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揭秘和解决“行为上瘾”的奠基之作
美国亚*逊分类图书畅销榜*一名
行为上瘾是什么?诱人上瘾的体验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如何远离行为上瘾?如何用行为上瘾做些好事?
欢迎来到“行为上瘾”的时代!
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没日没夜打游戏,频繁查看邮件,用太多时间工作……
而那些生产和设计高科技产品的人,却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乔布斯的孩子从未用过iPad,Twitter创始人没有给两个儿子买过平板电脑,游戏设计师对“魔兽世界”避之不及,数量惊人的硅谷巨头们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电子设备……
这是因为,上瘾行为带来短期的快乐,却会破坏长期的幸福——
智能手机抢夺我们的时间,危害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
电子游戏让千万年轻人沉迷其中,失去了正常交流的能力。
可穿戴设备让很多人运动上瘾,出现了运动伤害。
无处不在的高科技让购物、工作、色情变得难以回避。
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本书揭示出一个惊人真相: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你的大脑看起来就和毒品吸食者的大脑一样。本书将会说明商业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设计出诱人上钩的高科技产品,并且会指导我们摆脱行为上瘾、重获生活掌控权,也帮助孩子远离上瘾、健康成长。
亚当·阿尔特(Adam Alter)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同时在纽约大学心理学院任职,曾被评为“全世界40位杰出的40岁以下的商学院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侧重于判断与决策、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等,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刊登于重要学术期刊中,并且出现在全世界许多电视、广播和印刷媒体上。《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重要杂志都刊登过他的文章。他著有两部《纽约时报》畅销书,新且畅销的就是《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目录
楔子 令人上瘾的时代 / 1
第一部分 行为上瘾是什么
第1章 行为上瘾的兴起 / 10
行为上瘾是什么 / 14
我们离危险越来越近 / 16
近一半人都有行为上瘾 / 17
药物上瘾由来已久 / 21
迷住弗洛伊德的可卡因 / 23
可卡因与可口可乐 / 26
社交媒体对孩子的伤害 / 28
游戏的超强上瘾性 / 30
第2章 我们所有人的心瘾 / 33
只有5%的士兵毒瘾复发 / 34
任何人都能成为瘾君子 / 37
快感中枢的强大力量 / 38
诱使人们上瘾的是环境 / 41
重回犯罪现场的危险性 / 42
第3章 行为上瘾的生物学机制 / 48
游戏上瘾的大脑模式与吸毒相同 / 50
上瘾的根源是心理痛苦 / 51
任何体验都可能导致上瘾 / 53
帕金森病患者的上瘾行为 / 56
上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 / 59
第二部分 上瘾体验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第4章 诱人的目标 / 64
并不兴奋的世界冠军 / 67
一生落魄的大奖获得者 / 69
追求目标的文化 / 73
目标和记录无处不在 / 75
可穿戴设备导致锻炼上瘾 / 77
数字引发了痴迷 / 78
成功是通往失败的路标 / 80
第5章 不可抗拒的积极反馈 / 84
“点赞”是我们时代的可卡因 / 87
输可以伪装成赢 / 90
丢掉了反馈,就丢掉了玩家 / 94
虚拟现实技术神奇而危险 / 97
“差一点儿就赢了”好过“总是赢” / 99
第6章 毫不费力的进步 / 103
钓人的“鱼饵” / 104
人人都厌恶损失 / 106
吸血游戏的机制 / 109
“新手运”是个大坑 / 112
完全无门槛的“傻”游戏 / 114
智能手机拓展游戏世界 / 115
第7章 逐渐升级的挑战 / 118
激励人心的掌控感 / 120
最近发展区与玩乐回路 / 123
胜利即将来临 / 126
停止规则为何失效 / 129
第8章 未完成的紧张感 / 134
蔡格尼克效应 / 135
脑内循环的歌曲 / 136
吊胃口的播客 / 137
被掐断的故事 / 141
不可预见更令人愉悦 / 143
令人兴奋的购物体验 / 145
一看到底的剧集 / 147
第9章 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 / 151
评估自我价值的需求 / 154
平衡社会肯定与个性化 / 157
为社交而游戏 / 160
大脑变成了“腌黄瓜” / 161
再也无法适应现实互动的孩子 / 163
第三部分 如何远离行为上瘾
第10章 让孩子远离行为上瘾 / 168
自然交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 168
面对面沟通至关重要 / 170
为幼儿设定健康的屏幕使用时间 / 172
让青少年“可持续”地使用数字技术 / 175
家长应该如何做 / 177
陶教授的训练营 / 178
网瘾认知行为治疗 / 180
从改变动机开始 / 182
第11章 改变习惯和行为构建 / 186
使用意志力的人会最先失败 / 187
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 189
加速新习惯的形成 / 191
构建远离诱惑的环境 / 193
借助负面反馈的力量 / 196
将提醒任务交给工具 / 199
削弱心理迫切性 / 201
逆向拆解上瘾体验 / 203
第四部分 用行为上瘾做好事
第12章 游戏化 / 208
让正确的事情更有趣 / 209
游戏化促进健康 / 211
游戏化提高学习成绩 / 214
游戏化提升工作效率 / 216
游戏减少疼痛和心理创伤 / 219
游戏化的潜在危险 / 221
尾声 不上瘾,我们能做到 / 225
致谢 / 228
注释 / 230
作者在书中对“社会认同”和“FOMO(错失恐惧症)”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为,自己沉迷于社交媒体,是因为对朋友的关心,或者对新闻的好奇。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只是害怕错过什么,害怕被别人落下,害怕自己不够“in”。这种“FOMO”心态,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推手,驱使着我不断地刷新、点赞、评论,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一个信息,任何一个热点。作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如何被科技所利用的,从而加剧了我们的行为成瘾。他/她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这种“群体焦虑”如何将个体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信息追逐战”。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被关注”和“被认同”,是否真的让我更快乐,还是只是让我更加焦虑和不安?这本书让我明白,对抗“欲罢不能”,不仅仅是改变外在行为,更是要直面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学会与自己和解,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探索,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效率”和“生产力”的概念。在“刷屏时代”,我们常常被告知要“高效利用时间”,要“保持专注”,但实际上,我们往往陷入了一种“假性效率”的泥潭。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浏览信息、处理碎片化的通知上,看似忙碌,实则效率低下。