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套装共23种)
变法奏议丛钞
春在堂随笔
欧游心影录节录
日本源流考(全四册)
沈文肃公政书
王弢园尺牍
湘绮楼诗文集(全四册)
拙尊园丛稿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使西纪程
艺风堂文集(全二册)
汪穰卿遗著(全二册)
瓮牖余谈
湘军志
虚受堂文集
艺概
游历日本考查商务日记
泽雅堂文集
浙东筹防录
出使美日秘日記 (全二册)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婺学治事文编
沈文肃公政书(全四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出使美日秘日记》
这部日记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之一。在日记中,作者对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及华侨生活和人民友好交往,都进行了客观记述,是当时人们了解外部世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因此梁启超将此书列入到《西学书目表》。可以说,这部日记不仅是作者的传世之作,也是当代学者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珍贵史料。
崔国因(1831-?)
字惠人,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人。自幼家贫,在族人资助下始得就学。他攻读刻苦,好学不倦,常以优异成绩博得师生们赞赏。稍长后,以秀才身份外出谋生。经堂侄崔澄举荐,在安庆李鸿章府中任塾师,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同治九年(1870年)考中举人,第二年登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侍读,授国史馆编修。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秘鲁。光绪十八年(1892)十二月任满回国。著有《出使美日秘国日记》十六卷。归国后辞官从商,寓居芜湖。
我一直以来对晚清民初的法律制度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个从旧式法律向近代法律过渡的时期,充满着各种戏剧性的转变。《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民国初年司法改革的文献。我看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尝试在中国建立一套全新的司法框架。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新式法院的设立、法官的选拔、以及法律程序的改革等方面的奏折、命令和学者的论著。这些文献清晰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在法律制度建设上的探索和努力。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当时的民事判例和刑事案件卷宗。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我能够看到旧的法律观念和新的法律原则在实践中的碰撞,看到社会变迁给司法带来的挑战,以及法官们在处理案件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取舍。我甚至还找到了一些关于民俗习惯法在近代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这让我认识到,任何法律制度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相结合。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不仅了解了法律条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追求法治公平过程中的思索和挣扎。
评分作为一位对晚清民初学术思想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简直是我期待已久的研究宝藏。我一直对那个时代,中国传统学术如何与西方学术碰撞、融合,从而产生新的学术范式感到好奇。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关于哲学、史学、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学术论著和学术争鸣的记录。我看到了许多学者,如何在吸收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重新解读和批判,他们提出的新观点和新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也关注了史学领域的变化,看到了一些学者如何尝试用新的史学方法,去研究中国的历史,他们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价,都展现了学术的进步。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的早期研究文献。这些文献让我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学术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努力构建中国的现代学术体系。通过阅读这些原始的学术文献,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晚清民初的中国,是如何在思想学术领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具有创造性的转型。
评分我一直对晚清民初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的探索深感关注,而这套《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则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原始资料,让我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的复杂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关于清末的对外条约、割地赔款的详细记录,以及当时士大夫们对此的反应和抗议。这些文献,无不揭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民族尊严受到何等的践踏。我同样着迷于对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尤其是来自不同角度的叙述,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我看到了革命党人如何组织起义,如何宣传革命思想;我也看到了当时政府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彷徨和挣扎。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国家政策调整、改革措施的文献,比如关于军事改革、海军建设、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的讨论。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和官员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各种尝试和探索。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华民族所经历的痛苦与屈辱,以及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我是一名对晚清民初教育史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次能读到《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真是太幸运了。我一直对那个从传统书院到近代学堂的转变过程很感兴趣,想知道当时的教育理念是如何演变的,又涌现出了哪些新的教育实践。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关于新式学堂的创办和管理的文献。我看到了一些奏折、报告,详细记录了政府如何筹划建立新式学校,如何引进西方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我也看到了许多教育家的个人回忆录和教育论著,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办学过程中的经验、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教育未来的设想。这些文献让我了解到,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培养新式人才所做的努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部分。这让我看到,那个时代已经开始意识到培养合格教师和掌握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论述。这些文献让我感受到,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教育被寄予了何等重要的期望。通过阅读这些原始的文献,我能够更加具体和深入地理解晚清民初教育改革的历程,以及这些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这套《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饕餮盛宴!我原本就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充满了无数的谜团和故事。拿到这套书,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震撼,35册的体量,每本都沉甸甸的,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晚清士人思想转变的部分。我一直对那些在传统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经历内心的挣扎、思想的碰撞,最终走向新生的过程感到好奇。书中收录了一些当时文人的日记、书信、奏疏,它们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思维轨迹。我看到了有人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小心翼翼地探寻着改革的道路;也有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这其中的思想交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记录,却能折射出时代的洪流。比如,一位地方官员在奏折中详述当地治安混乱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统治的疲惫和无力;又比如,一位年轻学子在日记中抒发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好奇与向往,预示着新思想的萌芽。这些鲜活的细节,远比宏大的历史叙述更能打动人心,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中国的伟大人物和他们的思想。
