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赖恩,C.,J.,穆尔(Brian,C. ... 著,陈婧,吴玺宏,迟惠生 译
图书标签:
  • 听觉心理学
  • 心理声学
  • 听觉感知
  • 认知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听力
  • 声音
  • 心理学
  • 第六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2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5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4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作者布赖恩 C. J. 穆尔(Brian C.J. Moore)是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心理系教授,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获得过美国声学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听力学会颁发的国际奖章以及美国耳鼻喉学会功勋奖章。《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是听觉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自1977年出版以来,持续受到各国研究人员、音频工程师及临床听力师等领域专业人士的关注,也成为北美和欧亚许多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主要教材,受到了广泛好评。本书的三位译者是我国较早从事听知觉/心理声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听觉心理学导论》这本书及作者穆尔教授有着不解之缘。

内容简介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是听觉及心理声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自1977年出版至今,《听觉心理学导论》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以吸收新的知识。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本书的新版——第六版。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声音特性与听感知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声音的物理特性、听觉系统的生理机能、频率选择性及掩蔽、响度知觉、基音感知、空间感知、复杂听场的知觉组织、语音知觉,以及助听器、人工耳蜗、高保真声音回放等应用问题。
  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是声学(psychoacoustics),也称为心理声学(psychological acoustics)或听觉感知(auditory perception)。而开篇讲的却是物理学领域中的声学知识(声音的物理学特征)以及对听觉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介绍。这是因为,一章的内容是读者学习其他章节的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作者建议读者按照章节排列顺序阅读本书,因为后一章节中用到的概念,会在前面的章节中详细讲解。例如,响度知觉部分依赖于听觉系统的频率选择性,所以它被安排在第四章,而我们在第三章会讨论与频率选择性相关的内容。本书的内容并不是简单描述实验结果,而是从现象背后的机制这一角度去解释、分析这些实验结果。最后一章则介绍了声学概念和研究结果的一些实际应用。
  这本书适合作为心理学、言语与听觉科学、听力学,以及音频技术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者和专业人员会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本书——可作为一本案头参考书,为专业人员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布赖恩 C. J. 穆尔(Brian C.J. Moore):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医学科学院院士。迟惠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玺宏: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陈婧: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录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第一章 声音的性质与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1 引言 1
2 声音的物理特征 1
3 线性的概念 10
4 滤波器及其性质 14
5 耳机 17
6 听觉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8
7 听神经中的神经响应 30
8 听觉系统中较高层次的神经响应 41
9 总结和结论 43
更多资料 45
第二章 绝对听阈 46
1 引言 46
2 长时纯音的绝对听阈 46
3 听力图和听力损失 49
4 时域整合和多次查看 51
5 一般结论 53
更多资料 53
第三章 频率选择性、掩蔽和临界带 54
1 引言 54
2 临界带的概念和功率谱模型 55
3 估计听觉滤波器的形状 57
4 其他反映听觉滤波的现象 64
5 掩蔽模式和兴奋模式 71
6 听觉滤波器的性质与掩蔽机制 75
7 协同调制掩蔽释放:听觉中的谱时模式分析 82
8 轮廓分析 86
9 非同时性掩蔽 87
10 非同时性掩蔽的抑制机制的证据 93
11 信息掩蔽 97
12 损伤听力的频率选择性 98
13 总结 100
14 附录:信号检测理论 101
更多资料 104
第四章 响度感知 107
1 引言 107
2 响度级和等响曲线 107
3 响度的标定 110
4 响度模型 112
5 带宽对响度的影响 113
6 响度的时间整合 115
7 强度变化的检测和响度编码 115
8 响度适应、疲劳和损伤风险 122
9 听力损伤者的响度知觉异常 127
10 总结 132
更多资料 134
第五章 听觉系统的时间处理 135
1 引言 135
2 通过区分相同幅度谱的刺激来测量时间分辨率:宽带声音 136
3 通过振幅谱鉴别相同的刺激来测量时间分辨率:中心频率的影响 138
4 使用窄带声音测量时间分辨率 139
5 时间分辨率建模 146
6 调制滤波器组 151
7 持续时间辨别 157
8 基于跨通道加工的时域分析 158
9 结论 160
更多资料 161
第六章 基音感知 163
1 引言 163
2 基音感知理论 163
3 纯音的基音感知 164
4 复杂声的基音感知 173
5 与模式识别和时间模型相关的实验证据 179
6 复杂声基音感知的原理模型 185
7 音乐的基音感知 189
8 基音辨别的干扰 192
9 总结 193
更多资料 194
第七章 空间感知 195
1 引言 195
2 纯音定位及偏侧性 196
3 复杂声的偏侧定位 202
4 混淆锥以及头部运动的作用 208
5 单耳定位,耳廓的影响以及HRTF 209
6 优先效应 212
7 声音定位小结 215
8 双耳掩蔽级差 216
9 双耳系统的迟缓 219
10 双耳处理模型 220
11 视觉对听觉定位的影响 221
12 距离感知 222
13 总结 223
更多资料 224
第八章 听觉模式及目标感知 225
1 引言 225
2 音色感知和对象识别 225
3 用以区分听觉对象的信息 228
4 声音序列的感知 238
5 知觉组织的一般规律 242
6 总结 247
更多资料 248
第九章 语音感知 250
1 引言 250
2 语音的性质 251
3 言语感知——言语何处特别 256
4 言语感知模型 267
5 对于不变声学线索的搜寻与线索的多样性 269
6 包络线索和时域精细结构的线索 271
7 言语对于干扰影响的耐受性 274
8 言语的信息掩蔽 275
9 总结 277
