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世界(套装上下册)

心理学的世界(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塞缪尔·E.伍德,埃伦·格林·伍德,丹妮斯·博伊德 著,陈莉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科普
  • 入门
  • 教材
  • 认知
  • 行为
  • 发展
  • 人格
  • 社会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1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4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0
套装数量:2
字数:124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美地区广受欢迎的心理学导论教材
  首版面世至今二十余年知识体系成熟内容编排精彩
  “……这是一份绝*的参考,帮助我的学生启程通往一场路线清晰、增长见闻、引人入胜的心理学之旅。”

内容简介

  《心理学的世界》系统介绍了心理学基本原理,涵盖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等领域,同时联系实际生活,引*读者走进精彩纷呈的心理学世界。
  本书集作者三十余年心理学导论课程教学经验,为国外高校选用的随堂教材、CLEP推荐教材。第七版紧跟学科前沿进展,回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在内容编排、学习策略和结构设计上优化升级,提供给读者更为易读、易学、易懂的阅读学习体验。

作者简介

  塞缪尔·E.伍德(Samuel E.Wood),佛罗里达大学博士,曾在西弗吉利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执教,博士生导师;1984年到1996年供职于高等教育中心、圣路易斯地区14所高校联盟;拥有近十年的电视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
  
  埃伦·格林·伍德(Ellen Green Wood),圣路易斯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圣路易斯社区大学助理教授,曾在华盛顿大学和密苏里圣路易斯大学讲授临床课程。除教学活动,伍德博士还开办和讲授批判性思维研讨班。由于她在远程教育领域的贡献,于1982年到1988年获美国电视教育先驱奖。
  
  丹妮斯·博伊德(Denise Boyd),休斯敦大学教育学博士,任休斯敦社区大学心理学教师。参与合著Allyn and Beacon系列教材The Developing Child (Twelfth Edition),The Growing Child (First Edition),Current Reading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等。
  
  译者简介:
  
  陈莉,温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学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151人才项目第三层次,温州市551人才项目第三层次。从事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十余年。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社科联课题等各类课题十多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出版《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学》等多部学术专著。

精彩书评

  这本书有各种模拟测验,能帮助我巩固研究生阶段学到的东西,提高能力从而继续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美国亚马*网站读者评论

