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必须探索怎样的道德观、伦理观?心理咨询师怎样形成个人的方法?
麦克劳德教授为您一一解答。
《心理咨询师手册:发展个人方法》(第二版)是心理咨询专家麦克劳德教授的又一力作,书中包括80多个独特的练习,与《心理咨询导论》(第四版)穿插的学习任务,全新的帮助个人在心理咨询培训中发展的方法。该著帮助您深化和巩固个人的学习与发展,促进理论、实践和个人经验的整合,专注于学习小组成员自我意识的发展。
作者简介
约翰?麦克劳德(John McLeod),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心理咨询教授,曾任教于Keele、Wolverhampton等英国知名学府。约翰?麦克劳德有着丰富的咨询经验,他曾参与学生咨询、婚姻咨询等多个领域的咨询、培训及研究工作,此外亦担任护士、社工以及急救人员等职业团体的顾问。
译者简介
夏颖,上海棉花堂公益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事心理咨询业十余年,有多年学校心理教师工作经历。目前是上海市普陀区妇联婚姻家庭指导中心资深心理志愿者,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会员。
目 录
致谢
怎样使用这本工作手册
引言
学会提供咨询关系
使用这本工作手册
一些实践建议
单独工作和与他人一起工作
承担责任与照顾自己
建立经验和反思文档
基本假设: 如何体现这本工作手册的构思
给咨询师的贴士
第—部分 积累人生阅历: 个人方法的基础
引言
写你的自传: 现在动笔
记个人笔记
一个援助关系的故事
起源和发展: 你对咨询的兴趣
你*喜欢的故事
自我之谜
加厚你的自传: 早期记忆
咨询中有关性的问题的探讨
你个人的咨询体验
你将什么带入到咨询中
探索文化认同
感到真正被理解
描绘关系模式
应对差异
你怎样处理自己生活中的危机?
对改变你自己行为的体验
在你的生活故事中治疗所扮演的角色
情绪的形成机制
什么是你的心理病理状态?
(咨询)与灵性的相关程度如何?
重压之下你如何应对?
你有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吗?
什么驱动着你?
反思自我记述的体验
第二部分 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在团队中发展自我觉察能力
引言
对小组的感受、想象以及期待的探索
在小组中尝试以新的方式接触他人
与他人建立联结和回应
对小组成员的第—印象
在小组中谈论你自己
反思小组中的重要事件
结尾: 反思小组的历程
团体动力概念的简单介绍
第三部分 赋予意义: 建构理解框架
引言
你使用的核心理论观点是什么?
你和理论的关系是什么?
理解理论化的不同层级
元理论——它们如何塑造你对咨询的思维方式?
应用理论: 理解个人经验
共感——咨询中的关键概念
理解自我
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主要案例
应用认知行为概念
非理性信念和自动负性想法
发展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概念化
一致性:咨询中“自我”的使用
体验真实性
问题与解决之间的平衡
特定技术或共同因素
在社会与政治因素中定位实践
潜意识的观点
什么带来变化?认知和情绪的相对重要性
理论的背后: 理论家的生平
理解的文化情境
哪种治疗关系?
理论家之间的对话
你是后现代主义者吗?
致理论家的一封信
移情的概念
第四部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思考案例
引言
学生咨询: B小姐的案例
来访者的开场白
Cynthia: 做出人生选择
Glenys的案例——第—次面谈
Glenys的案例——后来的面谈
“我听到这些声音告诉我该做什么”
一个工作压力的案例
Thelma: 治疗师破坏边界的受害者
Geoffrey: 破解苦毒
Y女士的案例
Charles: 咨询是*后的手段
Ida的案例
Anna: 继续生活
案例片段: 如何处理情绪问题
David: 自我责备的瓦解
第五部分 反思实践: 治疗关系中的挑战与可能性
引言
探讨道德价值判断
作为咨询师或治疗师你的道德价值判断对个人方法的潜在的影响是什么?
你的个人哲学是什么?
来访者带来的道德困境
合乎伦理的决策制定
解构保密性的意义
建立并维护与来访者的治疗关系
扩展你对关系的响应
触摸和被触摸
理解故事
隐喻的治疗性运用
回应来访者对梦的好奇
界限的意义
在你的社区中“咨询”对人们意味着什么?
写信
阅读的治疗用途
运用网络资源来支持治疗
媒体咨询
在线咨询
室内还是户外?治疗中大自然的使用
怎样才能真正地无效?