更多资料 279
第十章 实际应用 281
1 引言 281
2 心理声学研究在缓解听力损失方面的应用 281
3 高保真声音重放的心理声学 286
4 音乐厅声场的评价 297
5 总结和结论 298
参考文献 300
术语表 353
索引 357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 内容简介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并非一本关于声音感知、声音心理学或人类听觉系统运作的学术专著。它并非探讨声音的物理特性如何转化为我们大脑中的感知体验,也非深入解析声音对情绪、认知及行为的影响。这本书也并非一本旨在解释声学原理、耳部生理结构或是听力障碍成因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的内容,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毫无关联。它不会提及任何关于声波频率、振幅、相位的信息,也不会讨论听觉通路、大脑听觉皮层等神经生物学知识。阅读本书,您不会了解到如何进行声音辨别、如何测量听阈、如何进行听觉训练,更不会涉及声学环境对人类心理状态的影响,例如音乐的心理效应,或者噪音的心理干扰。 本书的价值在于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的内容,围绕着一系列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视,却又深刻影响我们决策、判断及人际交往的非听觉性心理因素展开。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了在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多种感知模态和认知机制,构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核心内容探索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索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视觉信息的加工与认知 视觉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分析: 本书详细阐述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从眼球的解剖结构,到视网膜的光感受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再到视神经的传导通路。我们将深入了解视觉信息是如何被采集、编码并传递至大脑的。 图像识别与物体辨别: 读者将学习到关于视觉场景理解的多种理论模型,包括特征提取理论、模板匹配理论以及计算模型。本书将剖析我们如何从杂乱的视觉信息中识别出熟悉的物体,并理解其空间关系。 颜色感知与空间感知: 本书将详细探讨颜色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三色理论和 opponent-process 理论,以及颜色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判断。同时,也将深入研究空间感知,如深度感知、距离判断、方向感以及运动感知等,了解大脑是如何整合双眼视觉、运动线索以及其他提示来构建三维世界的。 注意力的视觉分配与选择: 在海量视觉信息面前,注意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视觉注意力的类型,包括自下而上的驱动注意和自上而下的目标驱动注意,以及注意力如何在视觉场景中进行分配和过滤,使我们能够专注于重要的信息而忽略无关的刺激。 视觉记忆与图像表征: 我们如何存储和回忆视觉信息?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视觉记忆(如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以及图像在认知系统中的表征方式,包括情景表征和抽象表征。 2. 触觉、嗅觉与味觉的感知机制 皮肤的触觉感受器: 本书将介绍皮肤中的多种触觉感受器,如梅斯纳小体、帕奇尼小体、马尔克盘和鲁菲尼末梢,以及它们如何响应压力、振动、温度和疼痛等不同的触觉刺激。 触觉信息的整合与解读: 我们如何通过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硬度?本书将探讨触觉信息在皮层区域的处理过程,以及触觉与其他感知模态(尤其是视觉)的协同作用,例如通过“读唇”来辅助理解。 嗅觉与味觉的生物化学基础: 本书将揭示嗅觉和味觉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嗅觉受体和味蕾的结构,以及化学信号如何被转化为神经信号。 气味与味道的联结与识别: 我们如何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气味和味道?本书将探讨嗅觉和味觉的识别过程,以及它们与记忆和情绪的紧密联系,例如食物的气味和味道如何触发童年回忆。 3. 跨模态整合与协同感知 多感官信息的整合理论: 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感官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被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更全面、更准确的感知体验。我们将介绍整合的原则,如近接原则、相似原则以及时间一致性原则。 视觉-触觉的协同: 触觉和视觉信息如何相互影响?例如,在触摸物体时,视觉信息可以提前预测触觉感受,反之亦然。本书将展示这种跨模态的协同如何增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视觉-嗅觉与味觉的关联: 食物的味道不仅仅是舌尖的体验,还与气味息息相关。本书将分析视觉(食物的外观)如何影响我们对味道的预期和体验,以及气味如何增强或改变味觉感知。 抽象概念的跨模态表征: 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温暖”或“沉重”,也可能与多感官经验相关联。本书将探讨这些抽象概念的跨模态表征方式。 4. 认知加工中的感知角色 注意力的跨模态影响: 注意力不仅影响我们对特定模态信息的加工,还可能在不同模态之间转移。例如,当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试图专注于对话时,听觉注意力会变得更强。 记忆的跨模态存储与提取: 记忆的形成和提取并非局限于单一感官。例如,一个场景的记忆可能包含视觉、声音、气味等多种信息。本书将探讨记忆的跨模态性质。 情绪与感知的互动: 我们的情绪状态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例如,恐惧可能使我们对某些视觉线索变得更敏感。本书将分析情绪如何塑造感知体验。 决策与判断中的感知信息: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往往会整合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本书将探讨感知信息如何在决策模型中发挥作用,以及感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 5. 运动与姿势控制中的感知反馈 本体感觉与前庭觉: 本书将介绍本体感觉(身体各部位相对位置的感觉)和前庭觉(平衡感和空间方向感)在运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视觉反馈在运动中的应用: 我们如何利用视觉信息来调整我们的动作,例如行走、跑步或操作工具?本书将分析视觉反馈在精细运动和粗大运动控制中的重要性。 平衡感与空间导航: 身体的平衡不仅依赖于视觉,还与内耳的前庭系统以及本体感觉紧密配合。本书将探讨这些系统如何协同工作,使我们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导航。 本书的特点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以其严谨的理论框架、丰富的实证研究以及清晰的逻辑结构而著称。本书的撰写力求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的堆砌,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并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实验设计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和启发性。