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 [A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eramic Tea Ware of China and Japan]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 [A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eramic Tea Ware of China and Jap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怡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茶器
  • 中日文化
  • 文化比较
  • 茶文化
  • 陶瓷文化
  • 日本茶道
  • 中国茶艺
  • 艺术史
  • 彩色插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4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94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eramic Tea Ware of China and Jap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9
字数:28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以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的发展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托,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并力求揭示其与人们的生活行为、饮茶方式、审美趣味、时代精神的关系。与一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更加着力于对历史文化情境和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从浙江德清窑的黑釉钵和福建建阳窑的茶盏,到日本的“利休陶”、“织部陶”……诸如此类的比较研究,使得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王子怡,1972年生于山东烟台。199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美术理论、服饰文化和陶瓷文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合著有《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茶饮·茶器
第一节 茶之饮
第二节 茶之器
第三节 “茶器”解

第二章 专用陶瓷茶器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煮茶法与唐代的陶瓷茶器文化
第二节 中国“禅茶一味”的寺院茶及其影响
第三节 唐风东渐——日本平安时代的陶瓷茶器文化

第三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兴盛
第一节 点茶法与宋元陶瓷茶器文化的兴盛与演变
第二节 移植与摹制——日本镰仓、室町时代前期的饮茶与陶瓷茶器的生产
第三节 室町时代后期茶道文化的确立与民族化陶瓷茶器的创造

第四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成熟
第一节 撮泡法与中国明清时期的陶瓷茶器文化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紫砂茶壶
第三节 日本桃山时代陶瓷茶器文化的成熟
第四节 江户时代陶瓷茶器文化的演变

第五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现状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近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民艺运动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陶瓷业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宜人宜民,与时俱进——陶瓷茶器文化的启示