与难以应付或极有挑战性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第六部分 建立职业认同: 海纳百川
引言
回顾你作为一名咨询师的技能和品质
咨询的意象
作为一名咨询师你打算实现什么?选择评估你的有效性的标准
你的工具箱里有什么?
作为一名咨询师推销自己: 一分钟介绍
你是一名咨询师还是治疗师?
你的咨询室
建构一个有效的支持网络
你对研究和调查的立场
成为“个人的”意味着什么?来自卡尔·罗杰斯的一些问题
十年之后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键问题
网络资源和扩展阅读
附录: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训练中一种对个人及专业发展进行叙事的方法
参考书目
索引
应用认知行为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取向之一。即使你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认知—行为取向的治疗师,能够对此方法抱有欣赏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从此观点出发,问题可以被概念化和解决。CBT的灵感来源是行为心理学。以下这些反思活动意在阐明行为心理学的两个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能够应用在日常问题的分析中。
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功能分析)
选择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普通行为,可能是喝茶、喝咖啡、喝啤酒或葡萄酒、听广播、跳舞、读报,等等。
用行为术语来分析这一行为:
1.什么是引发行为的刺激物、情境或前因?
2.该行为的真相是什么?尽可能用用具体细节描述它。你能用行为序列来描述它吗?
3.行为的结果是什么?随之发生了什么?该行为是怎样被强化或奖励的?存在偶然的强化作用使行为发生得更频繁或频率降低吗?
对大范围的不同行为尝试这样的分析是很有益的,这些行为包括你可能认为是成问题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吃巧克力、咬指甲和做事拖沓,等等。
经典条件反射
选择一个你感到适度恐惧的情境,但在此情境中你进行一个简短练习的探索时还是可以感觉不错的。可包括的例子有: 在研究组里发言、会见陌生人、参加考试、在电梯里、从高高的窗户望出去等。
下面的提示通过经典条件模型的应用到条件性情绪反应的习得,来引导你对你的行为进行分析。
你记得第一次有如此感受的时间吗?这一恐惧模式产生的最初的非条件刺激和反应(反射性反应)是什么?如果你的恐惧曾持续一段时间,那么可能很难会想起第一次产生该恐惧的时间。或许你需要想象一个假设的情境,其间你第一次体验到恐惧。
导致当前恐惧模式的泛化过程是什么?
这一恐惧以何种方式导致了特定情境或刺激的回避?
这一回避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恐惧模式的持续存在或维持?
应用行为理论,如何来消除你在此分析中已鉴别的特定情境和恐惧反应的联系?
此外,尝试在不同行为上运用这一分析是很有意思的。
从你与认知行为疗法的关系的角度反思你投入这些练习后学到了什么,以此作为理解个人问题的一种方式:
你发现应用这些基本的CBT概念的有效性如何?
这些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与你所赞成的其他理论框架(如精神动力论、个人中心)整合或调和吗?还是它们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个体和生活的理解?
扩展阅读
Westbrook, D., Kennerley, H. and Kirk, J.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Skill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非理性信念和自动负性想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所强调的重点在于运用这些原理去分析和改变认知过程和内容——个体对他/她自身问题的思考方式。本次的学习活动要求你探究一些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你自己的行为受到这些认知过程的影响。
确定一个你发现很难应对的情境或重复发生的场面。可能包括这样的日常生活情境,如拒绝别人已提出的请求、在从事一项工作时缺乏自信或者感到焦虑、紧张和恐惧。你的任务就是考虑你怎样才能应用Ellis所提及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和Meichenbaum所关注的功能失调思维/自言自语(dysfunctional thinking/self�瞭alk)这两个观点,以求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步骤如下:
1.步骤1尽可能细节化地描述这一情境或场面。什么引发了这一事件?你做了些什么,有具体行动和行为吗?最重要地,当时你脑海中闪现过什么——你在想什么?你在注意什么?
2.步骤2你能确定那一情境可能引发的非理性信念吗?非理性信念是关于自己的一些夸张的思维形式。一个例子可能是“我一定要十全十美,准确无误地做好每一件事……否则我就完全是个窝囊废”。
3.步骤3你能确定伴随你的行为的任何顺序的“自语”吗?你的“意识流”是什么?你头脑中是否有某种声音在发表言论,如“你永远也不能正确完成这件事”或“没有人相信你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4.步骤4这些非理性的、自我挫败的信念和认知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破坏了你更积极地应对你所探究的情境的能力?
