 120
第11章 用心说话,才能如鱼得水成为职场达人 123
场合不同,表达方式也大不相同 124
好时机,让说话效果不一般 126
避开敏感话题,才能明哲保身 128
打破僵局,让沟通一畅到底 131
抱怨于事无补,不如身体力行 133
提建议未必要义正词严 135
第12章 把握客户心理,将心比心才能打动人心 139
设身处地,才能为客户着想 140
漫不经心地说出让客户感动的话 143
说服客户,你不得不知的秘密 145
有一种说话方式能让人怦然心动 148
互惠心理,助你以退为进 150
变则通,今天你变了吗 153
第13章 “攻心”为上,成功“攻心”才能让谈判如愿以偿 155
谈判有很多方式,最合适的才最好 156
适当让步,才能以攻为守 158
顺势而变,及时改变谈判策略 160
放低姿态,抬高他人也是一种策略 163
点将不如激将,巧妙激将效果好 165
沉默的力量,超出你的想象 167
第14章 求人帮忙,如何让他人心甘情愿帮你到底 169
适当示弱,让你得到贵人相助 170
由小及大,以闲谈切入正题 172
转移话题重点,让他人无法拒绝你 175
得寸进尺,才能让你得到最大满足 177
感情,永远是人性的弱点 179
第15章 洞察人心,才能彻底征服他人 183
没有人愿意面对居高临下的你 184
套近乎,才能让彼此更加亲近 186
真诚和热情,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心意 188
一字千金,做人要以诚信为本 190
实实在在的人,更受欢迎 192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未必好 194
参考文献 197

精彩书摘

作为一名作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我手写我心。能够用神奇的方块字,把自己的很多想法、见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当然是非常愉悦的事情。那么,对于一个演讲者而言,最高的境界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我口说我心。不要以为心到口到是件简单的事情,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传情达意,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人际沟通的高手,那么一定要从懂心理学开始哦!
话外音,你不可不知的秘密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中国的汉字越来越博大精深,和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本来就更加深奥。再加上生活中人们不断地提升和深化,使得语言已经不仅仅只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很多情况下还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
如果你喜欢看《动物世界》,你一定对赵忠祥的解说印象深刻;如果你喜欢看各种体育类节目,那么你对宋世雄激情澎湃的解说也不会陌生。这些解说,都是所谓的画外音,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电视节目,因而特意进行的解读。和这个画外音异曲同工,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话语里表达的真实含义,仅仅从字面进行理解也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了解他人的话外音,这样才能体会话中真正的含义和用心。所谓听话听音,锣鼓听声。由于事情的进展程度不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不同,所以话外音也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了解话外音,除了需要了解事发当时的背景之外,最重要的还需要了解说话者的脾气秉性及其为人处世的风格等。对于一个心思缜密的人而言,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内容无须直接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而只要把话说到位,聪明的人就能一点即通。而且,有些话如果直说也会很尴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要仔细体味他人的弦外之音,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对方的意思,从而实现彼此间更好的沟通。
作为这家公司的销售代表,张单最近一直在四处奔波,推销公司的产品,扩大销路。毕竟在这个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艰难时刻,如果不主动出击,就只能被动等死。张单很清楚,自己的前途与公司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一天,张单来到维护很久的一个大客户公司,面见采购部经理陈总。显然,采购部经理对张单并不陌生。在见到张单之后,他先发制人:“实在抱歉,张经理,你也知道最近金融危机,我们公司减产也挺厉害的。”张单赔着笑脸:“当然当然,我知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你老兄的日子也不好过。不过,你们公司总归没有停产,你看看,能不能多照顾照顾我们的生意,毕竟咱们也是打过很多次交道啦,对于产品的质量等等,你应该都有所了解。”陈总也不是省油的灯,当即说:“是的,你们是大企业,产品质量是信得过的。不过你也知道,既然利润降低了,我们就只能节流,要从节省成本上入手。实不相瞒,最近这段时间有几家公司都来找我们谈合作,我们老总的意思是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张单很聪明,马上意识到对方是在压价,因而毫不迟疑地说:“陈总,首先我保证我们的质量一定是过关的,不会有任何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其次,您也是做实体企业的,知道生产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我想,如果我现在给您一个离谱的价格,您肯定也不会相信我愿意做赔本的买卖。这样吧,我也是痛快人,不喜欢拉锯战。我就告诉你我们公司的销售底价,也就是保本价。你知道,如果不是现在公司急于回笼资金,是不会这样赔本赚吆喝的。”说完,张单拿出了自己的报价书,双手递给陈总。陈总笑着说:“好,我会很快看完给你答复的。你要相信,同等价位的情况下,我们当然愿意选择质量更过硬的产品。”
一周之后,陈总打电话让张单过去签订供货合同,张单这才松了口气,庆幸自己选择了毫无保留的谈判方式,最终才能让陈总看到他的诚意。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很多实体企业因为占用了太多的资金,不得不清空存货,收回资金,才能再次投入正常的运营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张单也是被迫无奈,才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报价单给了陈总。其实,陈总是个
说话很委婉的人,他一开始时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张单,隐晦地告诉张单有很多公司找他们寻求合作,而且公司老总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开源节流,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张单要把价格降到最低,才能进入他们的考虑范畴,作为备选项。听到陈总的话说得如此明白,张单自然也就不再啰唆,索性死马当作活马医,最终反而赢得陈总的认可和赞许。
人们常说察言观色,所谓察言,就是要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看出他的品性、风格以及弦外之意。只有准确地察言观色,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前言/序言

