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简史

经济指标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扎卡里·卡拉贝尔(Zachary Karabell)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经济指标
  • 历史
  • 数据分析
  • 金融
  • 统计
  • 宏观经济
  • 经济发展
  • 量化分析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63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589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财富汇
开本:16K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4
字数:2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末日审判书》到“桥水公司崛起内幕”,详述经济指标运用实践。从“大萧条”到“奥巴马救助计划”,解析经济指标演化路径与暗藏陷阱。

一部“有趣,有料,有用”的经济统计史,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人们对于经济指标非常熟悉,因为关于它的报道充斥着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人们对于经济指标又非常陌生,因为其计算过程异常复杂和艰涩。这种落差使得经济指标成为舆论战场,政党的相互攻讦、利益团体之间的纷争等,让经济指标笼罩在浓浓的阴谋论的气氛中。扎卡里·卡拉贝尔通过对历史的细致耙梳,探究了GDP、CPI、失业率等关键性经济指标的来龙去脉以及计算过程,使其本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精确化需求的增加,经济指标从帮助人们衡量经济现状的工具,逐渐演化成塑造人们对经济认知的框架。这种转变隐含着一种陷阱,任何对于指标的错误运用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麻烦,从格林斯潘悖论的产生,到奥巴马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的失策都是如此。不过,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这种局面其实隐含着巨大的机会。在认清其本质的基础上,利用现存指标构造认知经济的全新方式,就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桥水基金的达里奥无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

[扎卡里·卡拉贝尔]


里弗图埃斯研究机构(River Twice Research)总裁,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高级顾问,从事经济与政治趋势分析工作。

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卡拉贝尔曾经担任纽约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总裁和首席经济学家,著有《分割沙漠》(Parting the Desert,The Last Campaign)和《和平至上》(Peace Be Upon You)等畅销书。

卡拉贝尔还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定期评论员,《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外交季刊》和《华盛顿邮报》撰稿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梳理了现存的很多争论,清晰地解释了它们的主旨。本书还表明,宏观经济统计学并不是无意义和充满阴谋的。我相信,人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很津津有味,并且受益匪浅。

——泰勒·考恩(Tyler Cowen)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


扎卡里·卡拉贝尔的作品《经济指标简史》对政府以及经济学家如何处理经济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非常精彩的介绍。

——《纽约时报》


扎卡里·卡拉贝尔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进行了深度探讨,他指出的经济指标的缺陷是非常有可读性的,而且很实用。

——《华尔街日报》


扎卡里·卡拉贝尔挖掘出了大量湮没在经济学历史中的有趣故事,这些故事解释了个人、公司以及国家是如何利用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学指标来描述国家财富的。在卡拉贝尔的笔下,经济学不再那么沉闷了。

——《出版人周刊》

目录

[前言] 塑造我们对世界认知的那些指标

01.世界末日的涟漪

02.失业

03.国民收入和来自平斯克的男人

04.经济概念的发明

05.经济的全貌

06.通货膨胀率:从关键性指标到政府的骗局

07.边际收益递减

08.沃尔多在哪里

09.国民幸福总值

10.化身

结语

前言/序言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由经济数据所定义的世界。根据这些数据所表明的内容,人们评估个人和集体做得如何:国家的经济增长多快或多慢,价格上涨了多少,个人的收入有多高,是否就业……这些数字勾勒出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把经济统计数据,我们的关键性指标,当作成功或失败的标志。

然而在这些数据当中,没有哪一个存在于一个世纪之前。大多数指标在1950年几乎都不存在。在随后短暂的数十年里,一系列的数字开始决定我们的生活,然而在我们之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它们被创造出来的时间竟然这么短。可是这些数据不仅是新出现的,它们衡量的,也只是发明它们之时,设计者希望它们衡量的内容。然而这个世界并非一直维持着原样。

或许你还没有注意到,2013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在一夜之间增加了4 000亿美元。然而,这并非是因为真实的经济增长。毕竟,考虑到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已达到了十几万亿美元,即使以中等的速度增长,每年增加的数字也会达到数千亿美元。

统计数字骤然增长的原因,并非是经济活动的突然增加。不,只是一天,从字面上来说是一夜之间,这数千亿美元就出现了。而且不仅仅是出现而已,很明显它们一直都在那儿。在2013年的某一天,负责统计美国经济规模的政府机构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宣布,它改变了衡量国民产出的方式,结果就是4 000亿美元的调整。