第六章 发展陶瓷茶器文化的意义
第一节 茶——健康之饮与文化之饮
第二节 茶器——生活化的艺术
第三节 当活化艺术的发展与艺术化生活的创造
第四节 发展手工艺文化,共创“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得知子怡的博士论文已修订成书,并将付梓出版,了结了一个学人的心愿,作为她的博士导师,我为之高兴,并表祝贺。当然,其中可能的得失也将直面众人,接受更为广泛的评判,这也是对作者的一次新的检验。
  正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和日本陶瓷艺术比较研究的论著。虽说本书研究的焦点是一种物质形态——陶瓷器物,而且又是以陶瓷茶器作为个例剖析,却关涉蕴涵其中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交流和演进的进程。
  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但作者却未停留于此,而是别开生面地展示出一幅与论题有关的文化情境的宽阔画面.,这种波及文化情境的描述,又与一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更加着力于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显然,作者必须从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进而予以考证。于是,经过作者严谨的探寻、慎重的分析,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从浙江德清窑的黑釉钵和福建建阳窑的茶盏,到日本的“利休陶…‘织部陶”,以及其他更多的文化比较和联系,都一一得到阐述。
  显然,作者偏爱于对具体的历史和文化情境的描述,而非武断和孤立的结论。人们也许会因此而深思,为什么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化,会在中国本土消失或变形,却在早已完成现代化的邻邦保存、演化,并发扬光大了呢?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文化艺术的辉煌,虽然已经消逝,但它依然会在未来保持其曾经存在的记忆,有时也许是后人对一座高不可攀而叉独一无二的文化巨峰迟来的记忆。但这种记忆往往渗透着一种展望,一种可以重现辉煌的展望。何况它已传至异邦,并得以保留,可谓对人类文化总体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书涉及的内容是国人较少关注的问题和领域。显然,作者试图将日本当一面镜子,通过对两国陶瓷艺术及其相关文化的比较研究,启示我们对于自己文化历史的回顾,确立自己对于文化建设的自觉,而非只破不立,或只想破不想立,以至急功近利式的只会破不会立。应该看到,如果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了某种原生态的文化情境,那么生长于其上的文化形态及其相关的工艺创造,也就无法生存了。也许这是作者并未指明,却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重要观点吧!
《东方雅韵: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与日本两国陶瓷茶器文化的学术性著作,以详实的史料、精美的彩色插图以及独到的比较视角,为读者呈现一场跨越千年的东方饮茶美学盛宴。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两国茶器之形制,而是力求从历史源流、工艺技法、审美意趣、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揭示中日陶瓷茶器在各自文明土壤中孕育、发展、演变直至成为独特文化符号的深层逻辑。 历史溯源与工艺传承: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陶瓷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本书追溯了中国陶瓷茶器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制饮器,到汉唐宋时期蓬勃发展的青瓷、白瓷、黑瓷,再到明清时期精美绝伦的彩瓷,梳理了各朝代不同窑口、不同品类茶器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与饮茶方式、社会阶层、礼仪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越窑的秘色青瓷,到建窑的兔毫盏、油滴盏,再到景德镇的青花、粉彩,每一件茶器都凝结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 日本的陶瓷茶器,其源头深植于中国。本书详细考证了中国陶瓷技术如何通过遣唐使、移民等途径传入日本,以及日本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如何结合本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发展出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用器。从平安时代的“须惠器”,到镰仓、室町时期的“濑户烧”,再到安土桃山时代因茶道而兴盛的“乐烧”,以及江户时代各地涌现的特色窑口如“有田烧”、“九谷烧”、“美浓烧”等,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日本陶瓷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与日本茶道文化水乳交融。 美学意境与文化象征: 茶器,不仅是盛茶之器,更是承载东方哲学与美学思想的载体。本书将着重比较中日陶瓷茶器在审美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中国茶器,历来注重“器以载道”,追求端庄大气、富丽堂皇,或是含蓄内敛、雅致脱俗。从宋代极简的单色釉,到明清时期繁复的纹饰,都体现了中国文人对器物形制、釉色、胎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 日本茶道中的“侘寂”(Wabi-sabi)美学,对日本陶瓷茶器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本书将深入解读“侘寂”所倡导的“不完美之美”、“顺应自然”、“时间痕迹”等理念,如何体现在日本茶碗的粗犷质感、不规则造型、朴素釉色以及斑驳的岁月痕迹之中。从千利休推崇的“乐烧”碗,到追求“一期一会”精神的各种手作茶器,都蕴含着对自然、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本书还将对比中国茶器中的“道”、“气”、“韵”等传统审美范畴,与日本茶器中的“寂”、“静”、“幽”、“玄”等精神境界,探讨两者在追求超脱凡俗、回归心灵宁静方面的不同路径。 工艺技法与创新演变: 本书将对中日陶瓷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原料的选择、胎土的配制、拉坯、修坯、施釉到窑烧,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精湛的技艺。中国陶瓷在烧制技术上,如高温窑变釉、低温釉上彩、釉下彩等,以及装饰手法,如雕刻、剔花、彩绘、金银装饰等,都展现了其高超的工艺水平。 而日本陶瓷,在继承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技法。例如,日本茶碗在拉坯过程中常保留手指的痕迹,体现手工的温度;在施釉方面,常使用天然矿物釉,追求朴实自然的色彩;在烧制上,则注重对火候的精细控制,以获得独特的窑变效果。本书还将探讨两国在釉料配方、烧制温度、烧制气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陶瓷茶器的最终形态和质感。 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陶瓷茶器在中日两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中国,茶器曾是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雅器,是宫廷贵族的礼器,也是市井百姓日常生活用品。本书将探讨茶器在中国古代礼制、官场文化、文人生活、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多元功能。 在日本,陶瓷茶器与茶道文化紧密相连,茶道更是成为一种集艺术、哲学、宗教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实践。本书将深入分析陶瓷茶器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以及其所承载的“一期一会”的待客之道、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和谐与宁静的向往等精神内涵。本书还将探讨两国茶器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它们如何继续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彩色插图的价值: 本书的最大特色之一在于其丰富的彩色插图。这些精选的图片,不仅包括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不同品类的代表性陶瓷茶器实物照片,还可能包含一些历史文献中的相关插图、制作工艺流程图等。通过高清的彩色图像,读者可以直观地欣赏到陶瓷茶器细腻的釉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纹饰,以及其所散发出的温润光泽和历史厚重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学术性。这些插图将成为解读陶瓷茶器文化的宝贵视觉资源,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身感受中日陶瓷茶器的独特魅力。 《东方雅韵: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不仅是一部陶瓷工艺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东方生活美学、哲学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深度探索。它将带领读者跨越地域与时间的界限,在精美的陶瓷茶器中,品味东方文明独特的韵味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我对于跨文化艺术比较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精准地切入了我的研究领域。我一直认为,器物是承载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之一,而茶器作为饮茶这一文化活动的核心,更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其茶器文化自不必说,而日本在吸收并融合中国茶道文化后,所发展出的独特陶瓷茶器体系,也同样令人惊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比较视角,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器型差异,更能深入探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审美取向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彩色插图版的配置,更是为这种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能够直观地呈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茶器,从而更有利于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对茶道和陶瓷艺术都颇有研究的爱好者,这些年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中日茶器文化异同的著作,今天终于在您的这本书中找到了它。从目录和书名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和深度都让我感到惊喜。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器型演变”和“烧制工艺”的章节,因为我知道,这其中蕴含着两国历史、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深刻烙印。中国陶瓷史源远流长,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茶具的革新,而日本茶道在吸收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极具自身特色的美学体系。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条看似平行却又相互交织的线索梳理清晰的?又是如何通过对具体器物的分析,来揭示两国人民在对待“器”与“道”的关系上的细微差别?彩色插图版的定位更是让我安心,因为我深知,没有足够精美的图片,关于陶瓷的论述将显得苍白无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印在封面中央那精美的青花瓷纹样和日本备前烧粗犷的质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独特的视觉语言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这本书的外观,我就能预感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封面上那“彩色插图版”的字样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相信,对于陶瓷这样一门视觉艺术,精美的插图是无法替代的。想象一下,书页中呈现的那些高品质的摄影作品,将中国宋代汝窑的温润如玉、明清景德镇的繁复华丽,与日本乐烧的朴拙内敛、唐津烧的粗犷野趣,一一呈现在眼前,光是想想就觉得是一种视觉的盛宴。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带领读者近距离欣赏两国在茶器陶瓷领域所创造出的独特美学。

评分

我一直是个陶瓷的爱好者,尤其对那些带有历史和故事的器物情有独钟。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陶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书。我一直对中日两国在茶文化上的差异很感兴趣,虽然都饮茶,但背后承载的文化却截然不同。而茶器,作为茶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更是承载了这份文化差异的精华。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去描绘那些精美的陶瓷茶器,用怎样的语言去解读它们的形状、釉色、纹饰背后的故事。彩色插图版这个信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书页中会呈现出多么令人惊叹的图片,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中国的官窑,或是日本的茶室,亲手触摸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器物。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东方文化,特别是茶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也喜欢搜集一些有意思的书籍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本书的题目——《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承载茶的器具,更是承载了使用者的一份心境和品味。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地理位置相近却又文化独特的国家,在茶器文化上一定有着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这本书的“彩色插图版”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不用担心看不懂那些专业的陶瓷术语,精美的图片一定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陶瓷美感,也许还能让我从这些精美的器物中,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和独特的生活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