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導則》對啓迪科技城在實踐中積纍的豐富經驗進行瞭階段性的歸納和總結。、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導則》中首先在第1章確立瞭以啓迪控股的多重立體三螺鏇理論與啓迪科技城集團的生態圈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科技城的設計立足點、發展路徑與空間格局為核心議題的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的理論構架。第二章至第九章從啓迪科技城與規劃設計的概念界定開始,對科技城規劃設計過程中涉及的規劃布局、功能組織、特色建築、道路交通、景觀營造、智慧應用問題逐一進行瞭分析和策略研究,並結閤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的實例介紹瞭科技城設計研究成果的踐行情況。最後一章從科技城建設者的角度齣發,基於設計階段的構成提齣瞭設計管理的要點,並針對設計質量的控製明確瞭管理措施。
作者簡介
陳文斌,北京大學哲學學士;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博士;啓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啓迪科技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前言
1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理論架構
1.1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理論基礎
1.1.1 多重立體三螺鏇模型理論
1.1.2 科技城生態圈模型理論
1.2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理論核心
1.2.1 以“三效並舉”為特色的設計立足點
1.2.2 以“三位一體”為導嚮的發展路徑
1.2.3 以“三區閤一”為模式的空間格局
2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概念界定
2.1 啓迪科技城
2.2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
2.2.1 滿足自身動態發展
2.2.2 符閤土地混閤利用
2.2.3 重視生態發展觀念
2.2.4 注重人纔氛圍營造
3 啓迪科技城功能配置
3.1 科技城功能係統分析
3.1.1 科技城功能定位分析
3.1.2 科技城功能定性分析
3.1.3 科技城功能定量分析
3.2 科技城功能分區組成
3.2.1 園區空間
3.2.2 校區空間
3.2.3 社區空間
4 啓迪科技城規劃布局
4.1 空間規劃結構
4.1.1 規劃結構模式
4.1.2 空間關聯要素
4.2 建築群落布局
4.2.1 布局原則
4.2.2 布局策略
5 啓迪科技城特色建築
5.1 科技展館
5.1.1 特色功能構成
5.1.2 外部形象塑造
5.1.3 內部展示交流
5.2 科技住宅
5.2.1 節能技術集成
5.2.2 用戶體驗優化
5.2.3 設計策略藉鑒
6 啓迪科技城道路交通
6.1 高效便捷的交通組織
6.1.1 體現布局特色的道路係統
6.1.2 尺度宜人的道路規劃
6.1.3 科學閤理的停車設施規劃
6.2 以人為本的慢行係統
6.2.1 便捷宜人的立體交通
6.2.2 友好舒適的步行係統
6.2.3 快捷環保的騎行係統
7 啓迪科技城景觀營造
7.1 景觀係統建構策略
7.1.1 把握設計總體方嚮
7.1.2 構建景觀係統格局
7.2 景觀特色設計手法
7.2.1 景觀要素的處理
7.2.2 文化內涵的賦予
8 啓迪科技城智慧應用
8.1 智慧服務
8.1.1 智慧社區
8.1.2 智慧傢居
8.1.3 智慧文教
8.1.4 智慧醫療
8.1.5 智慧交通
8.2 智慧管理
8.2.1 BIM技術的應用
8.2.2 物業管理雲平颱
8.2.3 低能耗園區打造
9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實踐
9.1 啓迪海南生態科技城概念性規劃設計
9.1.1 項目整體背景
9.1.2 定位發展策略
9.1.3 規劃設計方案
9.2 啓迪成都科技城概念性規劃設計
9.2.1 項目背景與定位
9.2.2 設計解析與錶達
10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管理
10.1 基於設計階段構成的管理
10.1.1 設計階段構成
10.1.2 設計管理要點
10.2 針對設計質量的管理措施
10.2.1 建立設計質量控製權責體係
10.2.2 建立設計質量控製參考工具
附錄 啓迪科技城概念規劃設計任務書模闆
前言/序言
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動、産業轉型的升級發展和城市空間的不斷生長,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尋求新的思路。這為科技城提供瞭形成與發展的土壤。曆經多年演進科技城已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形式與載體,以及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和創造活力迸發的重要動力。全國多地已將科技城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加以發展建設。
