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 著,闾佳 译
图书标签:
  • 行为上瘾
  • 数字成瘾
  • 手机成瘾
  • 社交媒体
  • 时间管理
  • 自我控制
  • 心理健康
  • 习惯养成
  • 注意力
  • 科技与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75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78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面揭秘和解决“行为上瘾”的奠基之作

美国亚*逊分类图书畅销榜*一名

行为上瘾是什么?诱人上瘾的体验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如何远离行为上瘾?如何用行为上瘾做些好事?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行为上瘾”的时代!

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没日没夜打游戏,频繁查看邮件,用太多时间工作……


而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乔布斯的孩子从未用过iPad,Twitter创始人没有给两个儿子买过平板电脑,游戏设计师对“魔兽世界”避之不及,数量惊人的硅谷巨头们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电子设备……


这是因为,上瘾行为带来短期的快乐,却会破坏长期的幸福——

智能手机抢夺我们的时间,危害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

电子游戏让千万年轻人沉迷其中,失去了正常交流的能力。

可穿戴设备让很多人运动上瘾,出现了运动伤害。

无处不在的高科技让购物、工作、色情变得难以回避。


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本书揭示出一个惊人真相: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你的大脑看起来就和毒品吸食者的大脑一样。本书将会说明商业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设计出诱人上钩的高科技产品,并且会指导我们摆脱行为上瘾、重获生活掌控权,也帮助孩子远离上瘾、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亚当·阿尔特(Adam Alter)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同时在纽约大学心理学院任职,曾被评为“全世界40位杰出的40岁以下的商学院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侧重于判断与决策、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刊登于重要学术期刊中,并且出现在全世界许多电视、广播和印刷媒体上。《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重要杂志都刊登过他的文章。他著有两部《纽约时报》畅销书,新且畅销的就是《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目录

