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天籁:庄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辑10)

哲学的天籁:庄子(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一辑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龙治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庄子
  • 道家
  • 中国哲学
  • 经典
  • 古代文献
  • 思想
  • 文化
  • 文学
  • 老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6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8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绝妙的文采,丰富的想象力

让人获得自由的哲学

人生至高的审美境界


内容简介

庄子风格狂傲、一半避人、一半避世。他认为身在乱世之战国,著书黄叶村而传薪火,比拔剑狂走有意思。他的狂傲有其文化上的厚度,他的思想证明人的“方寸之奥”不可劫夺。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本书是由《庄子》原典中具有故事性的部分采选出来改写而成,再现了庄子哲学的精华。

作者简介

罗龙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文学博士。曾任教台湾科技大学,现已退休。著有《进士科与唐代的文学社会》《唐代的后妃与外戚》《似水情怀》《狂飙英雄的悲剧》《露泣苍茫》《历史的药锄》《云水之缘》《紫色的梦》等。

精彩书评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高信疆


目录

【导读】庄子的“寸心之奥”

《庄子》序

逍遥游第一

巨大的怪鸟

小麻雀自鸣得意

寒蝉和灵龟

列子御风而行

许由不受天下

姑射山的神女

越人文身

惠施的大葫芦

宋人的秘方

无用的樗树

齐物论第二

大地的箫声

天的箫声

谁是主宰

西施是美女吗?

朝三暮四

昭文不再弹琴

惠施靠在梧桐上

庄子说话不说话?

王倪知道不知道?

丽姬的哭泣

长梧子的大梦

影子的对话

蝴蝶梦的大觉

养生主第三

庖丁解牛

一只脚的人

笼中的野鸡

自然的刑罚

薪尽火传

养生主

人间世第四

螳臂当车

养虎的人

爱马的人

土地神的树

河神的祭物

不可想象的怪人

楚狂人接舆

油把自己烧干了

颜回心斋

饮冰的人

德充符第五

跛脚驼背的怪人

人是无情的吗?

小猪不吃奶

没有脚趾头的废人

孔子的知名度

申徒嘉责子产

大宗师第六

相忘于江湖

自然是大力士

四个知己

方内和方外

人相忘于道术

君子和小人

孟孙才哭泣不动心

自然的生灭

颜回坐忘

子桑唱贫穷之歌

应帝王第七

没有累赘的帝王

海中凿河

什么叫作明王?

神巫不敢再相命

浑沌死了

骈拇第八

第六只手指

大道的歧路

鸭脚太短吗?

牧羊人走丢了羊

伯夷和盗跖

马蹄第九

伯乐的罪过

胠箧第十

防盗术

田成子盗齐国

盗亦有道

赵国的美酒

诸侯大盗

智慧的陷阱

在宥第十一

黄帝问道广成子

自然的友伴

天地第十二

黄帝遗失玄珠

灌园的老人

栅栏中的虎豹

天道第十三

击鼓追逃犯

把圣人当牛马

做车轮的老人

天运第十四

虎狼也有爱

东施效颦

海鸥和乌鸦

鸟虫的风化

孔子看到龙

天地日月

刻意第十五

无江海而闲

缮性第十六

颠倒的人

不住山林的隐士

秋水第十七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鸮鸟吃腐鼠

污泥中的龟

井底之蛙

邯郸学步

管锥测天地

圣人的勇气

风和蛇

河伯和海神的对话

至乐第十八

庄子鼓盆

柳生左肘

庄子梦见骷髅

海鸟不爱音乐

人不生不灭

达生第十九

黏蝉的老人

操舟如神

黄金做赌注

牧羊人

祭盘上的牺牲

桓公打猎遇鬼

纪渻子养斗鸡

瀑布下游泳的人

梓庆做钟架

东野稷盘马

工倕的手指

酒醉坠车的人

山木第二十

浮游于道德

北宫奢铸钟

甘井先竭

林回弃璧

庄子在荆棘中

燕子结巢梁上

螳螂捕蝉

美妾不可爱了

田子方第二十一

宽衣解带的画师

伯昏无人的箭术

百里奚养牛

舜修仓通井

臧丈人钓鱼

鲁国只有一个儒者

老子刚洗过头发

魏文侯不想做国王

凡国不存不亡

知北游第二十二

道在屎溺

大马捶钩者

光曜和无有

道可以拥有吗?