科技城是啓迪科技城集團有限公司的核心産品係列之一。作為擁有多年科技園區建設運營經驗的企業,啓迪科技城集團始終堅持“成為全球創新空間投資運營引領者”這一目標,肩負搭建全球聯動的創新空間網絡、培育技術集成的科技産業生態、打造産城融閤的係統服務體係、鑄就智慧中國的投資運營旗艦的重大使命,本著“産、城、人”融閤共生、打造集群式創新格局的理念進行創新空間的構建。目前,啓迪科技城已輻射網絡覆蓋國內外多個城市及地區,成為中國創新體係中的一支生力軍。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實踐,在科技城規劃設計建設方麵啓迪科技城集團已形成瞭自己的特色。在建設創新型國傢、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啓迪科技城以滿足科技企業與使用人群的基本需求為前提,以“社區、校區、園區”三區聯動為發展理念,以“政府支持、啓迪主導、市場化運作”為發展導嚮,融入地方文脈與清華文化,整閤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打造以科技研發為主導,集辦公、居住、商業、休閑、教育、公共服務與生態文明為一體的新型科技城區,緻力於發展成為科技服務業的中國引領者和全球典範。科技城的規劃設計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産業、城市與人的有機組閤,關注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使規劃設計結閤科技人群活力生態的基本需求。科技城規劃設計的核心目標在於營造優質的人文生態環境,激發使用者的創作靈感,創造齣多層次、人性化的公共交往空間,打造齣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場所的協助交互氛圍,促進使用人群間的交流互動,激發科技工作者的體驗樂趣,打造産學研緊密互動、宜居宜業的科技新城區。其深層目標在於更好地服務於創新科技服務,延伸科技創新服務鏈,助推産業的升級轉型,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本書對啓迪科技城在實踐中積纍的豐富經驗進行瞭階段性的歸納和總結。書中首先在第一章確立瞭以啓迪控股的多重立體三螺鏇理論與啓迪科技城集團的生態圈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科技城的設計立足點、發展路徑與空間格局為核心議題的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的理論構架。第二章至第九章從啓迪科技城與規劃設計的概念界定開始,對科技城規劃設計過程中涉及的規劃布局、功能組織、特色建築、道路交通、景觀營造、智慧應用問題逐一進行瞭分析和策略研究,並結閤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的實例介紹瞭科技城設計研究成果的踐行情況。最後一章從科技城建設者的角度齣發,基於設計階段的構成提齣瞭設計管理的要點,並針對設計質量的控製明確瞭管理措施。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背景下,建設與發展科技城這一技術創新空間載體的意義近年來愈發顯現。本書的編寫正是配閤科技城的蓬勃發展而進行的設計研究。它在凝練啓迪文化、清華文化、科技創新三要素的基礎上,提煉齣啓迪科技城從設計理論到操作,再到管理的獨有特色,梳理齣一套具有規範性並適閤科技城未來建設發展的設計與管理建議,為後續科技城的規劃設計提供方嚮性的引導。科技城作為功能多元的創新城區,其規劃設計是一個復雜的係統工程。本書所作的研究為啓迪科技城的設計研發奠定瞭一定的基礎。隨著啓迪科技城創新空間網絡布局的推進,對於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的研究還將持續下去。未來還有更多關於科技城規劃設計的課題值得深入探索。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導則 [Planning & Design Guidelines for Tuscity]》的圖書的詳細內容簡介,這份簡介將嚴格聚焦於該書可能涵蓋的核心主題和深度內容,而不涉及任何與“AI生成”或“這不是AI內容”相關的錶述。 --- 《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導則 [Planning & Design Guidelines for Tuscity]》圖書內容深度導覽 導言:麵嚮未來驅動力的城市空間構建 本書《啓迪科技城規劃設計導則》是一部深度聚焦於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特彆是具備前瞻性戰略地位的“科技城”的係統性規劃與設計操作手冊。它並非傳統意義上宏觀的城市總體規劃藍圖,而是專注於將宏大願景轉化為可操作、可評估、可持續的物理空間實施細則。本書的編寫旨在為科技城的開發者、城市規劃師、建築設計師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統一、科學、富有前瞻性的指導框架,確保科技城的每一步發展都能精準服務於創新生態的培育和城市活力的激發。 第一部分:科技城戰略定位與發展理念的基石 本導則的第一部分奠定瞭啓迪科技城(Tuscity)的戰略基礎。這部分深入剖析瞭全球領先的創新集群(如矽榖、深圳高新區、歐洲的知識密集型區域)的發展脈絡與核心要素,從中提煉齣適用於中國特定經濟環境的“科技城”發展模型。 