根据这一机构在宣布这次数据变化时所使用的语言,假如你忽略了说明,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中很少有人在面对这一标题时,还能够坐直身子,并且注意到所有的事实,这个标题是“2013年国民收入及生产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综合调整预览:定义及陈述的变更”。接下来的描述也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描述这种新方法的公告里,经济分析局声称:“基于系统的视角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以增加知识库存(Stock of Knowledge),并且利用这些知识库存来发现或开发新产品,包括改善现有产品的版本或质量,或者是发现、开发新的以及更有效率的生产过程。”

这种粗糙的言辞掩盖了某种方式的深刻转变,即我们是如何理解经济运行的?在大萧条之前,从未有哪个国家衡量过其国民产出。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和英国都开始尝试开发统计数据,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经济的运行状况。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是那个年代出现的统计数据中很重要的两个。到了20世纪中叶,世界各地的国家都开始做同样的事情。

然而,这些数据所衡量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国家制造的物质产品世界。各国的经济均是以商品的产量为衡量标准,建立在制造业、农业和生产的基础上。然而,从那时开始的数十年里,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从在工厂里制造产品,转向了创造想法。

在许多年里,这些统计数据的管理者意识到,创意和知识产权是当今经济的一个核心方面。然而在这些数字创设之初,管理者做出的决定是,不将研究与开发这类活动作为国民产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在经济分析局宣布其转变之前,某家制药公司为开发新药物所使用的数十亿美元,尽管可以拯救生命并改善人们的生活,却只能看作一项支出,而非将来可能产生巨大回报的一项投资。当一家公司为某一工厂购买了一台机器人,这一活动被统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当苹果公司花费大笔金钱去开发苹果手机的时候,这笔支出却并未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一直以来未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还包括许多投入电视节目、电影及音乐方面的创造性工作。流行天后嘎嘎小姐(Lady Gaga)在写歌时花费的金钱,苹果公司在研发下一代平板电脑上的开支,辉瑞制药(P­zer)在某一新药物上的投资……将所有这些投资加总,经济分析局发现,它将美国经济的规模低估了4 000亿美元,而这一数值比10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

不过,尽管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经济指标并未改变。用来标记我们生活的统计数据,都是20世纪前半叶的产物。它们都是出于某一具体的原因,而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被创造出来的。它们与我们的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并且深深地嵌入了我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的感知之中,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在人类历史大多数时间中,并没有经济指标存在,而没有了这些数字,就没有所谓的“经济”。

如今,“经济”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核心要素。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强化了这一事实。然而起初我们是通过数字,通过政府、行业团体和公司定期发布的统计数据,才和经济产生联系的。关键性指标是我们用来指引生活方向的一张数据地图。

因此,当负责维护这张地图关键要素的机构,决定重新定义这些数据中的一个时,也就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经济分析局在关于4 000亿美元的数据“修正”公告中使用的措辞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改变勾勒出了我们评估集体和个人经济生活的方式。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少关注日复一日的经济数据波动,与此同时,少数人则对所有这些数字的综合效应毫不敏感。铺天盖地的统计数据淹没了我们,而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不是用这些统计数据所揭示的内容,来标记成功或是定义失败。

今天的美国总统选举,取决于这些统计数据的好坏。由于整个欧洲是根据债务和国内生产总值间的联系来制定经济政策的,这导致它的经济一直陷于螺旋式下跌之中。当然还有中国,其经济管理部门正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设定和调整经济增长目标。世界各地的领导人都在鼓吹强劲的经济统计数据,而挑战者们则利用一些疲软的数据来非难现任的管理者。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进出口贸易额、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其他的许多关键性指标,都在我们的世界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发明这些指标的那些人,可能从未想象过这种状况。它们都是出于有限的目的而被创造出来的,但是现在,管理者完全将其当作衡量我们现在做得如何的指标。或许这正是当新闻说美国的经济规模比我们所想的更大时,它引发许多人嘲笑的原因。探讨这次数据修正的某个新闻标题是这样表述的:“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看起来将会更加富有——但是不要上当受骗。”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有,从指责奥巴马政府正在加工这些数字,以使执政记录更加辉煌,到认为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只会扩大当今国家间在经济上的鸿沟,加大做得好的国家和处境艰难的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一而足。

