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世界(套裝上下冊)

心理學的世界(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塞繆爾·E.伍德,埃倫·格林·伍德,丹妮斯·博伊德 著,陳莉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科普
  • 入門
  • 教材
  • 認知
  • 行為
  • 發展
  • 人格
  • 社會
  • 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20210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745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20
套裝數量:2
字數:1243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北美地區廣受歡迎的心理學導論教材
  首版麵世至今二十餘年知識體係成熟內容編排精彩
  “……這是一份絕*的參考,幫助我的學生啓程通往一場路綫清晰、增長見聞、引人入勝的心理學之旅。”

內容簡介

  《心理學的世界》係統介紹瞭心理學基本原理,涵蓋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統計學等領域,同時聯係實際生活,引*讀者走進精彩紛呈的心理學世界。
  本書集作者三十餘年心理學導論課程教學經驗,為國外高校選用的隨堂教材、CLEP推薦教材。第七版緊跟學科前沿進展,迴應不同讀者的需求,在內容編排、學習策略和結構設計上優化升級,提供給讀者更為易讀、易學、易懂的閱讀學習體驗。

作者簡介

  塞繆爾·E.伍德(Samuel E.Wood),佛羅裏達大學博士,曾在西弗吉利亞大學和密蘇裏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執教,博士生導師;1984年到1996年供職於高等教育中心、聖路易斯地區14所高校聯盟;擁有近十年的電視高等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
  
  埃倫·格林·伍德(Ellen Green Wood),聖路易斯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聖路易斯社區大學助理教授,曾在華盛頓大學和密蘇裏聖路易斯大學講授臨床課程。除教學活動,伍德博士還開辦和講授批判性思維研討班。由於她在遠程教育領域的貢獻,於1982年到1988年獲美國電視教育先驅奬。
  
  丹妮斯·博伊德(Denise Boyd),休斯敦大學教育學博士,任休斯敦社區大學心理學教師。參與閤著Allyn and Beacon係列教材The Developing Child (Twelfth Edition),The Growing Child (First Edition),Current Reading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等。
  
  譯者簡介:
  
  陳莉,溫州醫科大學應用心理係副教授,心理學博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訪學學者,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浙江省151人纔項目第三層次,溫州市551人纔項目第三層次。從事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十餘年。已主持國傢社科基金、省哲學社科基金、省教育廳、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省社科聯課題等各類課題十多項。近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錶論文40餘篇,閤作齣版《大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社會心理學》等多部學術專著。

精彩書評

  這本書有各種模擬測驗,能幫助我鞏固研究生階段學到的東西,提高能力從而繼續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
  ——美國亞馬*網站讀者評論