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和重要媒介,语言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然艰难晦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生硬冷漠,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因此停滞,人类进步的速度必将大大减低,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至关重要和无法取代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可以打哑语,也可以用眼神,还可以写写画画。没错,但是一旦大范围地推广这种无声语言的方式,那么整个社会和时代运转的速度都会减慢,而且会严重滞后。在一切都高速运转的今天,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细心的人会发现,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成功人士,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惊鸿一瞥的叱咤风云者,无一不具备好口才,无一不是深谙心理学知识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看似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实际上是人们心灵交流的通道。因而,语言上占据上风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这往往意味着语言运用纯熟的人不仅有着强大的心理,而且还深谙他人的心理。所以他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使其成为他手中紧握的最有力也最具影响力的武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想要说服另一个人时,他未必能够仅仅依靠语言获胜。口舌之争从表面看来是唇枪舌战,其本质却是心理上的博弈和较量。要想真正说服一个人,一定要使其心服口服,才算真正地将其说服。否则,表面上的说服掩盖着心中不服的真相,这样的说服工作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只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已。把心理学知识与语言表达糅合起来,使其融会贯通,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非常深奥和微妙。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和了解心理学知识,还要拥有熟练运用语言以“我口说我心”的能力。唯有这两方面都做足准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让语言如同利剑出鞘。当然,生活中并非总是唇枪舌战,大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都是非常友善的。如果能够运用语言加深彼此间的感情,或者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润滑,当然是再好不过的。
总而言之,人每天活着就一定要说话,要与他人交流。我们只有掌握纯熟的语言技巧,再加上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人心理,才能顺利地把话说到他人心里去,才能让语言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沉默的信号:非语言沟通的破解之道》 在这信息爆炸、沟通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藏匿在字里行间、表情微动作背后的真实意图。语言,作为我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固然重要,但它往往只能揭示事物表层的一角。真正触及人心深处,传递丰富情感和隐秘需求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沉默的信号”——我们的非语言沟通。 《沉默的信号:非语言沟通的破解之道》是一本深入探索人类非语言沟通秘密的指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由眼神、肢体、表情、语调等构筑的无声世界,学习如何精准地解读他人隐藏的信息,从而在社交、职场、情感等各个层面,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有效的人际互动。 第一章:非语言沟通的基石——你所不知道的身体语言 本章将首先从基础入手,拆解身体语言的构成要素。你是否曾注意到,一个人在说话时,双臂交叉是否真的意味着他在抗拒?微扬的嘴角是否一定代表着喜悦?我们将揭示这些常见误解,并深入分析不同部位的身体语言所传达的细微差别。 眼神的奥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本章将详细探讨眼神接触的时长、频率、回避或聚焦所暗示的意义。例如,长时间的直接对视可能表示自信、坦诚,但也可能是挑衅或试探;而眼神的飘忽不定,又可能暗示紧张、不适,甚至是在撒谎。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这些不同的眼神信号,并理解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情境下的含义。 面部表情的千变万化: 微表情,那些转瞬即逝的、几乎难以察觉的面部肌肉运动,是情绪最真实的写照。本章将介绍如“费力表情”(费尔德曼理论)等概念,帮助你捕捉那些不被意识到的瞬间情感流露。从眉毛的抬起、嘴角的抽动,到鼻翼的翕张,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透露出隐藏的喜悦、愤怒、悲伤、恐惧、惊讶或厌恶。我们将学习如何辨识这些信号,并理解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含义。 肢体动作的语言: 坐姿、站姿、手的摆放、腿的交叉方式……这些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丰富信息的肢体动作。本章将深入分析,例如,身体前倾表示兴趣,身体后仰可能代表防御或疏离;轻微的点头是认同,而频繁的摆头可能暗示不耐烦。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整体姿态,来判断其内心的状态和对当下情境的感受。 手势的艺术: 手势不仅是语言的补充,有时甚至比语言更能传达意思。开放的手势通常表示坦诚和接纳,而封闭的手势则可能暗示防御或保留。本章将细致讲解不同类型手势的含义,例如,摊开双手可能表示无辜或请求,握紧拳头则可能暗示愤怒或决心。同时,我们还会探讨手势与语速、音量之间的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 第二章:倾听无声的旋律——语调、节奏与沉默的力量 除了身体的表达,声音的特质同样承载着巨大的非语言信息。语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变化,以及微妙的沉默,共同谱写着沟通中的无声旋律。 语调与情感: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其含义可能截然不同。本章将深入剖析语调在传递情绪方面的作用。例如,上升的语调可能表达疑问或兴奋,下降的语调则可能意味着肯定或结束。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捕捉语调的细微变化,来判断对方的情绪状态,甚至预判其真实意图。 语速与节奏: 说话的速度不仅仅是习惯,它也可能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语速过快可能暗示紧张、焦虑,或者是在试图掩饰什么;而过慢的语速则可能代表深思熟虑、犹豫不决,或者是在强调某个观点。本章将探讨语速变化与不同情绪和意图之间的关联,并帮助你理解如何在沟通中调整自己的语速,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音量与强度: 音量的变化同样具有强大的非语言表达能力。