(注: 事后很难回想起功能失调的认知过程。或许你会发现一段时间内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即时记下非理性信念和批评性自语,是有所帮助的。)
这一活动与你的咨询理论方法相关,反思一下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你发现应用这些CBT概念的有效性如何?
这些分析问题的方式能够与你所赞成的其他理论框架(如精神动力论、个人中心)整合或调和吗?还是它们意味着一种对有效的治疗过程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不同的理解?
在他人的帮助下运用这种分析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治疗关系的质量可能对你使用这一技术的收益产生怎样的影响?
发展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概念化91这一学习任务的目的在于让你体验一下在实践中应用认知行为方法的感觉。
首先,你需要确定你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它是真实的但有限制(即看上去不能太令人不安)。这可能如抽烟、吃太多巧克力、咬指甲、在小组中做报告时感到焦虑、逃避一项工作的完成等。不要选择过于私人化的、困难的、令人不安的和创伤性的问题。选择有意义的、在学习性练习这一背景下可操控的问题: 展开从这一练习中可能溢出的破坏你生活的窘境和情感,是不利的。
你的任务是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认知行为框架。
步骤如下:
1.完整地描述构成这一问题的思绪和行动/行为。细节性地描述维持这一“问题”的刺激、反应和强化序列。或许你会发现在一大张纸上“描绘”你对问题行为的分析,是有所帮助的。
2.确定你的最佳场景或目的——你追求变化的目标是什么?你想怎样——完美地——在你生活的这一领域做出行动?
3.列出可能被用来帮助你迈向目标的CBT技巧或干预手段。想出你将以什么顺序尝试这些干预手段——你从哪里开始?
4.列出能用来辅助你达成与问题相关的这一变化的优势和资源。同时,也列出可能会破坏你对尝试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旦你按照上面的指导语完成了“案例公式化”,考虑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这一方法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有用程度如何?其他什么咨询方法可能更好地帮助你?为什么?
你以前尝试过这些策略吗?它们有用吗?如果没用,那么它们为什么没用?
扩展阅读
Bruch, M. and Bond, F.W.(1998) Beyond Diagnosis:Case Formulation Approach in CBT. Chichester:Wiley.
Eells, T.D.(ed.)(1997)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Case Formulation. New York:Guilford Press.
一致性: 咨询中“自我”的使用92在个人中心疗法中,咨询师建设性地使用他们自己与来访者相关的情感、反应和想象力的能力被视为有效疗法的关键方面之一。在个人中心疗法中,咨询师“自我的使用”一般用一致性来指代。许多其他概念也被用来描述这一现象。反向移情、真实性、透明、真挚、开放、风度、诚实、共鸣和即时(直接)。
对个人中心理论中一致性概念的不同方面的解释表述如下:一致性就是这种状态: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面反应与她在和来访者的关系中的内心情感和感受相一致。(Mearns and Thorne,1998: 75)
……治疗师所体验的情感对他和他的觉察能力是有价值的,他能够经历这些情感,成为这些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它们。没有人完全达到这个境界,然而治疗师越是能乐意倾听内心正在进行的活动,他越是能够无所恐惧地接受他的情感的复杂性,并且他的一致性程度逐渐提高。(Rogers,1961: 61)
每时每刻在治疗师身上都会产生许多情感和事件。它们中的多数关注来访者和眼前的时刻。治疗师不需要消极地等待来访者表述密切相关的或与治疗相关的事情。相反,他能利用自己当下的体验,并发现存在他能汲取经验的“水库”,借此他甚至能在一个无动机的、沉默的或外向归因的人身上启动、深化和实施治疗活动……为了从内心做出真实回应,我当然必须注意一下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的东西……我需要一些步骤的自我关注,需要一些时间来关注自己的体验。(Gendlin,1967: 120121)反思这些定义,并考虑它们可能对你与来访者的工作所带来的启示。
怎样使用这本工作手册
当前的心理治疗拥有一个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从业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类的一般特质。但是,我更建议心理治疗可以在当下发达的环境下对人类的创造性(特殊)特质进行证明,这项任务由于20世纪的从业者对理论和技术的错误观点而被抑制住了。相对的,我认为心理治疗是在促进性环境下显示了人类的创造性特质,其中治疗的任务因20世纪从业者对理论和技术的批判性理解而变得容易了。
(Lomas,1981: 3)
……治疗师独特的性格和人格魅力比实际咨询中他们运用的技术更为重要。治疗师对理论技术的选择因人而异,治疗策略往往反映着治疗师的个性特点。这样看来,作为活生生的人,治疗师对治疗过程或是咨询生涯来说是有重要影响力的。而从这个原则,可以推论出治疗师接受和认识自己的程度越高,他/她就越能有效地帮助来访者去认识并欣赏自我。
(McConnaughy,1987: 304)
……每位治疗师最终都会发展出自己的治疗风格,而这时“以理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也就退居到了幕后。我们所能看到或感受到的,就是融合了治疗技艺后的治疗者展现出的个性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治疗师就好比一个画家、小说家或是作曲家。也正如科学与艺术领域那样,很少有人能真正到达顶峰。
(Strupp,1987: 3)
随着时代变迁,我更加认识到以往的培训教导方式已经不尽如人意,在许多方面重视度不够,比如面对极度痛苦的患者时一般应采取的行为、思路与情感、与普通人相处的经验、与同事或督导的共同探讨等。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对某一技术的学习上。在我看来,治疗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通过弗洛伊德或其他什么学派作为标签来将治疗师划分为各种群体是不明智的。新手治疗师需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与来访者的相处之道并从中获益。当然,新手治疗师也可以在各类杰出治疗师面前展示自我,这对他们(的成长)而言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应该是找到自己的风格,运用自己的直觉,并在前来求助的、可能将各种压力加诸他们身上的来访者面前学会做他们自己。
(Lomas,1999: 25)
引言
