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唐诗三百首 (全彩印刷 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蘅塘退士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古典诗词
  • 唐诗三百首
  • 全彩
  • 图解
  • 文化
  • 文学
  • 经典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3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37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64
字数:8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它产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唐诗的成就和影响是无可比拟的。唐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今天的儿童也能背诵“春眠不觉晓”,或“床前明月光”。唐诗之所以如此深入民心,归根结底在于它永恒的艺术力。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目录


精彩书摘

垂饮清露a,流响出疏桐b。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a:古人结在颔下帽带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故云。b流响:蝉连绵不断的鸣叫声。

【译文】

垂着触须饮着清清的露水,长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树中传出来。栖居高处声音自然远扬,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传送。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颇为后世所称道。诗人以蝉喻君子,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栖高饮露的特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流响”写蝉声的清越,隐示君子的高标逸韵;末二句暗示君子品格高洁,无须凭借外力的帮助,自然能够美名远播,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遇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境界和风格,塑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中评价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并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诗的品赏知识

咏物诗概述

咏物诗为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它是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兴感、咏叹,以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其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其生活情趣。如虞世南这首咏蝉诗就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君子高洁的品格。

古人很喜欢咏物,咏物诗在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到了唐代更是蔚为大观。据统计,仅《全唐诗》即存咏物诗就达6021首。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世称“虞秘监”。唐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为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诗擅五言,典雅雍容,有齐梁余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述怀

中原初逐鹿a,投笔事戎轩b。

纵横计不就c,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d。

请缨系南越e,凭轼下东藩f。

郁纡陟高岫g,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h,侯嬴重一言i。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释】

a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b投笔:即投笔从戎。戎轩:兵车。c纵横:战国时,苏秦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史称“合纵”。张仪则主张诸国听命于秦,史称“连横”。魏徵早年曾向李密献策,未被采纳。d关:指潼关。e请缨:西汉终军出使南越,临行作豪语道:“愿受长缨(绳子),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f凭轼:汉初郦食其请命赴齐说服齐王归汉,说:“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g郁纡:山道崎岖难行。h季布:楚汉时人,为人守信义,当时有谚语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i侯嬴:战国时魏人,为守门小吏,信陵君尊为上客。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因年老不能跟随,许以死送行,后来果然自杀。

【译文】

中原群雄纷起争夺天下,大丈夫应该投笔从戎。满腹韬略不被人采纳,慷慨的报国志向却依旧坚定。快马加鞭谒见了当今皇帝,便驱马出潼关远征。要像汉代终军请缨说服南越王归顺朝廷,要像汉初郦食其劝降东方属国成为大唐屏藩。道路崎岖难行,奋力攀登高山;触目所及,(辽阔的)平原时隐时现。古树上的鸟儿发出凄寒的叫声,夜里猿猴的啼叫声在空旷的深山中回荡。既为远望千里路漫漫而伤悲,还因不尽的艰难险阻而多次心惊魄动。怎么会不畏惧艰难险阻呢,是因为内心深深怀着国士报恩的赤诚。要像季布一样信守诺言,要像侯嬴一样重守信义。人生贵在知恩必报,谁还会再计较功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当时魏徵投唐没多久,希望能有所贡献,便主动请命赴中原说服招纳李密旧部。在赴命的途中,写下这首抒发胸襟抱负以及表达重义气、报国恩之情怀的诗。诗从当时社会现实起笔,述写自己壮志未伸的感叹。接着写前去拜谒当今天子、主动请缨的激昂壮怀。进而以沉郁的笔调描绘旅途的艰险,后却以一“岂”字作提顿,表明自己不畏艰险以报国士之恩。最后四句直接坦陈自己重信义、不图功名的磊落胸怀。全诗二十句,慷慨陈词,英风豪气回荡其间,一扫六朝以来诗歌纤弱柔靡的颓风。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河北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隋末入李密军。入唐,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石竹咏