作者巧妙地揭示了这种悖论,并为我们指明了真正的“高效”之路。他/她强调,真正的效率,并非是简单的“信息摄取量”,而是“有意义的产出”。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如何区分“信息摄取”和“知识内化”,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如何真正地“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被各种干扰所打断。这本书,对我这个一直在追求“效率”却屡屡碰壁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所追求的“生产力”,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对“效率”本身的价值重估,让我对未来的改变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仿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认识和对抗行为上瘾的完整地图。从对问题根源的剖析,到对个体心理机制的解读,再到具体的解决方案的提供,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逻辑严谨。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解决方案”部分的细致。他/她并没有提供一些空泛的建议,而是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例如如何设定“数字边界”,如何进行“冥想练习”来提升专注力,如何建立“支持性社群”来获得外部帮助等等。这些方法,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工具箱,让我觉得,摆脱“欲罢不能”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目标。我开始想象,当我已经掌握了这些工具,我将会如何改变我的生活:也许我会减少晚上刷手机的时间,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家人;也许我会更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效率,实现个人价值;也许我会重新找回阅读的乐趣,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而不是被屏幕的光线所吸引。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源于我对这本书所提供的方法论的信任。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行为上瘾并非仅仅是“自控力不足”这么简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我们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她犀利地指出,现代社会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不断地鼓励和强化我们的行为成瘾。那些精心设计的“无限滚动”界面,那些永远也发不完的消息推送,那些鼓励我们“分享”和“点赞”的社交规则,都在潜移默化地将我们推向“欲罢不能”的境地。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行为设计”漩涡,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对抗行为上瘾,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努力,更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识别这些“陷阱”的设计者。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的章节中,更深入地探讨,在这样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环境中,个体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被其所奴役。这本书让我开始质疑,我们所追求的“连接”和“信息”,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满足,还是更深的孤寂?这种反思,让我对“欲罢不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所传递的“希望感”。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一度感到绝望,觉得自己在“刷屏时代”的行为成瘾问题,已经无药可救。然而,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个体的信任,他/她坚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去掌控自己的生活。书中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都充满了积极的力量,它们不是在惩罚我们,而是在赋能我们,帮助我们一步步走出困境。我看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类个体成长潜力的极大肯定。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不再感到孤立无援,而是充满了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我仿佛看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摆脱行为上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生命重塑”的书。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真实的生活,去追求更有意义的连接,去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这种积极的价值观,让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灵魂的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戒掉手机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找回自我”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刷屏时代”行为上瘾的迷人陷阱,并指引我们走出困境,重获自由。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识别那些潜藏在屏幕背后的心理机制,如何去建立健康的数字边界,如何去培养专注力,以及如何去拥抱真实的生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的价值,以及“注意力”的重要性。我明白了,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在于屏幕上闪烁的数字,而在于我们真实的生活体验,在于我们与他人的深度连接,在于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本“宝典”,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反复阅读,并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实践中,努力成为一个不再“欲罢不能”,而是能够“掌控人生”的个体。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作者的笔触所吸引。他/她(我还不确定作者的性别,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洞察力和同理心)用一种非常生动、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现代人被各种屏幕“绑架”的真实写照。那些因为沉迷于短视频而错过重要约会,因为无休止地刷新社交媒体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因为玩游戏而牺牲了睡眠和工作,这些场景,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我生活的缩影。