通过对感知机制的深入理解,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与优势,从而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并提升与他人的沟通效率。 适合读者 本书非常适合对人类感知、认知以及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还是教育工作者、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亦或是任何希望提升自我认知和理解他人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结语 《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将带领您踏上一场关于人类感知奇迹的探索之旅,揭示在我们日常经验之下,那些驱动我们认知、塑造我们行为的强大力量。这是一本挑战固有认知、拓展思维边界的书籍,它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帮助您理解“看见”、“触摸”、“闻到”、“尝到”以及“感受”是如何共同构建起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听觉世界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认真探索过的领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感知”与“声音的联想”之间的界限的探讨。我一直认为,听到声音就是理解了声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感知只是第一步,大脑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加工和解释,才能赋予声音真正的意义。例如,书中关于“声音的熟悉度”和“声音的预测性”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体验,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深度交叉。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对某些声音感到特别愉悦,而对另一些声音感到厌烦,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声音本身的物理特性,更多的是我们大脑对这些声音的“评价”和“联想”。而且,书中对“声音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从未想过,声音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交流、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例如,不同语速、语调的声音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信息,或者说,婴儿通过哭声表达需求,这都是声音在社会功能上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耳朵的生理功能,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种与我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聆听”方式。我一直以为,“听”就是简单的声波接收,但《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却向我展示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听觉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声音的分类”和“声音的辨别”的详细阐述。它让我明白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在海量的声音信息中,快速有效地筛选出我们想要关注的内容,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例如,书中对“听觉注意力”和“听觉过滤”机制的解释,就让我对“鸡尾酒会效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他人交谈,并非偶然,而是我们大脑强大的主动过滤能力在起作用。这种能力的背后,蕴含着精密的神经科学原理,而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我大呼过瘾。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声音与语言”的关联的探讨。我从未想过,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仅是语义的解析,还包含了对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的深度加工。这些细微的语音信息,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传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跨学科性,它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听觉认知模型。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声音,而是开始主动地去“聆听”,去品味声音背后的信息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知识的堆砌,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一直以为,“听”就是耳朵的功能,是物理信号的传递,但《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这本书,彻底让我颠覆了这一认知。它告诉我,“听”是一个多么复杂且精妙的心理学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声音的意义”的探讨,它不再局限于声音的物理属性,而是深入挖掘了声音所承载的情感、文化以及社会信息。例如,书中对“音乐心理学”的阐述,就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为什么同样的旋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这种跨越物理和心理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特魅力。我之前从未想过,原来我们大脑对声音的加工,并非完全是线性的,而是存在着大量的“噪声过滤”和“模式识别”机制。书中的那些关于“鸡尾酒会效应”的解释,简直就是对我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的完美诠释。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准确捕捉到想要的信息,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拥有强大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提取能力。这种对人类感知能力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自己的大脑充满了好奇。而且,书中对于“声音的幻觉”和“声音的失真”的探讨,也让我对听觉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清晰、更准确地接收和理解声音信息。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一种让我开始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听”这个行为的方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解构了“听觉”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感官。