  我見過許多糟糕的心理學導論教材,諸如信息陳舊、觀點偏激,而這本書沒有這些問題。
  ——美國亞馬*網站讀者評論

目錄

1章心理學簡介/001

第2章生物和行為/050

第3章感覺和知覺/099

第4章意識狀態/151

第5章學習/197

第6章記憶/246

第7章認知、語言和智力/292

第8章兒童發展/349

第9章青少年期和成年期/402

第10章情緒與動機/447

第11章人類的性和性彆/493

第12章壓力與健康/543

第13章人格理論和人格評估/585

第14章精神障礙/623

第15章治療方法/670

第16章社會心理學/708

附錄A統計方法/749

附錄B工作中的心理學/758

目錄

前言/001

作者簡介/001

如何學習心理學:學習這本書的一些技巧/001

第1章心理學簡介/001

心理學的世界/003

科學方法/003

心理學的目標/006

探索心理學的曆史根基/008

構造主義/008

機能主義/009

心理學的“變臉”/010

心理學的流派/012

行為主義/012

精神分析/013

人本主義心理學/014

認知心理學/015

進化心理學/016

生物(生理)心理學/017

社會文化觀點/018

心理學觀點與摺中模式/019

對理論和研究的思考/021

評價理論/021

評估研究/022

00心理學的世界目錄00描述性研究方法/024

自然觀察和實驗室觀察/024

個案研究/026

調查研究/026

相關法/029

實驗法/031

實驗和假設檢驗/031

自變量和因變量/033

實驗組和控製組/033

實驗研究偏差的來源/035

實驗法的局限性/036

心理學研究的被試/037

心理學研究中的被試相關偏差/038

保護被試的權利/039

動物在研究中的使用/040

工作中的心理學傢/041

心理學專傢/041

主修心理學/042

總結與迴顧/043

關鍵術語/046

章末測驗/047

……

第16章社會心理學/708

社會知覺/710

印象形成/710

特質/711

吸引力/712

吸引力影響因素/712

外錶吸引力/713

浪漫和相配/713

順從、服從和屈從/716

順從/716

服從/717

屈從/719

群體影響/721

社會助長/721

社會懈怠/722

社會角色/723

態度和態度改變/725

態度/725

認知失調/726

說服/727

親社會行為/729

幫助的理由/729

旁觀者效應/730

攻擊性/732

攻擊性的生理因素/732

其他影響攻擊性的因素/733

攻擊性社會學習理論/735

性侵犯/736

偏見和歧視/737

偏見和歧視的根源/738

偏見在減少嗎?/741

總結與迴顧/743

關鍵術語/745

章末測驗/746附錄A統計方法/749

描述性統計/749

集中趨勢測量/749

用錶格和圖錶來描述數據/751

變異性測量/752

正態麯綫/753

相關係數/754

推斷性統計/756

統計顯著性/757

附錄B工作中的心理學/758

人事心理學/758

招聘員工/758

員工培訓與發展/760

評估員工/761

組織心理學/762

管理方法/762

領導力/764

工作場所的多樣性/766

人因心理學/768

工作場所設計/768

工作生活質量運動/769

答案/772

術語錶/775

參考文獻/798

圖片版權目錄/874


精彩書摘

  14.7哪些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與強迫癥有關?強迫癥如果在每次離開傢的時候都擔心門沒有上鎖並且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迴去檢查,那麼你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強迫癥(obsessive�瞔ompulsive disorder,OCD)是焦慮癥的一種,是指一個人反復産生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或者兩者兼有。
  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obsession)是指持續的無意識想法、想象或衝動入侵意識,給人帶來極大痛苦。一個有強迫觀念的人可能會擔心細菌汙染或者他們是否已經完成某一特定行為,比如說關掉爐子或者鎖好門(Greenberg,2009)。其他強迫觀念集中在攻擊性、宗教和性。一位牧師錶示他産生過在教堂過道裸奔並且辱罵他的會眾這樣的強迫觀念。
  一個具有強迫行為(compulsion)的人會感到有一種持續的、不閤理的、無法控製的動力來迫使自己重復某種行為或者慣例。雖然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毫無意義,但是在一種無法忍受的焦慮形成之前無法抗拒這些行為——隻有嚮強迫行為屈服纔能得到緩解。很多人已經齣現一些強迫行為,比如說跨過人行道的裂縫,對樓梯進行計數等時不時執行的一些小慣例。當人們無法抗拒這些行為,為瞭這些行為嚴重地浪費瞭時間,並且乾擾瞭人們正常的活動以及人際關係時,這些行為就變成瞭心理問題。
  有強迫行為的強迫癥患者經常會錶現齣清潔和洗滌行為、計數、檢查、觸摸物體、囤積和過度整理等行為。這些清潔和洗滌行為導緻75%的強迫癥患者接受治療(Ball et al.,1996)。有時候,強迫行為或者意識似乎反映齣迷信的思維,患者必須要忠實執行來避免一些危險。強迫癥患者並不享受無止境的計數、檢查或者清潔。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並不正常,但是他們往往不能自助,我們會在下麵的例子中有所展示:
  邁剋,一名32歲的患者,錶現齣檢查行為是因為害怕對他人造成傷害。當開車的時候,他需要經常停車並迴去檢查,確保自己沒有撞到彆人,尤其是小孩子。在衝洗廁所之前,他要確保沒有一隻活著的昆蟲掉進廁所,因為他不想為殺死一樣生物而負責。在傢裏他需要反復檢查傢裏的門、爐子、燈和窗戶是否關好。每天,邁剋都會花上大約4個小時的時間來做這些事情和其他的檢查(Kozak et al.,1988,p.88)。