音量过大会让人感到压迫,可能暗示攻击性或不安全感;而过小的音量则可能让人难以听清,也可能传递着自信不足或回避的态度。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不同音量所传递的信息,并理解在不同情境下何种音量是最恰当的。 沉默的艺术: 沉默并非总是空白,它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沟通方式。本章将探讨沉默在沟通中的多重含义:它可以是思考的空间,可以是情感的凝聚,也可以是无声的拒绝或抗议。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不同类型的沉默,以及如何在适当时机运用沉默,来增强沟通的效果。 第三章:情境的力量——非语言信号的解读边界 任何非语言信号的解读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同一个动作,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文化差异的影响: 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全球范围内并非完全通用。例如,在中国,双手插在口袋里可能被视为不礼貌,而在西方则未必如此。本章将重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信号的显著差异,例如,眼神接触的禁忌,身体空间的距离感知,以及手势的含义等。这将帮助读者避免因文化误解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社会情境的制约: 在正式的商务会议和轻松的朋友聚会中,人们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会存在很大差异。本章将分析在不同社会情境下,人们如何调整自己的非语言信号,以适应环境和达到沟通目的。例如,在职场中,我们可能会更注重展现专业和自信,而在家庭中则可能更放松和坦诚。 个体差异的考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表达习惯。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外放,而有些人则比较内敛。本章将强调,在解读非语言信号时,不能忽略个体的独特性。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长期观察,了解特定个体的沟通模式,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其非语言表达。 第四章:解码谎言与真相——非语言信号在辨识真伪中的应用 非语言沟通在揭示真相、辨识谎言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没有百分之百准确的“测谎仪”,但通过系统地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大幅提高辨识欺骗的能力。 微表情与欺骗: 本章将深入探讨微表情与撒谎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与口头表达不符的面部表情,它们往往是欺骗者内心真实情绪的泄露。例如,微小的恐惧或内疚表情可能在撒谎者试图保持镇定时出现。 肢体语言的矛盾信号: 当一个人的语言表达与肢体动作出现矛盾时,往往意味着他可能在隐藏真相。本章将分析肢体动作中的“冲突信号”,例如,嘴上说“是”,头却轻微摇晃;或者是在描述令人兴奋的事情时,身体却表现出僵硬和紧张。 声音的“噪音”: 除了内容,声音的某些特质也可能泄露欺骗。例如,说话者声音的颤抖、语气的犹豫、突然的停顿,或者语速的异常变化,都可能成为辨识谎言的线索。 一致性原则: 最关键的一点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信号。本章将强调“一致性原则”,即需要综合观察多个非语言信号,并与口头信息进行对比,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我们将学习如何建立一个观察框架,系统地分析所有相关线索。 第五章:成为非语言沟通大师——实践与进阶 理解了非语言沟通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名出色的沟通者。 主动观察与学习: 本章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从日常生活中的随机对话,到观看电影电视中的角色互动,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素材。我们将鼓励读者主动记录和分析遇到的非语言信号。 情境化应用: 无论是面试、谈判、约会,还是日常交流,都存在大量的非语言沟通机会。本章将针对不同情境,提供具体的应用建议,帮助读者在实际场景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如何在面试中通过身体语言展现自信,如何在谈判中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号来调整策略。 自我觉察与调整: 成为非语言沟通大师,不仅要解读他人,更要了解自己的非语言表达。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沟通盲点,并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非语言信号,以达到更积极的沟通效果。 建立深度连接: 最终,非语言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真诚的连接。本章将强调,通过精准的非语言解读,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起更牢固的信任和更和谐的氛围。 《沉默的信号:非语言沟通的破解之道》并非一本告诉你如何“操控”他人的秘籍,而是一本引导你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工具书。通过掌握这套无声的语言,你将能够穿越表象,触及真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看得更清,听得更准,从而抵达更具共鸣的交流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懂得“说话”。而这本书,则将“说话”这门艺术,提升到了“心理学”的层面。它不是简单地教你一些沟通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书中关于“群体心理”的章节,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在团队中遇到过许多沟通难题,例如信息传递不畅、意见不合难以调和等。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群体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例如“群体思维”、“社会惰化”等,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团队的效率和决策。我学习到了如何在团队中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如何鼓励成员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化解团队中的潜在冲突。当我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时,我发现团队的氛围变得更加融洽,成员之间的协作也更加顺畅。例如,在组织一次团队会议时,我不再只是简单地发布议程,而是尝试去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讨论氛围,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并对不同的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这种转变,不仅让我赢得了团队成员的信任,也让团队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提升。