知识和大道

道超愈知

庚桑楚第二十三

后羿的技巧

用道术捉麻雀

庚桑楚逃名

徐无鬼第二十四

匠石和郢人

徐无鬼相狗相马

《诗》、《书》、《六弢》不如狗马经

黄帝问道于牧童

九方歅论相

吴王射巧猿

则阳第二十五

蜗牛角上的两国

谁是盗贼?

孔子质询太史

环中之道

外物第二十六

庄周贷粟

任公子钓大鱼

儒生盗墓

灵验的白龟

自然的用

得鱼忘筌

寓言第二十七

无牵无挂的人

得道的阶段

杨朱学道

孔子六十岁的变化

让王第二十八

颜阖搬家了

列子面有菜色

屠羊人不厌羊骚味

颜回不想做官

子贡衣服雪白

盗跖第二十九

孔子会见大盗

大盗的道理

说剑第三十

赵王爱剑客

大剑客庄子

庄子三剑

剑客死光了

渔父第三十一

孔子游黑森林

八病四患

讨厌影子的人

讨厌脚迹的人

列御寇第三十二

屠龙之技

打碎龙珠

不做牺牲

庄子快死了

知道不可说

泛若不系之舟

列子露了形迹

天下第三十三

方术和大道

关尹和老聃的道术

庄周的道术

惠施的方术有五车

和影子竞走的人

附录 原典精选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马蹄第九

胠箧第十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十一

知北游第二十二

徐无鬼第二十四

则阳第二十五

外物第二十六

盗跖第二十九

列御寇第三十二

天下第三十三


精彩书摘

无用的樗树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很大的树,树名叫作樗。这树的主干,木瘤盘结。它的小枝,也都凸凹扭曲,完全不合乎绳墨规矩。这树就长在路边,但从来就没有木匠去理会它。现在你所讲的话,依我看也就和这大树一样,大而不适用,有谁人会相信呢!”

庄子说:“你没有看见过狐狸和野猫吗?为了捕食,东窜西跳,不管高低,结果往往中了机关,死在陷阱里。至于犛牛身子虽大,像天空垂下来的一块云,但它却不能捉老鼠。现在你有一棵这样大的树而愁它无用,那何不把它种在广大空旷的地方,很舒适地在树下盘桓休息。这树既然没有其他的用处,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砍伐,而且它又不会妨害别人,自然你也不必操心了。”

【点评】

(一)樗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不会被砍伐。这对樗树来讲,“无用之用”正是它本身最大的用处。樗树的逍遥自在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许多人以为盘桓在树下休息的人,便是真正逍遥的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有心依靠樗树而得来的逍遥,仍然是“有待的逍遥”。所以,逍遥要看你的心境怎样。有依赖心就不自由了。

大地的箫声

南郭子綦有一天斜靠着矮桌,仰头向天慢慢地吐出了一口气,悠然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他的弟子颜成子游便问道:“怎么回事啊!你今天的样子和往日大不相同哩。难道说人的形体可以变成枯木,心灵也可以化做灭灰(死灰)吗?”

南郭子綦说:“子游,你问得好。刚才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你知道吗?你听过人的箫声,却没有听过大地的箫声;你就是听过大地的箫声,也还没有听过天的箫声啊!”子游说:“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南郭说:“人的箫声,就是排箫或云箫,是不必说了。大地的箫声就是风声。”子游说:“风声我也听过啊!”南郭说:“不要急,慢慢听我讲风声的道理。”南郭继续说:“大地吐发出来的气叫作风。风一发作,所有的孔穴便大叫起来。记得大风吗?大风一吹,山林巨木的孔穴,有的像鼻子,像嘴巴,像耳朵;有的像圈圈,像舂臼;有的像深池,像浅坑。这些孔穴一起发声,有的像急流,像羽箭;有的像叫骂,像呼吸。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深远,有的急切。所有的孔穴像在唱和一样。大风过去以后,所有孔穴都静了下来,只有树枝还在摇动而已。这就是大地的箫声。”

【点评】

(一)人吹出来的箫声,使你听来有喜怒哀乐。大地山林的箫声,你会认为它也有喜怒哀乐吗?

