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盆景艺术

扬州盆景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金笙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
  • 扬州
  • 艺术
  • 园艺
  • 植物
  • 中国传统艺术
  • 园林
  • 造景
  • 手工艺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763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9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总结、解析、实录了扬派盆景的的艺术技法、发展过程。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视觉,论述了传统的扬派盆景、创新的水旱盆景、发展的写意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艺术特色、创作技艺要领以及佳作赏析,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目录

一、概述

二、传统的扬派盆景
(一)艺术特色
(二)创作技艺要领

三、创新的水旱盆景
(一)艺术特色
(二)创作技艺要领

四、写意树木盆景的发展
(一)艺术特色
(二)创作技艺要领

五、山水盆景的发展
(一)艺术特色
(二)创作技艺要领

六、佳作赏析
(一)传统的扬派盆景
1.《明末古柏》
2.《明末遗风》
3.《明末遗韵》
4.《龙腾》
5.《虎跃》
6.《横空出世》
7.《巧云》
8.《腾云》
9.《岫云》
10.《行云》
11.《凌云》
12.《碧云》
13.《绿云》
14.《铁骨峥嵘》
15.《青云》
16.《彩云》
17.《苍龙出谷》
18.《祥云》
19.《飘云》
20.《飞天伎乐》
21.《追云硅影》
22.《翠羽》
23.《流云》
24.《瑞云》
25.《飘云》
26.《端云》
27.《陵云》
28.《龙云》
29.《峰云》
30.《峭云》
31.《莫云》
32.《舞云》
33.《珠围翠绕》
(二)创新的水旱盆景
34.《古木清池》
35.《秀色可餐》
36.《柳村诗话》
37.《游龙戏水》
38.《清泉石上流》
39.《小桥流水人家》
40.《垂钓图》
41.《春水泛舟》
42.《山村风情》
43.《烟波图》
44.《饮马图》
45.《幽林曲》
46.《听涛》
47.《枫林秀色》
48.《疏林秀水》
49.《夏日清趣》
50.《悬崖雨霁》
51.《鹅池留踪》
52.《疏林早春》
53.《浓阴深处》
(三)发展的写意树木盆景
54.《古木情深》
55.《峰峦叠翠》
56.《曲折生枝》
57.《飞天》
58.《饱阅人间晨露》
59.《气蕴风雷》
60.《叠翠》
61.《泼墨》
62.《青龙》
63.《碧云竞秀》
64.《风华正茂》
65.《峥嵘岁月》
66.《巍然屹立》
67.《闲云出岫》
68.《寿》
69.《苍翠》
70.《汉柏凌云》
71.《翠盖凌风》
72.《卓然寻》
73.《凝望》
74.《一枝独秀》
75.《蓬莱松烟》
76.《蛟龙奇碧》
77.《叠翠云漫》
78.《青松戏水》
79.《涛声依旧》
80.《独立峰巅》
81.《揽月》
82.《叠云飞渡》
83.《凌空风云》
84.《蜀冈松涛》
85.《揽云飞渡》
86.《探海》
87.《志在千秋》
88.《隽逸》
89.《迎宾》
90.《松风溢翠》
91.《断崖惊涛》
92.《醒狮翩舞》
93.《劲松迎宾》
94.《雄健》
95.《龙飞凤舞》
96.《蛟龙探海》
97.《霞蔚叠翠》
98.《展翅飞云》
99.《高风亮节》
100.《浩然神韵》
101.《笑傲岁月》
102.《相依》
103.《我自巍然》
104.《神龙飞越》
105.《松壑柏韵》
106.《刺破青天》
107.《父子情深》
108.《峥嵘岁月》
109.《迎春曲》
110.《飘》
111.《双龙嬉剑》
112.《翩翩飞舞》
113.《春光独秀》
114.《青云天梯》
115.《云燕归巢》
116.《枯木龙吟》
117.《探求》
118.《出岫》
119.《寻幽》
120.《长揖》
121.《一炉心香》
122.《子昂双娇》
123.《彩云追月》
124.《翠云腾龙》
125.《云绕靓妆》
126.《蜀冈碧云》
127.《春风得意》
128.《争艳》
129.《文人》
130.《傲骨》
131.《连理情深》
132.《游龙遗韵》
133.《追影》
134.《生死相依》
135.《高山流水》
136.《本固枝荣》
137.《本是同根生》
138.《翠盖群峰》
139.《活峰破云》
140.《绮霞》
141.《春》
142.《冰心》
143.《各领风骚》
(四)发展的山水盆景
144.《春风又绿江南岸》
145.《风雪夜归人》
146.《雨沐春山》
147.《巴山夜雨》
148.《玉璧竞辉》
后记
《古风新韵:园林意匠的东方哲学》 在浩瀚的中国园林艺术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独特的枝脉,以其精巧的造型、深邃的意境,诉说着东方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哲学思想在物质形态上的凝练。本书并非仅是对某一地域性园林技艺的详尽收录,而是试图探寻一种更具普适性的园林艺术精神——一种将自然景致微缩、提炼,并赋予生命与哲思的东方意匠之道。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世代匠人精心雕琢的盆景,但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法罗列。我们关注的,是隐藏在每一株松柏、每一块山石背后的,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对生命周期的敬畏,以及对天人合一理想的孜孜追求。盆景,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它浓缩了山川之壮丽,也承载了文人雅士的情怀。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是独立而完整的世界,蕴含着生长、枯荣、静止与变化的辩证逻辑。 本书将从“意”出发,解读盆景艺术的哲学内涵。“意”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注入的情感、思想与精神。在盆景艺术中,“意”的表达尤为直接且深刻。它体现在对树木形态的选择与塑造上,如何通过蟠扎、修剪等技法,使其呈现出苍劲古朴、生机盎然抑或灵动飘逸的姿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时间沉淀的描摹。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山石,在盆景师的眼中,可以是巍峨的高山,可以是嶙峋的怪石,它可以是风雨侵蚀的痕迹,也可以是岁月留痕的象征。这种“化境”的能力,正是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意”如何与“形”相结合。盆景的“形”,不仅指树木的造型和山石的布置,更包含了盆器、苔藓、乃至整体的构图。这些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微缩景观。盆器的选择,承载着素雅与厚重,与植物的形态和山石的质感形成对比或映衬。苔藓的运用,则为画面增添了湿润的生机与岁月的痕迹,使整个场景更加真实可感。而整体的构图,则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章法,讲究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意境。 书中,我们将追溯这种意匠精神的起源,从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到他们将这份情怀融入书斋中的盆盎,再到历代工匠对技艺的不断打磨与升华。我们并非要纠结于某一具体的地域风格,而是要揭示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理念: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模拟与再创造,来表达对生命、对宇宙、对人生哲理的理解。盆景,作为一种“活的雕塑”,它的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它告诉我们,即使在静止的形态中,也蕴含着无限的动态与变化。 我们也将触及盆景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影响。从唐宋时期文人园林的雅致,到明清时期盆景技艺的成熟,再到近现代盆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核心的哲学思考——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和谐之美的追求——始终未曾改变。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盆景的表层认知,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它是一次关于“观物取象”的艺术实践,一次关于“以小见大”的哲学探索。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领略那份在方寸之间,却又包罗万象的东方意匠之美。这不仅是对一种技艺的介绍,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一次精神的沉淀与升华的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扬州盆景艺术》这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盆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美”的书,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书中对扬州盆景“刚柔并济,意境悠远”风格的描绘,让我对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悬崖式盆景”的构图原理,它让我看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与坚韧。那些作品,仿佛是从高耸的山崖上垂挂而下,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书中对“枯木逢春”的意境表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即使是枯萎的枝干,也能在新的生命萌发时,展现出别样的美丽。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美不仅仅是光鲜亮丽,更可以是沧桑与坚韧。它让我明白,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盆景,则是这种艺术的极致展现。