  邁剋的強迫檢查行為太過極端,但是在美國估計有2%到3%的人會在某個階段患上強迫癥,這一比例與加拿大、波多黎各、德國、韓國、新西蘭的比例相似(Weissman et al.,1994)。
  解釋強迫癥。強迫癥患者似乎比沒有該障礙的人更容易對事物産生厭惡感(Deacon & Olatunji,2007)。比如,沒有人願意處理垃圾,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強迫癥患者一樣會被垃圾的惡心感覺壓垮。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對惡心感覺的敏感可能是神經質的癥狀(Muris,van der Heiden,& Rassin,2008)。事實上研究錶明,神經質是強迫癥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Brown,2007)。
  並且,研究還錶明早期的自身免疫係統疾病、早期的鏈球菌感染和由於感染而導緻的大腦病變會增加個體患上強迫癥的風險(Giedd et al.,2000;Hamilton & Swedo,2001)。一些關於雙胞胎和傢庭的研究錶明,基因和強迫癥的産生也有關係(Kirvan et al.,2006;Nestadt et al.,2000;Hur,2009)。有一種假設是基因影響血清素功能,從而導緻一些人患上強迫癥,很多患者通過抗抑鬱藥提高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從而獲益(Ravindran et al.,2009)。
  心境障礙
  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剛剛開始一項有前途的事業,她成為瞭精神病學專傢。此時她的一個朋友發現她的行為越來越怪異(Jamison,1995)。她的婚姻失敗瞭,經濟狀況十分糟糕,並且賈米森經常幻想自己在外太空遨遊。賈米森也知道她的行為已經不受控製,擔心這可能會使自己失去工作。在朋友的催促下,她谘詢瞭一個精神病學傢並且開始服用治療雙相障礙的藥物,你在這一部分會學到這是心境障礙的一種。吃瞭這些藥後,賈米森的情緒開始變得穩定,但是和很多患有這種障礙的人一樣,當開始試著停藥以後,她經曆瞭一個很艱難的時期。每當她處於心理低潮期和心理高潮期之間時,自殺的可能性最低。最後,她認識到自己的生活需要依賴藥物,現在她不僅能夠保持心理上的穩定,而且成為瞭世界上治療這一障礙的權威專傢,她從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和這種障礙作鬥爭瞭。
  雙相障礙隻是心境障礙的一種,該障礙的特徵是極端的和不必要的情感和情緒障礙。和焦慮癥一樣,心境障礙也是極為普遍的。我們首先會介紹一種最普遍的心境障礙(mood disorders),重度抑鬱癥。
  14.8重度抑鬱癥有哪些癥狀?重度抑鬱癥
  重度抑鬱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患者會感到巨大的悲傷、失望和絕望,常常會喪失體驗愉快的能力。他們可能在食欲、體重或者睡眠模式等方麵遇到睏難,並且會缺乏精力,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重度抑鬱癥的主要癥狀是精神運動性障礙(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舉個例子來說,身體移動、反應時間和講話太過緩慢會使一些抑鬱癥患者做任何事情都像是慢動作。其他患者則錶現齣另外一個極端,他們會不斷移動、坐立不安、搓著雙手還有踱步。抑鬱癥會變得非常嚴重,以至於患者會産生幻想和錯覺,這也是精神病性抑鬱的癥狀。個體在一段時間內陷入的抑鬱越嚴重,他就越遠離社交活動(Judd et al.,2000)。
  大約有20%的女性和12%的男性患有抑鬱癥(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2000b)數據,最初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癥的患者中,一年後有40%的人沒有齣現癥狀;40%的人仍然有這種障礙;另有20%的人有抑鬱情緒,但不足以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癥。一年之後,隻有不足一半的因重度抑鬱癥而入院就醫的患者徹底康復(Keitner et al.,1992)。對於很多人來說,康復是通過抗抑鬱藥物的輔助實現的。但是一些研究發現,心理療法也同樣有效(Hollon et al.,2002)。一些人重度抑鬱隻發作一次,但是有50%到60%的概率會復發(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
  14.9文化、性彆和抑鬱癥三者之間有什麼聯係?文化、性彆和抑鬱癥怎樣纔能對抑鬱癥及其他精神障礙進行跨文化研究?因為在定義異常時必須同時考慮文化背景。事實上,通過調查或者儀器來評估精神障礙是極其睏難的,因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難使之有效(Girolamo & Bassi,2003)。然而一些研究者已經成功地整理齣一份有限但是翔實的數據資料,這份數據關於跨文化的抑鬱癥差異(Girolamo & Bassi,2003)。一項包含瞭十個國傢和地區的被試的大型研究錶明,患上抑鬱癥的終身危險性在世界範圍內有很大的不同(詳見圖14.2),亞洲國傢和地區(韓國和中國颱灣)的患病率要低得多(Weissman et al.,1996)。研究者認為,這些差異是因為不同文化中理想情緒狀態的差異所導緻的(Tsai,Knutson,& Fung,2006)。亞非國傢的抑鬱癥患者被人們應該怎樣思考的文化理念所影響。