萋萋结绿枝a,晔晔垂朱英b。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c。

【注释】

a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b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朱英:红花。c委化:随任自然的变化。

【译文】

绿色的枝条生长得多么茂盛,垂挂着美丽繁盛的红色花朵。常常担心寒冷的露水会降临,无法保全它那美好的生命。我在叹息石竹的同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真是我所钟情的那样吗?在我尚未降生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令我萌生的呢?抛开这件事不再说它了,委顺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赏析】

石竹,又名洛阳花,是一种夏季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诗歌的前四句正面描写石竹,赞其正当全盛,丰姿优美,但又想到霜露降临,石竹便不免凋零。在一实一虚的对照中,寄寓了深深的忧患感。“叹息”四句由石竹的遭遇联想到人生,对生命、自我、人生进行追索思考,流露出彷徨和苦闷的情绪,不难看出诗人对隋末纷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诗意又逼进一层。结句却又一转,以委顺自然变化作收束,足见诗人的旷怀高致。

全诗托兴石竹而咏怀,语言质朴却有味,格调清雅而深沉,善于起承转合,非但理至,风味亦是深得陶诗的朴素自然特点,是初唐诗坛中的老到浑成之作。


诗的品赏知识

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诗,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做到咏物栩栩如生,又要在其中有所寄寓。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文中子”王通之弟。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以疾辞,复授扬州六合丞。值天下大乱,遂弃官还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称病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其诗多以田园山水和酒为题材。诗风质朴自然,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在初唐诗坛别树一帜。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五卷。





野望

东皋薄暮望a,徙倚欲何依b。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c。

牧人驱犊返d,猎马带禽归e。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f。

【注释】

a东皋(ɡāo):王绩的隐居之地,在今山西者河津市。皋,水边高地。薄暮:傍晚。b徙(xǐ)倚(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c落晖:落日的光辉。d犊 (dú):小牛,这里指牛群。e禽:鸟兽。这里指猎获的飞禽。f采薇:用《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意,表达未遇知音的怅惘之情。一说为伯夷、叔齐在商亡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作《采薇操》,表现避世隐居之意。薇,野菜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译文】

苍茫的暮色中,(我)登上东皋,怅然远望,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浓浓的秋色,每一座山都洒满了夕阳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了,猎人骑马带着野禽也归来了。四下顾盼,没有一个相识的人,长声歌唱《采薇》而怀想古人。

【赏析】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整首诗在萧瑟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诗人浓浓的彷徨与苦闷。从中不难看出隋末纷乱的社会现实及知音难遇的境遇对诗人的影响。

在薄暮时分,诗人徘徊于东皋之上,不知何所依。举目四望,秋色所被,在落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而牧人和猎马的到来,打破了静谧,使画面生动起来。对着这样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家秋晚图,诗人不禁想追随古时隐士,退居山林。其实,诗人并非真正想隐居,“相顾无相识”,是因为他太过孤独,无所依靠。整首诗语言朴素,风格清新,情味似淡犹浓,读来让人久久不能释怀。这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格调清新,摆脱了南朝以来华靡艳丽的诗风,不以辞而以情动人,闪烁着独特的魅力。


诗的品赏知识

田园诗概述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作活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首先将农村田园生活大量写入诗中,开创了田园诗体。唐代田园诗在陶渊明的影响下,涌现出不少大家名作,成就突出。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深朴茂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淡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说诗晬语》)


前言/序言

唐代诗歌就像一座大花园,群芳竞妍,姹紫嫣红。唐人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诗篇,流传至今的诗作尚有五万余首,与前面一千六七百年的存诗总量相比,多出二至三倍。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黑暗;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描绘祖国河山的壮美;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表达个人感情,如爱情、友情、人生悲欢。总之,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创作诗歌的题材。唐代的诗人,今天知名的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而独具风格特色的也有五六十家,同样超过了前代诗人的总和。而在艺术风格上,李白的飘逸浪漫的气质,杜甫的沉郁顿挫的格调,白居易为民请命的热诚,不仅是前无古人,而且是后无来者,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高峰,他们三人是诗坛巨匠,历来为后世所仰慕。

