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麵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國際貿易投資的新秩序,以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傳統的産業政策模式正受到嚴峻挑戰,上海迫切需要優化調整其産業政策模式。
《上海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研究:基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在剖析瞭當前上海産業政策存在的不足與麵臨的挑戰的基礎上。總結提煉發達國傢實施産業政策推進供給體係提質增效的經驗,提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上海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方嚮與思路,指齣上海市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總體方嚮要以實現創新驅動為綱,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産業政策指嚮精準度,全麵推進結構性政策與功能性政策。協同優化穩增長政策和調結構政策。進一步明確上海市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基本思路,提齣要完善公共科技服務體係,彌補製造業創新體係短闆,構建産業政策工具組閤,形成標準倒逼質量提升的機製,從根本上激發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力。同時,為瞭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促進上海産業發展與升級,上海應著力優化調整現有産業政策體係,構建實施以功能性産業政策為主導,在戰略性領域輔之以精巧設計、審慎且有限乾預、更多采用功能性政策工具的結構性政策。
作者簡介
王宏偉,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環境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項目評估、能源經濟、水利經濟等方麵的研究工作。
江飛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市場與投資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經指數與工業運行監測實驗室首席專傢。主要從事産業經濟與産業政策等方麵的研究工作。
賀俊,産業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小企業與創新創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秘書長。主要從事戰略管理、技術創新和産業組織等方麵的研究工作。
李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數量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理事長。主要從事技術經濟、産業經濟、能源經濟等方麵的研究工作。2014年獲全國科技工作者稱號,2016年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纔。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上海市産業政策迴顧與當前麵臨的挑戰
第一節 “十二五”時期上海市産業政策迴顧
一、産業指南和管理辦法
二、産業發展專項規劃
三、産業發展指導意見
四、産業結構調整措施
五、産業調控措施
六、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及金融扶持措施
七、行業準入及監管措施
第二節 上海市産業政策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當前上海市産業政策麵臨的挑戰——基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上海市産業政策麵臨的挑戰
第二章 國際經驗
第一節 選擇標準
第二節 國際經驗
一、推動供給體係提質增效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功能型産業政策是發達國傢供給側政策的主綫
第三節 經驗啓示
一、形成崇尚效率與質量的社會氛圍
二、建設完善的生産力促進體係
三、構建全市的中小企業評價係統
四、建立産業技術研究院和全市技術轉移中心
五、高度重視産業技術人纔和技能人纔的培養
六、加快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製度改革
第三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上海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思路與方嚮
第一節 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總體方嚮
一、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綱
二、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提高産業政策指嚮精準度
四、結構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全麵推進
五、穩增長政策和調結構政策協同優化
第二節 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公共科技服務體係,彌補製造業創新體係“短闆”
二、構建産業政策工具組閤,避免政策選擇從一個極端走嚮另一個極端
三、從消費者權益角度製定標準,形成標準倒逼質量提升的機製
四、切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從根本上激發小微企業和創新創業活力
五、加強企業信用建設,降低企業融資和社會化管理成本
第四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上海市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政策建議
第一節 以功能性産業政策優化調整上海産業政策框架體係
一、以選擇性産業政策為主導的産業政策框架體係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
二、産業政策框架體係的重點迫切需要調整
三、以功能性産業政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構築功能性産業政策框架體係的關鍵與重點
第二節 上海市産業政策優化調整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産業發展市場製度與優化産業發展環境
二、大力發展促進産業發展與創新的公共服務體係
三、優化産業組織與生態係統
四、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閤發展
五、高度重視先進製造業的發展
六、建設技術創新國際閤作平颱
七、探索多元區域閤作,推動長三角産業協同發展
前言/序言
一、當前上海産業政策存在的不足與麵臨的挑戰
麵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國際貿易投資的新秩序,以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傳統的産業政策模式正受到嚴峻的挑戰,上海迫切需要優化調整其産業政策模式。
“十二五”期間,上海産業政策主要有産業指南和管理辦法、産業發展專項規劃、産業發展指導意見、産業結構調整措施、産業調控措施、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及金融扶持措施、行業準入及監管措施7種類型。從對這些産業政策的梳理看,上海推行的産業政策大緻沿襲瞭兩條思路:一是服務“節能減排”,二是大力發展服務業。
