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草书写法

邓散木草书写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散木编写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草书
  • 邓石如
  • 邓散木
  • 字帖
  • 书法字帖
  • 艺术
  • 文化
  • 传统艺术
  • 临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602207
商品编码:12600291867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邓散木 编写 定  价:29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页  数:95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8602207 导言
前言
邓散木谈学习书法
总纲
执笔
运笔
用笔
临摹
选帖
草书写法
一 专用偏旁
二 借用偏旁
三 二字近似
四 三字近似
五 四字以上近似
六 同字异写
七 异字同写
八 特殊结构
草书范作选登
邓散木草书选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邓散木编著的《邓散木草书写法》编写原则以草书的正规写法为经、变化写法为纬。内容分力八个部分:首列偏旁写法,分专用、借用两类,前者介绍各种偏旁的正规草法,后者介绍并借偏旁的写法(并借俯旁,由于过去创造得太多,这里只选几种比较通常的作为示范,兼备选择)。其次在草书里“点”和“折”占着重要地位,一个字少了一“点”,多了一“点”,或少了一“折”,多了一“折”,就会变成另一个字,很容易混淆误会,所以在三、四、五部分分别介绍一些字形近似的字。又因有许多是一个字有几种不同写法和同一写法而又代表两个不同字的情况,在六、七部分里,也作若干介绍,以引起注意,免得误写误认。 邓散木 编写 邓散木(1898-1963),现代书法家、篆刻家。1898出生于上海,原名菊初。字散木,别号芦中人、无恙、粪翁、一足等。1960年因动脉硬化,截去左腿,因自署一足、夔,斋馆名有厕简楼,三长两短斋(三长者,篆刻、作诗、书法;两短者,绘画、填词,这是散木先生对自己艺术的评价)。实际上,他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隶书曾遍临汉碑。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他十分热心书法教育事业。举办讲座,编印讲义。著有《篆刻学》《书法百问》《三长二短印存》《厕简楼编年印稿》《邓散木诗词选》等,还书写了不少课本及各种普等
《清代碑学思潮与书风演变研究》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清代碑学思潮的兴起、发展及其对当时书风产生的深刻影响。清代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盛,一股“尚碑抑帖”的思潮逐渐成为书坛主流,极大地改变了数百年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以唐楷为范的传统格局。本书将从思想、历史、艺术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碑学运动的脉络,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动因,并详细分析其在不同书体,如篆、隶、楷、行、草中的具体表现与艺术成就。 第一章:碑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根源 清代碑学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它植根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文化思潮之中。 1.1 康乾盛世的文化转向:对宋明理学的反思 康熙、乾隆时期,国力强盛,文化上呈现出对宋明理学及文人画的某种疏离感。士人开始寻求更朴实、更具“古意”的文化资源。他们将目光投向金石学——这一在宋代已有基础的学问,意图从中发掘被“帖学”遮蔽的古法。 1.2 金石学的勃兴与考据学的影响 乾嘉时期,以陈炜臣、阮元、包世臣为代表的考据学家,对汉碑、魏碑、钟鼎彝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整理和考证。这种严谨的“实证”精神,使得碑版文字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得到空前重视。考据学强调“义理之精,稽古之实”,这种对“古”的执着,自然延伸到书法领域,催生了对汉魏古朴书风的向往。 1.3 尚碑抑帖的理论构建 早期主张尚碑者,如包世臣,从理论上对帖学(以“妍美”著称的晋唐宋人风格)提出了尖锐批评。他们认为帖学缺乏骨力,流于柔媚,而碑学,特别是汉碑和魏碑,则代表了书法的“阳刚之美”与“金石气”。这种理论上的分野,为碑学的大规模实践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碑学在篆、隶、楷书中的艺术实践 碑学思潮最直接的体现,是书家们对篆、隶、楷三体的重新发掘与实践。 2.1 篆书的“复古”与“化篆入隶” 在碑学影响下,篆书的地位得到提升。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小篆的规整性,而是深入探究大篆(如金文、石鼓文)。邓石如是早期重要的转型人物,他将篆书的笔法与隶书的笔意相结合,形成了雄浑古拙的风格。研究显示,清代篆书追求的不再是描摹,而是结构上的开张与气势上的磅礴。 2.2 隶书的鼎盛与“蚕头燕尾”的再现 汉隶是碑学运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陈鸿寿(曼生)在浙派隶书中开创了新的面貌,强调笔画的粗细对比和结构上的奇险。然而,真正将汉隶推向高峰的是碑学后期。书家们致力于恢复汉隶“飞扬”的笔势,注重“蚕头燕尾”的力度和形态,反对清代中前期隶书的平庸化。 2.3 楷书的转型:从唐楷到魏碑 碑学对楷书的影响最为剧烈。唐楷,尤其是欧阳询、颜真卿的法度森严的书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楷书的顶峰。碑学兴起后,书家转而学习魏碑(如《张猛龙碑》、《龙门造像》)。魏碑的特点在于笔画的方峻、结构的外拓和结体的欹侧,这与帖学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时期的楷书,展现出强烈的雕塑感和力量感,如杨沂孙、吴让之等人的作品,皆可见其雄强之风。 第三章:碑学对行草书的影响与融合 碑学倡导“以篆隶入楷行”,其核心思想是将金石之气渗透到日常的书写体中。 3.1 行书的变革:强调中锋与古拙 碑学理论认为,行书的笔法根源在于篆隶的用笔——即中锋的运用与“提按”的顿挫。碑学书家在行草书中,刻意减少了帖学中常见的侧锋“卧笔”和“颤笔”,转而追求笔画的厚重与内在的筋骨。 3.2 草书的“金石化”倾向 草书的变革尤其引人注目。传统的章草、今草受到帖学影响,多偏向于流畅与妍美。碑学运动推崇汉魏古朴,使得部分书家开始在草书中融入隶书的笔意,如笔画的拙重、起收处的方折,以及结体上的“开张”而非“紧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清末民初碑学草书面貌的形成,注重笔势的雄健与气息的连贯,追求一种“古朴之气”或“金石气”。 第四章:碑学在书史上的地位与局限性 碑学思潮的出现,无疑是书法史上一次重要的“拨乱反正”,但其发展也存在内在的局限性。 4.1 积极贡献:拓宽书体审美维度 碑学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晋唐以来“尚韵”一元的审美标准,引入了“雄强”与“古朴”的审美范畴,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它使得研究者得以重新认识汉魏六朝的艺术遗产,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2 局限性与反思 过度强调“尚碑抑帖”有时会导致矫枉过正。部分书家片面追求“拙厚”,忽略了帖学中在笔法精微处所蕴含的韵致与法度。在学习碑版时,若脱离了对笔墨变化的深入理解,易流于刻板模仿,缺乏生命力。碑学运动后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碑帖互补”、“融汇贯通”的重要性,试图在金石的骨力与二王的风韵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结语 清代碑学思潮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它以对古拙之美的执着追求,重塑了篆、隶、楷、行、草的书写面貌。通过对金石遗存的深入挖掘和理论的重新构建,碑学不仅是对帖学弊端的批判,更是一次对中国书法本体精神的深度探索。本书的研究,旨在清晰呈现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历史阶段,并探讨其留给后世书法的宝贵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构建逻辑非常严谨,作者在阐述核心观点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学术深度和广度。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前人理论的简单复述或整理,而是尝试建立起一套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关于“时代精神与个体风格演变”这一章节,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社会学和美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书论中略显孤立的“个人天才论”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和修正。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大量的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将看似风格迥异的作品放在同一历史坐标系下进行审视,这种方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让人开始反思过去那些约定俗成的分类标准是否过于僵化。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共同探索知识边界的智力对话,时不时会因为某个精妙的论断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间的深意。这种挑战读者既有认知的过程,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所学的一切。