(二)声音的本身是没有所谓喜怒哀乐的。这点只要你换一个立场去听,就会明白了。用“人”的立场去听箫声,便有喜怒哀乐。用“自然”的立场去听箫声,便没有喜怒哀乐了。

(三)所以,喜怒哀乐是“人为的分别”,而不是自然。

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他的手脚肩膝的动作和刀子出入筋骨缝隙的声音,无不完美结合,像是古代桑林的妙舞。当庖丁解剖完了以后,牛不知道它已经死了。

文惠君看了,大为叹服,说道:“真想不到你的技术已到这样的化境。”

庖丁把刀子放下来以后,慢慢地说道:“我解剖牛所使用的不是技术而是道。”文惠君大为惊奇。

庖丁说:“我最初解剖牛的时候,眼中看见的就是一头牛。但三年之后,我解剖的牛多了,眼中看见的便不再是一头牛,而是牛身上的筋骨脉络的结构。从此之后,我解剖牛便用心神意会,而不用眼睛看了。”文惠君愈听愈入迷。庖丁又说道:“普通的厨子,一月要换一把刀,那是因为它又砍又割。好的厨子,一年才换一把刀,那是因为它只割而不砍。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那是因为我不割更不砍。我的刀锋只在牛身上的筋骨缝隙游来游去,任意活动,所以我解剖牛的时候,牛完全没有痛苦,它身上的骨肉掉下来,就好像泥土从它身上掉下来一样,最后牛便不知道它已死掉了。这时,我就把刀子拭干净,好好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极了!你的话提供了我最好的养生的道理。”

【点评】

(一)庄子用牛身子的结构,比喻人世的错综复杂。不会操刀的人杀牛,硬砍硬割,就好像不懂道理的人,在世上横冲直闯一样。徒然地损耗形神。

(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便提示养生的自然妙理,必至目无全牛,然后天地万物乃豁然开解,使你无入而不自得。

(三)“牛不知其死也”,是很精彩的一句话。但一般版本的《庄子》,都缺了这句话。本文是参考王叔岷的《庄子校释》补上去的。

相忘于江湖

江湖的泉源干枯了,鱼儿都困处在地面上,很亲切地用口沫互相滋润着。这倒不如江湖水满的时候,大家悠游自在,不相照顾的好。

【点评】

(一)人间世上的“仁爱”,就像鱼儿用口沫相滋润一样。所以退一步想,当人需要用“仁爱”来互相救助的时候,这世界便已不好了。

(二)大自然的爱,是无量的爱,就像江湖中的水一样。

(三)人如果要师法自然的话,就必须了解人为的“博爱”,毕竟是有限的。

(四)所以,人应该相忘于自然,如同鱼儿相忘于江湖。

(五)本篇寓言,文字精彩优美,录之如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前言/序言

庄子的“寸心之奥”

罗龙治

在浩如烟海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庄子》一书堪称是任何聪明人都不可错过的奇书。庄子,这位大人先生,居然就是吸风饮露造就的一副心窍。注定他要穷尽一生之力(未曾白费半滴心血),为我们寻到既神秘且真实的人生“方寸之奥”。就凭这点,我想,凡是具胆识作略之天才,都不妨把青天压在脊背上,来一次“人车一体”的飙速漫游,斯可谓之狂乐。

庄子,这个人中之大虫,其心眼极为另类。他的一部大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简直就是以直上直下的“心法”写出来的。这个心法,想来就是他一生思之又思之,鬼神来通之,然后称之曰“道”的东西。这个神力来自冥冥吧!有本事的就抓得到。为是之故,我敢宣称,庄子殁世后两千余年来,凡不晓其心法而读其书望文生义的人,必不能与作者交心,彼此注定无缘了。如是,庄子亦曾不惭其言地大声宣布:若有人善解我心,则亿万年之久犹似旦夕之相逢,可以和我把酒言欢矣(《齐物论》)。庄子说这话的口气,既期盼又萧瑟,他的调调又刁刁的余音,千年不散,便仿佛飘荡在南国西湖堤岸,袅袅在午后芦苇之秋风里。有味哉其人!