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即使不停地接收着各种信息,心里却越来越空荡荡的。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分析了行为成瘾背后的深层原因。我特别认同他/她对于“奖励机制”的解读,那些微小的点赞、评论、新消息提示,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糖果,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依赖。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奖励,却有着巨大的力量,足以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流连忘返,忘记现实生活的责任和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我感觉作者更注重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章节,但我已经能预感到,他/她会带领我们一步步去认识自己的成瘾模式,识别那些触发点,并最终找到对抗“欲罢不能”的有效武器。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我觉得很有希望,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引路人,陪着我一起走出困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作者仿佛坐在我身边,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和我分享他/她对“刷屏时代”行为上瘾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她对于“习惯”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想”去刷手机,而是因为那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一种自动化反应。这种习惯的形成,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机制,让我们明白,对抗行为上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去改变和重塑自己的习惯。我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套“习惯改造计划”,从识别不良习惯,到找到替代行为,再到建立新的积极习惯,每一步都充满智慧和可行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力量。它让我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正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而这本书,就是我们共同的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书中的方法,去挑战那些困扰我的“欲罢不能”,去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评分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有点”喜欢玩手机,没想到,这已经触及了“行为上瘾”的范畴。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她用大量鲜活的案例,生动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科技如何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将我们一步步推向行为成瘾的深渊。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注意力经济”的讨论。原来,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已经被无数的APP和平台视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他们绞尽脑汁,设计各种机制,就是为了最大化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在这个信息洪流中无法自拔。这种被当作“商品”的感觉,让我有些不安。我开始反思,我把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平台,究竟获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还是短暂的虚幻满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欲罢不能”背后更宏大的经济和社会逻辑,它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力的问题,更是整个时代环境在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批判,我期待他/她能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帮助我们理解,在这种“注意力经济”的围剿下,我们个体如何才能突围,守住自己的精神边界,不被无休止的信息轰炸所吞噬。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困惑和挣扎,也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一个抽象的人影仿佛被无数细密的线条缠绕,那种无力和挣扎的感觉扑面而来。光是看到封面,我脑海里就已经闪过无数个关于“欲罢不能”的画面,那些夜晚,手机屏幕的光线在黑暗中投射出疲惫的脸庞,手指一次次不自觉地滑过,似乎有什么东西牢牢地抓住了灵魂,让人难以抽身。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太多的信息洪流裹挟着,手机、电脑、各种APP,它们就像一个个诱人的陷阱,一点点地蚕食着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我们是不是正在被这些电子产品“绑架”,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沦为了信息的奴隶。这本书的名字,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欲罢不能”这四个字,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被屏幕“刷屏”的时代,我们到底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行为上瘾的泥沼,而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办法摆脱它,重新找回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承诺着一种解脱,一种重获自由的可能,这对于我这个深受“刷屏”困扰的人来说,简直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我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是心理学上的成瘾机制,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亦或是我们自身认知上的偏差?无论如何,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启发和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撕掉“欲罢不能”的标签,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掌握自己时间的人。
评分看完了,不错,值得一看。现在人人时时看手机,儿童玩pad。这本书是个会惊醒大家当心自己,孩子上瘾。
评分细致深入地剖析了社会现实,对“瘾”给于深入的分析
评分购买之前电子版差不多看完了,纸质版买回来是习惯,手上翻阅有质感
评分很好很不错
评分写得不错,写得不错,相当不错
评分不错的书,送书速度也挺快,感觉像是正版的不错
评分朋友推荐,好书?
评分看得停不下来啊!!!上瘾了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