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

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晓华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金融
  • 金融科技
  • 法律
  • 实务
  • 金融法
  • 金融监管
  • 支付
  • 众筹
  • P2P
  • 区块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834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8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字数:26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具体有哪些模式?各种模式的潜在法律风险有哪些?如何防范?

目录

第1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1.1.1 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1.2.1 P2P网络借贷
1.2.2 互联网众筹
1.2.3 第三方支付
1.2.4 互联网货币
1.2.5 大数据金融
1.2.6 信息化金融机构
1.2.7 移动互联网金融
1.2.8 互联网金融超市
1.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3.1 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
1.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

第2章 互联网金融的治理框架与法律规制
2.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治理框架
2.1.1 框架构成与治理原则
2.1.2 外部监管与治理
2.1.3 行业协会治理
2.1.4 互联网金融企业自我治理
2.2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2.2.1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特征
2.2.2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类型
2.2.3 法律风险控制思考
2.3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
2.3.1 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向愈加明确
2.3.2 监管原则体现“底线”与“红线”思维
2.3.3 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
2.3.4 三重法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

第3章 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3.1 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概况
3.1.1 P2P网络借贷行业规模与数量迅速增长
3.1.2 问题平台不断增加
3.1.3 担保平台占绝大多数
3.1.4 出现显著的“类证券化”趋势
3.2 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与法制建设
3.2.1 P2P网络借贷的法律关系与法律风险
3.2.2 P2P网络借贷法制建设概况
3.2.3 P2P网络借贷法制建设的不足
3.3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
3.3.1 P2P网络借贷的相关风险
3.3.2 P2P网络借贷政策立法的相关建议

第4章 互联网众筹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4.1 互联网众筹概述
4.1.1 互联网众筹的分类
4.1.2 互联网众筹的特点
4.2 互联网众筹的基本法律关系和相关问题
4.2.1 互联网众筹的基本法律关系
4.2.2 互联网股权众筹的监管问题
4.3 互联网众筹的监管
4.3.1 国外互联网众筹的监管
4.3.2 我国互联网众筹的监管
4.4 互联网众筹的风险防范
4.4.1 互联网众筹的法律风险
4.4.2 互联网众筹的法律风险防范

第5章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5.1 第三方支付概述
5.1.1 第三方支付的界定及作用
5.1.2 第三方支付的分类
5.1.3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5.2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
5.2.1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主体
5.2.2 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5.3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风险
5.3.1 主体资格与经营范围风险
5.3.2 沉淀资金带来的风险
5.3.3 非法交易活动风险
5.3.4 消费者权益受损风险
5.4 第三方支付的监管
5.4.1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现状
5.4.2 第三方支付法律风险监管方面存在的争议
5.4.3 思考与建议
5.5 典型案例分析——余额宝的法律风险分析
5.5.1 余额宝的推出和作用
5.5.2 余额宝的法律关系
5.5.3 余额宝的法律风险
5.5.4 余额宝的监管对策

第6章 互联网货币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6.1 互联网货币的法律关系
6.1.1 互联网货币概述
6.1.2 互联网货币的主要法律关系
6.2 互联网货币的法律风险
6.2.1 互联网货币的“非法”风险
6.2.2 互联网货币的“安全”风险
6.2.3 互联网货币的“假币”风险
6.2.4 互联网货币的“失密”风险
6.2.5 互联网货币的“主体”风险
6.2.6 互联网货币的“贬值”风险
6.2.7 互联网货币的“洗钱”风险
6.2.8 互联网货币的“知情”风险
6.3 互联网货币的风险防范
6.3.1 政府层面: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6.3.2 社会层面:多措并举,盯防结合
6.3.3 企业层面:遵规守矩,规范运营
6.3.4 消费者层面:安全第一,知防结合
6.4 案例分析
6.4.1 “Q”币盗窃案
6.4.2 涉及游戏银子的民间借贷纠纷案
6.4.3 比特币风险提示案

第7章 大数据金融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7.1 大数据金融的法律关系
7.1.1 大数据和大数据金融的概念
7.1.2 大数据金融法律关系分析
7.2 大数据金融的法律风险
7.2.1 大数据金融信息收集时的法律风险
7.2.2 大数据金融信息使用时的法律风险
7.3 大数据金融的法律风险防范
7.3.1 大数据金融法律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7.3.2 大数据金融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第8章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法律风险与监管
8.1 互联网银行
8.1.1 互联网银行概述
8.1.2 互联网银行的法律风险
8.1.3 互联网银行的监管
8.2 互联网保险
8.2.1 互联网保险概述
8.2.2 互联网保险的法律风险
8.2.3 互联网保险的监管
8.3 互联网证券
8.3.1 互联网证券概述
8.3.2 互联网证券的法律风险
8.3.3 互联网证券的监管
8.4 互联网信托
8.4.1 互联网信托概述
8.4.2 互联网信托的法律风险
8.4.3 互联网信托的监管