庄子其人其书,风格狂傲,一半避人,一半避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为生在乱世之战国,著书黄叶村而传我薪火,比拔剑狂走有意思。由于他的身上极可能留着殷商亡国贵族的神秘血液,他的心窍看得到现实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所以,他的狂傲有其文化上的厚度。即便狂死,他也值。他的书已证明那方寸之奥不可劫夺,未来的文学家、艺术家一定会来此“取经”。

狂傲成为《庄子》书的“精髓”,是我第一个指出的,庄子之意是:若你也看穿人世的一切伎俩,那么在你骨子里还不具有“那么点儿”不惜与天下为敌的味道,那你这人恐也不足观了。因为说得明白再明白,人生顶多不过是天命与英雄的对战吧!

庄子的心窍,可以使他感受到冥冥中有某种力道在施为,但那不是宿命(有主宰暗中操弄叫宿命),也不是迷信。那个力道可感受到的一刻,隐隐约约,像一只眼神在看吧,它会看见那个时代的人心与作为,必然会来到一个临界点,于是重新再来。

就这样,参了天意,也指点了人心,我现在就从历史“斜角”(不取正统谓之斜角)来观察。我认为历史上有三个人,不但通晓庄子,也窥见时运的推磨。他们生在不同时代的作略,一旦出手或交手,都隐藏了庄子的法度:“江湖不可失,那是我方寸笑傲之地”。

这里第一先出场的是晋代之陶潜。他半途辞官,在农村的蓬门斗室里玩味《庄子》,他的名言是只要为人就必须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的代价是保住方寸笑傲之地。所以他的人生以酒为知己,以诗文传之后世之其人。《述酒》一诗道尽他的心事,狂傲到只有西王母才配请他饮酒。

苏东坡在宋代便独独和陶潜灵犀一点通。他不断唱和陶的诗文,生怕自己被闷死。他们的傲骨是相撞有声的。苏轼东坡先生在朝廷力战奸邪,似有天命在身而不怕,他力战的结局总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岛,再贬就要到大海了。他在那里看见野人吃的某种肉(我不忍写出,但必须指出那是点睛之笔),知道现实之战已到他心知肚明的那一站。果然,皇帝赦了他。他也在北归途中死在常州,算是埋了初衷。他以书法、诗、文传了庄子的方寸之奥,而在现实面,他也充分表现出英雄与天命之战,实在很“痛”。痛到像庄子讲的:我的妻死,岂能不痛!

从陶潜到苏轼的人生作略,我是别无选择的必要指出他们人生之“痛点”。所以,简单地讲,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的一段凄楚,其实是人生之全貌。现实上,庄子说:她养我,给我生子,她之死,我怎能不痛?然而,想通了天命,气变成形,形又变成生命,生命又变成死亡,这直上直下的一以贯之,虚实相化,我还有什么话讲呢?

东坡力战群邪,也算辛苦之至。但是,下至清代前期,另有一位通晓庄子(兼禅法)的曹雪芹先生,他的处境就更陡峭。他的命运是直接与皇帝周旋了。雪芹先世是汉人,满人入关,他的祖上成为皇帝奴仆(包衣)。他是亲眼目睹科举制度之撒下天罗地网,把读书人引到官场,一起贪赃枉法的光怪陆离,遂不惜和家人翻了脸——绝意仕途经济——绝不搞科举。最后,他以字字是血的一部小说,杜撰贾宝玉这个“腹内草莽”,被父亲痛打得半死。最终,他却有“力扛大观园”不为浊世所污染的一股狂傲“呆气”。那股狂傲呆气,说穿了是直接和雍正、乾隆杠上了的庄子风骨。大观园内的神秘角色妙玉,是侯门公府也讨不到她的。而曹雪芹不走科举之路,不正也就是太史公评庄子“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暗示吗?大观园日后注定要被皇帝抄检。宝玉竟至沦为打更的更夫,甚至乞讨为生。妙玉也据说在返回苏州途中,在瓜州渡口被强人所劫。雪芹在现实面的遭遇,他是早知天命的。他无奈又不得不为,遂以《红楼梦》现身说法,认为艺术成就的大观园虽可寄托,而人生至痛,那是“更有情痴抱恨长”的啊!

