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正在逐步被阐明,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的主力军,但不是所有的肿瘤患者都能从靶向药物的治疗中获得疗效。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直接决定靶向药物的疗效,所以对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是使用靶向药物的前提。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靶向药物的耐药更快,如何动态跟踪耐药突变的产生及其丰度变化是精准给药的重要内容。
与基因多态性检测不同,基因突变检测的难点在于“大海捞针”,即如何从正常基因组织已有的背景中检出少量的突变。为此发展了诸多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大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靶标序列的扩增,二是对扩增产物中的待测位点的识别。根据不同的扩增方法以及不同的序列识别方法产生了原理不同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如ARMS-PCR法、焦磷酸测序法、实时Invader法等,这些方法在分析灵敏度和特异性上以及在样品测定通量和测定成本上都具有较大差别,《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对常用及新发展的基因突变方法在方法原理、测定流程、注意事项和检测实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还融入了作者课题组多年来个体化用药相关基因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检测经验。
除此之外,《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还介绍了用于精准给药的液态活检技术,即用于单细胞测定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用于血液中低丰度基因突变检测的数字化扩增技术。这些前沿技术也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实时动态监测患者服用药物后的耐药基因突变情况。
随着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深入,新的给药理念正在改变传统的合理给药模式,使基于患者遗传信息的个体化给药上升为基于靶点动态特征的精准给药。为提高药学临床服务的质量,精准给药必须渗透到临床一线,但精准给药需要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支撑,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呢?我们想通过《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精准给药》,为广大临床药学工作者详细解答各类检测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使读者在全面了解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PAP技术
第一节 技术方法
一、基本原理
二、双向PAP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
三、多重剂量PAP技术
四、连接反应介导的PAP技术
五、基于PAP法的重测序技术
第二节 应用实例
一、MAP技术检测外周循环血中肿瘤突变标志物以监测非转移性乳腺癌复发
二、PAP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RT-PAP)检测体细胞突变
第三节 展望
第二章 ARMS技术
第一节 基于电泳检测的ARMS技术
第二节 基于荧光探针检测的ARMS技术
第三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
第一节 Roche454测序技术
第二节 IlluminaSolexa测序技术
第三节 AppliedBiosystemsSOLiD测序技术
第四节 HelicosBiosciencestSMS(TM)测序技术
第五节 PacificBiosciencesSMRT测序技术
第六节 OxfordNanopore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
第四章 数字化PCR技术
第一节 微球一微乳相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二节 微阵列式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三节 微液滴式数字化PCR技术平台
第五章 基于纳米金探针的可视化检测
第一节 耦联模板扩增反应的纳米金探针检测技术
第二节 耦联信号扩增反应的纳米金探针检测技术
第三节 基于纳米金的试纸条技术
第四节 基于纳米金探针的生物条形码技术
第五节 基于纳米金的其他检测技术
第六章 基于核酸侵入反应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
第一节 级联核酸侵入技术
第二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切刻内切酶信号扩增法
第三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纳米金探针可视化检测法
第四节 核酸侵入反应耦联延伸链置换信号扩增法
第七章 焦磷酸测序技术
第一节 焦磷酸测序技术原理
第二节 焦磷酸测序检测仪器
一、商品化焦磷酸测序仪
二、自制单通道小型焦磷酸测序仪
三、自制8通道焦磷酸测序仪
第三节 焦磷酸测序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一、肿瘤分子靶向个体化治疗
二、病毒检测及耐药性鉴定
三、遗传疾病诊断
四、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
第四节 展望
第八章 液相芯片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引言
二、技术特点
第二节 原理及应用
一、方法原理
二、应用实例
三、展望
第九章 微阵列芯片技术
第一节 微阵列芯片技术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分类
四、制作技术
五、基本操作原理
第二节 铺瓦式阵列技术
第三节 直接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检测技术
第四节 辅助寡核酸链检测技术
第五节 基于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
第六节 基于肽核酸检测技术
第七节 微阵列芯片技术展望
一、药物基因组学与合理用药
二、微阵列芯片技术在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前景
三、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微生物存在的问题
四、展望
第十章 COLDPCR技术
第一节 Full-COLDPCR技术和Fast-COLDPCR技术
第二节 Ice-COLDPCR技术
第三节 Temperature-TolerantCOLDPCR技术
第十一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第一节 RFLP-PCR技术
第二节 错配RFLP-PCR技术
第三节 巢式RFLP-PCR技术
第十二章 杂交链式反应技术
第一节 基本的HCR反应原理
第二节 HCR调控的荧光银纳米簇检测法
第三节 基于嵌二萘探针的HCR检测方法
第四节 耦联G四联体的HCR检测方法
第十三章 蓝白斑筛选技术
第一节 方法原理
第二节 应用实例
一、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二、肿瘤相关EGFR基因突变检测
第三节 展望
第十四章 液体活检技术
第一节 循环肿瘤DNA的检测
一、循环肿瘤DNA的来源与意义
二、循环肿瘤DNA的提取与富集
三、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
四、循环肿瘤DNA在临床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节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
一、循环肿瘤细胞的来源与意义
二、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与鉴定
三、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
四、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第三节 外泌体的检测
一、外泌体的来源与意义
二、外泌体的提取与富集
三、外泌体检测技术
