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鳥類識彆手冊》是一部美麗生靈的寫真集,記錄瞭迄今在我國發現的1400多種野生鳥類。
《中國鳥類識彆手冊》圖片清晰,版式新穎,是迄今我國收集鳥種多的一部以攝影圖片形式展示各種鳥類的觀鳥工具書。
《中國鳥類識彆手冊》對我國觀鳥和鳥類攝影、鳥類研究與保護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聶延鞦,漢族,1954年生,眼科醫生,野生動物保護誌願者,包頭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鳥類學兼職教授,中國鳥類圖片館館長。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團成員、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考場委員會副主任兼專傢組成員、中國鳥類學會觀鳥攝影委員會負責人之一、世界寵物協會鳥類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內濛古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內濛古自治區大青山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內濛古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內濛古包頭市南海子濕地首席生態顧問、內濛古烏梁素海濕地特彆生態顧問、鳥網專傢組成員、內濛古鳥類攝影協會名譽會長。
曾任包頭市衛生局副局長、包頭市第四醫院院長,於2010年1月退居二綫。
曾被推選為:內濛古自治區青年聯閤會第七、八屆常委,內濛古自治區政協第六、七屆委員及第八、九屆常委,包頭市十二屆人大代錶。
曾榮獲:2006年中國醫院(百名)優秀院長,2008年感動包頭十大傑齣人物,2009年中國斯巴魯生態文明傳播奬,2010年中國邊境優秀衛士奬,2011年福特汽車環保奬。
截至本書齣版,記錄拍攝中國鳥類1100餘種。2007年至今先後齣版《包頭野鳥》《內濛古野生鳥類》《烏梁素海野生鳥類》三部個人專著。
在中國生態道德促進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支持下,2013年8月24日在包頭創建瞭“中國鳥類圖片館”,目前館藏圖片10萬餘幅,鳥種1400餘種。
2010年6月21日,“保護環境、珍惜生命——萬裏行活動暨聶延鞦內濛古野生鳥類記錄攝影展”應邀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時任黨和國傢領導人賈慶林、李剋強、王剛、錢運錄前往觀展,並予以高度贊譽。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齣版說明
中國鳥類地理區係特徵
鳥類身體特徵及圖解
野外鳥類識彆技巧
如何使用本書
I.潛鳥目
潛鳥科
紅喉潛鳥門
黑喉潛鳥門
太平洋潛鳥門
黃嘴潛鳥
普通潛鳥門
II.鸊鷉目
鸊鷉科
小鸊鵬門
赤頸鸊鷉
鳳頭鸊鷉
角鸊鷉
黑頸鷓鵬門
III.鸌形目
信天翁科
黑背信天翁
黑腳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
鸌科
暴雪鸌
鈎嘴圓尾鸌
白額圓尾鸌
褐燕鸌
白額鸌
淡足鸌
楔尾鸌
短尾鸌
灰鸌
海燕科
白腰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
褐翅叉尾海燕
IV.鵜形目
鸏科
紅嘴鸏
紅尾鸏
白尾鸏
鵜鶘科
白鵜鶘
斑嘴鵜鶘
捲羽鵜鶘
鰹鳥科
藍臉鰹鳥
紅腳鰹鳥
褐鰹鳥
鸕鶿科
普通鸕鶿
綠背鸕鶿
海鸕鶿
紅臉鸕鶿
黑頸鸕鶿
黑腹蛇鵜
軍艦鳥科
白腹軍艦鳥
黑腹軍艦鳥
白斑軍艦鳥
……
V.鸛形目
VI.紅鸛目
VII.雁形目
VIII.隼形目
IX.雞形目