写到这里,我是摆脱正统叙述法,把庄子和陶潜、苏东坡、曹雪芹连接而一以贯之,说明庄子的“寸心之奥”是知识分子为他保持清醒的一块干净土。这一代好学深思的年轻人,千万不要误读历史,以为庄子是消极无用的东西。像竹林七贤虽也摆脱正统,极力仿真庄子,但是陶潜却给予正面的棒打,说七贤“成名犹不勤”(想成名只怕还不够努力!),他们根本算不得上修庄子的典范人物,妖魔小丑罢了。(《述酒》诗)

如是,一笔带过,一跳而来到二〇一二年的台北街景了。历史的河床,总少不了祖先的血液流动着。淡水老街依旧,观音山也凝视不动,然而这里似乎就是少了什么东西。试读一读这一代都市人的脸色,那种既疲倦又反复无聊,最终是不得不消费掉自己的心情,全都写在“相似度极高”的一张张面孔上。这不就是庄子在《齐物论》提出的“人心茫昧”的再一次翻版吗?人生在世,像轮胎一样,开车的不是你,所以停不下来地磨耗自己,直到爆胎为止。庄子对此,也曾双手一摊,自问自答地说:“其我独茫,而人亦有不茫者乎?”《齐物论》是大家都昏了头,还是也有不昏头的人呢?

二千年的岁月过去,今日是努力再努力而修来的今日,人世依旧不变的是天命与英雄的战场。这个时代,钱神已经当家,四周都有“鬼推磨”的磁力在转。这个时机也正是时代的临界点。我不愿说这时局不好,而宁说我们应向大自然感激,引出一位菩萨。此时此刻,我只能起码提示:读《庄子》是读自己的心。请力持清醒,那是做知识人的最低尊严。

下文我就用半散文方式的描述笔法,带动庄子的思路,把读《庄子》书的人引到庄子内心的“寸心之奥”。这一段路是:攻顶。

庄子说:圣人的大智慧从哪里来?像神明般的大人物,他的神、他的明又从哪里来呢?庄子自答:“从一而来的”。(《天下》)

这个“一”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

你们且莫烦恼,以为我要带你入“玄”了。不是的,庄子是以独特的直上直下的方式提醒:想领人生的大智大慧,请以全体本身作为立场,切入。

打个简单直接的比喻:道即是路。

请在纸上画出一条路。这条路不要画横的,要直上直下地对着自己。于是路的一端接近你,“你”的立场出现了。接近你的一端是头,另一端是尾。庄子说请放下这立场。请回到直线本身的立场。这样你会发现路没有头尾,头即是尾。头尾几乎要重迭了。

你一定要想通这点,路的奥秘才会显示给你。

一条尺,首尾三十公分,不可增减。它就是三十公分。然而它本身的奥秘是:它可以量尽天下的尺寸。

道理是相通的。一条直上直下的路,两端接连着台北和花莲,不可增减。就是接连台北和花莲。然而它的奥秘是:它可以通天下为一体,无远弗届。

这里,庄子发现的是:全体本身似可伸缩、隐形。在《逍遥游》篇,庄子直接揭秘。他说有一只风鸟(鹏),飞到九万里高空,它的眼神往上一看:“万里一青”,向下一看:“尘埃往来”。然后庄子再进一步,发一怪论说:假设这只风鸟飞到万里一青之上空,向下俯瞰的话,“万里一青”也即是“尘埃往来”。

如是,庄子说世人都以走路的方式来看一条路。而这就像长程、短程之旅行。这也即是小麻雀从草地飞到树枝上的短程之旅。同时也即是它看到风鸟的长程之旅。可是,风鸟看自己的旅程就不是这样。怎么说呢?宋荣子是一位智者,他已知晓人世有内(虚)外(实)之分。他的心定于内,所以外在的毁誉都虚化了。另一位列御寇也是智者,可以御风而行,不必走路。风就是路。风带他到无远弗届的地方。可惜他回家之后,却不知他去了哪里?另一位高人(暗示庄子自身,注意这里已是自身在说法),他的心乘坐在天(虚)地(实)的正位,不偏不倚而可以御“六气之变”。庄子之意是:心在正位与天地同出同入,永不可分离,这就是“寸心之奥”。进可守住一块清净地,退也可应变。

这个心法就是庄子的道。凡不曾领悟这个心法的人,看来皆是心智聋盲之辈,可叹。而姑射山人领悟此新法,遂返回生命初始的气之顶峰漫游,似乘龙御云之莫测。此处即是盘桓于“无用之用”的大树下之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请读者留意,这些文字都对应庄子的“心法”,即心灵结构而书写出来。若对之望文生义,皆非解人。因此,庄子说要善自挪一挪你的心,来和我对应。比如说,尧像一个太阳放光照全世界,但他未坐到天地之正位,所以他照的天下有三块阴影。这使他老人家心情不爽。舜便提醒他说,从前十日并出,没有照不到的死角,也就不会有阴影。你应超越他们才对。因为你须挪动一下,坐得天地之正位,那么只需要一个太阳照天下,也不会有阴影。(《齐物论》)