目录

楔子 令人上瘾的时代 / 1

第一部分 行为上瘾是什么

第1章 行为上瘾的兴起 / 10

行为上瘾是什么 / 14

我们离危险越来越近 / 16

近一半人都有行为上瘾 / 17

药物上瘾由来已久 / 21

迷住弗洛伊德的可卡因 / 23

可卡因与可口可乐 / 26

社交媒体对孩子的伤害 / 28

游戏的超强上瘾性 / 30

第2章 我们所有人的心瘾 / 33

只有5%的士兵毒瘾复发 / 34

任何人都能成为瘾君子 / 37

快感中枢的强大力量 / 38

诱使人们上瘾的是环境 / 41

重回犯罪现场的危险性 / 42

第3章 行为上瘾的生物学机制 / 48

游戏上瘾的大脑模式与吸毒相同 / 50

上瘾的根源是心理痛苦 / 51

任何体验都可能导致上瘾 / 53

帕金森病患者的上瘾行为 / 56

上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 / 59

第二部分 上瘾体验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第4章 诱人的目标 / 64

并不兴奋的世界冠军 / 67

一生落魄的大奖获得者 / 69

追求目标的文化 / 73

目标和记录无处不在 / 75

可穿戴设备导致锻炼上瘾 / 77

数字引发了痴迷 / 78

成功是通往失败的路标 / 80

第5章 不可抗拒的积极反馈 / 84

“点赞”是我们时代的可卡因 / 87

输可以伪装成赢 / 90

丢掉了反馈,就丢掉了玩家 / 94

虚拟现实技术神奇而危险 / 97

“差一点儿就赢了”好过“总是赢” / 99

第6章 毫不费力的进步 / 103

钓人的“鱼饵” / 104

人人都厌恶损失 / 106

吸血游戏的机制 / 109

“新手运”是个大坑 / 112

完全无门槛的“傻”游戏 / 114

智能手机拓展游戏世界 / 115

第7章 逐渐升级的挑战 / 118

激励人心的掌控感 / 120

最近发展区与玩乐回路 / 123

胜利即将来临 / 126

停止规则为何失效 / 129

第8章 未完成的紧张感 / 134

蔡格尼克效应 / 135

脑内循环的歌曲 / 136

吊胃口的播客 / 137

被掐断的故事 / 141

不可预见更令人愉悦 / 143

令人兴奋的购物体验 / 145

一看到底的剧集 / 147

第9章 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 / 151

评估自我价值的需求 / 154

平衡社会肯定与个性化 / 157

为社交而游戏 / 160

大脑变成了“腌黄瓜” / 161

再也无法适应现实互动的孩子 / 163

第三部分 如何远离行为上瘾

第10章 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 / 168

自然交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 168

面对面沟通至关重要 / 170

为幼儿设定健康的屏幕使用时间 / 172

让青少年“可持续”地使用数字技术 / 175

家长应该如何做 / 177

陶教授的训练营 / 178

网瘾认知行为治疗 / 180

从改变动机开始 / 182

第11章 改变习惯和行为构建 / 186

使用意志力的人会最先失败 / 187

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 189

加速新习惯的形成 / 191

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 193

借助负面反馈的力量 / 196

将提醒任务交给工具 / 199

削弱心理迫切性 / 201

逆向拆解上瘾体验 / 203

第四部分 用行为上瘾做好事

第12章 游戏化 / 208

让正确的事情更有趣 / 209

游戏化促进健康 / 211

游戏化提高学习成绩 / 214

游戏化提升工作效率 / 216

游戏减少疼痛和心理创伤 / 219

游戏化的潜在危险 / 221

尾声 不上瘾,我们能做到 / 225

致谢 / 228

注释 / 230



《数字枷锁:重塑专注力,找回生活主导权》 在一个信息洪流滚滚、屏幕成为我们视觉和触觉延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牵引。指尖的每一次滑动,每一次刷新,都像是在消耗着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短视频……它们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妙的设计,瓦解着我们固有的生活节奏,蚕食着我们原本属于思考、创造、深层连接的时间。我们沉浸在即时满足的快感中,却在不知不觉中,与真正重要的事情渐行渐远。 《数字枷锁》不是一本教你彻底告别科技的“戒网瘾”手册,更不是贩卖焦虑的警示录。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温柔的唤醒,一次关于如何在这股势不可挡的数字浪潮中,保持清醒、重塑自我、找回生活主导权的实践指南。本书的核心在于理解我们为何会深陷其中,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有力地挣脱束缚,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一部分:数字的魅影——认识我们为何沉迷 我们为何会如此轻易地被手机吸引,被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淹没?本书将首先深入剖析数字时代行为成瘾的心理学根源。我们将一起探究: 多巴胺的诱惑与大脑的奖赏机制: 社交媒体的点赞、评论、新消息提示,短视频的连续播放,游戏中的升级与奖励,这些都精准地触动了我们大脑中负责奖赏和愉悦的多巴胺释放通路。这种即时、碎片化的反馈,使得大脑产生强烈的渴求,让我们在每一次互动中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奖励”。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个“多巴胺回路”,理解它如何被精心设计来吸引和留住我们的注意力,以及它与传统成瘾的相似之处。 FOMO(错失恐惧)与社会认同的需求: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交网络中,我们担心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热门话题,或是一个朋友的动态。这种“错失恐惧”促使我们不断地刷新、查看,生怕自己被时代抛弃。本书将探讨社交媒体如何放大这种恐惧,以及我们对社会认同的深层心理需求,如何成为被算法利用的弱点。 逃避与慰藉: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压力、焦虑、无聊或孤独,我们常常选择将自己“藏匿”于虚拟世界中。屏幕提供了一种即时逃避的出口,让我们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我们将审视这种行为模式,理解它如何成为一种短期有效的应对机制,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加剧问题,阻碍我们发展更健康的应对策略。 算法的精准捕获: 现代科技公司投入巨资研发个性化算法,它们通过追踪我们的每一个点击、每一次停留,精准地推送我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形成一个“信息茧房”。本书将揭示算法如何通过“为你推荐”来不断强化我们的偏好,加深我们的沉迷,使我们难以挣脱。我们将理解这些算法的运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利用我们的行为模式来达到商业目的。 第二部分:摆脱数字枷锁——重塑你的专注力与控制力 理解了成瘾的根源,我们便可以开始寻求摆脱之道。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你重新夺回对注意力和时间的控制权: 意识觉醒:追踪你的数字足迹: 第一步是了解你究竟把多少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屏幕上。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手机自带的屏幕时间功能,或是专业的专注力追踪应用,来记录你的数字活动。通过客观的数据,你将对自己目前的数字习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做出改变的前提。 断舍离:精简你的数字环境: 就像整理物理空间一样,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数字空间进行“断舍离”。我们将学习如何: 卸载不必要的应用: 识别那些消耗你大量时间却不带来价值的应用,果断卸载。 关闭非必要的通知: 每一个通知都是一次潜在的打断。我们将学习如何设置优先级,只保留真正重要的提醒。 整理屏幕布局: 将容易让你分心的应用藏起来,或者只将那些对你真正有益的应用放在首页。 创建“无屏幕”区域和时段: 设定家中的某些区域(如卧室)或一天中的某些时段(如用餐时间、睡前一小时)为“无屏幕区”,培养专注和放松的习惯。 重建你的注意力“肌肉”: 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肌肉”。我们将探索一系列方法来强化你的专注力: 番茄工作法与时间块: 学习如何将工作分解成专注的时段,并通过短暂的休息来恢复精力。 正念冥想与呼吸练习: 通过练习来培养当下感,提升对思绪和情绪的觉察能力,减少被外界干扰的可能性。 深度工作与单一任务处理: 鼓励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拒绝多任务处理带来的效率损失和精神疲惫。 培养阅读的习惯: 纸质阅读能够提供一种更沉浸、更少干扰的体验,有助于恢复深度阅读的能力。 设计你的“反成瘾”生活: 改变习惯并非易事,我们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反成瘾”的支持系统: 设置明确的目标与奖惩机制: 为自己设定清晰的数字使用目标,并为达成目标设置奖励,或为未能达成目标设置小小的“惩罚”。 寻找现实世界的替代活动: 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用有意义的现实活动填补数字空间的空白。 建立“问责伙伴”: 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互相监督,共同鼓励,分享彼此的进步和挑战。 利用科技工具辅助: 介绍一些能够帮助你屏蔽干扰、限制应用使用时间的工具和应用,将科技“为我所用”。 拥抱不完美与持续的进步: 摆脱行为成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书将强调接受反复和挫折的重要性,鼓励读者以耐心和毅力,持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 第三部分:重塑数字生活——与科技和谐共处 《数字枷锁》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我们回到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而是要学会如何在数字时代,成为一个自由、有选择、有主导权的使用者。我们将探讨如何: 理性消费信息: 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再被海量信息裹挟,而是主动去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建立健康的社交边界: 在社交媒体上投入适度的时间和精力,与真实世界中的人建立更深厚、更有意义的连接。 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质: 学习如何巧妙地利用科技来提高效率、学习新技能、拓展视野,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重拾生活的主导权: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让科技成为我们生活的助手,而不是主人。我们将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优先级,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能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事情上。 《数字枷锁》是一本陪伴你踏上数字生活觉醒之旅的书。它不提供魔法,只提供方法;它不承诺奇迹,只鼓励行动。如果你感到被数字世界吞噬,如果你渴望找回专注、找回平静、找回对生活的主导权,那么,请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挣脱数字的枷锁,拥抱一个更真实、更丰富、更由自己掌握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在书中对“社会认同”和“FOMO(错失恐惧症)”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为,自己沉迷于社交媒体,是因为对朋友的关心,或者对新闻的好奇。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只是害怕错过什么,害怕被别人落下,害怕自己不够“in”。这种“FOMO”心态,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推手,驱使着我不断地刷新、点赞、评论,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信息,任何一个热点。作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被科技所利用的,从而加剧了我们的行为成瘾。他/她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这种“群体焦虑”如何将个体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信息追逐战”。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被关注”和“被认同”,是否真的让我更快乐,还是只是让我更加焦虑和不安?这本书让我明白,对抗“欲罢不能”,不仅仅是改变外在行为,更是要直面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学会与自己和解,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探索,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效率”和“生产力”的概念。在“刷屏时代”,我们常常被告知要“高效利用时间”,要“保持专注”,但实际上,我们往往陷入了一种“假性效率”的泥潭。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浏览信息、处理碎片化的通知上,看似忙碌,实则效率低下。作者巧妙地揭示了这种悖论,并为我们指明了真正的“高效”之路。他/她强调,真正的效率,并非是简单的“信息摄取量”,而是“有意义的产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如何区分“信息摄取”和“知识内化”,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如何真正地“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被各种干扰所打断。这本书,对我这个一直在追求“效率”却屡屡碰壁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所追求的“生产力”,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对“效率”本身的价值重估,让我对未来的改变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仿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认识和对抗行为上瘾的完整地图。从对问题根源的剖析,到对个体心理机制的解读,再到具体的解决方案的提供,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决方案”部分的细致。他/她并没有提供一些空泛的建议,而是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例如如何设定“数字边界”,如何进行“冥想练习”来提升专注力,如何建立“支持性社群”来获得外部帮助等等。这些方法,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工具箱,让我觉得,摆脱“欲罢不能”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目标。我开始想象,当我已经掌握了这些工具,我将会如何改变我的生活:也许我会减少晚上刷手机的时间,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家人;也许我会更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效率,实现个人价值;也许我会重新找回阅读的乐趣,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而不是被屏幕的光线所吸引。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源于我对这本书所提供的方法论的信任。

