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江蘇植物誌》叢書共分5捲,共收錄江蘇植物分類群307科3670餘種美,是迄今為止收載江蘇植物物種豐富的誌書,共有江蘇省內野生及常見栽培的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3483種276變(亞)種,每種植物配1幅手繪形態綫描圖。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全書及本捲導讀
分捲檢索
本捲參編人員及分工
目次
捲中各科在剋朗奎斯特係統中的位置
捲中各科在APG III係統中的位置
本捲分科檢索
被子植物亞門Angiospermae
木蘭綱Magnoliopsida
I.木蘭亞綱Magnoliidae
1.木蘭科Magnol iaceae
2.蠟梅科Calycanthaceae
3.樟科Lauraceae
4.金粟蘭科Chloranlhaceae
5.三白草科Saururaceae
6.鬍椒科Piperaceae
7.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
8.八角科1Iliciaceae
9.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10.蓮科Nelumbonaceae
11.睡蓮科Nymphaeaceae
12.蒓菜科Cabombaceae
13.金魚藻科Ceratophy L laceae
14.毛茛科Ranunculaceae
15.小檗科Berberidaceae
16.大血藤科sargentod0×aceae
17.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18.防己科Menispermaceae
19.馬桑科Coriariaceae
20.清風藤科Sabiaceae
21.罌粟科Papaveraceae
22.紫堇科Fumariaceae
II.金縷梅亞綱Hamamelidae
23.連香樹科Cercidiphyl laceae
24.領春木科Eupteleaceae
25.懸鈴木科Platanaceae
26.金縷梅科Hamamel idaceae
27.虎皮楠科Daphniphyl laceae
28.杜仲科Eucommiaceae
29.榆科Ulmaceae
30.大麻科Cannabaceae
31.桑科Moraceae
32.蕁麻科Urticaceae
33.鬍桃科Juglandaceae
34.楊梅科Myricaceae
35.殼鬥科Fagaceae
36.樺木科Betulaceae
III.石竹亞綱Caryophyllidae
37.商陸科Phytolaccaceae
38.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39.番杏科Aizoaceae
40.仙人掌科Cactaceae
41.藜科Chenopodiaceae
42.莧科Amaranthaceae
43.馬齒莧科Portulacaceae
44.落葵科Basel laceae
45.粟米草科Mol luginaceae
46.石竹科Caryophyl laceae
47.蓼科Polygonaceae
48.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
IV.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
49.芍藥科Paeoniaceae
50.山茶科Theaceae
51.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
52.溝繁縷科Elatinaceae
53.藤黃科Clusiaceae
54.杜英科E l aeocarpaceae
55.椴樹科Tiliaceae
56.梧桐科Stercul iaceae
57.木棉科Bombacaceae
58.錦葵科Malvaceae
59.豬籠草科Nepenthaceae
60.茅膏菜科Droseraceae
61.刺籬木科Flacourtiaceae
62.半日花科Cistaceae
63.旌節花科Stachyuraceae
64.堇菜科Violaceae
65.檉柳科Tamaricaceae
66.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
67.番木瓜科Caricaceae
68.葫蘆科Cucurbitaceae
69.鞦海棠科Begoniaceae
70.楊柳科Salicaceae
71.白花菜科Cleomaceae
72.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彩色照片      
前言/序言
     江蘇省位於我國東部,東瀕黃海,西依安徽,北接山東,南鄰滬、浙、皖,地處中國地勢的第三階梯和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氣候過渡區。境內以平原為主,兼有低山丘陵、大江大湖,水係密布、運網縱橫,更有海岸、灘塗,地理生態類型多樣,不僅孕育有眾多野生植物,其中不乏華東特有、起源古老的植物種類,更有眾多重要的資源植物和經濟植物。在全國省份中,江蘇省的麵積雖然不大,但是其植物種類的組成及其分布格局自有特點。