庄子的道,以心应物,别无他法。全书行文似鬼魅附身,刁钻古怪,但也只有这个伎俩。凭这伎俩,他知天命,示汝智慧。他也告知你人生无实无虚,勿做虚工。他也想带汝漫游,身体像失重一般,不耗力量,只凭“气量”。人生深奥可游,彼对汝神秘一笑。这些都请凝神和庄子对看,勿看他的肚脐眼。


《庄子:大道之歌》 引言: 在浩瀚的中国经典长河中,《庄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超凡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和汪洋恣肆的文笔,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精神世界。本书《庄子:大道之歌》并非对《庄子》原文的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一次深入的、富有启发性的精神漫游。它旨在揭示《庄子》思想的精髓,展现其在塑造中国文化精神、影响历代文人雅士思维方式方面的深远影响,并尝试将其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困惑进行对话,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寻求内心安宁与人生真谛的人们,提供一面镜子,一把钥匙,一盏明灯。 一、 逍遥游:超越尘俗的自由境界 《庄子》开篇的《逍遥游》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哲学图景。庄子笔下的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不仅仅是对宏大宇宙的描绘,更是对挣脱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极致写照。本书将深入探讨“逍遥”的内涵,它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超越了功利主义的羁绊,摆脱了名利的纠缠,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契合。我们将分析庄子如何通过“朝三暮四”、“螳臂当车”等寓言故事,解构人们固有的认知模式和价值判断,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二、 齐物论:打破二元对立的智慧 “夫大块窃负而四时行,寿夭相永,何时乎?死即生之始,生即死之归。…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是《庄子》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启发性的篇章之一。庄子在此篇中,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了语言、概念、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他通过“庄周梦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等经典的譬喻,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更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衡量一切。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体悟“齐物”的深层含义,理解如何超越“是非”、“有无”、“美丑”等二元对立的藩篱,学会以一种更为宽广、包容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从而减少内心的冲突与焦虑,达到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三、 养生主: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篇中,庄子提出的“缘督以为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揭示了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安宁。本书将着重解析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实践意义。我们并非提倡消极避世,而是要理解“无为”的核心在于“不妄为”,即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强求,不妄动。通过对“庖丁解牛”等故事的解读,我们将学习如何在人生的“牛身上”找到“牛之肌理”,顺应时势,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养生”——不仅是生理的健康,更是精神的愉悦与充盈。 四、 德充符:超越外在的内在德行 “众人役于物,而我则舞于物。”《德充符》篇所倡导的“德”并非外在的道德规范或功名成就,而是指内在的精神充实与德性圆满。庄子强调“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正是为了达到一种“无所依倚”的自由状态。本书将深入探讨庄子对“德”的独特理解,揭示其如何引导人们摆脱对外在评价的依赖,回归内心的安宁与自足。我们将分析庄子如何通过“无貌之神人”、“倚门而望”等形象,阐释真正的“德”是一种超越外在形体、世俗标准,直达心灵深处的生命力量。 五、 小知闲言:智慧的光芒与现实的映照 “是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小知闲言》以及后续的《秋水》、《至乐》、《达生》等篇章,虽然篇幅不一,但都闪耀着庄子独特的智慧光芒。这些篇章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或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或以讽刺辛辣的笔触,展现了庄子对宇宙万物、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本书将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精髓,如《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自大与虚渺,揭示了“坐井观天”的局限性;《至乐》中庄子与惠施关于鱼的辩论,展现了不同立场下的认知差异;《达生》中对“无用之材”的赞美,再次强调了“无用之用”的哲学。这些篇章如同散落在荒野中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其闪耀的光芒,并将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困惑进行对照,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六、 结语:庄子智慧的当代回响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精神的焦虑、物质的迷失、人际的疏离。庄子古老的智慧,恰恰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解脱之道。他的“逍遥”提醒我们停下追逐的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他的“齐物”教导我们放下执念,拥抱多元;他的“养生”引导我们顺应自然,和谐共处;他的“德充符”激励我们回归真实,建立内在的丰盈。 《庄子:大道之歌》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与庄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考证,而应敞开心扉,去感受他文字中流淌的生命力和智慧的光芒。希望通过本书的引导,读者能够: 提升精神的自由度: 学会超越功利,摆脱束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广阔。 培养辩证的思维: 洞察事物的两面性,理解相对性,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烦恼。 掌握顺应的智慧: 认识到生命的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更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 重塑内在的价值: 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充实与德行的圆满,而非外在的功名与认同。 汲取生活的灵感: 从庄子的人生哲学中获得启示,以更积极、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去生活,去爱,去感受。 《庄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它以其独特而深邃的魅力,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本书《庄子:如果我是一只鸟》希望能够成为您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帮助您在阅读庄子时,不仅看到他笔下的奇禽异兽、天地万物,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关于生命、关于自由、关于真理的“大道之歌”。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心灵的旅程,感受中国古典哲学的独特韵味,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命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关于庄子的书,我首先被它那种浑然天成的文笔所吸引。它不像那种刻板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灵动与诗意。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庄子似乎能与万物平等对话,他笔下的世界是充满生机和趣味的。比如他对水、风的描写,那种将生命力和哲学思辨融为一体的手法,真是绝妙。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在庄子的视角下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我开始学着慢下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周遭环境的变化。书中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它鼓励我们回归本真,去发现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那些看似怪诞的寓言,实则是对僵化思维的有力冲击,迫使我们跳出既有的框架去思考问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感悟。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我只想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我的阅读过程。它将庄子深奥的哲学思想,用一种极其生活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个人精神自由的极力推崇,深深打动了我。我特别欣赏它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性挑战,它让我们敢于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准则。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庄子一起游历四方,体会那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那些关于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论述,在当下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更显其前瞻性。这本书的编排和讲解,很能抓住庄子哲学的精髓,让一个初涉此道的读者也能有所领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常拿出来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内心的方向。