此外,书中关于“影响力”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理解,真正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于权威或地位,而是来自于对人心的深刻洞察,来自于对他人需求的精准把握。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懂得“表达”的人,变成了一个更懂得“连接”和“影响”的人。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读心术”的入门指南。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轻易洞察他人心思的人感到好奇,总觉得他们拥有一种神秘的“读心”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天赋,而是对人类心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书中关于“社会认知”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我曾经常常因为无法理解他人的动机而产生误会和隔阂。这本书详细地剖析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偏差,例如“基本归因错误”、“证实偏差”等,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我学习到了如何识别这些常见的认知陷阱,以及如何避免让自己陷入其中。当我开始尝试用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他人的行为时,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例如,在面对一些看起来“不合理”的批评时,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本能地感到愤怒,而是尝试去思考对方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需求或担忧。这种转变,不仅让我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也让我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和理解。此外,书中关于“动机心理学”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更加关注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理解他们为何会追求某些目标,又为何会回避某些事物。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关注“说什么”的人,变成了一个更懂得“为何这么说”和“对方为何这么想”的人。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将人际交往中的不顺归咎于对方的“不理解”或“不配合”,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自己言行的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动机。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非出在别人身上,而是我未能真正读懂自己,也未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知。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沟通技巧,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心理洞察,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如何去表达,不是用嘴,而是用智慧。它让我明白,每一次对话都是一场微妙的心理博弈,而我,曾经是那个毫无章法的参与者。现在,我开始尝试运用书中提到的“积极倾听”、“同理心反馈”等方法,惊奇地发现,原本僵硬的关系开始有了融化的迹象,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沟通难题,也似乎变得迎刃而解。我不再害怕开口,也不再纠结于如何才能“说服”别人,而是学会了如何去“连接”对方,如何去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和理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关于说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与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生活指南。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我迷茫时点亮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前行的方向,也让我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我迫不及待地想在生活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应用这些宝贵的心理智慧,让每一次的“说话”,都成为一次温暖而有效的链接。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在人际交往中的“秘密武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轻易化解尴尬、调和矛盾的人感到羡慕,总觉得他们拥有一种我无法企税的天赋。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天赋,而是对人类心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我曾经常常因为情绪失控而说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话,也因为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这本书详细地剖析了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有效地调节和表达情绪。它教我如何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信号,如何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以及如何用更温和、更积极的方式来回应他人的负面情绪。当我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时,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平和,与他人的互动也更加顺畅。例如,在面对一些批评或指责时,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本能地反驳,而是先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情绪和诉求,然后用平静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转变,不仅让我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吵,也让我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和理解。此外,书中关于“非语言沟通”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更加关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调的变化,意识到这些“沉默的语言”往往比口头表达更能传递真实的信息。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关注“说什么”的人,变成了一个更懂得“如何说”和“为何这么说”的人。