  在絕大多數的國傢中,女性患抑鬱癥的概率是男性的兩倍(Bhalla,Moraille�睟halla,& Aronson,2009)。女性不僅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鬱癥,她們也更加容易被消極的結果影響。一些專傢認為女性更高比率的抑鬱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在完成她的許多角色——母親、妻子、愛人、朋友、女兒、鄰居時,女性更有可能把彆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Schmitt,Fuchs,& Kirch,2008)。
  女性的悲傷感通常和嬰兒的齣生有關,生育後的雌激素水平會迅速下降,新媽媽會缺乏社會支持或者感覺缺少社會支持(Nonacs,2007)。高達85%的女性在生産後經曆瞭産後憂鬱。但是這種感覺很輕微並且通常不會超過兩周。然而,大約10%的新媽媽的悲傷感尤為強烈,持續時間超過兩周,並被診斷為産後抑鬱癥。那些在早期經曆過抑鬱癥的女性患上産後抑鬱癥的概率最高。因此心理健康專傢強調産前篩查,生育後的早期乾預和心理治療,在必要時使用抗抑鬱藥物等方法也是很重要的(Nonacs,2007)。
  14.10雙相障礙患者有哪些極端情緒體驗?雙相障礙在較早之前我們已經讀到過精神病學專傢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在剋服雙相障礙之後獲得瞭穩定、成功的生活。而其他患者就沒有那麼幸運瞭。舉個例子,你們可能聽過一件怪事,那就是在19世紀,畫傢梵高切下瞭自己的一隻耳朵。在對他的藝術作品和個人寫作進行分析之後,心理健康專傢認定梵高患有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Blumer,2002)。雙相障礙患者會錶現齣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極端的躁狂發作(躁狂)和重度抑鬱的低落,而患者處於兩者之間時通常錶現正常。
  梵高割耳朵的事件發生在和另一個名叫保羅·高更的藝術傢的激烈爭論之後,他極有可能處在躁狂發作(manic episode)。這樣的發作以過度興奮、自尊膨脹、盲目樂觀和多動為顯著標誌。處於躁狂發作時期的患者會短暫地脫離現實。他們會浪費很多錢在快速緻富的計劃上。如果傢人或者朋友阻止他們,他們可能會變得煩躁、敵對、暴怒甚至充滿危險性;他們還可能像梵高一樣自殘。在躁狂發作的時候他們必須盡快就醫,這樣纔能保證自己和他人不會因為他們糟糕的判斷力遭受嚴重的後果。
  雙相障礙不像重度抑鬱癥那麼普遍,每年大約有1.0%到1.6%的美國人遭受雙相障礙的睏擾。男性與女性的終身患病率大緻相同(Soreff & McInnes,2008)。雙相障礙更容易産生於青少年後期和成年早期。大約90%的患者有復發現象,並且50%左右的患者在前一次發作康復後的一年之內會再次發作。一個好消息就是有70%到80%的患者能夠恢復到情緒穩定的狀態(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b),雖然很多人在發作之後仍然有計劃睏難等輕度的認知障礙(Chowdhury et al.,2003)。也有許多例子錶明那些雙相障礙患者可以通過鋰鹽和雙丙戊酸鈉等藥物來控製自己的癥狀,從此過上正常的生活。不僅如此,心理療法可以通過抑製潛在的精神疾病來幫助患者麵對生活的壓力。
  14.11已知的心境障礙成因有哪些?解釋心境障礙有很多因素導緻瞭心境障礙的産生。其中生物因素是最主要的。然而,個體的生活環境也同樣重要。
  心境障礙的神經機製。PET掃描顯示瞭心境障礙患者大腦活動的異常模式(Drevets,Price,& Furey,2008)。德瑞維特和其他人(Drevets et al.,1997)定位瞭一個大腦區域,它可能會引發抑鬱癥的抑鬱和雙相障礙的躁狂。它很小,是位於前額葉皮層底部頂針大小的腦組織(在鼻梁後麵2到3英寸)。和正常人相比,那些抑鬱癥患者該區域的麵積大概減少瞭40%到50%。早期研究證明,大腦的這一區域在控製情緒方麵起到瞭關鍵作用。而且,神經質的人格特質與抑鬱和大腦中異常的血清素水平有關(Fanous et al.,2002;Lesch,2003)。研究錶明,異常的血清素水平和抑鬱癥以及自殺意念緊密相關(Dayan & Huys,2008)。因此,處於大五人格神經質維度末端的個體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癥和産生自殺意念。
  研究者也發現心境障礙患者的多巴胺、γ-氨基丁酸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生産、運輸和再攝取也和正常人不同(Kaladindi & McGuffin,2003)。神經遞質異常可能導緻基因突變,因此可以用來解釋心境障礙極高的遺傳率。
  遺傳。根據對1721對同卵和異卵女性雙胞胎的研究,肯德勒、尼爾、凱斯勒等人在1993年發現遺傳因素導緻的重度抑鬱癥占70%而環境因素導緻的占30%。證據能夠有力地證明基因對雙相障礙有很大的影響。在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50%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同卵雙胞胎也會被診斷為心境障礙,而異卵雙胞胎的這一比例僅為7%(Kaladindi & McGuffin,2003)。越來越多的證據錶明,雙相障礙的遺傳基礎和神經基礎與精神分裂癥更加類似,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會導緻患者脫離現實的嚴重的精神障礙(Molnar et al.,2003)。這些發現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患有雙相障礙的血緣親戚的人患上其他精神障礙的危險性更高,而有患重度抑鬱癥的血緣親戚的人僅僅是患上同一障礙的風險會提高。
  壓力源。生活壓力也和抑鬱癥有關。抑鬱癥絕大多數的第一次發作都是在遭遇瞭重大的生活壓力打擊之後(Tennant,2002)。一項針對哈佛大學畢業生長達40多年的縱嚮研究發現,消極的生活事件和傢庭曆史對心境障礙的産生有著重大的作用(Cui & Vaillant,1996)。這尤其體現在女性身上,她們在抑鬱癥發病之前更容易經曆嚴重的消極生活事件(Welsh,2009)。
  ……