  我见过许多糟糕的心理学导论教材,诸如信息陈旧、观点偏激,而这本书没有这些问题。
  ——美国亚马*网站读者评论

目录

1章心理学简介/001

第2章生物和行为/050

第3章感觉和知觉/099

第4章意识状态/151

第5章学习/197

第6章记忆/246

第7章认知、语言和智力/292

第8章儿童发展/349

第9章青少年期和成年期/402

第10章情绪与动机/447

第11章人类的性和性别/493

第12章压力与健康/543

第13章人格理论和人格评估/585

第14章精神障碍/623

第15章治疗方法/670

第16章社会心理学/708

附录A统计方法/749

附录B工作中的心理学/758

目录

前言/001

作者简介/001

如何学习心理学:学习这本书的一些技巧/001

第1章心理学简介/001

心理学的世界/003

科学方法/003

心理学的目标/006

探索心理学的历史根基/008

构造主义/008

机能主义/009

心理学的“变脸”/010

心理学的流派/012

行为主义/012

精神分析/013

人本主义心理学/014

认知心理学/015

进化心理学/016

生物(生理)心理学/017

社会文化观点/018

心理学观点与折中模式/019

对理论和研究的思考/021

评价理论/021

评估研究/022

00心理学的世界目录00描述性研究方法/024

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024

个案研究/026

调查研究/026

相关法/029

实验法/031

实验和假设检验/031

自变量和因变量/033

实验组和控制组/033

实验研究偏差的来源/035

实验法的局限性/036

心理学研究的被试/037

心理学研究中的被试相关偏差/038

保护被试的权利/039

动物在研究中的使用/040

工作中的心理学家/041

心理学专家/041

主修心理学/042

总结与回顾/043

关键术语/046

章末测验/047

……

第16章社会心理学/708

社会知觉/710

印象形成/710

特质/711

吸引力/712

吸引力影响因素/712

外表吸引力/713

浪漫和相配/713

顺从、服从和屈从/716

顺从/716

服从/717

屈从/719

群体影响/721

社会助长/721

社会懈怠/722

社会角色/723

态度和态度改变/725

态度/725

认知失调/726

说服/727

亲社会行为/729

帮助的理由/729

旁观者效应/730

攻击性/732

攻击性的生理因素/732

其他影响攻击性的因素/733

攻击性社会学习理论/735

性侵犯/736

偏见和歧视/737

偏见和歧视的根源/738

偏见在减少吗?/741

总结与回顾/743

关键术语/745

章末测验/746附录A统计方法/749

描述性统计/749

集中趋势测量/749

用表格和图表来描述数据/751

变异性测量/752

正态曲线/753

相关系数/754

推断性统计/756

统计显著性/757

附录B工作中的心理学/758

人事心理学/758

招聘员工/758

员工培训与发展/760

评估员工/761

组织心理学/762

管理方法/762

领导力/764

工作场所的多样性/766

人因心理学/768

工作场所设计/768

工作生活质量运动/769

答案/772

术语表/775

参考文献/798

图片版权目录/874


精彩书摘

  14.7哪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与强迫症有关?强迫症如果在每次离开家的时候都担心门没有上锁并且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回去检查,那么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强迫症(obsessive�瞔ompulsive disorder,OCD)是焦虑症的一种,是指一个人反复产生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者两者兼有。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obsession)是指持续的无意识想法、想象或冲动入侵意识,给人带来极大痛苦。一个有强迫观念的人可能会担心细菌污染或者他们是否已经完成某一特定行为,比如说关掉炉子或者锁好门(Greenberg,2009)。其他强迫观念集中在攻击性、宗教和性。一位牧师表示他产生过在教堂过道裸奔并且辱骂他的会众这样的强迫观念。
  一个具有强迫行为(compulsion)的人会感到有一种持续的、不合理的、无法控制的动力来迫使自己重复某种行为或者惯例。虽然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毫无意义,但是在一种无法忍受的焦虑形成之前无法抗拒这些行为——只有向强迫行为屈服才能得到缓解。很多人已经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说跨过人行道的裂缝,对楼梯进行计数等时不时执行的一些小惯例。当人们无法抗拒这些行为,为了这些行为严重地浪费了时间,并且干扰了人们正常的活动以及人际关系时,这些行为就变成了心理问题。
  有强迫行为的强迫症患者经常会表现出清洁和洗涤行为、计数、检查、触摸物体、囤积和过度整理等行为。这些清洁和洗涤行为导致75%的强迫症患者接受治疗(Ball et al.,1996)。有时候,强迫行为或者意识似乎反映出迷信的思维,患者必须要忠实执行来避免一些危险。强迫症患者并不享受无止境的计数、检查或者清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正常,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助,我们会在下面的例子中有所展示:
  迈克,一名32岁的患者,表现出检查行为是因为害怕对他人造成伤害。当开车的时候,他需要经常停车并回去检查,确保自己没有撞到别人,尤其是小孩子。在冲洗厕所之前,他要确保没有一只活着的昆虫掉进厕所,因为他不想为杀死一样生物而负责。在家里他需要反复检查家里的门、炉子、灯和窗户是否关好。每天,迈克都会花上大约4个小时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和其他的检查(Kozak et al.,1988,p.88)。
  迈克的强迫检查行为太过极端,但是在美国估计有2%到3%的人会在某个阶段患上强迫症,这一比例与加拿大、波多黎各、德国、韩国、新西兰的比例相似(Weissman et al.,1994)。