评分这套《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对我这样一个对晚清民初社会文化变迁,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变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一直对那个时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激荡,文学艺术形式如何推陈出新感到着迷。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关于新文学、新戏剧、以及新兴艺术形式的早期文献。我看到了像鲁迅、周树人、胡适等大家,他们是如何用白话文写作,如何进行文学革命的,他们的杂文、小说、散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它们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我也对当时新兴的话剧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早期话剧社团的活动记录、剧本,甚至还有一些当时观众的评论。这让我了解到,话剧是如何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去传播新思想、批判旧社会。另外,我还对一些关于绘画、音乐、摄影等新兴艺术形式的介绍和评论很感兴趣。这些文献让我看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是如此多元和开放。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晚清民初的中国,是如何在文学艺术领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评分这套《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绝对是研究民国初年社会风貌的宝库。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特别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的涌动和社会各阶层的变迁非常感兴趣。这本书非常系统地收录了那个时代大量的原始文献,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细节的探索欲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内容。那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学者、作家、报人的文章,展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西方文明的引进和吸收。读着那些激扬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书中对当时报刊杂志的收录,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一些创刊时间不长,但影响力却极其深远的报刊,它们上面刊载的社论、评论、杂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它们塑造了当时公众的舆论导向,甚至直接推动了社会变革。我甚至还找到了一些关于普通民众生活状况的记录,比如一些地方志、民间歌谣、甚至是当时的判案卷宗。这些看似零散的资料,却拼凑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民国社会图景,让我看到革命的洪流之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困境和对未来的期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文献的原始性和丰富性,它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审视那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官方叙事的框架中。
评分这套《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对研究晚清民初的社会思想史来说,简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个时代,各种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和交融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关于启蒙思想、革命思想、以及改良思想的文献。我看到了早期一批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翻译、介绍西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著作,将新的思想观念引入中国。他们的译著、序言、以及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评论,都充满了对旧有权威的质疑和对新知的渴求。我尤其关注了那些在革命与改良之间摇摆,或者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家们。他们的论述,往往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制度、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介绍和讨论。这些文献不仅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在中国引发了深刻的思想变革。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晚清民初的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封闭保守的帝国,逐渐走向一个思想解放、多元并存的社会。
评分作为一名对晚清民初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感兴趣的读者,这套《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想了解,在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国家权力尚未完全有效覆盖的时期,社会力量是如何自发组织起来,去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商会、同乡会、宗教团体、以及各类慈善组织的文献。我看到了一些商会的章程、活动报告,它们展示了商人在维护自身利益、协调行业关系、甚至参与公共事务中的作用。我也看到了同乡会如何成为维系地域关系、互助互济的重要力量。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慈善机构的文献,它们记录了当时人们如何组织起来,去救助贫困、赈济灾荒、兴办教育。这些文献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社会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和互助精神,更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仍然涌动着温暖的人道主义力量。我甚至还找到了一些关于秘密结社和革命团体的文献,虽然它们性质不同,但也反映了社会力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晚清民初的社会生态,以及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晚清社会经济转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第三辑》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如何被打破,又是如何孕育出新的经济形态感到好奇。这套书恰好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让我得以深入探究。我着重阅读了其中关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部分。书中收录了一些当时工商业家的奏折、报告、公司章程,甚至还有一些商会年报。这些文献详细记录了民族工业从起步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遇到的困难,以及采取的策略。我看到了早期民族资本家为了引进技术、筹集资金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看到了他们在与外国资本和国内旧势力博弈中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对洋务运动时期,以及辛亥革命后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记载,非常详实,让我对当时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市场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此外,我还对其中关于城市商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变迁的文献很感兴趣。我看到了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商贸的繁荣景象,各种新型商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出现;我也看到了农村地区,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地主经济模式的兴起。这些文献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打破过去一些过于简单化的认识,看到晚清民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历史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