唐诗的形式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和乐府的传统,而且还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言、七言古诗,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范围,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仍为后人所喜爱。

唐诗之所以取得卓著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经济发达,政治清明,音乐、美术、书法、工艺等艺术昌盛,是唐诗繁荣的前提条件;此外,唐代有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诗人禁忌很少,他们可以直接批评权贵和朝廷,甚至宫中幽怨和官场丑闻,也可以作为诗歌的题材,这样一来,诗人少了束缚,佳作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总的来说,唐诗以其反映之深刻,题材之广阔,手法之新颖,体制之完备,文字之精湛,感情之真挚,风格之多样,使后世望尘莫及。鲁迅先生在给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这的确不是溢美之论。

这本《图解唐诗三百首》,为您达到“腹有诗书”的境界提供一扇方便之门。书中收录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较高成就的诗歌,有著名诗人的代表作,有各类题材的作品精粹,也有广泛影响社会的名篇佳句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全貌,能有效地帮助您了解名家名诗的概貌和更深入地领悟唐诗的意蕴。

本书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本书除了唐诗原作之外,还设置了以下几个相关辅助性栏目:“作者简介”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使读者对作者有一个大体了解;“注释”部分除对难懂的词语进行注释外,还对诗中的典故进行了详解;“译文”力求忠于原作,使读者能直接了解原诗的语言风格;“诗的格律”介绍格律诗的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诗的品赏知识”介绍唐诗的体式及唐诗中常用的手法等;“赏析”部分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诗歌的意境和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作品的意义。同时,书中与文字相契合的四百多幅精美插图,营造出了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魅力的阅读空间,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阅读体验。您需要做的只是跟随本书走入古典诗歌美丽清新的世界,感受至美意境,体验诗情人生。