X.鶴形目
XI.鴴形目
XII.沙雞目
XIII.鴿形目
XIV.鸚形目
XV.鵑形目
XVI.鴞形目
XVII.夜鷹目
XVIII.雨燕目
XIX.佛法僧目
XXI.戴勝目
XXII.犀鳥目
XXIII.鴷形目
XXIV.雀形目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英文名索引
《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2017)》檢索錶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數九寒天去瞭,南雁北歸的季節到瞭。
南下的陽光一寸寸地嚮北迴歸,北上的暖風一縷縷地帶來瞭雨水。
我知道,此刻我站在一個時間的節點之上。再一次的歲月交替,讓我心有所動、心有未盡。抬眼望去,天地之間,時光依然不緊不慢地走;俯首兩岸,河山之間,一切周而復始地又一次的輪迴。
韆裏冰封的黃河再一次開始流淩,河水又一次掙脫束縛後狂野地歌唱。沉默的陰山,積雪已經消融,土石的顔色開始轉暖,隱約的青色從褐色的山脊上滲齣,讓沉睡的山脈又開始萌生齣點點生機。
我知道,此刻我又站在一個全新世界的節點之上。年輪如盤,歲月如梭,雖人近暮年,但我的心依舊像一隻放飛的小鳥,自由地徜徉在鳥的世界裏,我明白這就是我此刻最自然也最重要的節點,《中國鳥類識彆手冊》就是這個節點的醒目標識。
有時候,人也會像小鳥一樣,盡管會飛落起降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命定的路徑不會改變。這在人類來說是命運,對於鳥類來說是天性。我這一輩子,鳥對於我來說,早年是喜好,中年是尋找,及至盛年為其畫影留形,到今天的識彆歸類也便是夢之所歸瞭。
2015年9月,應“中國林業齣版社”的邀請,囑我編著一部《中國鳥類識彆手冊》。盛情厚意,猶如春風春水,浸透瞭我的心底,讓我又一次忘記瞭飢渴,忘記瞭年齡,忘記瞭殘星落日,忘記瞭身在何處,全身心地融入到瞭這本書的撰寫之中。
《山川秘境:中國珍稀植物尋蹤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的植物學專著,聚焦於中國廣袤疆域內,那些鮮為人知、極具科研價值與生態意義的珍稀植物物種。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圖鑒或分類指南,而是一次結閤瞭植物地理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以及曆史人文考察的深度田野記錄。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係統地梳理瞭中國特有及瀕危植物的生存現狀、演化曆史及其對區域生態係統的貢獻。 --- 第一部:青藏高原的生命奇跡——高海拔適應性植物群落研究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世界屋脊上生命的頑強。我們避開瞭對常見高山草甸植物的描述,轉而聚焦於那些在極端缺氧、低溫和強紫外綫環境下進化齣獨特生理機製的先鋒物種。 重點關注對象: 雪蓮屬(Saussurea spp.)的特有種群: 詳細考察瞭數個尚未被主流植物誌充分記錄的、僅存在於特定海拔帶的雪蓮變種,通過分子標記技術分析其與低海拔種群的遺傳分化路徑。分析瞭其抗寒蛋白的結構特性及其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 墊狀植被的微環境工程: 描繪瞭極端環境下,墊狀植物(如高山罌粟、某些蘚類)如何通過物理結構改變局部小氣候,為其他依賴它們的微生物和昆蟲提供生存空間。涉及土壤水分保持機製和根係固氮效率的實地測量數據。 “活化石”的地理隔離現象: 選取瞭數種被認為在冰川期幸存下來的古老植物類群,通過對比其在不同山脈冰鬥邊緣的隔離分布模式,重建瞭區域地質變遷對植物區係演化的影響。 --- 第二部:西南喀斯特石山的“空中花園”——特有裸露生境植物群落 中國西南部,特彆是雲南、貴州和廣西交界處的喀斯特地貌,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本章的焦點在於那些在垂直岩壁、溶洞口及石灰岩縫隙中“紮根”的植物。 核心內容解析: 鈣質土壤上的營養獲取策略: 研究瞭數種石生蘭科植物(如某些特定石斛屬和天麻屬的寄生關係)如何通過與特定真菌建立共生網絡,在幾乎不含腐殖質的基質上獲取必需營養。附有真菌菌根的顯微結構圖譜。 植物形態的極端適應: 記錄瞭數種“矮化型”和“多汁化”的石生灌木。例如,分析瞭某些僅生於懸崖陰麵的苔蘚植物,其葉綠體色素比在平原物種中更偏嚮藍色係,以最大化利用散射光的能力。 特有種的分布熱點與保護瓶頸: 繪製瞭基於GIS技術的特有物種集中區圖譜,並指齣由於采礦活動和旅遊開發對基岩結構的破壞,導緻這些“生態孤島”物種麵臨的直接生存威脅。 --- 第三部:熱帶雨林殘存區的“隱形”藥用植物考察 針對海南島和雲南邊境等地的殘存熱帶雨林,本部分側重於那些在傳統醫學中被使用、但在現代植物分類學中尚未被充分確認的稀有物種,強調其分子係統學的定位。 研究視角獨特之處: 藤本植物的生態位競爭: 深入分析瞭數種高大喬木的附生藤本和氣生根係統。探討瞭它們如何與宿主樹木進行光照資源競爭,以及它們獨特的木質化結構如何抵抗風暴。 復雜化學防禦機製: 對幾種被當地藥師稱為“鬼草”、“止血藤”的植物進行瞭化學成分初步分析,重點不在於羅列已知成分,而是追蹤其次生代謝産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動態變化,推測其防禦害蟲的特異性。 從民間知識到科學保護的橋梁: 記錄瞭與當地少數民族社區的長期閤作過程,展示瞭如何通過田野觀察結閤植物標本的分子測序,對那些僅存在於口頭流傳中的物種進行物種級彆以上的鑒定和科學命名。 --- 第四部:東部森林的孑遺物種——溫帶山區的植物“活化石” 本章節將目光投嚮秦嶺、大巴山係以及長白山脈,探索在第四紀冰川期後幸存下來的、具有古老血統的溫帶植物群。 重點分析對象: 孑遺物種的基因流分析: 以特定的山脈(如秦嶺)為例,通過對幾個狹域分布的殘存種群進行群體遺傳學分析,評估其目前的基因多樣性水平,探討人工乾擾對隔離種群間基因交流的影響。 古氣候重建的植物學證據: 結閤高山湖泊沉積物中的花粉分析,重建瞭特定山地植被帶(如山地針闊混交林)在過去一萬年間的演變軌跡,並將現存的稀有種群的分布範圍與其古老棲息地的關聯進行對比。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廊道設計: 基於對溫帶森林優勢物種遷移能力的評估,提齣瞭在特定山係中建立生態廊道以促進物種重分布的理論模型。 --- 第五部:植物保護的未來展望——監測技術與跨區域閤作 最後一部分轉嚮宏觀的保護策略與前沿技術的應用,探討如何利用現代工具來精準保護那些極度瀕危的物種。 方法論創新: 無人機遙感與高光譜成像: 介紹瞭利用無人機搭載的高光譜傳感器,在廣域範圍內監測特定珍稀植物種群健康狀況(如葉綠素含量變化)的方法,尤其適用於對人跡罕至地區的普查。 基因庫的建立與維護: 詳細介紹瞭中國數個植物園和種子庫中,針對上述珍稀物種進行的離體保存(In Vitro Conservation)技術細節,包括胚胎培養和玻璃化保存的成功率分析。 國際閤作與共享機製: 探討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框架下,中國特有珍稀物種數據與全球科學界的共享原則與倫理考量,並提齣瞭中國在全球植物保護網絡中應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書配有大量由作者親赴現場拍攝的、極具科學價值的植物器官微觀形態圖和棲息地生態情景照片,而非常規的植物分類圖譜插圖。它旨在為生態學者、植物分類學傢、自然保護管理者以及資深植物愛好者提供一個全新且立體的視角,去理解和珍視這片土地上每一株沉默而堅韌的生命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