评分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行为上瘾并非仅仅是“自控力不足”这么简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我们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她犀利地指出,现代社会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不断地鼓励和强化我们的行为成瘾。那些精心设计的“无限滚动”界面,那些永远也发不完的消息推送,那些鼓励我们“分享”和“点赞”的社交规则,都在潜移默化地将我们推向“欲罢不能”的境地。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行为设计”漩涡,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对抗行为上瘾,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努力,更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识别这些“陷阱”的设计者。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的章节中,更深入地探讨,在这样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环境中,个体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被其所奴役。这本书让我开始质疑,我们所追求的“连接”和“信息”,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满足,还是更深的孤寂?这种反思,让我对“欲罢不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所传递的“希望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一度感到绝望,觉得自己在“刷屏时代”的行为成瘾问题,已经无药可救。然而,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个体的信任,他/她坚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去掌控自己的生活。书中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都充满了积极的力量,它们不是在惩罚我们,而是在赋能我们,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出困境。我看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类个体成长潜力的极大肯定。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不再感到孤立无援,而是充满了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我仿佛看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摆脱行为上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生命重塑”的书。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真实的生活,去追求更有意义的连接,去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这种积极的价值观,让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灵魂的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戒掉手机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找回自我”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刷屏时代”行为上瘾的迷人陷阱,并指引我们走出困境,重获自由。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识别那些潜藏在屏幕背后的心理机制,如何去建立健康的数字边界,如何去培养专注力,以及如何去拥抱真实的生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的价值,以及“注意力”的重要性。我明白了,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在于屏幕上闪烁的数字,而在于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在于我们与他人的深度连接,在于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本“宝典”,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反复阅读,并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实践中,努力成为一个不再“欲罢不能”,而是能够“掌控人生”的个体。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他/她(我还不确定作者的性别,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洞察力和同理心)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现代人被各种屏幕“绑架”的真实写照。那些因为沉迷于短视频而错过重要约会,因为无休止地刷新社交媒体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因为玩游戏而牺牲了睡眠和工作,这些场景,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我生活的缩影。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即使不停地接收着各种信息,心里却越来越空荡荡的。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分析了行为成瘾背后的深层原因。我特别认同他/她对于“奖励机制”的解读,那些微小的点赞、评论、新消息提示,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糖果,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奖励,却有着巨大的力量,足以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流连忘返,忘记现实生活的责任和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我感觉作者更注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章节,但我已经能预感到,他/她会带领我们一步步去认识自己的成瘾模式,识别那些触发点,并最终找到对抗“欲罢不能”的有效武器。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很有希望,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引路人,陪着我一起走出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作者仿佛坐在我身边,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和我分享他/她对“刷屏时代”行为上瘾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她对于“习惯”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想”去刷手机,而是因为那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一种自动化反应。这种习惯的形成,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机制,让我们明白,对抗行为上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去改变和重塑自己的习惯。我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套“习惯改造计划”,从识别不良习惯,到找到替代行为,再到建立新的积极习惯,每一步都充满智慧和可行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正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而这本书,就是我们共同的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书中的方法,去挑战那些困扰我的“欲罢不能”,去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评分

