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鸟类识别手册》是一部美丽生灵的写真集,记录了迄今在我国发现的1400多种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识别手册》图片清晰,版式新颖,是迄今我国收集鸟种多的一部以摄影图片形式展示各种鸟类的观鸟工具书。
《中国鸟类识别手册》对我国观鸟和鸟类摄影、鸟类研究与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聂延秋,汉族,1954年生,眼科医生,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包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鸟类学兼职教授,中国鸟类图片馆馆长。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成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场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组成员、中国鸟类学会观鸟摄影委员会负责人之一、世界宠物协会鸟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内蒙古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内蒙古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内蒙古包头市南海子湿地首席生态顾问、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特别生态顾问、鸟网专家组成员、内蒙古鸟类摄影协会名誉会长。
曾任包头市卫生局副局长、包头市第四医院院长,于2010年1月退居二线。
曾被推选为:内蒙古自治区青年联合会第七、八届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及第八、九届常委,包头市十二届人大代表。
曾荣获:2006年中国医院(百名)优秀院长,2008年感动包头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中国斯巴鲁生态文明传播奖,2010年中国边境优秀卫士奖,201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
截至本书出版,记录拍摄中国鸟类1100余种。2007年至今先后出版《包头野鸟》《内蒙古野生鸟类》《乌梁素海野生鸟类》三部个人专著。
在中国生态道德促进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支持下,2013年8月24日在包头创建了“中国鸟类图片馆”,目前馆藏图片10万余幅,鸟种1400余种。
2010年6月21日,“保护环境、珍惜生命——万里行活动暨聂延秋内蒙古野生鸟类记录摄影展”应邀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克强、王刚、钱运录前往观展,并予以高度赞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中国鸟类地理区系特征
鸟类身体特征及图解
野外鸟类识别技巧
如何使用本书
I.潜鸟目
潜鸟科
红喉潜鸟门
黑喉潜鸟门
太平洋潜鸟门
黄嘴潜鸟
普通潜鸟门
II.鸊鷉目
鸊鷉科
小鸊鹏门
赤颈鸊鷉
凤头鸊鷉
角鸊鷉
黑颈鹧鹏门
III.鹱形目
信天翁科
黑背信天翁
黑脚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
鹱科
暴雪鹱
钩嘴圆尾鹱
白额圆尾鹱
褐燕鹱
白额鹱
淡足鹱
楔尾鹱
短尾鹱
灰鹱
海燕科
白腰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
褐翅叉尾海燕
IV.鹈形目
鹲科
红嘴鹲
红尾鹲
白尾鹲
鹈鹕科
白鹈鹕
斑嘴鹈鹕
卷羽鹈鹕
鲣鸟科
蓝脸鲣鸟
红脚鲣鸟
褐鲣鸟
鸬鹚科
普通鸬鹚
绿背鸬鹚
海鸬鹚
红脸鸬鹚
黑颈鸬鹚
黑腹蛇鹈
军舰鸟科
白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白斑军舰鸟
……
V.鹳形目
VI.红鹳目
VII.雁形目
VIII.隼形目
IX.鸡形目
X.鹤形目
XI.鸻形目
XII.沙鸡目
XIII.鸽形目
XIV.鹦形目
XV.鹃形目
XVI.鸮形目
XVII.夜鹰目
XVIII.雨燕目
XIX.佛法僧目
XXI.戴胜目
XXII.犀鸟目
XXIII.鴷形目
XXIV.雀形目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英文名索引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2017)》检索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数九寒天去了,南雁北归的季节到了。
南下的阳光一寸寸地向北回归,北上的暖风一缕缕地带来了雨水。
我知道,此刻我站在一个时间的节点之上。再一次的岁月交替,让我心有所动、心有未尽。抬眼望去,天地之间,时光依然不紧不慢地走;俯首两岸,河山之间,一切周而复始地又一次的轮回。
千里冰封的黄河再一次开始流凌,河水又一次挣脱束缚后狂野地歌唱。沉默的阴山,积雪已经消融,土石的颜色开始转暖,隐约的青色从褐色的山脊上渗出,让沉睡的山脉又开始萌生出点点生机。
我知道,此刻我又站在一个全新世界的节点之上。年轮如盘,岁月如梭,虽人近暮年,但我的心依旧像一只放飞的小鸟,自由地徜徉在鸟的世界里,我明白这就是我此刻最自然也最重要的节点,《中国鸟类识别手册》就是这个节点的醒目标识。
有时候,人也会像小鸟一样,尽管会飞落起降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命定的路径不会改变。这在人类来说是命运,对于鸟类来说是天性。我这一辈子,鸟对于我来说,早年是喜好,中年是寻找,及至盛年为其画影留形,到今天的识别归类也便是梦之所归了。
2015年9月,应“中国林业出版社”的邀请,嘱我编著一部《中国鸟类识别手册》。盛情厚意,犹如春风春水,浸透了我的心底,让我又一次忘记了饥渴,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残星落日,忘记了身在何处,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这本书的撰写之中。