评分

从整体策划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且具有前瞻性。它不满足于仅仅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它在书的后半部分,开始探讨在当代数字媒体环境下,传统艺术形式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并没有采取“守旧派”的姿态进行批判,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精髓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以期实现艺术的“活化”与“传承”。这种对未来的关怀和对时代脉搏的紧密把握,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成为了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激励着读者,不仅仅是去欣赏和模仿,更是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对话和延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未来探索精神的格局,让这本书在同类著作中显得尤为突出和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与引用工作,无疑是极其庞大且细致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参考文献和注释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关键的论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是一些细节性的轶闻,都有着明确的出处标注,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翻到书的后部,那份详尽的索引和参考书目列表,简直就是一座小型的信息宝库,让人可以顺藤摸瓜,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不仅仅依赖于已有的文献,还能从一些不那么容易获取的博物馆藏品图录、私人收藏集或已故学者的手稿中提取信息进行佐证,这一点从其对细节的掌握上可见一斑。这种对“证据”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治学态度的尊重,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深入研究该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附录部分,其价值可能不亚于正文本身。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文风处理得极其得当,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专业书籍中常见的晦涩难懂和故作高深的弊病。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泉流石,流畅自然,即便是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结构原理或历史脉络时,也能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幽默感来调剂气氛。例如,在描述某种书写姿态对气韵的影响时,作者没有堆砌生僻的术语,反而用“犹如大树扎根于大地,枝干向天空舒展的动态平衡”来比喻,瞬间就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以文载道,寓教于乐”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被枯燥理论吓退的入门者,也能够充满信心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它让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了一种享受,仿佛作者正坐在你身边,以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将毕生的学识倾囊相授。这种温暖而有力量的文字,是这本书能吸引广泛读者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韵的墨绿色封面,配上手写体的书名烫金工艺,初拿到手就有一种被历史气息包裹的感觉。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并非那种光滑刺目的铜版纸,而是带着细腻纹理的米白色纸张,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从排版上看,设计者显然在易读性和美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文字的行距和字号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轻松地进入阅读状态。更值得称赞的是,每章节的过渡部分,都穿插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但又不过分喧宾夺主的历史小故事或艺术家的侧记,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汲取,升华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漫游。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图书品质的尊重,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每次翻阅都能带来心旷神怡的愉悦感。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感,已经为接下来的内容探索奠定了非常积极的基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