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宗教文化,本书可一解此惑。本书由资深中国思想史学者,在为大学生开设中国宗教文化课程10年基础上撰写而成,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全面呈现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貌。
本书主要内容有祖先崇拜、天命观、阴阳五行观念、道教、佛教及其中国化,还介绍了宗教、信仰、神几个概念的中国文化意义。
2008年初版售罄,如今修订,增加了黄帝崇拜、马克思的宗教观等内容,更臻完美。
张茂泽,1965年3月生,四川广安市人。历史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道论》《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中国诠释思想史论》《孔孟学述》《贺麟学术思想述论》《金岳霖逻辑哲学述评》《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与人合著《中国思想史》上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作20余部。
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新出《道论》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将宋明理学的气学、理学、心学熔冶一炉,让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相互沟通,建立起当代新儒学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儒学的代表作。
修订版序
《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出版近十年了,坊间已经很难找到该书,令有兴趣的读者殊为不便。本心同志认为该书很好,能满足读者需要,想出再版。我也觉得其中主要内容,如对宗教界定的讨论、中国宗教简史、祖先崇拜、儒家天命观、中国古代关于“神”的讨论等,今天看来依然有积极意义,所以支持本心再版。为此,保留原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第一,纠正了一些错别字,如《庄子》“离形去智”中的“形”误为“行”之类;第二,一些文句进行了凝练,使表达更准确,如对祖先崇拜和天命观的关系、孔子“知天命”说、“修道之谓教”命题、阴阳五行说的宗教化等,都进行了新的凝练、概括。第三,不少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如宗教定义部分补充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祖先崇拜部分补充了黄帝崇拜,孔孟之道部分补充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等即“人人”说等。一些内容则增加了注释,作为说明。这些都反映了近年来我个人学术思想的进展情况,敬请读者朋友批评。
是为序。
张茂泽
2017年5月25日于西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直很喜欢,简约而不失厚重感,字体和配色都显得很有文化底蕴,让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心生好感。我本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是隐约知道一些“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词汇,但总觉得这些概念有些遥远和抽象,脱离了当下的生活。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惊讶地发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那些古老的理论,而是试图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解读。书中对不同时代思想家们所处的具体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思想会产生,以及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接受或挑战的。举例来说,书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孔子和孟子,还深入探讨了汉代以后,儒家如何与皇权结合,以及在不同朝代如何演变和适应,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儒家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而且,作者的语言也十分生动,穿插了不少历史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问题导向”的解读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带来了什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思想命题的探讨,例如关于“民本思想”的由来与演变,书中不仅追溯了其在中国古代的萌芽,还分析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民本思想的利用与局限,以及在现代社会对其的再解读。这种深入的探究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浅尝辄止。而且,作者在阐释过程中,也常常会引申出一些与当下社会相关的思考,虽然本书的重点是中国思想文化,但读完之后,我却发现很多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例如,书中对“天人合一”的解读,让我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寻求平衡。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思想理论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配合大量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我记得有几章在讲到明清时期的思想争鸣时,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士大夫们的辩论场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火花。而且,作者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是简单地介绍各自的观点,而是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批判与融合,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发展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互动和博弈。通过这些故事,我对那些古代的思想家们不再是只知道名字,而是对他们的思想形成过程、人生际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他们思想的深刻之处。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将中国思想文化仅仅看作是古代的遗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与当下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能够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国思想“内在逻辑”的揭示,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看似相互矛盾的思想流派,内部也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和演进的脉络。例如,在探讨佛道儒三家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吸收和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精微的分析相结合,让我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特质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和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的“连续性”和“演变性”。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将中国的思想史割裂开来,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体系,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展现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通过追溯思想的源头,比如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思想的转型,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思想传承与发展的主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变”的解读,它并没有把思想的演变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进步”或“退化”,而是强调了在历史长河中,思想是如何不断吸收、融合、调整,以应对时代变迁的。例如,书中在讲到道家思想时,不仅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核心观点,还讨论了道家思想在唐代如何被政治化,以及在民间如何流传,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我对道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清静无为”的单一印象。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中国思想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一个鲜活、动态、不断自我革新的巨大宝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