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雪莱的诗集中精选若干名篇,充分地展现了雪莱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诗歌技巧。雪莱是英国19世纪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赞智力美》、《勃朗峰》、《致大法官》等流传千古。
《雪莱诗选(英汉对照)/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几乎提取了雪莱众多诗篇中的全部精华,其中包括那很多人知晓、熟诵的《致云雀》、《西风颂》,以及满含讽刺、愤慨的《致大法官》……每一首诗无不令人回味。通过书中选编的这些诗,可以了解雪莱诗歌的独特风格:清新、真挚,充满了对大自然与崇高精神美的深情赞颂,以及对当时专制、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和人类社会光明前景的预言。在这些诗中,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村、田原,神秘幽寂的森林深处,星光下波涛翻滚的大海,也可以目睹那金鼓喧天的战场上,战士英勇卫国的悲壮情景,这些诗,无不是诗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品味而得的。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英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抒情诗人之一。其代表作《西风颂》、《勃朗峰》、《致云雀》等流传千古。
目录:
前言 / 001
写在布雷克耐尔 / 003
无题——1814年4月 / 005
致哈莉特 / 009
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 / 013
致—— / 019
无常 / 025
死亡 / 029
夏日黄昏墓园 / 033
无题 / 037
日落 / 041
赞智力美 / 047
勃朗峰 / 057
玛丽安妮的梦 / 071
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 / 089
致大法官 / 095
给威廉·雪莱 / 105
无题 / 113
死亡 / 115
撒旦挣脱了锁链 / 119
给狱中归来的朋友 / 121
奥西曼迭斯 / 123
致尼罗 / 125
逝 / 127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 / 129
尤根尼亚山中抒情 / 131
召苦难 / 167
无题 / 177
十四行:无题 / 183
给英格兰人的歌 / 185
新国歌 / 191
颂歌 / 197
苍天颂 / 203
西风颂 / 209
告诫 / 219
印度小夜曲 / 223
爱的哲学 / 227
云 / 231
致云雀 / 241
阿波罗之歌 / 255
潘之歌 / 261
两个精灵:一则寓言 / 267
秋:挽歌 / 273
十四行 / 277
久远的往昔 / 279
年岁的挽歌 / 283
时间 / 287
无题 / 289
阿拉伯歌词仿作 / 291
歌 / 295
无常 / 301
闻拿破仑死有感 / 305
十四行:政治的伟大 / 311
哀歌 / 313
忆 / 315
致爱德华·威廉斯 / 319
致—— / 327
致—— / 331
音乐 / 335
十四行:致拜伦 / 339
哀济慈 / 341
女催眠师语病人 / 343
致珍妮:回忆 / 349
写在勒瑞奇海湾 / 359
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 / 365
Stanza, written at BracknellThy dewy looks sink in my breast;Thy gentle words stir poison there;Thou hast disturbed the only restThat was the portion of despair!Subdued to Duty’s hard control,I could have borne my wayward lot:The chains that bind this ruined soulHad cankered then—but crushed it not.March,1814写在布雷克耐尔你的泪容尚铭记在我的深心,柔声蜜语仍在搅动毒鸩,你打扰过我仅有的和平宁静,那曾经是绝望的一部分;倘若是顺从本份严厉的拘束,我原可任凭命运的摆布,禁锢我残破灵魂的枷锁似痈疽折磨,却未能使它降伏。1814年3月
1792年8月4日,英格兰苏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沃纳姆的菲尔德庄园,提摩赛·雪莱家初次添丁,添了一个面貌娟秀、长着一对深蓝色眼珠的小男孩。尽管提摩赛是个平庸的辉格党议员,据国会记录记载,终其一生全部任期只作过一次无关痛痒的发言,但是小男孩的祖父——出生在北美殖民地新泽西纽沃克的毕希·雪莱,在积累财富和攀附权势的人生道路上,却表现得才智过人。他回到英格兰继承遗产所得有限,但是,通过两度均以私奔为其序曲的婚姻,倒聚敛了一笔可观的家财,成了苏塞克斯最富有的乡绅,而由于当朝权贵诺福克公爵的提携,1806年被册封为从男爵。这个漂亮的小男孩,就是珀西·毕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后来,《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为:“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剧作家和改革家。”然而,如果他不是诗人,作为写过他那样几部小说的作者,一定早已被人们忘记,而称他为哲学家也言过,因为他从不曾形成一套严谨的哲学体系。但是,他可以称为思想家,对社会进步作出了推动性贡献的思想家。然而,如果不是诗人,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最有价值的散文作品,是诗论;最成功的剧作,是诗剧:最持久而有效的改革,也是一个诗人的改革。
对于诗人雪菜,《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最伟大的悲剧、最伟大的爱情诗、最伟大的牧歌式挽诗,以及一整批许多人认为就其形式、风格、意象和象征性而论,都是无与伦比的长诗和短诗。”
雪莱自幼聪慧好学,敏而多思,从不盲从。1798年,由爱德华兹牧师授业开蒙;1802年,入锡安学校:1804年至1810年,就读于伊顿公学。在伊顿时期,“对他所爱的人们忠诚真挚,反抗压迫而不屈不挠”。“由于拒不接受高年级学生有权支配和役使低年级同学的学仆制,受到了教师和同学残酷的虐待”,而被视为异类、怪物,并且获得了几乎是追随他一生的骂名:“疯子雪莱”、“不信神的雪莱”。