评分

捧读《扬州盆景艺术》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制作盆景,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扬州这座城市背后那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人文精神。我一直对“扬州”这个名字情有独钟,总觉得它带着一种温婉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特质,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盆景艺术之中。书中对扬州盆景“扬派”风格的独到剖析,让我大开眼界。那种强调写意、追求自然神韵的特点,与扬州园林的婉约灵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喜欢书中对不同造型风格的详细介绍,比如“悬崖式”的苍劲,“临水式”的柔美,以及“枯木逢春”的生命力展现。每一个造型,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充满了艺术家的情感投入和对自然的敬畏。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盆景“五功”的讲解,即“剪、扎、蟠、削、留”,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法,在大师的手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赋予生命以新的形态。读到关于如何“留白”的部分,我更是深有体会,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哲学。懂得留白,才能让作品呼吸,让观者有想象的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还点燃了我对这项古老技艺的热情。我开始对身边的植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会不自觉地去构思它们的潜在造型,虽然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内心的那份对美的追求,已经悄然萌发。

评分

老实说,《扬州盆景艺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我一直觉得,盆景艺术离我们很遥远,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将盆景艺术的魅力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扬州盆景“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创作理念的阐述,让我觉得,盆景艺术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季节的盆景养护”的章节,它让我了解到,盆景不仅仅是静态的艺术品,更是一种需要精心呵护的生命体。那些关于“施肥、浇水、修剪”的实用技巧,让我觉得,我也能够尝试去亲手制作一盆属于自己的盆景。书中对“病虫害防治”的讲解,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细致与用心。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制作,更是在告诉你如何让作品生命延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明白,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生活处处皆是艺术。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园林艺术知之甚少的人,抱着一种姑且了解的心态,拿起了《扬州盆景艺术》。然而,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充满诗意与生命力的艺术品。书中的内容,从扬州盆景的起源、发展,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到具体的技艺讲解,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描绘,它将抽象的艺术理念,通过具象的盆景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以少胜多”的构图原则时,我豁然开朗,原来,有时候“减法”更能体现艺术的精妙。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扬州盆景作品的展示,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盆景鉴赏会,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松柏类盆景的造型”章节,被那些古朴苍劲的松树盆景深深吸引,它们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又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盆景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栽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那些隐藏的美好。