评分

这本《说话要懂心理学》着实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善于沟通的人,要么天生情商高,要么就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刻意练习。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指明了一条更有效率的“捷径”。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心理学中最实用、最接地气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对话的场景中。书中关于“依恋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让我豁然开朗,终于理解了为何有些人总是会表现出过度的依赖,而有些人则显得格外疏离。我也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从而建立更稳固、更健康的连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非暴力沟通”原则的细致阐释,它强调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击了沟通中的症结。我尝试在一些小事上应用这些原则,惊讶地发现,原本可能引发争执的对话,竟然变得平静而富有建设性。我不再用评判性的语言去指责,而是用“我感到……”的句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用“我需要……”来清晰地传达自己的需求。这种转变,让我自己也感觉更加轻松自在,因为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猜测对方的意图,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话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如何“说”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听”得更懂,如何去捕捉那些言语之外的信号,从而真正地理解对方。它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沟通,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场双向的、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互动。

评分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沟通”这件事。我一直认为,说话的关键在于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更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书中关于“依恋类型”对沟通模式的影响,让我豁然开朗。我曾经不理解为何有些人会表现出极度的回避,有些人则会表现出强烈的黏人,而现在,我明白了这背后深刻的心理根源。它教会我如何识别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从而建立更稳固、更健康的互动关系。例如,面对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我学会了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不过度施压,而是通过温和、持续的支持来建立信任;而面对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我则学会了提供更多的肯定和 reassurance,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被爱。这种针对性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改善了我与身边人的关系。此外,书中关于“积极心理学”在沟通中的应用,也让我深受启发。它强调了感恩、赞美、积极反馈等要素在构建良好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对话中运用这些积极的语言,惊讶地发现,原本平淡的交流变得更加温暖和有活力。它让我明白,说话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传递情感,传递支持,传递积极的能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信息传递者”,变成了一个“情感连接者”,而后者,无疑是更具智慧和力量的沟通方式。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我在人际交往中的“指南针”。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轻松化解矛盾、建立融洽关系的人感到羡慕,总觉得他们拥有某种我无法企及的“天赋”。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天赋,而是对人类心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书中关于“共情”(同理心)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我曾经常常因为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而产生误会和隔阂。这本书详细地剖析了共情的不同层次,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倾听、非评判性回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共情能力。我学习到了如何在与人交流时,尝试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需求,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当我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方法时,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平和,与他人的互动也更加顺畅。例如,在面对一些感到委屈或不满的家人时,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本能地反驳,而是先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用温柔的语气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转变,不仅让我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吵,也让我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此外,书中关于“人际吸引”的原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理解,为何有些人之间会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又为何有些人之间会显得疏远。