  有關江蘇植物的專文記載,早在1914年的《博物學雜誌》中吳傢煦就發錶瞭“江蘇植物誌略”,迄今已有百年。然而,有關區內植物種類及分布的書籍應始於祁天锡(N.GistGee)和錢崇澍的《江蘇植物名錄》(1922)。其後雖有一些江蘇局部地區的植物調查報告以及種類報道和研究專論,但有代錶性的植物誌書當數新中國成立後齣版的《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1959)以及後來的《江蘇植物誌》(上冊,1977;下冊,1982)。其中後者是當時唯一一套全麵介紹省內植物的誌書,一經麵世,深受歡迎,很快售罄,後雖然不斷有讀者索求,然-直未予再版或修訂。此後,為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另補充齣版瞭《江蘇維管植物檢索錶》(1986)。在此之後,再無此類的書籍麵世。
  隨著《中國植物誌》《Flora of China》《中國高等植物》等的相繼齣版,以及對省內植物的深入調查和研究,陸續發現瞭一些江蘇新分布的屬或種以及種類分布區的變化。特彆是近20年來,一方麵江蘇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省份,經濟生産活動頻繁,對植物資源需求大幅增加,外來植物大量引進;另一方麵因全球氣候明顯變化導緻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近年來省內城鎮化進程迅猛、水岸整治加速、交通網絡高速發展等對原生植物生存環境的影響和破壞,使得江蘇境內的植物種類、數量和分布發生瞭顯著改變。因此,上述書籍已不能完全反映現在江蘇植物的真實狀況。有鑒於此,在所內有關專傢和原《江蘇植物誌》作者的提議和鼓勵下,2006年開始醞釀重新編寫新版《江蘇植物誌》,同時加快進行補點調查、標本采集鑒定和資料收集。經過前後兩年的努力,在時任所領導的關心下,申請獲得江蘇省財政廳專項經費資助,並得到本所以重點項目的形式予以的支持,同時邀請瞭所內和省內高校有關專傢,在原《江蘇植物誌》的基礎上重新編寫瞭本套旨在全麵反映江蘇現有植物的誌書。
  本書的麵世非常感謝吳徵鎰院士、王文采院士、洪德元院士和賀善安研究員對齣版申請的鼎力推薦和欣然作序,同時要感謝強勝教授給予的齣版推薦。在本書的立項、編寫和齣版過程中,不僅得到金陵科技著作齣版基金的資助,而且還得到本所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的支持。除本所標本館外,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徐州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標本館在標本查閱過程中都給予瞭幫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還為本書提供瞭江蘇地勢圖,書中有少量植物綫描圖的繪製參考瞭有關植物誌。在此一並錶示由衷的感謝。
  在本捲付梓之際,特彆要感謝全體參編人員的精誠閤作和不懈努力,還要感謝本所領導的大力支持,陳守良研究員的精心指導,鄧懋彬研究員對標本鑒定的全力配閤,袁昌齊研究員、佘孟蘭研究員和姚淦研究員的熱情鼓勵,標本館和植物分類項目組同仁以及研究生參與的野外調查及標本采集與整理,還要感謝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的傅梅、孫榮潔和趙清為本書的編輯和裝幀設計付齣的辛苦。
  由於調查積纍和研究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遺漏和錯誤,懇請讀者提齣批評指正。    
				
 
				
				
					華東地區植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石  《華東地區植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編纂者按: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和深入探討中國華東地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上海、江西等省市)在植物分類學、係統發育學、生物地理學、生態學以及資源保護等方麵的前沿研究成果與重要發現。本捲內容聚焦於該區域內特有、稀有及具有重要經濟和生態價值植物群落的最新研究動態,特彆是針對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物種鑒定與種群遺傳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第一部分:華東地區植物區係的演化與格局  1.1 華東地區植物區係的源流與形成機製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華東地區植物區係的演化曆史,追溯其主要組成類群的起源地和遷徙路徑。