评分

《哲学的天籁:庄子》这本书,读完后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涤。书中对“逍遥游”的阐述,那种超越世俗藩篱的自由精神,真的让人心驰神往。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字风格,仿佛信手拈来,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每一次重读,都能从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寓言故事中,咂摸出新的味道。比如那个关于“蝴蝶梦”的故事,初读时只觉得有趣,再读时才领悟到其中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本书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高深莫测,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轻语,娓娓道来,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它教会我如何看待得失荣辱,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那些关于“齐物论”的探讨,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许多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庄子思想那穿越时空的魅力,它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指引。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庄子思想中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接纳,对万物变化的顺应,极大地缓解了我内心的焦虑。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最微小的细节中展现出宇宙的宏大。书中对语言局限性的探讨,也让我对日常的交流和表达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深刻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需要用心去体会。这本读物的文字处理非常精妙,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之美,又通过现代的解读,让其更贴近当代读者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这本书就像是心灵的按摩师,轻轻拂去尘世的喧嚣,让人重拾对生活本真的热爱和敬畏。

评分

读完《哲学的天籁:庄子》,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对“道”的阐释,不是那种抽象的教条,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比喻,让我们体悟到一种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们执着不放的东西,其实都是外在的束缚。书中关于“无用之用”的观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实用性的社会里,庄子的提醒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有些东西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无用”,在于它能够滋养我们的精神。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感极强,时而激昂,时而舒缓,仿佛真的听到了天籁之音。它引导我去思考生命的有限与无限,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活出无限的可能。对于那些感到迷茫和困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自己去找到出路。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希望开卷有益,能有所收获。

评分

封面: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弟子们的不同的神态有意思。

评分

这本《大学.中庸》是前几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初版的同名丛书《中国历代经典宝库》58本中没有的品种,九州出版社2017年11月一版一印【第1次印刷】,每篇文章由原文、语译、详注、精解、修辞、会通组成。极具阅藏价值,不亚于中华书局版《中华历代经典藏书》中同类书的质量。

评分

?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继中国友谊出版公司58册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之后,九州出版社引进台湾最新的即204年版,增加了2册后为60册。这本论语是第1本,体例好,印制精良,2017年11月一版一印【第1次印刷】,极具阅藏价值,与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60册媲美。

评分

京东自营的活动力度大,便宜是硬道理。

评分

好的商品好的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