  解释强迫症。强迫症患者似乎比没有该障碍的人更容易对事物产生厌恶感(Deacon & Olatunji,2007)。比如,没有人愿意处理垃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强迫症患者一样会被垃圾的恶心感觉压垮。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对恶心感觉的敏感可能是神经质的症状(Muris,van der Heiden,& Rassin,2008)。事实上研究表明,神经质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Brown,2007)。
  并且,研究还表明早期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早期的链球菌感染和由于感染而导致的大脑病变会增加个体患上强迫症的风险(Giedd et al.,2000;Hamilton & Swedo,2001)。一些关于双胞胎和家庭的研究表明,基因和强迫症的产生也有关系(Kirvan et al.,2006;Nestadt et al.,2000;Hur,2009)。有一种假设是基因影响血清素功能,从而导致一些人患上强迫症,很多患者通过抗抑郁药提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从而获益(Ravindran et al.,2009)。
  心境障碍
  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刚刚开始一项有前途的事业,她成为了精神病学专家。此时她的一个朋友发现她的行为越来越怪异(Jamison,1995)。她的婚姻失败了,经济状况十分糟糕,并且贾米森经常幻想自己在外太空遨游。贾米森也知道她的行为已经不受控制,担心这可能会使自己失去工作。在朋友的催促下,她咨询了一个精神病学家并且开始服用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你在这一部分会学到这是心境障碍的一种。吃了这些药后,贾米森的情绪开始变得稳定,但是和很多患有这种障碍的人一样,当开始试着停药以后,她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时期。每当她处于心理低潮期和心理高潮期之间时,自杀的可能性最低。最后,她认识到自己的生活需要依赖药物,现在她不仅能够保持心理上的稳定,而且成为了世界上治疗这一障碍的权威专家,她从青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和这种障碍作斗争了。
  双相障碍只是心境障碍的一种,该障碍的特征是极端的和不必要的情感和情绪障碍。和焦虑症一样,心境障碍也是极为普遍的。我们首先会介绍一种最普遍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重度抑郁症。
  14.8重度抑郁症有哪些症状?重度抑郁症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患者会感到巨大的悲伤、失望和绝望,常常会丧失体验愉快的能力。他们可能在食欲、体重或者睡眠模式等方面遇到困难,并且会缺乏精力,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重度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运动性障碍(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举个例子来说,身体移动、反应时间和讲话太过缓慢会使一些抑郁症患者做任何事情都像是慢动作。其他患者则表现出另外一个极端,他们会不断移动、坐立不安、搓着双手还有踱步。抑郁症会变得非常严重,以至于患者会产生幻想和错觉,这也是精神病性抑郁的症状。个体在一段时间内陷入的抑郁越严重,他就越远离社交活动(Judd et al.,2000)。
  大约有20%的女性和12%的男性患有抑郁症(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00b)数据,最初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的患者中,一年后有40%的人没有出现症状;40%的人仍然有这种障碍;另有20%的人有抑郁情绪,但不足以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一年之后,只有不足一半的因重度抑郁症而入院就医的患者彻底康复(Keitner et al.,1992)。对于很多人来说,康复是通过抗抑郁药物的辅助实现的。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心理疗法也同样有效(Hollon et al.,2002)。一些人重度抑郁只发作一次,但是有50%到60%的概率会复发(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
  14.9文化、性别和抑郁症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文化、性别和抑郁症怎样才能对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进行跨文化研究?因为在定义异常时必须同时考虑文化背景。事实上,通过调查或者仪器来评估精神障碍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难使之有效(Girolamo & Bassi,2003)。然而一些研究者已经成功地整理出一份有限但是翔实的数据资料,这份数据关于跨文化的抑郁症差异(Girolamo & Bassi,2003)。一项包含了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被试的大型研究表明,患上抑郁症的终身危险性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不同(详见图14.2),亚洲国家和地区(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患病率要低得多(Weissman et al.,1996)。研究者认为,这些差异是因为不同文化中理想情绪状态的差异所导致的(Tsai,Knutson,& Fung,2006)。亚非国家的抑郁症患者被人们应该怎样思考的文化理念所影响。
  在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的两倍(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女性不仅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她们也更加容易被消极的结果影响。一些专家认为女性更高比率的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完成她的许多角色——母亲、妻子、爱人、朋友、女儿、邻居时,女性更有可能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Schmitt,Fuchs,& Kirch,2008)。