四、外泌体在临床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前言/序言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正在逐步被阐明,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的主力军,但不是所有的肿瘤患者都能从靶向药物的治疗中获得疗效。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直接决定靶向药物的疗效,所以对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是使用靶向药物的前提。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同,靶向药物的耐药更快,如何动态跟踪耐药突变的产生及其丰度变化是精准给药的重要内容。
与基因多态性检测不同,基因突变检测的难点在于“大海捞针”,即如何从正常基因组织已有的背景中检出少量的突变。为此发展了诸多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大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靶标序列的扩增,二是对扩增产物中的待测位点的识别。根据不同的扩增方法以及不同的序列识别方法产生了原理不同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如ARMS-PCR法、焦磷酸测序法、实时Invader法等,这些方法在分析灵敏度和特异性上以及在样品测定通量和测定成本上都具有较大差别,本书对常用及新发展的基因突变方法在方法原理、测定流程、注意事项和检测实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本书还融入了作者课题组多年来个体化用药相关基因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检测经验。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用于精准给药的液态活检技术,即用于单细胞测定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用于血液中低丰度基因突变检测的数字化扩增技术。这些前沿技术也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实时动态监测患者服用药物后的耐药基因突变情况。
随着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深入,新的给药理念正在改变传统的合理给药模式,使基于患者遗传信息的个体化给药上升为基于靶点动态特征的精准给药。为提高药学临床服务的质量,精准给药必须渗透到临床一线,但精准给药需要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支撑,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呢?我们想通过本书,为广大临床药学工作者详细解答各类检测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性,使读者在全面了解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癌症分子病理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癌症分子病理学领域的专业著作,旨在为肿瘤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整合性的知识框架。全书立足于当前癌症研究的前沿进展,系统梳理了从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到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策略的各个关键环节。 第一部分: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与信号通路 本部分聚焦于癌症的起源和演进机制。首先,详细阐述了抑癌基因(如TP53、RB1)和原癌基因(如RAS、MYC)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失活或激活机制。内容涵盖了基因组不稳定性、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在驱动癌症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深入剖析了多个关键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包括PI3K/AKT/mTOR通路、MAPK通路、Wnt/$eta$-catenin通路以及JAK/STAT通路。对这些通路的分子组分、调控网络及其在不同癌种中的异常激活模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为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异质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强调了肿瘤微环境(TME)的概念,探讨了肿瘤细胞与基质细胞、免疫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癌症的诊断与分子分型 本部分侧重于分子病理学在癌症临床诊断和分类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获取和分析肿瘤组织及液体活检样本的技术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在组织病理学部分,不仅回顾了传统的组织形态学诊断,更强调了分子标志物在明确病理诊断中的不可或缺性。重点介绍了用于指导治疗决策的关键分子标记物,例如乳腺癌中的ER/PR/HER2状态评估、非小细胞肺癌中的EGFR、ALK、ROS1等基因重排/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液体活检技术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系统梳理了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和外泌体等在早期筛查、疗效监测和耐药机制发现中的潜力与局限性。对不同检测平台(如数字PCR、二代测序)在ctDNA定量和定性分析中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此外,还专门设立章节讨论了癌症的分子分型标准。强调了基于分子特征(而非单纯的组织来源)对癌症进行重新分类的必要性,例如将具有特定基因组特征的实体瘤归为“泛癌种”概念,这对于跨组织类型的靶向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精准治疗与药物反应预测 本部分是全书的临床应用核心,聚焦于如何利用分子信息指导个体化抗肿瘤治疗。 详细阐述了当前已获批的各类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以及相关的伴随诊断标准。涵盖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PARP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等。针对特定癌种,如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系统总结了驱动基因突变与相应靶向治疗敏感性的证据链。 免疫治疗作为现代肿瘤学的重要支柱,被给予了深入的探讨。内容包括免疫检查点(PD-1/PD-L1、CTLA-4)的分子机制、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作为预测免疫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同时,讨论了细胞免疫疗法(如CAR-T疗法)在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耐药机制与前瞻性研究 癌症治疗的长期挑战在于获得性耐药。本部分致力于解析肿瘤细胞如何逃避免疫系统和靶向药物的选择压力。 系统归纳了各种治疗模式下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继发性突变、旁路信号激活、表观遗传重编程以及肿瘤微环境的重塑。重点分析了针对特定靶向药物的耐药基因谱(例如EGFR T790M耐药突变),并介绍了通过动态监测液体活检来预测和应对耐药发生的策略。 最后,展望了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方向,包括联合治疗策略的优化、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挖掘、人工智能(AI)在复杂分子数据解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转化医学路径。 本书旨在提供一本既有深度广度,又紧密贴合临床需求的参考书,是肿瘤专业人士深入理解癌症分子生物学和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