第9章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9.1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关系
9.1.1 移动互联网金融概述
9.1.2 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
9.1.3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关系
9.2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9.2.1 民事法律风险
9.2.2 刑事法律风险
9.3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第10章 互联网金融超市的法律闻题s风险防范
10.1 互联网金融超市概述
10.1.1 互联网金融超市的概念
10.1.2 互联网金融超市的形成与发展
10.2 互联网金融超市的业务模式及法律关系分析
10.2.1 “百度”模式
10.2.2 “京东”模式
10.2.3 “淘宝”模式
10.3 互联网金融超市的法律风险
10.3.1 刑事法律风险
10.3.2 民事法律风险
10.3.3 行政法律风险
10.4 互联网金融超市的风险防范
10.4.1 合同风险控制
10.4.2 运营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在跨区域贸易、经济融合以及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通过对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贸易记录以及地理环境变迁的细致梳理,重构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宏大网络。本书不仅关注商品(如丝绸、香料、金属器物)的物理流动,更侧重于考察这种流动如何催生了沿线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技术转移以及信仰体系的互动与融合。 第一部分: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与早期形成 本部分首先对丝绸之路的地理廊道进行了详尽的地理学分析,区分了陆上通道(包括北方草原丝路、南方绿洲丝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条件、气候制约以及战略节点。我们认为,对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对特定山隘的穿越能力,是早期贸易路线形成与稳定的先决条件。 接着,本书追溯了丝绸之路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局部性贸易网络的雏形。重点分析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早期接触,以及草原游牧民族在促进早期交流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早期青铜器、陶器风格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文化元素在“不完全接触”状态下的初步渗透。 第二部分:贸易商品的经济动力学与路线变迁 核心章节深入剖析了驱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经济动力学。我们挑战了“丝绸单向输出”的传统观念,展示了双向贸易的复杂性。对于东方而言,除了丝绸这一标志性商品,精美的漆器、瓷器(在特定时期)、铸铁技术以及先进的农业工具也是重要的出口品。对于西方而言,战马、玉石(如和田玉的输入路径)、玻璃器皿、金银工艺品以及特定的香料构成其贸易价值的支柱。 本部分引入了“贸易风险溢价”的概念,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动荡、沙漠气候变化或被游牧部落控制程度不同,导致商品价格波动的机制。特别是,书中详细考察了粟特商人(Sogdians)作为跨区域贸易网络组织者的商业模式、契约精神及其语言优势,如何确保了贸易的连续性,即使在帝国衰落期。 第三部分:跨文化传播:技术、宗教与艺术的互动 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超商业范畴。本部分专门探讨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路径。例如,造纸术、印刷术(尽管早期影响有限)以及冶金技术的西传对中亚和西亚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们详细梳理了佛教东传的复杂过程,超越了简单的信仰移植,考察了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本土化适应,从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影响到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画风的融合。 宗教传播也带来了法律与行政概念的交流。书中对比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官僚体系、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与唐代对西域的管理制度,探讨了文化碰撞如何在治理模式上留下印记。 第四部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陆路贸易因政治环境恶化而受阻,以及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和印度洋为主要通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南方港口(如广州、泉州)如何成为连接印度、阿拉伯半岛和东南亚的全球性贸易枢纽。 我们考察了海外贸易在宋代“市舶司”制度下的官方管理与民间活动的张力。海上贸易的特点在于大宗商品的运输效率更高,这促进了香料、珍稀木材和奴隶贸易的扩展,同时也加剧了区域海洋政治的竞争。 第五部分: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历史遗产 最后一章评估了导致丝绸之路传统陆路贸易在蒙古帝国瓦解后面临挑战的因素,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传统欧亚陆桥的限制,以及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带来的直接冲击。 本书的最终结论是,丝绸之路并非一个单一的、固定的“路线”,而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系统”。它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全球化早期形态、跨文明交流复杂性以及文化适应性策略的绝佳案例。研究丝绸之路,即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地理约束下,如何通过经济激励与文化好奇心,构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叙事张力,旨在为历史学、经济学及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我对互联网金融一直抱着一种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它很方便,但对于背后的法律法规和实际操作却知之甚少。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里面学问这么深。它不像一些理论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 P2P 借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等新兴金融模式的解读,不仅解释了这些模式的运作原理,还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法律风险和合规要点。尤其是关于信息披露、用户隐私保护、反洗钱等方面的论述,让我对如何在一个合规的环境下进行互联网金融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互联网金融的法治世界,让我对这个领域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它也让我意识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是多么重要,这不仅仅是对于从业者,对于普通用户同样如此,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风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当我翻开《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硬邦邦的法律教科书,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法条和案例。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更像是一本行业指南。它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将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和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一一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法律定位的解读,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什么是“金融科技”,什么是“数字货币”,以及它们在法律上的界定。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在跨境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遵守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这对于我这种对全球化金融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极具价值。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实操性的指导,例如如何制定有效的隐私政策,如何处理客户的个人信息,以及在面临监管调查时如何应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为我打开了理解互联网金融法律世界的一扇新窗口。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之前,对“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汇只是停留在“网贷”、“支付”这种表层概念。读了《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头疼的法律问题,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分析了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和风险,例如合同效力、侵权责任、数据安全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应对这些风险的解决方案和法律建议。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合规性审查”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在项目启动前、运行中以及结束后进行全面的法律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这对于我理解如何规避潜在的法律陷阱非常有帮助。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剖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以及不遵守法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本书就像一本“防身手册”,让我在接触互联网金融时,能够多一份底气,少一份担忧。

评分

这本书《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确实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我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更像是停留在“有没有”和“怎么用”的层面,对于“能不能”和“合不合规”却了解不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引路人,清晰地勾勒出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版图。它不仅解释了那些繁复的法律条文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的金融服务中的,更深入地分析了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从业者和监管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书中对“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常见风险的辨析,以及如何从法律角度去预防和应对,让我受益匪浅。它还详细阐述了关于电子合同、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要求,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法律思维,从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时,能够做出更审慎、更明智的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评分

我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法律与实务》在内容组织上非常有匠心。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让我对整体的法律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它深入到各个具体的互联网金融业态,比如网络借贷、股权众筹、消费金融、征信服务等,分别探讨了这些业态的特点、法律风险以及相应的规制措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监管科技”(RegTech)的讨论,它介绍了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提升合规效率,这对于我们理解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建立内部合规体系、如何应对监管检查、如何处理客户投诉等,这些内容对于希望投身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的语言风格也十分严谨且专业,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是在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