评分

捧读《扬州盆景艺术》,我仿佛置身于扬州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盆景技艺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扬州地域文化与自然美学的深度融合。书中对扬州盆景“写意传神,追求神韵”的风格解析,让我看到了东方传统美学在盆景艺术中的独特体现。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临水式盆景”的构图设计,那些如同少女依偎在水边的柔美姿态,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结合。文字的描述,配合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将盆景的生命力、姿态美和意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蟠扎”技法的细致讲解,让我惊叹于艺术家们如何运用巧手,将植物的自然生长与艺术家的审美追求融为一体,赋予植物以独特的生命形态。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技艺,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热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

《扬州盆景艺术》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艺术怀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盆景技法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扬州这座文化名城的艺术史诗。书中对于扬州盆景“刚柔并济,古朴典雅”风格的阐述,让我对扬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水石盆景”的章节,那些栩栩如生的山水景象,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那些精美的图片,配合着作者深邃的文字,让我得以窥见扬州盆景艺术的灵魂所在。书中对“蟠扎技法”的详细介绍,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那些巧妙地利用枝条的柔韧性,将植物塑造成各种形态的手法,简直是鬼斧神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摩书中关于“树石结合”的构图原则,它让我明白,好的盆景作品,是将树木的生命力与山石的形态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盆景知识的渴求,更点燃了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它让我明白,传承与创新,是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关键。

评分

《扬州盆景艺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与启迪。它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导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盆景艺术的殿堂,让我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我一直以为盆景只是简单的修剪枝叶,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盆景的魅力在于“形神兼备”,在于将自然的山水情趣,通过精巧的构思与高超的技艺,浓缩于一方寸之中,赋予盆景以生命与灵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扬州盆景“师法自然,追求意境”的理念的阐述。那些精美的图片,配合详实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扬州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着微风拂过枝叶的轻柔,聆听着流水潺潺的低语。书中关于不同树种的选择与搭配,以及根据树种特性进行造型的讲解,都非常专业且易于理解。我对于“提根”、“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巧的介绍,更是爱不释手,它为我这个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坚守。每一株盆景,都凝聚着作者和无数扬州盆景艺人的心血与智慧。阅读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学习了一门技艺,更像是与一位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它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扬州盆景艺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而自然是天然存在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盆景艺术,恰恰是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传授,更是一种哲学理念的渗透。书中对扬州盆景“意境深远,情景交融”风格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山水盆景”的构图原理,它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对山石、水流、植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逼真的山水画卷。那些作品,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微缩的山水世界,让我得以在方寸之间,领略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书中对“剪、扎、蟠、削”等技法的详细讲解,也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他们是如何通过对手中工具的熟练运用,将一株株普通的植物,塑造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匠心”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对这项古老技艺充满了敬意。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传统手工艺都怀有深深的敬意,而盆景,更像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一方天地,是一种充满哲思与美学的艺术。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扬州盆景艺术》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悸动。封面上的那株姿态虬劲、绿意盎然的古树,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带回了家,开始了一场与扬州盆景的深度对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艺的讲解手册,更是一部承载着文化底蕴与地域风情的画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扬州盆景历史渊源的梳理,从古至今,它如何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又如何与扬州这座城市的韵味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书中对于不同树种的特性、造型手法、养护技巧的讲解,细致入微,图文并茂。我常常会对着图片,想象着盆景大师们如何用灵巧的双手,将平凡的枝条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山峦、峻岭,或是婀娜多姿的仙境。那些关于“意境”的阐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盆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神。如何通过构图、比例、留白,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重要启示。它让我明白,赏盆景,就是在读一首无声的诗,品一幅立体的画。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在自家阳台上,用一些简单的素材,去模仿书中所描绘的技法,虽然稚嫩,但乐趣无穷。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盆景,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扬州盆景艺术》时,就被书中的图片深深吸引。那些造型奇特、姿态各异的盆景,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奥秘,又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盆景的制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意境”的探索,一本关于“生命”的赞歌。书中对扬州盆景“师法自然,精益求精”的理念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明白,好的盆景,不仅仅是人工的雕琢,更是对自然神韵的捕捉与升华。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宿干”的处理技法的讲解,它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对老枝的处理,赋予盆景以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沧桑感。那些作品,仿佛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却依然挺拔向上,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书中关于“枯枝枯干”的运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生命并不只存在于翠绿的枝叶之中,即使是枯萎的部分,也能展现出另一种独特的美。这本书,让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它让我明白,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用一颗发现美的心去感受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