前言/序言

  前言
  在21世紀教授普通心理學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以前相比,現在的學生更加多元、多變,對科技手段運用自如。許多人正在大學要求和傢庭、事業及課堂外任務之間尋找平衡。
  這一版的《心理學的世界》將繼續滿足各類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在內容、研究、教學方法和設計上都有大量的更新和新添加的素材,同時在介紹眾所周知的內容時做到有吸引力又好理解,從而讓心理學的學習變得既有趣又有意義。
  《心理學的世界》專注於學與用相結閤。像先前的版本一樣,第七版提供瞭先進的教學支持,同時將心理學原理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相聯係。《心理學的世界》將會以一種更吸引人的方式,為學有成就的學生或正在成長的學生介紹心理學。
  第七版更新
  和每一個版本一樣,我們對書的內容、組織形式和教學法都進行瞭仔細檢視和全麵更新。第七版的主要變化如下:
  學生練習測試
  在每一個章節的後麵,學生可以進行一次本章內容測試。這個測試包括選擇題和問答題,這些問題的答案能在該章最後找到。
  探索、總結和觀察
  在MyPsychLab探索
  在MyPsychLab總結
  在MyPsychLab觀察
  MyPsychLab的重點在於將書本內容拓展到基於網站的延伸話題。從而使教員和學生獲得額外的信息、視頻和模擬。這些內容並非多餘——甚至有許多資源比本書上強調的內容更為有用。這些內容將注意力轉嚮最為有趣的一些資料上,你可以在www.mypsychlab.com上獲取。
  插圖和照片
  我們認為書中的插圖是學習過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我們已經認真檢查瞭每一個圖錶,以確保其精確性,從而為概念提供清晰的解釋。我們也增加瞭一些新的錶格和數據,以解釋本書中的主要概念。我們也更新瞭大量的解剖圖,加上瞭顔色編碼標簽和定義。
  照片及其標題也能夠輔助教學,它們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就像它們所代錶的人和問題一樣。我們已經檢查過書中所有照片和它們的目的,許多開篇照片和內部照片對於第七版來說是全新的。
  結構變化
  第七版在結構上有大量改變,目的是使總體流程顯得更清晰:最顯著的一點,我們的章節已經從17章壓縮到16章,將先前的第17章(工作中的心理學)轉為附錄。
  關於SQ3R方法的介紹被提到第1章(心理學簡介)。
  “當今心理學的主要趨勢”已經被放到第1章“心理學的流派”後麵。
  第2章(生物和行為)中,“發現大腦的秘密”緊跟著“細看大腦”。
  意識的變化狀態與文化之間的聯係已經被放到瞭第4章(意識狀態)開始的部分。
  第10章(情緒與動機)中,情緒的生理、行為和社會認知理論與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歸入“動機的基礎”一節。
  第14章(心理障礙)中,“焦慮癥”這一部分已經被重新排序,驚恐發作、廣場恐懼癥及恐慌癥被放到一起瞭。
  第15章(治療方法)中,不同心理健康專傢類型已經被放到“療法關係”這一節裏。
  在第16章(社會心理學)中,米爾格拉姆的研究被放到“順從、服從和屈從”這一節中。
  內容和研究的更新
  與其他版本一樣,在第七版中,作者緻力於引用最近的研究和最新的內容,從而促進讀者對心理學基礎的理解。為瞭能夠準確清晰地介紹心理學的世界,作者查閱瞭原始資料,重讀瞭心理學重要人物的著作,以及該領域的經典作品。作者也確保呈現心理學知識的最新內容。在第七版中,一些新例子和更新的內容和研究包括:
  ·在第1章(心理學簡介)中關於僞科學的討論
  ·關於社會知覺中鏡像神經元的內容(第3章,感覺和知覺)
  ·在綫閱讀和在綫學習的內容(第5章,學習)
  ·各種失憶類型的討論(第6章,記憶)
  ·錨定在決策中的作用和學習障礙(第7章,認知、語言和智力)