《山河诗画:千年唐韵的视觉盛宴》 一、 穿越千年,品味盛唐的绝代风华 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唐诗,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流淌过千年岁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山河诗画:千年唐韵的视觉盛宴》并非简单地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汇编成册,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体验,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唐诗的世界,感受其字里行间的壮丽山河,体味其诗意中的喜怒哀乐,领略其背后承载的那个辉煌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我们知道,唐诗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埃,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不仅在于其精妙的语言艺术、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在于其对大自然、对人生、对家国情怀的细腻描绘。然而,对于许多读者而言,仅仅阅读文字,或许难以完全勾勒出诗人笔下的景象。那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远,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那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又该如何才能真正触动心弦? 《山河诗画:千年唐韵的视觉盛宴》正是为此而生。它告别了传统的纯文字解读,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通过精挑细选、极具艺术价值的插图,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语言。这些插图并非随意的配图,而是经过精心考量,力求在色彩、构图、意境上与诗歌本身形成高度的契合与呼应。我们相信,当一幅描绘着雄浑雪山、蜿蜒沙漠的画面出现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旁时,读者心中对边塞征战的感受,定会比单纯阅读文字更为立体和深刻。当一幅描绘着江南烟雨、水榭亭台的画卷伴随“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吟唱时,那份温婉柔美的江南风情,便会跃然纸上,沁人心脾。 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幅幅由唐诗意境催生的视觉画卷。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唐诗,更是在“观看”唐诗,是在用眼睛去“品尝”诗中的甘苦,用心灵去“聆听”诗中的风吟。从巍峨的山川到静谧的湖泊,从繁华的都市到朴实的乡村,从激昂的战歌到低语的思念,从宴饮的欢腾到离别的愁绪,所有的情感与场景,都将在书中的画卷里得到生动的诠释。 二、 诗画交融,重塑经典的文化体验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句古老的中国艺术箴言,在《山河诗画:千年唐韵的视觉盛宴》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我们深知,唐诗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何将这份想象具象化,使其既保留诗歌的原有韵味,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是我们在这本书中着力探索的方向。 本书的插图,并非简单地用画面来“翻译”诗句,而是力求用视觉语言去“回应”诗歌的情感与意境。我们聘请了一批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他们不仅具备精湛的绘画技巧,更对唐诗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深入揣摩每一首诗歌的意境,从宏大的历史背景到微小的情感细节,都力求捕捉其神韵。 比如,在表现李白《望庐山瀑布》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倾泻而下的水流,而是以一种磅礴而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震撼,以及“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份壮丽与神秘。而在描绘杜甫《春望》时,插图将捕捉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种繁华不再、唯有自然景物依旧的荒凉与凄美,通过对色彩、光影的处理,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感,让读者在画面中就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诗画交融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强的沉浸感。每一幅插图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又与旁边的诗句紧密相连,相互生辉。当您读到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时,脑海中浮现的将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偶尔飘来的几声鸟鸣,以及仿佛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神秘人声。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将在画面中得到巧妙的传达。 更重要的是,本书的插图风格并非单一固定,而是根据诗歌的不同主题、不同地域、不同诗人风格而进行调整。对于边塞诗,我们可能会运用更加粗犷、写实的笔法,展现北疆的苍茫与壮烈;对于写景抒情的诗歌,则会倾向于写意、留白,营造出婉约、朦胧的美感;对于咏史怀古的诗篇,插图则可能融入历史的元素,让古战场、宫殿的残垣断壁跃然纸上。这种多样化的视觉呈现,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三、 深度挖掘,让经典焕发时代光彩 《山河诗画:千年唐韵的视觉盛宴》并非仅仅是对唐诗的图解,我们更希望通过精心的编辑与构思,对唐诗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挖掘与解读。本书在保留了绝大多数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的同时,也力图发掘一些可能被大众忽视,但同样具有深刻艺术价值的作品。 在诗歌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了经典性的原则,既包含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大家的作品,也关注了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力求展现唐诗的丰富多样性。从气势恢宏的边塞诗,到婉约细腻的山水田园诗,从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歌,到寄托个人情感的抒情诗,本书都力求涵盖。 在插图与诗歌的搭配上,我们力求做到“形神兼备”。插图不仅要描绘出诗歌的表面意象,更要捕捉到诗歌的深层情感与文化内涵。例如,对于描绘离别之苦的诗歌,插图可能不会简单地停留在人物挥手告别的画面,而是会通过人物的神情、远去的背影、残缺的桥梁等意象,来传达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复杂情感。 本书还可能在某些章节中,对某些经典诗歌进行更深入的背景介绍或文化解读。这些解读将以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反响。例如,在介绍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时,我们或许会配以描绘战乱后景象的插图,并简要阐述这场战争对唐朝社会和诗歌创作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们相信,通过诗与画的结合,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够让古老的唐诗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它不再是冰冷的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可感知的艺术。它能够触动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山河诗画:千年唐韵的视觉盛宴》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读者的礼物。它是一次美的享受,一次知识的启迪,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伟大灵魂共鸣的难得机会。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本书,用眼睛去发现诗歌的美,用心灵去感受唐代的风韵。无论您是唐诗的资深爱好者,还是初次接触的读者,都能在这场诗与画的盛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图解版”的唐诗集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会不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意境。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全彩印刷”和“图解”做得非常克制而巧妙,绝非哗众取宠。插图的风格多种多样,有的写实,有的写意,但无一例外都与诗歌内容高度契合,并且品味极高。它并不是把诗歌的意思生硬地翻译成图画,而是通过色彩、构图和意象,营造出一种与诗歌相辅相成的氛围。比如,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插图就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辽阔、寂寥却又壮丽的美感,色彩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插图则用暖色调和细致的花叶描绘,将那份思念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它的“图解”部分,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注解,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讲解诗歌的典故、历史背景,甚至是诗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这让我感觉像是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旁边娓娓道来,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深邃的含义。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唐诗的兴趣,而且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爱,不再是应付考试的机械记忆。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尤其是唐诗,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最近,我入手了这本《唐诗三百首》(全彩印刷 图解版),可以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得极其出色,“全彩印刷”的质感让每一页都赏心悦目,鲜艳而不媚俗的色彩,将唐诗的意境完美地烘托出来。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并非简单的点缀,而是对诗歌内涵的深入挖掘与艺术化解读。例如,当读到描绘江南烟雨的诗句时,插图便会以朦胧的水墨和淡雅的色彩,勾勒出那份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情;而描绘边塞征战的诗歌,插图则会以冷峻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展现出铁马金戈、风霜雨雪的壮阔景象。“图解版”的设计也非常用心,它巧妙地将历史典故、文化背景、诗歌创作灵感等融入其中,用一种更加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我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收获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唐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它不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部集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精美画册,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领略唐诗的魅力,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想象力。然而,这本《唐诗三百首》(全彩印刷 图解版)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拉近了我与唐诗的距离。首先,“全彩印刷”这一点,就让我眼前一亮。相较于以往阅读的黑白版本,这本书的色彩运用更加大胆、鲜活,却又丝毫不失古韵。每一首诗都配有与之意境相符的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图画,而是饱含深情的艺术创作。它们用色彩和构图,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所描绘的场景。例如,读到描绘羁旅愁思的诗句,插图便会呈现出孤寂的远山、寥落的扁舟,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而描绘送别情谊的诗篇,插图则会用暖色调和流动的线条,传递出浓厚的不舍与祝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图解”功能。它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而是从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解读诗歌的背景和内涵,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诗歌的意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带领我穿越时空,与唐代的诗人对话,感受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在国外工作的游子,对祖国的文化思念尤甚。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这本《唐诗三百首》(全彩印刷 图解版),心想或许能借此慰藉乡愁。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的精美所震撼。不同于我过去接触的任何一本唐诗集,这本书将文字的韵律与视觉的冲击完美结合。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设计,色彩运用大胆而富有表现力,却又不失古典的雅致。那些插图,与其说是图解,不如说是对诗歌灵魂的二次创作。它们不仅具象化了诗句所描绘的景物,更捕捉到了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例如,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插图中的落日熔金、孤烟直下,那种苍凉与壮阔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遥远的战场。而描绘闺怨的诗,则用柔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女子内心的婉约与愁思。这本书的“图解”部分,并非简单地解释字词,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让我对许多曾经模糊不清的意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帮助我重新认识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璀璨文化。