  女性的悲伤感通常和婴儿的出生有关,生育后的雌激素水平会迅速下降,新妈妈会缺乏社会支持或者感觉缺少社会支持(Nonacs,2007)。高达85%的女性在生产后经历了产后忧郁。但是这种感觉很轻微并且通常不会超过两周。然而,大约10%的新妈妈的悲伤感尤为强烈,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并被诊断为产后抑郁症。那些在早期经历过抑郁症的女性患上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最高。因此心理健康专家强调产前筛查,生育后的早期干预和心理治疗,在必要时使用抗抑郁药物等方法也是很重要的(Nonacs,2007)。
  14.10双相障碍患者有哪些极端情绪体验?双相障碍在较早之前我们已经读到过精神病学专家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在克服双相障碍之后获得了稳定、成功的生活。而其他患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举个例子,你们可能听过一件怪事,那就是在19世纪,画家梵高切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在对他的艺术作品和个人写作进行分析之后,心理健康专家认定梵高患有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lumer,2002)。双相障碍患者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极端的躁狂发作(躁狂)和重度抑郁的低落,而患者处于两者之间时通常表现正常。
  梵高割耳朵的事件发生在和另一个名叫保罗·高更的艺术家的激烈争论之后,他极有可能处在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这样的发作以过度兴奋、自尊膨胀、盲目乐观和多动为显著标志。处于躁狂发作时期的患者会短暂地脱离现实。他们会浪费很多钱在快速致富的计划上。如果家人或者朋友阻止他们,他们可能会变得烦躁、敌对、暴怒甚至充满危险性;他们还可能像梵高一样自残。在躁狂发作的时候他们必须尽快就医,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不会因为他们糟糕的判断力遭受严重的后果。
  双相障碍不像重度抑郁症那么普遍,每年大约有1.0%到1.6%的美国人遭受双相障碍的困扰。男性与女性的终身患病率大致相同(Soreff & McInnes,2008)。双相障碍更容易产生于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大约90%的患者有复发现象,并且50%左右的患者在前一次发作康复后的一年之内会再次发作。一个好消息就是有70%到80%的患者能够恢复到情绪稳定的状态(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b),虽然很多人在发作之后仍然有计划困难等轻度的认知障碍(Chowdhury et al.,2003)。也有许多例子表明那些双相障碍患者可以通过锂盐和双丙戊酸钠等药物来控制自己的症状,从此过上正常的生活。不仅如此,心理疗法可以通过抑制潜在的精神疾病来帮助患者面对生活的压力。
  14.11已知的心境障碍成因有哪些?解释心境障碍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心境障碍的产生。其中生物因素是最主要的。然而,个体的生活环境也同样重要。
  心境障碍的神经机制。PET扫描显示了心境障碍患者大脑活动的异常模式(Drevets,Price,& Furey,2008)。德瑞维特和其他人(Drevets et al.,1997)定位了一个大脑区域,它可能会引发抑郁症的抑郁和双相障碍的躁狂。它很小,是位于前额叶皮层底部顶针大小的脑组织(在鼻梁后面2到3英寸)。和正常人相比,那些抑郁症患者该区域的面积大概减少了40%到50%。早期研究证明,大脑的这一区域在控制情绪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与抑郁和大脑中异常的血清素水平有关(Fanous et al.,2002;Lesch,2003)。研究表明,异常的血清素水平和抑郁症以及自杀意念紧密相关(Dayan & Huys,2008)。因此,处于大五人格神经质维度末端的个体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和产生自杀意念。
  研究者也发现心境障碍患者的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产、运输和再摄取也和正常人不同(Kaladindi & McGuffin,2003)。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因此可以用来解释心境障碍极高的遗传率。
  遗传。根据对1721对同卵和异卵女性双胞胎的研究,肯德勒、尼尔、凯斯勒等人在1993年发现遗传因素导致的重度抑郁症占70%而环境因素导致的占30%。证据能够有力地证明基因对双相障碍有很大的影响。在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50%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同卵双胞胎也会被诊断为心境障碍,而异卵双胞胎的这一比例仅为7%(Kaladindi & McGuffin,200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双相障碍的遗传基础和神经基础与精神分裂症更加类似,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会导致患者脱离现实的严重的精神障碍(Molnar et al.,2003)。这些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患有双相障碍的血缘亲戚的人患上其他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更高,而有患重度抑郁症的血缘亲戚的人仅仅是患上同一障碍的风险会提高。
  压力源。生活压力也和抑郁症有关。抑郁症绝大多数的第一次发作都是在遭遇了重大的生活压力打击之后(Tennant,2002)。一项针对哈佛大学毕业生长达40多年的纵向研究发现,消极的生活事件和家庭历史对心境障碍的产生有着重大的作用(Cui & Vaillant,1996)。这尤其体现在女性身上,她们在抑郁症发病之前更容易经历严重的消极生活事件(Welsh,2009)。
  ……