对于任何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人而言,通常有三四年的集中学习和培训活动期。即使这一培训是“兼职的”,受训者需要继续完成其他正在进行的工作和扮演照料者的角色,受训者仍需要在成为咨询者或心理治疗师的整个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 广泛阅读,反思自己与培训者/指导者以及学习同伴的关系,理解个体或团体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在督导下第一次会见来访者。《心理咨询师手册》一书可用作帮助个人咨询能力深入发展的工具,整本书聚焦在治疗师成长过程中这一关键期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本工作手册也是作为《心理咨询导论,第4版》(McLeod,2009)一书的配套书籍应运而生的。因此,在这本书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与当前任何主流的咨询或治疗流派都关系密切。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需要建立一种真实地基于你的个人经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多次调查研究发现,对来访者而言,真正起作用的是咨询师的个人品质和他/她建立接纳的、促进性的咨询关系的能力。因此,这本手册围绕一系列反思性的学习任务展开,这些任务将帮助你深入探索你实际生活中一些方面,而这些将有助于你学会如何提供一种有效的咨询关系。这本手册还将帮助你深入了解咨询领域既存的观点与理论。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打破了“权威式”的传授模式,而是倡导一种“合作式”的学习和探索。作者在书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他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但始终留给你足够的空间去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判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咨询师的决策过程”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选择,更包含了对当下情境的评估、对来访者需求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识。这种多维度的思考,对于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咨询决策至关重要。书中对“咨询师的伦理困境”的探讨,也显得非常深入和真实,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最符合伦理原则的选择。第二版在“认知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个人方法发展中的融合,以及对“神经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都为我们提供了更新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看看有没有什么秘籍”的心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所谓的“秘籍”,其实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和创造的。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方法论”,来帮助我们系统地探索和发展属于自己的“个人方法”。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发展个人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实践、反思和调整的旅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咨询关系中的张力”和“如何处理咨询的瓶颈期”的论述。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而作者提供的分析视角和应对策略,都显得非常具有操作性。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第二版在对“早期创伤”和“依恋理论”在个人方法发展中的应用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这对于理解和帮助那些有复杂创伤背景的来访者,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思路。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新手,我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迷茫,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手里拿着无数张地图(各种咨询理论),却不知道哪条路才是通往出口的。这本《心理咨询师手册:发展个人方法(第二版)》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没有直接给出“最佳路线图”,而是教会了我如何利用这些地图,并且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自己行走时的步态和感受,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个人方法”时,所强调的“内在一致性”和“伦理边界”的平衡。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从咨询师的个人生命体验出发,去理解和实践咨询工作。书中关于“咨询师的脆弱性”和“如何处理自我暴露”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在传统的咨询教育中,我们常常被告知要保持专业距离,但作者却以一种非常温和却有力的方式,阐释了在恰当的、有意识的自我暴露中,如何能够深化咨询关系,促进来访者的转化。这需要极高的觉察力和掌控力,而这本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套思考框架和实践建议,让我开始理解,真正的专业,并非是冰冷的墙壁,而是有温度的连接。
评分我必须说,《心理咨询师手册:发展个人方法(第二版)》是一本真正能让你“动起来”的书。它不会让你坐在书桌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会不断地抛出问题,激发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者在纸上画一些概念图来梳理。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概念,通过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咨询师的叙事”这一部分,作者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是如何构建自己在咨询领域的“身份认同”和“职业故事”的,这对于理解我们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及如何与同行和来访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关于“科技在咨询中的应用”以及“数字伦理”的讨论,这无疑是为当下和未来的咨询实践提供了前瞻性的指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唤醒”。它让我意识到,过去我一直试图将自己塞进各种现有的“咨询框架”里,期望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的”或者“高效的”咨询师。然而,这本手册却提醒我,每个咨询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的经验、性格、以及与来访者的互动模式,都构成了我们发展的独特土壤。它并非鼓励我们随心所欲,而是强调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去发展一种“有根基的自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情境化咨询”时所提出的观点,即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实践”,每一个咨询的发生,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人际动态中产生的。这要求我们具备高度的敏锐度和灵活性,能够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介入方式。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围绕着“如何形成并运用个人方法”展开,这些案例并不是完美的“成功范例”,而是充满了探索、试错和成长的过程,这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和鼓舞人心。