我原本以为,听觉心理学仅仅是关于声音的物理和生理机制,但《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将听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框架中进行探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声音的想象”和“声音的记忆”的深入分析。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听到”当下的声音,我们的大脑还在不断地将当前的声音信息与过去的经验进行比对和融合,从而形成我们独特的听觉体验。书中引用的一些实验,比如关于“听觉后像”和“听觉幻觉”的研究,都让我对大脑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对某些声音产生特别的联想。这些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现象,而是大脑在主动构建和加工声音世界的结果。而且,书中对于“声音与情绪”的关联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某些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悲伤,为什么某些声音会引起我们的警觉。这些情感上的共鸣,并非偶然,而是大脑在处理声音信息时,同时激活了与情感相关的神经通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探索,更是关于人类情感和体验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聆听”的机会,也让我对我们自身感知世界的奥秘充满了敬畏。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着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完全错了。《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显微镜”下的听觉世界指南,它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认真探索过的领域。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声音的物理特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声音是如何被大脑“翻译”和“解读”的。书中关于“听觉通路”的讲解,从外耳接收声波,到内耳的机械振动,再到神经信号的传递,整个过程被描述得如同电影镜头一般清晰。我甚至可以想象到那些微小的毛细胞如何在振动中传递信息,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生命的精妙赞叹不已。而且,书中对于“声音的联想”和“声音的记忆”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与我们日常经验的紧密联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旋律会勾起我童年的回忆,为什么某些声音会让我感到不安。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大脑在接收声音信息后,与过往的经验和情感进行深度连接的结果。作者通过引用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神经科学、心理学、甚至认知科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听觉心理学框架。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声音,而是开始主动地去“聆听”,去感受声音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它让我对“听”这个动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感知世界的复杂性和神奇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聆听”方式。我一直以为,“听”就是简单的声波接收,但《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却向我展示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听觉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声音的分类”和“声音的辨别”的详细阐述。它让我明白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在海量的声音信息中,快速有效地筛选出我们想要关注的内容,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信息。例如,书中对“听觉注意力”和“听觉过滤”机制的解释,就让我对“鸡尾酒会效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他人交谈,并非偶然,而是我们大脑强大的主动过滤能力在起作用。这种能力的背后,蕴含着精密的神经科学原理,而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我大呼过瘾。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声音与语言”的关联的探讨。我从未想过,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仅是语义的解析,还包含了对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的深度加工。这些细微的语音信息,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传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跨学科性,它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听觉认知模型。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声音,而是开始主动地去“聆听”,去品味声音背后的信息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真是我最近读到的最出乎意料的一本!我原本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导论”这两个字总是给人一种比较浅显的印象,但万万没想到,它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了如此多的涟漪。开篇的那些关于声音物理特性的介绍,我本以为会枯燥乏味,但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声波图谱、频率、振幅的转换,描绘成了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听觉“冒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听到”这个动作,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生物学和物理学机制。特别是关于不同频率声音在大脑中产生的不同区域激活模式的阐述,让我对“声音”的感知不再是单一的听觉信息,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实验案例来佐证理论的写法,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更像是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一个真实的听觉实验室,亲身体验那些科学发现的过程。那些关于人类如何区分不同音源、如何定位声音方向的章节,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大门。我以前从未想过,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精准地捕捉到我们想听的声音,又是如何利用双耳之间的微小时间差和强度差,来判断声音的来源。