前言/序言

  前言
  在21世纪教授普通心理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学生更加多元、多变,对科技手段运用自如。许多人正在大学要求和家庭、事业及课堂外任务之间寻找平衡。
  这一版的《心理学的世界》将继续满足各类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设计上都有大量的更新和新添加的素材,同时在介绍众所周知的内容时做到有吸引力又好理解,从而让心理学的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
  《心理学的世界》专注于学与用相结合。像先前的版本一样,第七版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支持,同时将心理学原理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心理学的世界》将会以一种更吸引人的方式,为学有成就的学生或正在成长的学生介绍心理学。
  第七版更新
  和每一个版本一样,我们对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法都进行了仔细检视和全面更新。第七版的主要变化如下:
  学生练习测试
  在每一个章节的后面,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本章内容测试。这个测试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能在该章最后找到。
  探索、总结和观察
  在MyPsychLab探索
  在MyPsychLab总结
  在MyPsychLab观察
  MyPsychLab的重点在于将书本内容拓展到基于网站的延伸话题。从而使教员和学生获得额外的信息、视频和模拟。这些内容并非多余——甚至有许多资源比本书上强调的内容更为有用。这些内容将注意力转向最为有趣的一些资料上,你可以在www.mypsychlab.com上获取。
  插图和照片
  我们认为书中的插图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我们已经认真检查了每一个图表,以确保其精确性,从而为概念提供清晰的解释。我们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表格和数据,以解释本书中的主要概念。我们也更新了大量的解剖图,加上了颜色编码标签和定义。
  照片及其标题也能够辅助教学,它们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它们所代表的人和问题一样。我们已经检查过书中所有照片和它们的目的,许多开篇照片和内部照片对于第七版来说是全新的。
  结构变化
  第七版在结构上有大量改变,目的是使总体流程显得更清晰:最显著的一点,我们的章节已经从17章压缩到16章,将先前的第17章(工作中的心理学)转为附录。
  关于SQ3R方法的介绍被提到第1章(心理学简介)。
  “当今心理学的主要趋势”已经被放到第1章“心理学的流派”后面。
  第2章(生物和行为)中,“发现大脑的秘密”紧跟着“细看大脑”。
  意识的变化状态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已经被放到了第4章(意识状态)开始的部分。
  第10章(情绪与动机)中,情绪的生理、行为和社会认知理论与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入“动机的基础”一节。
  第14章(心理障碍)中,“焦虑症”这一部分已经被重新排序,惊恐发作、广场恐惧症及恐慌症被放到一起了。
  第15章(治疗方法)中,不同心理健康专家类型已经被放到“疗法关系”这一节里。
  在第16章(社会心理学)中,米尔格拉姆的研究被放到“顺从、服从和屈从”这一节中。
  内容和研究的更新
  与其他版本一样,在第七版中,作者致力于引用最近的研究和最新的内容,从而促进读者对心理学基础的理解。为了能够准确清晰地介绍心理学的世界,作者查阅了原始资料,重读了心理学重要人物的著作,以及该领域的经典作品。作者也确保呈现心理学知识的最新内容。在第七版中,一些新例子和更新的内容和研究包括:
  ·在第1章(心理学简介)中关于伪科学的讨论
  ·关于社会知觉中镜像神经元的内容(第3章,感觉和知觉)
  ·在线阅读和在线学习的内容(第5章,学习)
  ·各种失忆类型的讨论(第6章,记忆)
  ·锚定在决策中的作用和学习障碍(第7章,认知、语言和智力)
  ·事业、工作和家庭如何保持平衡的讨论,老年人性活动和老年痴呆药物的研究(第9章,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从进化论的角度讨论吸引力的跨文化研究(第11章,人类的性和性别)
  ·产后抑郁的讨论,作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的解离症的新研究(第14章,心理障碍)
  ·关于临床医学家怎么利用网络环境去和病人联系的新研究(第15章,治疗方法)
  ·关于对比去个性化和社会认同理论(第16章,社会心理学)
  我们关于学习的承诺:SQ3R的学习方法
  本书采用SQ3R学习方法,该方法包括五个步骤:调查、问题、阅读、背诵、复习,这些是成功学习的基础。我们会在第1章中介绍,SQ3R方法将贯穿全书,它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与生活相联系,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学习和测验。
  为了有效使用SQ3R方法,需要具备的重要学习特征如下:
  学习目标
  每一个章节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每一个章节的页边空白处有关学习目标的问题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信息上。这些学习目标也会出现在每一章节开始时的概述中,也会出现在每章结尾的总结和复习版块中。
  关键词
  书中的关键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就会被用粗体标出,它们一般出现在书中的页边空白处,关键词清单及其页码附在每一章结尾处。
  记一记
  在主要内容后面出现的这些快速复习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复习表格
  这些综合总结表格有助于学生巩固主要概念、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复习表格以视觉形式展现的信息是学生独特的学习工具。
  总结和回顾
  围绕着学习目标,每一章后的总结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学习工具,以及对该章关键术语的快速查找。关键术语以字母排序,并附有页码。
  章末测验
  在第七版本中,每一章都包括了一个小测验,用来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测验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书后附答案。
  用中学
  作者意识到,学生的成功不仅有赖于好的学习方法,还要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职业选择上去。第七版本提供了各种实践学习的机会。
  想一想
  每一章开篇部分都有想一想这一环节,该部分主要鼓励学生从该章开始部分就能积极地学习,一般会让学生完成一些活动(例如小测验、小实验),从而能以一种非常有趣的形式开始介绍内容。同样,该部分还会对学生接下来所要学的内容进行简略的总结。
  试一试
  在每一章中间部分,都有试一试这一环节,该部分主要是介绍简单的应用实验、自我测试、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想一想和试一试都是为了强调书中所学内容。
  应用
  每一章还包括应用这一部分,该部分将科学研究与实践建议相联系,为学生处理今后个人生涯、学术生涯、专业生涯中出现的困境和挑战提供帮助。
  欣赏和反映人的多样性
  作者一直致力于促进和扩大对人类多样性的认识。第七版从性别、种族、性和年龄这样一个全球视角来提出多样性问题。下面有一些例子:
  ·面对不断变化的心理
  ·社会文化方法
  ·文化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记忆和文化
  ·学习第二种语言
  ·种族和智商
  ·父子关系
  ·文化和儿童发展
  ·对年长者照顾的文化差异
  ·展示情感的文化规则
  ·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
  ·心理性别
  ·社会行为和个性的性别差异
  ·对男女同性恋的社会态度
  ·种族歧视和压力
  ·性别和健康
  ·种族和健康
  ·文化和人格特质
  ·文化、性别和抑郁症
  ·自杀和种族、性别以及年龄
  ·文化敏感和性别敏感理论
  ·偏见和歧视的根源
  ·工作场合的多样性
  ……