  ·事業、工作和傢庭如何保持平衡的討論,老年人性活動和老年癡呆藥物的研究(第9章,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從進化論的角度討論吸引力的跨文化研究(第11章,人類的性和性彆)
  ·産後抑鬱的討論,作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錶現的解離癥的新研究(第14章,心理障礙)
  ·關於臨床醫學傢怎麼利用網絡環境去和病人聯係的新研究(第15章,治療方法)
  ·關於對比去個性化和社會認同理論(第16章,社會心理學)
  我們關於學習的承諾:SQ3R的學習方法
  本書采用SQ3R學習方法,該方法包括五個步驟:調查、問題、閱讀、背誦、復習,這些是成功學習的基礎。我們會在第1章中介紹,SQ3R方法將貫穿全書,它有助於學生將心理學與生活相聯係,同時促進學生更好地閱讀、學習和測驗。
  為瞭有效使用SQ3R方法,需要具備的重要學習特徵如下:
  學習目標
  每一個章節都有具體的學習目標。每一個章節的頁邊空白處有關學習目標的問題有助於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信息上。這些學習目標也會齣現在每一章節開始時的概述中,也會齣現在每章結尾的總結和復習版塊中。
  關鍵詞
  書中的關鍵詞在第一次齣現時就會被用粗體標齣,它們一般齣現在書中的頁邊空白處,關鍵詞清單及其頁碼附在每一章結尾處。
  記一記
  在主要內容後麵齣現的這些快速復習有助於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復習錶格
  這些綜閤總結錶格有助於學生鞏固主要概念、內容及其相互關係。復習錶格以視覺形式展現的信息是學生獨特的學習工具。
  總結和迴顧
  圍繞著學習目標,每一章後的總結部分為學生提供瞭綜閤性的學習工具,以及對該章關鍵術語的快速查找。關鍵術語以字母排序,並附有頁碼。
  章末測驗
  在第七版本中,每一章都包括瞭一個小測驗,用來檢測學生對本章節知識的掌握程度。測驗包括選擇題和問答題,目的是讓學生進行思考。書後附答案。
  用中學
  作者意識到,學生的成功不僅有賴於好的學習方法,還要將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和職業選擇上去。第七版本提供瞭各種實踐學習的機會。
  想一想
  每一章開篇部分都有想一想這一環節,該部分主要鼓勵學生從該章開始部分就能積極地學習,一般會讓學生完成一些活動(例如小測驗、小實驗),從而能以一種非常有趣的形式開始介紹內容。同樣,該部分還會對學生接下來所要學的內容進行簡略的總結。
  試一試
  在每一章中間部分,都有試一試這一環節,該部分主要是介紹簡單的應用實驗、自我測試、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心理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係,想一想和試一試都是為瞭強調書中所學內容。
  應用
  每一章還包括應用這一部分,該部分將科學研究與實踐建議相聯係,為學生處理今後個人生涯、學術生涯、專業生涯中齣現的睏境和挑戰提供幫助。
  欣賞和反映人的多樣性
  作者一直緻力於促進和擴大對人類多樣性的認識。第七版從性彆、種族、性和年齡這樣一個全球視角來提齣多樣性問題。下麵有一些例子:
  ·麵對不斷變化的心理
  ·社會文化方法
  ·文化和意識狀態的改變
  ·記憶和文化
  ·學習第二種語言
  ·種族和智商
  ·父子關係
  ·文化和兒童發展
  ·對年長者照顧的文化差異
  ·展示情感的文化規則
  ·情緒體驗的性彆差異
  ·心理性彆
  ·社會行為和個性的性彆差異
  ·對男女同性戀的社會態度
  ·種族歧視和壓力
  ·性彆和健康
  ·種族和健康
  ·文化和人格特質
  ·文化、性彆和抑鬱癥
  ·自殺和種族、性彆以及年齡
  ·文化敏感和性彆敏感理論
  ·偏見和歧視的根源
  ·工作場閤的多樣性
  ……


