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唐颜真卿勤礼碑入门十六讲》采用临写示范与原帖比对的方法,通过“基本笔画行笔示意图”“临帖三部曲”“手指调峰法”等要领引导练习者稳健入贴,由技进道。
内容简介
“萧华书法大教室精品教材系列”是萧华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修改、完善教学讲义后的成果。其中,基本笔画行笔示意图便于学生观察、了解、明白笔锋在点画的起、行、收运笔过程中各自不同的形状;“临帖的三部曲”——看、比、改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临习时克服写自由体的习惯;“手指调峰法”可以确保中锋行笔,改正行笔中笔毛绞、拧、变形,笔锋不入纸的毛病;掌握一个笔画运笔中的两个关键点——起笔调锋,收笔聚锋,可以使点画更细腻,圆润,神采焕发。
书中采用临写示范与原帖字相对照,使学生在临习原帖时有了参照、拐杖,避免走弯路,引导学生过渡到碑帖中。硬笔临写示范可以使学生按照毛笔字的书写方法提高硬笔字的书写水平。
作者简介
萧华,湖南新化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入室弟子。现为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创作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青少年书法报记者、中国艺术报少年书法主编。从事书法教育近20余年。萧华先后师从书法大家李铎、沈鹏、欧阳中石、王岳川,他诸体兼善,尤其擅长正楷、魏碑、唐宋行草和汉隶,其书法功底深厚、笔法精到,既重传统又不拘一格,急求创新又遵古法,兼容并蓄,融化贯通,形成了奔放、空灵、飘逸的艺术风格。其书法创作上追魏晋,下及清明,兼收当代大家书风,既有展现功力的蝇头小楷,又有挥洒性情的八尺行草,书体齐全,书风各异,极具禅灵之气和文骨之风,笔法写意而不失法度,墨色平淡而妙趣自溢,脱俗之灵跃然纸上,彰显了他饱满的热情,憨厚、朴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取向,丰富了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百花园”。
国学大师文怀沙评萧华书法:并世书雄李铎入室弟子萧华,与乃师气韵一派相承,良可喜也。以论酣畅淋漓较乃师稍有逊色。然萧郎自非凡响,每于曲中奏雅处,笔姿妩媚,别具隽趣。虽栖老凤凰,亦当辟席。异日成就,讵可测量。丁亥大寒前燕堂文怀沙。
其作品多次参加李铎师生展和全国书法篆刻展等*重要展览。至今为止,萧华先后出版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作品精选集?萧华传》《北京大学文化书法作品集?萧华传》《中国钢笔书法学生普及教程》《家庭实用硬笔书法字帖》《跟我学硬笔书法字帖》等主要著作。
前言/序言
我的教学体会
(代序)
书法,关键是“法”,即掌握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也是学习古人的笔法。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得法者,方可由技入道,登堂入室;不得法者,仅止于自娱自乐而已。
我从小喜爱书法,从事书法工作三十多年,是当代书法大家李铎先生的入室弟子,曾在专业的书法媒体领域工作过十年。由于报社经常要参加一些全国性书法比赛、展览、夏令营方面的书法活动,因而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书法老师和他们的学生,由于老师书法水平的差别,所带出来的学生的巨大反差在那时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很多书法老师是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在误导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传授错误的书写方法和思想,有的会让学生一辈子受害,使学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重复错误。从那时起,我就动了念想,自己开班授课,把我所理解的正确的书法学习方法教给那些想学习书法的朋友们。2004年,我来到北京大学读北大首届书法研究生班,有幸留在北大书法研究所王岳川所长身边,一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并于二十年前在北京如愿以偿地开办了一个我自己的书法工作室,开始传道、授业、解惑。
我所理解的正确的书法修习方法应该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包括坐姿、站姿、拿笔的姿势。有些人以为写字讲姿势是多此一举,写好就行了,至于歪着、拧着、驼着写都无所谓。我认为那样很不雅、不美,缺少气象。因为写字写的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很优雅的,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另外,要先写大字,再写小字;先写毛笔字,再写钢笔字。为何要先写大字再写小字呢,因为你先写小字,习惯了,将来要想把字再写大,就很不容易了。就好像你是一个村支书,管三五百人可以,但要你管一个省,管几千万人,你就不知所措,无能为力了。而先写大字,再写小字,你就像会驾驶公交车的司机去开小汽车,就很简单了。那为何不先练钢笔字再练毛笔字呢?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练好了钢笔字的人90%不一定会写毛笔字,而会一手优美的毛笔字的人100%会写好钢笔字。我就是先练的钢笔字,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展就入展了,但那时要我拿起毛笔来写字,就连一个横画都很难写好,所以深有体会。因此,同样是学写字,花同样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当然是选择学毛笔字更合算了。