“十二五”期間,上海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齣颱瞭超過200項産業政策文件,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積極引導産業結構升級,取得瞭顯著成效。然而,上海在産業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進。
一是産業政策製定和實施的統籌協調不足,促進産業發展手段單一;
二是産業政策仍存在明顯的選擇性,“去工業化”趨勢正在強化:
三是産業政策缺乏依據産業發展條件變動而進行的動態調整機製;
四是對産業政策的實施效果缺乏審慎評估;
五是産業政策製定較少考慮政策實施的外部效應,與利益相關方相關的會商和補償機製不足;
六是産業政策仍偏重行政手段,用政府判斷代替市場選擇。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看,上海市的産業政策麵臨著三個方麵的嚴峻挑戰:
第一,從國內看,新發展階段、新常態和供需新平衡帶來瞭新的挑戰。上海在比全國更早邁過中等收入陷阱後仍麵臨傳統增長動能失速和尋找新增長動能的挑戰。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看,上海的産業政策不應僅僅專注於提升服務業或高技術産業的比重,而應更關注公平市場環境的營造和對競爭的鼓勵,從而推動勞動生産率持續改善,同時培育更富彈性和活力的供給結構以應對消費結構的迅速升級。
新書推介:探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政策實踐 書名:城市群協同發展新範式:要素流動、空間結構與治理機製重塑 作者:[此處可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社:[此處可填寫齣版社名稱] ISBN:[此處可填寫ISBN] --- 內容概要與核心價值 本書聚焦於當前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關鍵議題——城市群協同發展,旨在突破傳統區域經濟學對城市間關係的綫性或等級化認知,構建一套更具動態性、適應性和內生驅動力的新範式。在國傢大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宏大背景下,本書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剖析瞭支撐城市群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空間重組規律以及亟待創新的治理體係。 全書不局限於對既有政策的描述或簡單對比,而是深入挖掘瞭城市群內部要素(如人纔、資本、數據、技術)的跨域流動機製如何重塑區域的比較優勢,以及這種流動如何反作用於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更重要的是,本書提齣瞭應對協同發展挑戰的係統性治理框架,強調打破行政壁壘、構建跨區域公共服務供給體係以及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勵機製的重要性。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宏觀的國傢戰略與微觀的城市行為緊密結閤,為理解城市群如何從“量的擴張”轉嚮“質的提升”提供瞭紮實的理論支撐和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它不僅是對當前區域發展實踐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未來中國經濟地理格局演變的科學預判。 核心章節與研究重點 本書共分為四個邏輯遞進的部分,係統闡述瞭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復雜係統: 第一部分:城市群協同發展理論基礎與內生動力重構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新時代城市群的內涵,區彆於傳統的同城化或同城經濟圈概念。研究的核心在於“內生動力”的識彆。傳統觀點常將外部政策(如國傢戰略規劃)視為主要驅動力,而本書則強調城市群內部因技術溢齣、知識互動和專業化分工深化而産生的協同效應。 重點探討: 城市群的“邊界”與“核心-腹地”關係的動態模糊化。 理論創新: 引入“網絡化空間組織”概念,分析不同規模城市在知識創新網絡中的角色轉變,為打破“中心城市虹吸效應”提供瞭新的解釋視角。 第二部分:要素跨域流動的機製分析與效率約束 要素流動是協同發展的血脈。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土地要素和數據要素在城市群內部的流動特徵、瓶頸及其對區域經濟效率的影響。 人纔流動專題: 關注“雙嚮流動”的實現路徑。研究瞭戶籍製度、住房政策、教育資源配置等製度性障礙如何抑製瞭高技能人纔在次級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有效集聚。提齣構建“區域人纔身份互認體係”的可行性方案。 金融資本重構: 探討瞭城市群內部金融資源的空間錯配問題。分析瞭地方政府投融資行為與市場化風險分擔機製的缺失如何影響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跨界協同。本書特彆關注綠色金融和科技金融在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引導作用。 數據要素的價值化: 這是本書的前沿探索。研究瞭在保障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城市群內部統一的數據共享與交易平颱,以支持智慧交通、公共衛生應急等領域的跨區域服務優化。 第三部分:空間結構重塑與功能重疊的治理挑戰 城市群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空間重心的轉移和功能區的重疊,這帶來瞭治理上的巨大挑戰。本部分將研究焦點轉嚮“空間優化”與“職能錯位”。 産業空間協同: 研究瞭“飛地經濟”的長期效應。指齣簡單的産業轉移往往導緻“低端鎖定”,真正的協同應是價值鏈的垂直分工與功能平颱的橫嚮共享。例如,創新研發功能集中在中心城市,而高端製造和物流集散功能如何在周邊城市間進行優化布局。 公共服務均等化: 探討瞭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如何實現“同城待遇”。重點分析瞭“公共服務成本共擔機製”的建立,避免瞭單一城市因承接周邊需求而財政負擔過重的問題。 基礎設施的係統集成: 突破瞭傳統的交通網絡規劃,強調瞭“韌性基礎設施網絡”的構建,尤其是在應對極端天氣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城市群之間快速響應和資源調配的能力。 第四部分:跨域治理體係的創新與製度突破 協同發展最終依賴於有效的治理機製。本書認為,當前最大的障礙在於“權責不對等”和“激勵不相容”。 打破行政壁壘: 詳細分析瞭不同層級政府間事權劃分的閤理性。提齣瞭建立“利益補償機製”的製度設計,確保在區域協作中做齣讓步的城市能夠獲得閤理的財政迴報或非財政激勵。 新型協同組織模式: 評估瞭現有區域閤作平颱(如城市群發展委員會)的有效性,並倡導發展“法定授權的虛擬性治理實體”,該實體擁有跨行政區的協調權和資源整閤權,以更扁平化的方式推動具體項目的落地。 績效評估與問責: 構建瞭一套“協同發展績效評估指標體係”,該體係側重於衡量要素流動效率、公共服務可及性和環境質量的區域一體化水平,而非單純的經濟總量排名,以引導地方政府的決策行為嚮協同目標靠攏。 目標讀者群體 本書麵嚮區域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公共管理學的學者與研究生;國傢及地方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者、發展改革部門、規劃管理人員;以及大型企業和投資機構中關注區域戰略布局的高級管理者。 本書以嚴謹的實證分析為基礎,輔以豐富的案例研究,力求提供一套既有理論深度又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城市群發展藍圖。它宣告瞭一種新的發展哲學:城市群的未來,不在於單個城市的強大,而在於其網絡化、係統化的協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