的确,仅仅在统计上变得更加富有,并不会真的让任何人更加富有。假如我在5年前告诉你,你拥有的财富比你认为的要多出1 000美元,你的银行账户上并不会突然多出来这笔钱,你也不会重新评估你过去的经历。为了维护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完整性,经济分析局并非只是简单地改变了其当前的计算方法;它修正了自1929年以来的所有数字,所以现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1955年花在那些大片上的支出,惠普公司和福特公司在20世纪中叶全盛期的研发预算,在相应的年份都可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之中。然而追溯起来,这些?事实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改变你的父母或祖父母买得起一幢房屋或一辆新汽车的能力。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全球金融体系变迁与宏观经济政策演进的深度研究著作的简介: 《潮汐与罗盘:全球金融体系的百年重塑与宏观调控的艺术》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自二十世纪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萌芽到当代数字化金融冲击的百年间,全球金融秩序的剧烈变革与重塑过程。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支撑现代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与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 全书分为五个宏大篇章,层层递进,带领读者穿越迷雾,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经济地理是如何被塑造、如何又在不断地自我修正。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幻影与体系的崩塌(1900-1944) 本章深入探究了古典金本位制度的兴衰及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我们细致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彻底打断了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战后各国在赔款、债务和浮动汇率尝试中所经历的痛苦抉择。重点分析了1929年大萧条爆发的深层机制——并非简单的信贷过度膨胀,而是制度性失衡在特定压力下的集中爆发。 本章着重论述了凯恩斯、怀特等关键人物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前夜的政策博弈。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性磋商,而是一场关于国家主权、货币发行权力和国际合作边界的哲学较量。我们还原了当时的谈判现场,解析了美元如何通过巧妙的锚定机制,成功取代英镑成为新的全球结算货币,以及这种“美国优先”的架构,在设计之初就埋下的结构性张力。 第二部分:固定汇率下的繁荣与压力(1945-1971)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一个看似坚固的框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主要货币与美元挂钩。本章详述了战后重建期,这一体系如何有效地支撑了西方世界的长期高增长和贸易的快速扩张。我们审视了马歇尔计划的金融内涵,以及这种固定汇率机制在初期如何充当了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器”。 然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无法回避的“特里芬难题”——即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美国,必须同时满足国际对美元的需求(输出美元)与维持本国货币的信用(减少美元外流)之间的内在矛盾。本章通过对美联储政策、越南战争开支以及各国央行对美元储备态度的数据分析,揭示了美元信用是如何一步步被透支,直至1971年“尼克松冲击”的必然性。这并非一个孤立的金融事件,而是美国在特定地缘政治压力下对既有国际契约的主动“重置”。 第三部分:浮动时代的波动与金融拓扑(1972-1990)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全球进入了“走投无路”的浮动汇率时代。本章聚焦于石油危机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冲击,以及各国如何应对“滞胀”这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模型难以解释的难题。我们详细分析了保罗·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如何采取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以牺牲短期经济增长为代价,重塑市场对货币信用的信心。这种“沃尔克时刻”对全球信贷成本和债务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金融自由化埋下了伏笔。 此外,本章还深入考察了“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的成因与后果。这些旨在干预汇率的政策行动,揭示了在缺乏硬性锚定时,大国间为维护自身出口利益而进行的复杂的外交与金融博弈,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国流动的加速。 第四部分:新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与风险积累(1991-2007)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为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化浪潮。本章探讨了金融“大缓和”时期,监管的放松、金融工具的创新(如衍生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如何共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我们特别关注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的传导机制,分析了短期投机资本如何利用各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制造系统性风险。 本章对2000年代初期的“格林斯潘共识”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即通过低利率和金融创新来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的策略。通过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结构分析,本书论证了风险的累积并非源于单一的“坏贷款”,而是源于缺乏透明度的风险定价模型和监管套利行为的系统性扩散。 第五部分:系统性危机与数字化的未来图景(2008至今) 本书高潮部分聚焦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深远影响。我们详细剖析了危机爆发的“精确时刻”,即雷曼兄弟倒闭如何触发了全球流动性冻结。本书认为,这场危机暴露了现代金融体系在复杂性、互联性和道德风险管理上的根本性缺陷。 随后,我们详细分析了后危机时代的宏观政策转向:量化宽松(QE)、超低利率环境对全球财富分配和主权债务的影响。本章还探讨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如何与经济政策深度交织,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对供应链的“去风险化”以及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潜在挑战。 最后,本书展望了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以及全球监管趋同对未来金融秩序的重塑作用。作者提出,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走向更紧密的全球金融一体化,还是在民族主义与技术壁垒下,形成相互隔绝的金融“岛屿”。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避开了对具体经济指标(如CPI、GDP增长率等)的机械式罗列,而是将重点放在制度设计、政策意图与权力博弈之上。它将宏观经济史视为一场不断演化的权力游戏,旨在让读者理解,今日的经济规则并非“自然法则”,而是特定历史时刻下,被少数决策者精心编织的产物。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个理解全球经济脉搏的“元认知”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老派学者”的气质所吸引。厚实的纸张,精致的排版,以及那个略显古朴的书名,都让人觉得这并非一本速食读物,而是一次认真的思想对话。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先行指标”的论述,这就像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能够提前预警未来的趋势。