此外,要练好书法,却不懂笔法,也不钻研笔法,那练一辈子也是入不了书法的门的。唐代书法大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对运笔有这样的阐述:“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穷变态于毫端”。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则指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这些经典论述都说明了笔法的极端重要。我在长期的书法教学和创作实践中,也切身体会到借助手指调锋对于中锋运笔的重要作用,起笔后调锋,收笔前聚锋,收完笔后点画有形,写完一个笔画后,笔毛恢复成圆锥形,这是我三十年来学习中所理解的“一画”,在本书中有所详叙,在此不再赘述。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练书法先是练眼,贵在细微处。所以,我把临帖总结为看、比、改三部曲。“看”是仔细观察,研究分析;“比”是思考、校正,发现问题;“改”是修正错误,尽量接近碑帖的原形。如果学员严格按照临帖三部曲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学书法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学员不去按照看、比、改的方法学习,那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写自由体,终生只能徘徊在书法艺术之门外了。
初学书法怎么选帖呢?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主张楷书从魏碑《张猛龙碑》入手,这个碑尽管斑驳石花较多,模糊了一点,但格调高古,备尽楷法,又被誉为楷书中行书第一,清代康有为评为魏碑精品上。在临习中,我感觉到《张猛龙碑》收敛一点就可过渡到唐楷,放纵一点则可过渡到行书,是学习书法理想的楷书入门范本。尤其在校的中小学生练《张猛龙碑》,对于帮助他们写作业,把字写工整、美观,是练习颜、柳、欧体所无法替代的。练《张猛龙碑》有一定基础之后,学员也可以快速进入颜体和欧体的练习。
颜字结体宽博、雄强大气,与《张猛龙碑》殊途同归。颜真卿是书法历史长河中的集大成者,他的篆籀用笔法对于学习篆书和增补《张猛龙碑》的温蕴是很有裨益的。颜真卿在书法上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他把前代的楷书变扁为方,变内敛为外拓,他的行书《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学书者研究唐代以后书法也绕不过颜真卿。欧字是从魏碑而来,学好了《张猛龙碑》再去写欧体,就得心应手了。写完颜体后可以写写小楷。练魏碑、颜字,可致其广大,也可增强学员对结构的把握、精神气象的培养,这是宏观的。学员写大字有一定基础后,也可以练习一下小楷,练习小楷主要是培养学员对点画精细处的准确把握。对楷书有了一定把握能力后,学员也可练习隶书,隶书则可首选《张迁碑》,《张迁碑》是汉隶的代表,学习它能感受古人所谓的金石味,增强书法的古意、活泼和烂漫。最后是学《兰亭序》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书法最后所要表达的还是在“散”也,抒散怀抱,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当然行书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了,因为草书难辨,而行书既流畅又易识。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为至宝,历代书法大家无不学习、研究它,得益于它而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代不乏人。另外,从学习传统来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的字是真迹,是唐代人选王字的代表,对学习并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真迹面目是最好的范本。而学好《圣教序》,对于临习其他行书帮助也会很大。因为王羲之是源流,是宗,是“书圣”。
学习书法首先要入帖,很多人学了一辈子都没入帖,在写自由体,没入其门。但入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有老师指点。我认为要多观察老师临帖,初学书法可以把老师临的帖当成范本,但是这个老师必须是个名师,而不是个庸师,否则只会误人子弟。对照老师临的范本临习,容易上路,就像一个婴儿喝母亲的母乳,然后学会走路一样。但学会走路后一定要断奶,这样孩子才能长得更健壮。书法也一样,即丢掉老师的临本直接去学古人的法帖,就能快速进步了。总之,学员只有不断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书艺才会不断精进。因为古人与经典才是源头活水,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
虽然入帖不容易,出帖更不易。但是,如果学习方法正确,两三年写出一手美观的字是完全可能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出帖是水到渠成的事,要靠学员的功力、智慧和思想。也不要轻易说出帖、什么个人风格、什么创新,因为在书法这一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有丁点儿进步,就很伟大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足矣。只有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笔如庖丁解牛,达到“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时,我们离出帖就不远了。
子曰:思无邪。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书法家写书法不仅是练眼,更是练心,心正则笔正。用书法弘扬美德,在书法里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大气象来,才不负历史与时代之使命,我们的书法也才有可能被历史所传承。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上所谈只是自己多年来所学书法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手指月罢了。希望学员们看到的不是我的手,而是手所指向远方月亮中的“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历代大家,终生向经典与先贤学习。