从1810年春到1811年春,他便出版了两篇模仿哥特式小说的怪异故事——《扎斯特洛齐》和《术士圣欧文》——和两部诗集:一部是和妹妹伊丽莎白联名合作的《维克多与凯齐尔原创诗钞》,另一部是假托刺杀英王未遂而在疯人院里度过余生的那位洗衣妇之名的《玛格丽特·尼科尔森遗稿》。文字虽然稚嫩,却已透露出一个热血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1810年秋,雪莱前往牛津,人大学学院。但是,到了1811年3月,便被学校开除,因为他出版了篇幅只有七页的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并把它分发给了牛津和剑桥各院校的教授,当然都是英国国教教±的院校首长,以及英国圣公会各教区主教,以期他们便中“不吝赐教”;而在学校当局查问时,非但拒绝答问,甚至抗议追究。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诗选”本身的意义,它更像是一份深入了解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钥匙。雪莱所处的时代,是思想碰撞最为剧烈的时期,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政治腐败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以及对人类潜能的无限信心。阅读这些作品,我仿佛能感受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脉络,体会到他们是如何在启蒙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挣扎徘徊的。这种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紧密结合,让阅读过程不再是孤立的审美活动,而变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强迫我去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何为“崇高”,何为“进步”,这种思辨的乐趣,是其他题材的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初次上手时,指尖触及封面材质的那种细腻的纹理,便让人对内里的文字产生了莫名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字体选择的考量,中英文并置的版式排布,疏朗有致,绝非那种为了凑版面而进行的草率堆砌。在阅读一些长篇的叙事诗时,这种清晰的结构布局,极大地减轻了眼睛的负担,也让我在切换对照阅读时,能更顺畅地捕捉到原文的情绪与译文的精妙转换。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散发着旧时光里文人墨客对书籍形态的执着与热爱。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感受到出版方对于经典文本的尊重,这种对“物”本身的重视,是如今很多快餐式阅读产品所缺失的宝贵品质。
评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英汉对照的版本,无疑是为语言学习者量身打造的宝藏。我常常会把一首诗的中文译文读完后,立刻转头去仔细品味英文原文的结构,观察那些看似简单的词汇是如何组合成宏大意境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对照阅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语感”培养场。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当译者面对一个特定的动词或形容词时,他们是如何在中文的语法框架内,巧妙地重建起雪莱原文那种特有的、充满激情的语调。这种并行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对英文诗歌鉴赏力的培养效率,它不仅教授了你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你如何去“感受”一首英文诗的节奏与情绪,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纯粹的语法书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作为一名多年爱好诗歌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而雪莱的诗篇无疑就是这样一股清冽的激流。阅读他的作品,常常有一种被抛入浩瀚星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宏大体验。那种对自由的呐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即便跨越了两个世纪,依然能在我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仿佛他笔下的“西风颂”正呼啸着穿过我当下的生活困境,带来一种涤荡与重生的力量。他对于自然意象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将其化为一种哲学载体,风、云、鸟、光,无一不承载着深刻的形而上思考。每当我感到生活变得沉闷或压抑时,翻开他的诗句,总能重新找回那种胸怀天地的开阔感,那是对一切束缚的无声反抗与对崇高之美的永恒向往。
评分翻译的艺术,向来是理解外国文学的敏感地带,而这本“名家名译”的成果,的确经得起反复推敲。翻译者显然不是机械地对应词汇,而是深谙雪莱诗歌的内在韵律和情感张力。有些诗句,原版读起来气韵连绵,节奏感极强,要用另一种语言精准捕捉这种“流动性”,难度可想而知。但在这里,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原本晦涩难懂的意象,在译文中被赋予了恰到好处的解释性延伸,既保留了原文的神秘美感,又清晰地引导了读者的理解方向。这种平衡的拿捏,体现了译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对原作的深刻体悟,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雪莱的读者,也能顺畅地领略到这位浪漫主义巨匠的才情,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层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