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有点”喜欢玩手机,没想到,这已经触及了“行为上瘾”的范畴。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她用大量鲜活的案例,生动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科技如何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将我们一步步推向行为成瘾的深渊。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注意力经济”的讨论。原来,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已经被无数的APP和平台视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他们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机制,就是为了最大化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在这个信息洪流中无法自拔。这种被当作“商品”的感觉,让我有些不安。我开始反思,我把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平台,究竟获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还是短暂的虚幻满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欲罢不能”背后更宏大的经济和社会逻辑,它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力的问题,更是整个时代环境在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批判,我期待他/她能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在这种“注意力经济”的围剿下,我们个体如何才能突围,守住自己的精神边界,不被无休止的信息轰炸所吞噬。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困惑和挣扎,也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一个抽象的人影仿佛被无数细密的线条缠绕,那种无力和挣扎的感觉扑面而来。光是看到封面,我脑海里就已经闪过无数个关于“欲罢不能”的画面,那些夜晚,手机屏幕的光线在黑暗中投射出疲惫的脸庞,手指一次次不自觉地滑过,似乎有什么东西牢牢地抓住了灵魂,让人难以抽身。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太多的信息洪流裹挟着,手机、电脑、各种APP,它们就像一个个诱人的陷阱,一点点地蚕食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我们是不是正在被这些电子产品“绑架”,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沦为了信息的奴隶。这本书的名字,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欲罢不能”这四个字,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被屏幕“刷屏”的时代,我们到底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行为上瘾的泥沼,而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办法摆脱它,重新找回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承诺着一种解脱,一种重获自由的可能,这对于我这个深受“刷屏”困扰的人来说,简直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我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是心理学上的成瘾机制,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亦或是我们自身认知上的偏差?无论如何,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启发和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撕掉“欲罢不能”的标签,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掌握自己时间的人。

评分

看完了,不错,值得一看。现在人人时时看手机,儿童玩pad。这本书是个会惊醒大家当心自己,孩子上瘾。

评分

细致深入地剖析了社会现实,对“瘾”给于深入的分析

评分

购买之前电子版差不多看完了,纸质版买回来是习惯,手上翻阅有质感

评分

很好很不错

评分

写得不错,写得不错,相当不错

评分

不错的书,送书速度也挺快,感觉像是正版的不错

评分

朋友推荐,好书?

评分

看得停不下来啊!!!上瘾了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