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以中部地区为例》的创新和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耦合联动机制的构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集群升级的关键在于从产业关联性、要素互补性、区域协作性、企业竞合性、文化相容性、科技管理创新性等角度,依据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从中部实际出发,科学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和路径,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构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实现机制、优化机制,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耦合联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经济理论。
二是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发展进行了实证考察,揭示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集群升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地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和短板问题,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高外向度、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以及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等,从而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实践以及各级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较为有力有效的参鉴和指导。
三是针对中部地区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以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着力对事关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发展的一系列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大省(河南)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创新网络构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品牌培育问题、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作用等问题。本项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发展至关重要,对各级政府的决策实践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刘珂,女,汉族,1966年8月生,河南社旗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理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先后主持和参与承担完成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发表论文50多篇;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发展研究奖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0部。
目录
第一章产业转移的一般理论分析1
一、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1
二、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11
第二章产业集群及其升级的理论分析17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理论17
二、产业集群的分类理论27
三、产业集群的测量方法31
四、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理论34
第三章产业集群升级与产业转移的关联分析42
一、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分析43
二、产业集群升级促进产业承接的机理分析46
三、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互动机理49
第四章国际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区域发展的经验借鉴54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的背景与发展历程54
二、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7
三、世界典型国家与地区承接产业的经验借鉴60
第五章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76
一、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76
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80
三、中部六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82
四、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84
第六章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分析88
一、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88
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的宏观环境背景分析97
第七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耦合联动机制的构建108
一、构建全面系统的政策机制108
二、构建完善的文化机制111
三、构建健全的人才机制113
四、构建有效的市场机制115
五、构建有效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117
第八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集群升级的模式和路径分析120
一、基于动态能力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模式121
二、基于动态能力的承接产业转移下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129
三、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分析139
第九章中部地区推进产业集群升级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分析150
一、产业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总体效应分析150
二、产业集群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153
三、产业集群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157
四、产业集群升级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160
第十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耦合联动个案研究165
一、河南民权制冷产业集群形成及升级过程166
二、河南周口鞋业产业集群形成及升级过程169
三、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与启示174
第十一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全球价值链构建问题184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概述184
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模式188
三、中部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升级路径191
四、中部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阻滞195
五、中部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升级策略199
第十二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创新网络构建203
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成204
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集群升级的创新网络构建213
三、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创新网络构建对中部地区的启示220
第十三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品牌培育问题226
一、产业集群品牌概述226
二、集群品牌的特性227
三、产业集群升级与品牌培育的互动机理分析229
四、中部地区在集群升级与集群品牌培育中面临的困境234
五、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培育集群品牌的策略240
第十四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分析246
一、政府行为的界定246
二、政府行为的条件研究251
三、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中政府行为作用原则252
四、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中政府行为的构成及作用机理254
五、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行为干预程度和范围界定257
六、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集群升级中的政府定位259
参考文献266
后记275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夸大其词的宣传手法,而是以一种非常务实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升级背后的真实逻辑。 书中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其复杂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引进”,更涉及到如何“消化吸收”,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再创新”。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展示了中部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探索。 而“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部分,则更是这本书的亮点。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策略。书中对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建设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以及如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它不仅仅关注产业的表层形态,更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制。作者对一些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低端锁定”、“重复建设”等,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解决之道。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尤其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它为中部地区乃至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和方向。它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是一本相当具有启发性的读物。它并非那种一眼就能看完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作者以中部地区作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了产业转移背后的复杂逻辑,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承接”与“升级”之间关系的深刻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接盘”,而是要建立在对自身优势的清晰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之上。书中对中部地区不同区域在产业承接和升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对“产业集群”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聚集,而是强调了产业要素的有效整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协同效应。作者通过对一些成功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如何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优化营商环境,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学术,但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使得即使是对经济学概念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逐渐理解其核心思想。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引发了我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它让我看到了中部地区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我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本来对“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这些概念有些望而却步,觉得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中部地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图景。作者仿佛拥有“上帝视角”,从宏观经济大势讲到微观企业实践,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却又不失人文关怀。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作者详细描绘了某个传统制造业城市如何抓住机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书中对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遇到的挑战,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因势利导、提供政策支持,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读到这些案例,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曾经面临困境的企业,如何通过创新和合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非仅仅关注“承接”这一单一维度,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升级”这一更为关键的命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产业转移视为“低端产业的嫁接”,而是强调了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含量、培育新兴业态,真正实现产业集群的内涵式增长。书中对“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理念的反复强调,也让我看到了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蓝图。书中提出的产业发展路径、政策设计思路,以及风险防范建议,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书中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对区域优势的挖掘,以及对产业链协同的理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抓住市场机遇。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新格局的窗户。它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深度,更兼具实践上的广度,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中部地区发展的朋友们仔细品读的好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也对中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我们国家经济版图的演变。作者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将研究的焦点精准地投向了中部地区,试图去解构这个区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产业集群的“蝶变”。 书中对“产业转移”的定义和演进逻辑的梳理,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一场涉及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经验等多维度要素的深度融合。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数据和政策的梳理,勾勒出中部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产业集群升级”的论述。它不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强调了如何通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最终形成具有区域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作者列举了几个区域在这一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具体地名,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维和实施路径,却能够引起我的强烈共鸣。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学术的温度。在一些经济术语的解释上,作者都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了过于晦涩的表述。同时,作者对一些复杂经济现象的洞察力,也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它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产业转移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经济规律和发展逻辑。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区域现状的描绘,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它在推动国家整体经济平衡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聆听一位资深经济学家的深度剖析。作者用一种非常宏观且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审视了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逐步摆脱“跟跑”的角色,迈向“领跑”的道路。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产业转移”动力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本驱动,而是融合了区域优势互补、市场空间拓展、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中部地区是如何抓住这些机遇,吸引了哪些类型的产业,并在这些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而“产业集群升级”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吸引外来”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管理提升,将引进的产业转化为内生的增长动力,并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内生”与“外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我此前很少接触到的。 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区域经济从“制造”走向“创造”的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历程。书中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空心化”、“同质化”等风险的警示,也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审慎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切担忧。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区域经济发展。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战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也让我看到了中部地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