《山川秘境:中国珍稀植物寻踪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的植物学专著,聚焦于中国广袤疆域内,那些鲜为人知、极具科研价值与生态意义的珍稀植物物种。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图鉴或分类指南,而是一次结合了植物地理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以及历史人文考察的深度田野记录。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特有及濒危植物的生存现状、演化历史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贡献。 --- 第一部:青藏高原的生命奇迹——高海拔适应性植物群落研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世界屋脊上生命的顽强。我们避开了对常见高山草甸植物的描述,转而聚焦于那些在极端缺氧、低温和强紫外线环境下进化出独特生理机制的先锋物种。 重点关注对象: 雪莲属(Saussurea spp.)的特有种群: 详细考察了数个尚未被主流植物志充分记录的、仅存在于特定海拔带的雪莲变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与低海拔种群的遗传分化路径。分析了其抗寒蛋白的结构特性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垫状植被的微环境工程: 描绘了极端环境下,垫状植物(如高山罂粟、某些藓类)如何通过物理结构改变局部小气候,为其他依赖它们的微生物和昆虫提供生存空间。涉及土壤水分保持机制和根系固氮效率的实地测量数据。 “活化石”的地理隔离现象: 选取了数种被认为在冰川期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类群,通过对比其在不同山脉冰斗边缘的隔离分布模式,重建了区域地质变迁对植物区系演化的影响。 --- 第二部:西南喀斯特石山的“空中花园”——特有裸露生境植物群落 中国西南部,特别是云南、贵州和广西交界处的喀斯特地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本章的焦点在于那些在垂直岩壁、溶洞口及石灰岩缝隙中“扎根”的植物。 核心内容解析: 钙质土壤上的营养获取策略: 研究了数种石生兰科植物(如某些特定石斛属和天麻属的寄生关系)如何通过与特定真菌建立共生网络,在几乎不含腐殖质的基质上获取必需营养。附有真菌菌根的显微结构图谱。 植物形态的极端适应: 记录了数种“矮化型”和“多汁化”的石生灌木。例如,分析了某些仅生于悬崖阴面的苔藓植物,其叶绿体色素比在平原物种中更偏向蓝色系,以最大化利用散射光的能力。 特有种的分布热点与保护瓶颈: 绘制了基于GIS技术的特有物种集中区图谱,并指出由于采矿活动和旅游开发对基岩结构的破坏,导致这些“生态孤岛”物种面临的直接生存威胁。 --- 第三部:热带雨林残存区的“隐形”药用植物考察 针对海南岛和云南边境等地的残存热带雨林,本部分侧重于那些在传统医学中被使用、但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尚未被充分确认的稀有物种,强调其分子系统学的定位。 研究视角独特之处: 藤本植物的生态位竞争: 深入分析了数种高大乔木的附生藤本和气生根系统。探讨了它们如何与宿主树木进行光照资源竞争,以及它们独特的木质化结构如何抵抗风暴。 复杂化学防御机制: 对几种被当地药师称为“鬼草”、“止血藤”的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初步分析,重点不在于罗列已知成分,而是追踪其次生代谢产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推测其防御害虫的特异性。 从民间知识到科学保护的桥梁: 记录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社区的长期合作过程,展示了如何通过田野观察结合植物标本的分子测序,对那些仅存在于口头流传中的物种进行物种级别以上的鉴定和科学命名。 --- 第四部:东部森林的孑遗物种——温带山区的植物“活化石” 本章节将目光投向秦岭、大巴山系以及长白山脉,探索在第四纪冰川期后幸存下来的、具有古老血统的温带植物群。 重点分析对象: 孑遗物种的基因流分析: 以特定的山脉(如秦岭)为例,通过对几个狭域分布的残存种群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评估其目前的基因多样性水平,探讨人工干扰对隔离种群间基因交流的影响。 古气候重建的植物学证据: 结合高山湖泊沉积物中的花粉分析,重建了特定山地植被带(如山地针阔混交林)在过去一万年间的演变轨迹,并将现存的稀有种群的分布范围与其古老栖息地的关联进行对比。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廊道设计: 基于对温带森林优势物种迁移能力的评估,提出了在特定山系中建立生态廊道以促进物种重分布的理论模型。 --- 第五部:植物保护的未来展望——监测技术与跨区域合作 最后一部分转向宏观的保护策略与前沿技术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现代工具来精准保护那些极度濒危的物种。 方法论创新: 无人机遥感与高光谱成像: 介绍了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高光谱传感器,在广域范围内监测特定珍稀植物种群健康状况(如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对人迹罕至地区的普查。 基因库的建立与维护: 详细介绍了中国数个植物园和种子库中,针对上述珍稀物种进行的离体保存(In Vitro Conservation)技术细节,包括胚胎培养和玻璃化保存的成功率分析。 国际合作与共享机制: 探讨了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数据与全球科学界的共享原则与伦理考量,并提出了中国在全球植物保护网络中应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配有大量由作者亲赴现场拍摄的、极具科学价值的植物器官微观形态图和栖息地生态情景照片,而非常规的植物分类图谱插图。它旨在为生态学者、植物分类学家、自然保护管理者以及资深植物爱好者提供一个全新且立体的视角,去理解和珍视这片土地上每一株沉默而坚韧的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