是为序。
萧 华
二〇一五年八月于南岳广济禅寺
二〇一七年清明改定于北京
萧华书法大教室精品教材系列:欧体楷书精要解析与临习指南 作者: 萧华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实际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出版社等] 装帧与规格: 精装/平装,大16开,[请填写具体页数]页,[请填写具体印次和年份]年版。 内容简介: 本册《欧体楷书精要解析与临习指南》隶属于“萧华书法大教室精品教材系列”之中,是萧华先生多年教学经验与书法研究的结晶,专注于系统、深入地讲解和指导唐代楷书的典范——欧阳询楷书的笔法精髓、结构奥秘与章法布局。本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坚实的基础指导,为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提供深化和提升的阶梯,帮助学习者真正领悟欧体的“险绝”之美与“法度森严”的内在逻辑。 一、 欧体楷书的历史地位与审美特征 本书首先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简要介绍了欧阳询在楷书发展史上的关键地位,他上承魏晋,下启唐代诸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重点阐述了欧楷区别于颜体、柳体、赵体等其他主流楷书的独特审美倾向: 1. 险劲瘦硬,法度森严: 欧楷的结构核心在于“险中求正,方峻峭拔”。本书将详细分析欧体笔画的“骨力”所在,如何通过精确的提按顿挫,赋予线条以内在的力度和张力。 2. 体势开张,法度严谨: 欧体字形讲求中宫紧密而四面舒展,具有极强的空间控制感。我们将深入剖析其间架结构中的“黄金分割点”与“势”的引导方向。 3. 点画精微,一丝不苟: 欧体的点画形态变化丰富,如“竖钩”、“横撇”等,处理得极为精到。本书将细致解析每一类点画的标准形态与运笔轨迹。 二、 笔法基础的精细化拆解 鉴于笔法是书法学习的基石,本书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欧楷的常用笔法进行了详尽的图解示范。 1. 起笔与收笔的技法: 重点区分“藏锋起笔”(入笔的含蓄)和“露锋收笔”(出锋的锐利)。通过放大图示,清晰展示藏锋时笔锋的入纸角度和回锋时的轨迹控制。 2. 横、竖、撇、捺的“性情”: 欧体的横画并非一味平直,而是蕴含提势;竖画要求“如折钗股”的饱满与方正;撇画的“侧锋取妍”与捺画的“蚕头燕尾”的力度转换,都有严格的规范。书中以“笔法口诀”结合现代解析图的形式,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要领。 3. 提按顿挫的节奏感: 强调笔画的“运动”而非“静止”,讲解如何在书写过程中,通过力量的微妙变化,创造出线性的立体感和韵律感,尤其是在连带和牵丝处的处理。 三、 结构——欧体最核心的奥秘 欧体的结构被誉为“结构之神”,其精妙之处在于平衡与对比的极致运用。本书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系统归纳: 1. “中宫收紧,四边撑开”的布局: 解析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字体的重心位置,使字形既不松散,又不板滞。特别针对“口”、“目”、“日”等部首的向心力进行强化训练。 2. 偏旁部首的“取势”与“避让”: 欧体中,左偏旁(如“提手旁”、“三点水”)与右部首之间存在微妙的穿插关系。本书提供了大量范例,说明何时应“紧密相连”,何时应“巧妙避让”,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疏密得当。 3. 字形的欹侧与平衡: 欧楷的“险”主要体现在字体的姿态上。讲解如何通过控制某些笔画的倾斜角度(如“竖撇”的右倾),来达到视觉上的稳定与动感,避免写成呆板的“田字格”结构。 四、 经典碑帖选段精讲与临摹 本书精选了欧阳询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片段,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经典字例,进行逐字、逐笔的深度剖析。 1. 典型字例的结构图解: 对“九”、“宫”、“醴”、“泉”等具有代表性的难点字,制作了带有辅助线的结构分析图,直观展示其长短、高低、向背关系。 2. 临习步骤指导: 提供了从“描红”到“对临”,再到“背临”的完整学习路径。建议学习者先关注笔法的准确性,再逐步过渡到结构与章法的把握。 3. 易错点辨析: 针对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如横画写成“倒梯形”、竖画收笔“软弱无力”等,进行专门的对比分析,帮助学习者及时修正偏差。 五、 章节设置概览(部分示例) 第一讲: 欧体楷书的“骨力”与“法度”初探 第四讲: 横画、竖画的提按技巧与“折钗股”的应用 第七讲: 间架结构的核心原则:中轴线与重心控制 第十章: 偏旁部首的组合策略——如何处理“三点水”与“言字旁” 第十五讲: 篇章布局的疏密安排与气息连贯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从点画到结构,再到通篇气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图解详尽: 大量使用高精度放大图和结构示意图,辅助理解。 教学导向: 完全基于萧华先生一线教学实践,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通过系统研习本书,学习者将能够掌握欧体楷书严谨的笔法规范和精妙的结构原理,实现从模仿到理解,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为日后学习其他楷书或行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