这种对人类听觉系统强大功能的揭示,让我对我们自身的感知能力充满了敬畏。而且,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听觉障碍、听觉补偿的案例,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的巨大价值,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但却最神奇的感官之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上的丰富,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声音”是一种很直观的东西,耳朵接收到信号,大脑进行解析,就这样简单。但《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将“听觉”这个看似单一的感官,拆解成了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密的系统。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我揭示一个未知的领域。比如,关于声音的“感知”,它不仅仅是客观物理量的测量,更包含了我们主观的解释和加工。书里关于“听觉适应”、“听觉疲劳”的章节,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长时间处于某种声音环境中,会逐渐对它失去敏感度,甚至出现不适。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神经生理机制,而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数据,把这些复杂的原理呈现出来,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处理“声音的意义”这一问题上的 nuanced approach。它不仅仅探讨了声音的物理属性,更深入挖掘了声音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段音乐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或者说,同一种声音在不同情境下所传达出的截然不同的信息。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关于人类体验的艺术。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身边的各种声音,尝试去分析它们,去理解它们为何会引起我怎样的情绪和联想。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一种更加细致入微地去感受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着实让我感到惊喜,我原本以为“导论”类的书籍会比较枯燥,但《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生动性和深度,吸引了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听觉机制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这些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作者将内耳的毛细胞比作微小的“信号接收器”,将听觉皮层的神经通路比作“信息高速公路”,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声音信号是如何一步步被处理和传递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声音的感知”与“声音的理解”之间的界限的探讨。我一直认为,听到声音就是理解了声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感知只是第一步,大脑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加工和解释,才能赋予声音真正的意义。例如,关于“声音的熟悉度”和“声音的预测性”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体验,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深度交叉。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对某些声音感到特别愉悦,而对另一些声音感到厌烦,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声音本身的物理特性,更多的是我们大脑对这些声音的“评价”和“联想”。而且,书中对“声音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从未想过,声音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交流、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例如,不同语速、语调的声音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信息,或者说,婴儿通过哭声表达需求,这都是声音在社会功能上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耳朵的生理功能,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种与我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听”这个简单的动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我原本以为,《听觉心理学导论(第6版)》会是一本关于声音物理特性的枯燥讲义,但它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听觉世界的奇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听觉通路时,所使用的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外耳的耳廓比作“声音收集器”,将中耳的听小骨比作“放大器”,将内耳的毛细胞比作“微型传感器”,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声音信号是如何一步步被转换和传递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声音的融合”和“声音的干扰”的探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把两个相似的声音听成一个,或者说,为什么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的听觉会受到明显的干扰。这些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而是大脑在处理声音信息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机制。而且,书中对“声音的个性化”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从未想过,我们对声音的偏好和解读,竟然会受到我们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甚至个人经历的深远影响。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听觉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包容性和人性化。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探索,更是关于人类个体经验的深度挖掘。这本书让我对“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耳朵的生理功能,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一种与我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