《心智探索: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度对话》(套装上下册) 上册:解码思维的奥秘 《心智探索: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度对话》(上册)带您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心智之旅,深入剖析人类思维的每一个角落。本书并非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以生动、贴近生活的视角,循序渐进地揭示认知过程的复杂与精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储存、提取海量信息?本册将从感知与注意的起源讲起。我们将一起探究,为何我们会对某些事物过目不忘,而另一些却转瞬即逝。通过对视觉、听觉等基本感知机制的解析,您将理解大脑如何构建我们眼中的世界,以及注意力的选择性如何影响我们的经验。我们会深入研究记忆的形成与遗忘的机制,从短期记忆的短暂闪现到长期记忆的深远烙印,探寻那些支撑我们知识体系、个人经历的记忆是如何被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书中将穿插大量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比如经典的“选择性注意”实验,让您亲身体验注意力的局限性,以及关于遗忘曲线的研究,帮助您理解为何学习需要反复巩固。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思维与推理的强大能力。您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本册将详细阐述逻辑推理、演绎与归纳思维的原理,并探讨启发式和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将分析“可用性启发法”和“代表性启发法”等常见的认知捷径,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错误。通过对“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等决策偏差的讨论,您将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思维的非理性之处,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规避这些陷阱。书中将穿插诸如“蒙提霍尔问题”等经典的思维挑战,鼓励读者动手实践,锻炼批判性思维。 语言与概念是人类心智活动的基石。本册将深入探讨语言的本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您将了解到语言的句法结构、语义理解以及语用学等重要概念,并理解语言在社会交往和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分析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以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等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激发您对语言多样性和认知模式的思考。 此外,学习与知识的获取和构建也是本册的重点。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如联想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您将了解大脑如何形成新的神经连接,以及如何优化学习效率。书中将介绍“间隔重复”和“主动回忆”等有效的学习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例如学习新技能或掌握复杂知识的过程,帮助读者提升学习能力。 最后,本册将触及意识与自我的神秘领域。意识是什么?我们如何感知自己的存在?我们将探索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层次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镜像测试”等经典实验的解读,您将理解自我认知的发展,并思考主观经验的独特性。 《心智探索: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度对话》(上册)旨在为您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图景,让您不仅能理解“为什么”,更能学会“怎么做”,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下册:情感的涌动与人际的联结 《心智探索: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度对话》(下册)将带领您深入探索人类情感的复杂世界,以及情感如何在塑造个体行为、影响人际关系和推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挥至 অপরিহার্য 的作用。本册将与上册相互呼应,将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为您呈现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人类心智图景。 我们将从情绪的本质与表达开始。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有何功能?本书将解析情绪的生理基础,探讨情绪的种类和维度,并分析情绪的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您将了解到“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以及“阿诺德的评价理论”等经典情绪理论,并理解情绪是如何与我们的生理反应和社会情境相互作用的。书中将通过生动的图解和案例,例如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绪表达差异,帮助读者更敏锐地感知和解读情绪信号。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动机与需求的驱动力。是什么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我们的行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需求?本册将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费的ERG理论等经典动机理论,并分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与联系。您将了解到,饥饿、口渴等生理需求,以及成就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如何共同驱动着我们的行为。书中将结合个人成长、工作学习等场景,分析动机如何影响我们的目标设定和坚持力。 压力与应对是现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议题。我们将探讨压力的来源、压力对身心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您将了解“一般适应综合征”的模型,以及“认知重评”、“问题解决”和“社会支持”等应对方式。本书将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识别压力信号,掌握放松技巧,并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人格的形成与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重要方面。我们将剖析人格的定义、人格的测量以及不同的人格理论,如“大五人格模型”和“精神分析理论”。您将了解,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经历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人格特质。书中将提供一些自评量表,帮助读者初步认识自己的主要人格特质,并理解这些特质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互动。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为我们揭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变化。我们将探讨从众、服从、偏见、刻板印象等社会现象,并分析群体动力、领导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您将理解,为何我们在集体中会做出与独自一人时不同的选择,以及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体判断。书中将回顾“阿希的从众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等经典研究,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人际关系与沟通是人类生存和社会交往的基石。本册将深入探讨吸引力、亲密关系、冲突以及沟通的艺术。您将了解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亲密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解决冲突的有效策略。书中将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例如积极倾听、同理心表达和建设性反馈,帮助读者建立更健康、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最后,我们将触及情绪智力与幸福感。情绪智力(EQ)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成功与幸福的?我们又该如何提升情绪智力,追求更持久的幸福感?本书将介绍情绪智力的构成要素,如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关系管理,并提供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您将了解到,积极的心理状态、有意义的目标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幸福感的重要支柱。 《心智探索: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度对话》(下册)不仅是对人类复杂情感世界的描绘,更是对如何理解自我、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社会中建立和谐关系的深刻洞察。通过这两册的阅读,您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心理学工具,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有效地管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经以为心理学离我的生活很遥远,是属于专业人士的研究领域。但《心理学的世界》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告诉我们,心理学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情感的波动,每一个与他人的互动。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全面的“心理体检”,找出那些需要调整的地方,让生活更加健康和幸福。