1.1 核心價值錨定與功能復閤度分析: 闡述瞭啓迪科技城如何從單一的産業孵化基地升級為集“研發、生産、生活、文化、教育”於一體的復閤型創新生態圈。詳細界定瞭“知識溢齣效應”在空間布局中的量化指標設計。 1.2 “産城融閤”的精細化操作: 摒棄模糊的口號式描述,本章提供瞭實現高密度、高效率的産業空間與高品質、人性化的人居環境有機結閤的具體策略。包括對工作-居住通勤距離、公共服務設施服務半徑的量化要求。 1.3 彈性規劃與適應性設計原則: 鑒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本導則強調規劃的“動態適應性”。介紹瞭如何設定可調整的容積率、高度控製,以及預留“未來空間(Future Proofing)”的策略,以應對技術迭代帶來的空間需求變化。 第二部分:空間形態與功能布局的結構解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科技城內部物理空間的精細化管控與引導。這部分是實現功能高效集聚和空間美學錶達的關鍵。 2.1 創新驅動的集群化布局模式: 提齣瞭基於“最小阻力路徑”原則的功能分區布局法。重點解析瞭“創新核(Innovation Core)”、“孵化加速帶(Incubation Belt)”和“輻射支撐區(Support Zone)”三類核心區域的尺度、密度與相互關係。詳細說明瞭如何通過空間組織促進不同成熟度企業的交流與閤作。 2.2 混閤使用與垂直社區的構建: 探討瞭在有限城市用地中最大化空間效益的策略。詳細闡述瞭辦公、研發、商業與居住功能的垂直疊加標準,包括防火分區、聲環境隔離、以及共享設施的引入機製。特彆對“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的尺度、采光與流綫設計提齣瞭具體的技術參數。 2.3 地麵與地下空間的立體開發: 針對高密度需求,本章提供瞭對地下空間進行係統性規劃的導則。內容涵蓋地下物流、公共停車、軌道交通接駁以及適度開發的地下公共服務設施的防火、疏散與防水標準。 第三部分:綠色生態與韌性基礎設施的係統集成 科技城的先進性不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其對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掌控上。本部分是構建可持續發展型科技城的關鍵。 3.1 藍綠網絡與生物多樣性的滲透: 提齣瞭將城市綠地係統與水文係統(藍綫)深度整閤的“滲透式生態網絡”設計導則。規定瞭建築退界、屋頂綠化覆蓋率、以及雨水花園(Rain Gardens)的最小設計標準,以實現海綿城市的目標。 3.2 智慧能源與低碳建築標準: 導則對區內新建及改建項目提齣瞭高於國傢標準的能耗控製指標。內容包括對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地熱)的集成要求,建築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參數,以及區域能源站(District Energy Systems)的布局選址標準。 3.3 韌性基礎設施與抗風險設計: 重點關注關鍵基礎設施(電力、通信、供水)在麵對極端天氣或突發事件時的冗餘設計。例如,關鍵數據中心的選址避災評估、多路徑能源供給網絡的構建規範等。 第四部分:交通與慢行係統的精細化設計 高效的交通係統是保障創新要素流動的生命綫。本書對科技城內部的人流、車流及信息流進行瞭係統性的優化設計。 4.1 “以人為本”的慢行優先原則: 詳細規定瞭步行道、自行車道的寬度、坡度、遮蔭率和連續性指標。強調構建“無縫接駁”的慢行係統,確保從居住區到工作區的通勤舒適度。 4.2 智能交通管理與自動駕駛的適應性: 導則前瞻性地規劃瞭適應未來智能網聯汽車(CAV)的道路基礎設施。包括對路側單元(RSU)的部署密度、對特定車道進行動態調配的可能性預留,以及對無人配送係統(Delivery Bots)的專用通道設計考量。 4.3 停車資源集約化與共享機製: 提齣瞭區域性的停車需求預測模型,並倡導停車設施的“立體化”和“共享化”。詳細說明瞭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停車位的實時共享和跨界使用。 第五部分:公共空間、界麵與標識係統的品質控製 建築的品質和公共空間的魅力是吸引高端人纔的關鍵軟實力。本部分聚焦於空間體驗的最終塑造。 5.1 街道尺度的設計與場所營造: 針對不同層級的街道(主乾道、創新大道、鄰裏街道),導則分彆給齣瞭界麵封閉度、建築首層活性、街道傢具(Street Furniture)的形態和材料標準,旨在避免“乾巴巴”的産業園區形象。 5.2 建築形態控製與天際綫管理: 並非采取僵硬的限高,而是基於“視綫廊道分析”和“功能聚閤度”來控製建築的高度、體量和朝嚮。強調建築立麵的材料耐久性、維護成本以及對周邊景觀的協調性。 5.3 導視係統與數字孿生集成: 導則對科技城內的全域導視係統提齣瞭統一的視覺語言規範。同時,探索瞭將物理空間規劃數據與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平颱進行無縫對接的框架,確保未來的智慧運營管理能夠基於精準的空間模型進行決策。 結語:導則的實施、評估與迭代 本書最後一部分闡述瞭本導則並非終極文本,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工具集。詳細介紹瞭如何建立一套針對科技城發展績效(如人纔吸引力指數、單位土地産值、綠色建築覆蓋率等)的評估體係,並根據實際運營反饋進行周期性的修訂和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