评分对于那些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独特咨询风格的同行们,我强烈推荐这本《心理咨询师手册:发展个人方法(第二版)》。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本“陪伴成长的伙伴”。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探索咨询工作中那些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我们自己。书中关于“咨询师的边界”和“如何处理咨询中的风险”的章节,虽然听起来有些沉重,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非常到位,既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又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它让我们明白,所谓的“个人方法”,并非是脱离伦理和专业的特立独行,而是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发展出的更具个性化和有效性的实践模式。第二版在“家庭系统治疗”和“叙事疗法”在个人方法构建中的整合方面,提供了更丰富的案例和思路,这为我们跨越理论边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咨询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渴望在混乱的咨询实践中找到自己独特风格的同行们量身打造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深入阅读,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它不像一些理论堆砌的著作,上来就给你灌输一大堆难以理解的概念,而是非常务实地从“为什么需要发展个人方法”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我觉察”的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比喻,让我们这些身处咨询室内的“旁观者”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作为“参与者”的盲点。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深刻的问题,鼓励我们去探索自己的价值取向、成长经历、以及在不同来访者面前可能产生的无意识反应。这种“引导式”的探索,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在过往咨询中,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应对方式。第二版在某些章节的拓展和更新,明显是针对当下咨询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和新挑战,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咨询师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评分在我看来,《心理咨询师手册:发展个人方法(第二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修行手册”。它不仅仅教授你如何在咨询室里“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我为什么要成为这样一位咨询师”。作者在书中对于“咨询师的职业倦怠”和“如何保持咨询热情”的讨论,让我感触良深。他提醒我们,咨询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同样充满意义,而发展个人方法,正是帮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咨询的结束”和“咨询师的自我评估”的章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收尾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专业和负责任的态度,完成每一次咨询的旅程。第二版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和“创伤知情取向”在个人方法发展中的整合,以及对“正念”和“接纳承诺疗法”的应用,都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帮助我们的来访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为”的书。在成为一个有效的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理论和技巧,更需要发展一种成熟、整合的自我。作者在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包括如何处理童年创伤对咨询实践的影响,如何识别并管理自身的投射和反投射,以及如何在这种持续的自我探索中,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意义感。我尤其赞同作者关于“咨询师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体”的观点。这种对咨询师人性化的关注,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也更加坚信,只有当我们自己能够好好地处理好自己的内在世界,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到来访者。第二版在关于“跨文化咨询”和“技术伦理”方面的更新,也让我看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思考,这对于我们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来访者群体,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盘点”。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咨询师”,而是引导你去审视“你是什么样的咨询师”,并且“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咨询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评估工具和反思性问题,帮助我们去识别自己潜在的优势和盲点,以及如何在咨询实践中,将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能有效地管理和转化盲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咨询师的身体意识”和“非语言沟通”的部分。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而这本书恰恰提醒我们要关注身体传递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身体的觉察来深化对咨询过程的理解。第二版在“多元文化视角”和“咨询师的自我关怀”方面的拓展,也显示出作者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咨询师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