评分

这本《唐诗三百首》简直是我的诗歌启蒙!我一直觉得唐诗很高雅,有点距离感,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首先,它“全彩印刷”这一点就做得太棒了,每一首诗配的插图都色彩鲜艳,而且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比如读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幅画描绘的月光洒在地板上的效果,真的让我瞬间就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思乡之情。又比如描写山水的诗,那些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色彩层次感,就像我亲眼看到了那壮丽的景色。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这个不擅长想象的人也能轻松地进入诗歌的世界。而且,“图解版”的说明也很到位,不是那种生硬的解释,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典故、背景都讲清楚了,让我不再因为看不懂而感到沮丧。以前背诗觉得枯燥,现在感觉像是在看一本充满故事的画册,乐趣无穷。我甚至带着我的孩子一起看,她虽然还小,但也被那些精美的图画吸引住了,时不时会指着画问我这是什么,我也会顺势给她讲讲诗的意思,感觉这比枯燥的课本有趣多了。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讲究,拿在手里很有质感,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绝对会让人眼前一亮。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内容非常全面,送货也非常的快,一直支持京东!

评分

正版的书满意!好好完整包装!

评分

购入一本好的历史书,准备慢慢看。

评分

又囤了一批书总体还是不错的

评分

比较厚重,不大适合小朋友看,大人带着看还是可以的。

评分

还好还好好好好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好好好

评分

一套的,自己读读还是可以,包装也不错!

评分

装订非常棒,字迹清晰,印刷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