评分

记得其中有关于“认知失调”的章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我瞬间茅塞顿开。他讲到一个人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吞云吐雾,这其中就存在着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这个人可能会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比如“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大家都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等等。这种解释方式让我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原来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纠结和自我辩解,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评分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人际交往的章节中,作者分析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沟通模式,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倾听和同理心来建立更和谐的关系。我曾以为自己很擅长与人沟通,但读完这一部分,我才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只是在“听”而不是在“倾听”,忽略了对方情绪和非语言信号的重要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性格中许多不自知的盲点。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相似的场景,然后对照书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非常有成就感。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私人心理教练,时刻在引导我,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深邃哲思,引人深思。作者仿佛是一位与读者促膝长谈的老友,娓娓道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复杂心理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细致,他不会草率地下结论,而是会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让人沉静下来的感觉,淡雅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潜入心理学的深邃海洋。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背后动机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心理学这个领域听起来似乎高深莫测,难以窥探。收到这套《心理学的世界》(套装上下册)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第一页,我被一种温暖而亲切的语言所吸引,它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一点点地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值得称赞,清晰的章节划分,适度的留白,以及穿插其中的插图,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很多时候,我会被一幅插图所吸引,然后带着好奇去阅读它所对应的文字,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动机”的章节,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采取某些行动。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比如为什么我会 procrastinate,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事情感到焦虑。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动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分

总而言之,《心理学的世界》(套装上下册)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用一种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活得更加通透和自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想要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

评分

上下两册的内容衔接得非常流畅,从基础的心理学概念,到更复杂的心理现象,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下册中关于“人格发展”的探讨,它让我对自己童年经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或者难以释怀的事情,在这本书的框架下,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它不是让你去评判过去,而是帮助你理解,理解那个曾经的自己,以及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