我想知道,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经济学家们是如何摸索出这些预警信号的?他们是否曾经历过漫长的试错过程,又是如何验证这些指标的有效性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一些经典的先行指标,比如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或者股票市场指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建立起来,又经历了哪些演变?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现实世界中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例如,某次股市的剧烈波动,是否与某个不为人知的先行指标发出的预警有关?又或者,某个看似不起眼的房地产市场指标,是如何在经济危机爆发前就埋下了伏笔?我更希望书中能展现出,经济学家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分析,更是关于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不懈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低调而内敛的质感,仿佛一本被精心珍藏的古籍,让人忍不住想要翻阅。我对书中关于“领先、同步、滞后”这三个指标类别之外的、更加细分的、或者一些非主流的经济指标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我想知道,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指标,是否还存在一些鲜为人知却同样重要的经济测量工具?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针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这些“非主流”指标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新兴的经济指标,比如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相关的衡量方式,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分析?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那些不那么“标准”的指标,来解读一些更微妙、更复杂的经济现象。例如,某个关于社交媒体活跃度的指标,是否能提前反映出消费者的情绪变化?又或者,某个关于环境污染排放的指标,又如何与经济增长形成微妙的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对于经济指标的认知边界,让我看到,在那些熟悉的框架之外,还有更广阔、更深邃的经济测量世界等待我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沉静的蓝绿色调,点缀着抽象的经济图表线条,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入浅出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那些塑造我们日常生活的宏观力量充满好奇,而“经济指标”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枯燥,却承载着解开这些复杂现象的钥匙。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概念,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比如,通货膨胀,听起来像是个抽象的经济术语,但它如何影响了普通家庭的购买力,如何驱动着政策的制定,这些背后一定有着引人入胜的叙事。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经济学的丛林,不仅仅是罗列定义和公式,而是深入挖掘每个指标产生的历史背景、它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与社会变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是否会探讨,某些早期被忽视的指标,是如何在日后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或者,当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指标,在过去是否根本不存在,又是什么促使它们应运而生?我尤其希望能读到,关于那些“失败”的指标,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存在局限性,又如何被新的、更精准的指标所取代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一次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的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采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抽象画风格,深邃的色彩和流动的线条,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读物,更是一件可以引发思考的艺术品。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同步指标”的论述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们似乎是经济活动的“即时快照”,能够反映当前经济的健康状况。我想知道,在经济学研究的早期,同步指标是如何被引入的?它们在判断经济短期波动和判断经济周期拐点上,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书中是否会深入介绍一些关键的同步指标,比如工业生产指数或者零售销售额,并分析它们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所传达的信息?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经济学家们是如何运用这些同步指标,来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经济图景,并从中洞察出经济运行的规律。例如,某个季度零售销售额的意外增长,是否预示着消费者信心正在回升?又或者,工业生产指数的突然下滑,是否是经济下行压力的早期信号?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经济指标并非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人类社会活动最真实的写照,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颇具匠心,简洁的字体却透露出一种力量感,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滞后指标”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们似乎是经济活动的“事后诸葛亮”,但其价值却不容忽视。我想知道,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滞后指标是如何被发现并被重视的?它们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书中是否会列举一些典型的滞后指标,比如失业率或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并详细介绍它们的计算方法、意义以及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表现?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滞后指标的故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例如,某次经济衰退后,失业率的攀升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又或者,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投资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滞后指标虽然不能预测未来,但它们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为当下和未来的决策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不仅是对经济现象的解读,更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梳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一样投资的价值理念和投资哲理。

评分

这尴尬啊,两个月之前收到四本书,今天看了下订单,当时买了五本书啊,这啥情况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一样投资的价值理念和投资哲理。

评分

这尴尬啊,两个月之前收到四本书,今天看了下订单,当时买了五本书啊,这啥情况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深入浅出,既可作为经济学爱好者的了解经济指标的入门读物,又可作为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