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只关注“我说什么”的人,变成了一个更懂得“如何让人喜欢我”和“我如何去喜欢别人”的人。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掉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每一页都引导着我探索人类行为背后那复杂而迷人的心理活动。我一直对“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出乎意料或难以理解的行为时,我常常感到困惑和挫败。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为我一一揭示了这些行为的心理根源。它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心理学中最核心的原理展现在我面前。我学会了理解人们的“防御机制”,知道为何有时人们会采取否认、合理化等方式来保护自己;我开始洞察“认知失调”的影响,明白为何人们会为了维护一致性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归因偏差”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这本书让我不再是那个只凭表面现象做评判的观察者,而是能够透过表象,看到隐藏在行为之下的深层需求和动机。当我开始用这种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人和事时,我发现世界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愤怒、失望或不解的瞬间,如今都被一种更深的理解所取代。我不再急于下定论,而是愿意去探究,去感受,去尝试从对方的心理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言行。这种转变,不仅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看到了自己行为模式中的一些盲点,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本书,真的像一位温柔的心理治疗师,在我不自知的情况下,帮助我完成了许多内在的整合和疗愈。

评分

我一直对“说服”这个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也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法去影响他人,但收效甚微。直到读到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说服,并非是单方面的强势灌输,而是通过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导他们做出积极的改变。书中关于“认知心理学”在说服过程中的应用,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它详细地阐述了“锚定效应”、“承诺和一致性原理”等概念,以及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他人的决策。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锚点”来引导对方的期望,如何通过鼓励对方做出微小的承诺来促使其行为与承诺保持一致。我开始在一些工作和生活中尝试运用这些技巧,惊讶地发现,原来许多原本难以推进的事情,变得顺畅起来。例如,在向同事争取资源时,我不再只是罗列自己项目的优势,而是尝试去理解对方的顾虑和需求,然后用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呈现我的观点。我发现,当对方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理解和重视时,他们反而更愿意倾听和支持。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努力说服”的人,变成了一个“让对方愿意被说服”的人。它教会我,真正的影响力,来自于对人心的深刻洞察,来自于对对方需求的精准把握。这种转变,让我不仅在沟通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对自己的说服能力充满了信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精彩纷呈的心理探险,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发现一个全新的视角,颠覆我过往的认知。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在人群中总是能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则显得局促不安?这本书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诸多原理,为我提供了绝佳的解释。书中关于“从众效应”的讨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跟随大众的脚步,即使内心并不认同。它也让我警醒,在做决策时,应该更加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外界的声浪所裹挟。此外,书中对“第一印象”的形成机制和“晕轮效应”的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对初次见面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可能仅仅基于几个表面的特质,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复杂性。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存在类似的“刻板印象”,并尝试去打破这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当我看到书中所描述的场景,仿佛就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许多熟悉的面孔。这种共鸣感,让我更加愿意去学习和实践书中的方法。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说话的艺术”,其实就是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和巧妙运用。我不再将沟通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是将其看作一次次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宝贵机会。

评分

简单看了下,还不错,朋友推荐。

评分

书很不错,以后还会来买

评分

大概翻翻,还是不错的,给同事带了两本!

评分

非常好,就是书有点渣渣

评分

还没有看完 还不错吧

评分

买了一整套的,不要系列哈,哈哈,谢谢京东。

评分

活动买的,一堆才90,真心便宜

评分

给男朋友买的,很喜欢

评分

字迹清晰,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