重點討論瞭新生代以來,特彆是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波動對該區域植被格局的重塑作用。通過古植物學證據與現代分子數據對比,闡明瞭青藏高原隆升、海陸變遷等大型地質事件如何塑造瞭現今復雜的植物地理分區。研究強調瞭不同地理單元(如大彆山脈、皖南丘陵、浙閩海岸帶)在物種分化和特有性形成中的關鍵角色。  1.2 關鍵植被類型的生物地理學分析  本章詳細分析瞭華東地區幾類標誌性植被類型——如常綠闊葉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交錯帶、高山草甸及紅壤林地——的地理分布規律。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等工具,對特定指示性植物的潛在分布範圍進行瞭預測和驗證,揭示瞭氣候、土壤和人為乾擾在決定物種當前分布中的相對重要性。特彆關注瞭南北過渡帶上物種競爭與共存的生態學機製。  第二部分:重點植物類群的係統分類與修訂  2.1 被子植物新屬種的形態學與分子係統發育重建  本研究集結瞭過去十年間在華東地區發現和描述的十餘個植物新屬和近百個新種。工作基於對采集標本的精細形態測量、解剖學分析以及核糖體和葉綠體DNA標記的係統發育重建。特彆關注瞭鳶尾科(Iridaceae)、蘭科(Orchidaceae)、唇形科(Lamiaceae)和菊科(Asteraceae)中具有復雜分類曆史的類群。詳細描述瞭新物種的鑒彆特徵、生態習性以及地理分布範圍,並結閤野外觀察數據修正瞭部分舊有分類單元的界限。  2.2 植物分類的數字化與信息平颱建設  探討瞭利用高分辨率圖像采集、三維掃描技術對模式標本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利用的最新進展。介紹瞭一套麵嚮華東地區的植物誌數據整閤平颱,該平颱不僅收錄瞭形態特徵、分子數據,還整閤瞭物候期、生境照片以及物種分布的GIS數據,為研究人員提供瞭一個集成化的查詢和分析環境。  第三部分: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基礎  3.1 稀有瀕危(RE)植物的種群動態與保護遺傳學  針對華東地區特有的國傢級保護植物,如某些崖柏屬(Cupressus)的殘存種群或高山特有蘭科植物,進行瞭詳細的種群結構分析。研究采用瞭多位點微衛星標記(SSR)和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數據,評估瞭現存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有效種群規模(Ne)以及基因流的狀況。結果為製定精準的就地保護(In-situ Conservation)策略,如建立保護小區或進行人工輔助繁殖提供瞭科學依據。  3.2 人為乾擾對森林植物群落結構的影響評估  本章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受到采伐、集約農業或城市化影響的林地進行長期監測,量化瞭人類活動對優勢種更替、生物多樣性指數(如香農多樣性指數、Pielou均勻度指數)的影響。研究揭示瞭破碎化生境中植物群落的恢復潛力與生態閾值,並提齣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維持的土地利用管理建議。  第四部分:植物次生代謝産物與資源利用潛力  4.1 華東特有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分析與活性篩選  重點報道瞭從幾種尚未被充分研究的華東特有植物(如某些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中分離得到的五環三萜類、生物堿和黃酮類化閤物。利用高分辨質譜(HRMS)和核磁共振(NMR)技術對新化閤物結構進行瞭確證。初步的生物活性篩選結果,如抗炎、抗氧化或細胞毒性測試,為這些植物的潛在新藥開發指明瞭方嚮。  4.2 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人工栽培技術研究  針對幾種具有高經濟價值但野外資源日益枯竭的植物(如某些食用菌的伴生植物或特種用材樹種),本部分詳細介紹瞭其種子萌發條件、幼苗培育技術及優化栽培方案。目標是建立可持續的植物原料供應體係,減輕對野生資源的依賴。  結語:展望華東植物多樣性研究的未來方嚮  本書最後總結瞭當前研究的空白與未來的挑戰,包括對深層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宿主植物間相互作用的探索,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大尺度植被動態監測的整閤,以及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植物物種適應性演化的長期追蹤。我們期望本書能成為植物學、生態學及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