《心智探索:從認知到情感的深度對話》(套裝上下冊) 上冊:解碼思維的奧秘 《心智探索:從認知到情感的深度對話》(上冊)帶您踏上一段引人入勝的心智之旅,深入剖析人類思維的每一個角落。本書並非冰冷的理論堆砌,而是以生動、貼近生活的視角,循序漸進地揭示認知過程的復雜與精妙。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儲存、提取海量信息?本冊將從感知與注意的起源講起。我們將一起探究,為何我們會對某些事物過目不忘,而另一些卻轉瞬即逝。通過對視覺、聽覺等基本感知機製的解析,您將理解大腦如何構建我們眼中的世界,以及注意力的選擇性如何影響我們的經驗。我們會深入研究記憶的形成與遺忘的機製,從短期記憶的短暫閃現到長期記憶的深遠烙印,探尋那些支撐我們知識體係、個人經曆的記憶是如何被編碼、儲存和提取的。書中將穿插大量有趣的實驗和案例,比如經典的“選擇性注意”實驗,讓您親身體驗注意力的局限性,以及關於遺忘麯綫的研究,幫助您理解為何學習需要反復鞏固。 接著,我們將聚焦於思維與推理的強大能力。您是否曾想過,我們是如何做齣決策的?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本冊將詳細闡述邏輯推理、演繹與歸納思維的原理,並探討啓發式和偏差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將分析“可用性啓發法”和“代錶性啓發法”等常見的認知捷徑,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係統性錯誤。通過對“錨定效應”和“框架效應”等決策偏差的討論,您將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思維的非理性之處,並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規避這些陷阱。書中將穿插諸如“濛提霍爾問題”等經典的思維挑戰,鼓勵讀者動手實踐,鍛煉批判性思維。 語言與概念是人類心智活動的基石。本冊將深入探討語言的本質,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以及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您將瞭解到語言的句法結構、語義理解以及語用學等重要概念,並理解語言在社會交往和認知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分析著名語言學傢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理論,以及“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等關於語言與思維關係的觀點,激發您對語言多樣性和認知模式的思考。 此外,學習與知識的獲取和構建也是本冊的重點。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學習模式,如聯想學習、操作性條件反射和觀察學習,並分析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您將瞭解大腦如何形成新的神經連接,以及如何優化學習效率。書中將介紹“間隔重復”和“主動迴憶”等有效的學習策略,並結閤實際案例,例如學習新技能或掌握復雜知識的過程,幫助讀者提升學習能力。 最後,本冊將觸及意識與自我的神秘領域。意識是什麼?我們如何感知自己的存在?我們將探索意識的本質、意識的層次以及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對“鏡像測試”等經典實驗的解讀,您將理解自我認知的發展,並思考主觀經驗的獨特性。 《心智探索:從認知到情感的深度對話》(上冊)旨在為您構建一個清晰、係統的認知心理學圖景,讓您不僅能理解“為什麼”,更能學會“怎麼做”,從而更好地認識和優化自己的思維過程。 下冊:情感的湧動與人際的聯結 《心智探索:從認知到情感的深度對話》(下冊)將帶領您深入探索人類情感的復雜世界,以及情感如何在塑造個體行為、影響人際關係和推動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發揮至 অপরিহার্য 的作用。本冊將與上冊相互呼應,將認知能力與情感體驗相結閤,為您呈現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人類心智圖景。 我們將從情緒的本質與錶達開始。情緒是如何産生的?它們有何功能?本書將解析情緒的生理基礎,探討情緒的種類和維度,並分析情緒的錶達方式,包括麵部錶情、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調。您將瞭解到“詹姆斯-蘭格理論”、“坎農-巴德理論”以及“阿諾德的評價理論”等經典情緒理論,並理解情緒是如何與我們的生理反應和社會情境相互作用的。書中將通過生動的圖解和案例,例如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緒錶達差異,幫助讀者更敏銳地感知和解讀情緒信號。 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動機與需求的驅動力。是什麼促使我們采取行動?我們的行為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需求?本冊將介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奧爾德費的ERG理論等經典動機理論,並分析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彆與聯係。您將瞭解到,飢餓、口渴等生理需求,以及成就感、歸屬感等心理需求,如何共同驅動著我們的行為。書中將結閤個人成長、工作學習等場景,分析動機如何影響我們的目標設定和堅持力。 壓力與應對是現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議題。我們將探討壓力的來源、壓力對身心的影響,以及有效的壓力應對策略。您將瞭解“一般適應綜閤徵”的模型,以及“認知重評”、“問題解決”和“社會支持”等應對方式。本書將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識彆壓力信號,掌握放鬆技巧,並建立更健康的應對機製。 人格的形成與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重要方麵。我們將剖析人格的定義、人格的測量以及不同的人格理論,如“大五人格模型”和“精神分析理論”。您將瞭解,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個人經曆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獨特的人格特質。書中將提供一些自評量錶,幫助讀者初步認識自己的主要人格特質,並理解這些特質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和人際互動。 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將為我們揭示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行為變化。我們將探討從眾、服從、偏見、刻闆印象等社會現象,並分析群體動力、領導行為和社會認知的影響。您將理解,為何我們在集體中會做齣與獨自一人時不同的選擇,以及群體壓力如何影響個體判斷。書中將迴顧“阿希的從眾實驗”、“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等經典研究,深入剖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 人際關係與溝通是人類生存和社會交往的基石。本冊將深入探討吸引力、親密關係、衝突以及溝通的藝術。您將瞭解吸引力的影響因素,親密關係的發展階段,以及解決衝突的有效策略。書中將提供實用的溝通技巧,例如積極傾聽、同理心錶達和建設性反饋,幫助讀者建立更健康、更融洽的人際關係。 最後,我們將觸及情緒智力與幸福感。情緒智力(EQ)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成功與幸福的?我們又該如何提升情緒智力,追求更持久的幸福感?本書將介紹情緒智力的構成要素,如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和關係管理,並提供培養這些能力的方法。您將瞭解到,積極的心理狀態、有意義的目標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構成幸福感的重要支柱。 《心智探索:從認知到情感的深度對話》(下冊)不僅是對人類復雜情感世界的描繪,更是對如何理解自我、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建立和諧關係的深刻洞察。通過這兩冊的閱讀,您將獲得一套強大的心理學工具,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更有效地管理人際關係,並最終走嚮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用戶評價

評分

上下兩冊的內容銜接得非常流暢,從基礎的心理學概念,到更復雜的心理現象,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下冊中關於“人格發展”的探討,它讓我對自己童年經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睏惑或者難以釋懷的事情,在這本書的框架下,似乎都有瞭閤理的解釋。它不是讓你去評判過去,而是幫助你理解,理解那個曾經的自己,以及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現在的你。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讓人沉靜下來的感覺,淡雅的色調和恰到好處的留白,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潛入心理學的深邃海洋。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背後動機充滿好奇,但又覺得心理學這個領域聽起來似乎高深莫測,難以窺探。收到這套《心理學的世界》(套裝上下冊)的時候,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略帶忐忑的心情。翻開第一頁,我被一種溫暖而親切的語言所吸引,它沒有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而是用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例子,一點點地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麵紗。

評分

記得其中有關於“認知失調”的章節,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讓我瞬間茅塞頓開。他講到一個人明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卻依然樂此不疲地吞雲吐霧,這其中就存在著認知失調。為瞭緩解這種不適感,這個人可能會開始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閤理化的理由,比如“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大傢都這樣,沒什麼大不瞭的”等等。這種解釋方式讓我忍不住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插麯,原來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糾結和自我辯解,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原理。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很值得稱贊,清晰的章節劃分,適度的留白,以及穿插其中的插圖,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很多時候,我會被一幅插圖所吸引,然後帶著好奇去閱讀它所對應的文字,這種圖文並茂的方式,讓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

評分

我曾經以為心理學離我的生活很遙遠,是屬於專業人士的研究領域。但《心理學的世界》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告訴我們,心理學無處不在,它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情感的波動,每一個與他人的互動。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全麵的“心理體檢”,找齣那些需要調整的地方,讓生活更加健康和幸福。

評分

更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講解,而是將心理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在人際交往的章節中,作者分析瞭人們在不同情境下的溝通模式,以及如何通過積極傾聽和同理心來建立更和諧的關係。我曾以為自己很擅長與人溝通,但讀完這一部分,我纔意識到自己很多時候隻是在“聽”而不是在“傾聽”,忽略瞭對方情緒和非語言信號的重要性。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性格中許多不自知的盲點。

評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關於“動機”的章節,它深入淺齣地解釋瞭人們為什麼會采取某些行動。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為,比如為什麼我會 procrastinate,為什麼我會對某些事情感到焦慮。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動機,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時而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深邃哲思,引人深思。作者仿佛是一位與讀者促膝長談的老友,娓娓道來,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知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復雜心理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耐心和細緻,他不會草率地下結論,而是會從多個角度去剖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發現。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迴想自己生活中遇到過的相似的場景,然後對照書中的理論進行分析。這種“學以緻用”的感覺非常有成就感。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私人心理教練,時刻在引導我,讓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不斷成長。

評分

總而言之,《心理學的世界》(套裝上下冊)是一本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優秀讀物。它用一種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將深奧的心理學知識展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而在這個復雜的世界裏,活得更加通透和自在。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心理學感興趣,或者想要更好地認識自己的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