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作者手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手册

化学工作者手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秋安,汪钢强,廖头根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反应机理
  • 化学手册
  • 有机反应
  • 化学工作者
  • 有机合成
  • 机理研究
  • 化学参考书
  • 高等教育
  • 科研工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4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95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化学工作者手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7
字数:7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既可作为学习有机化学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的工具书。
有机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即有机化学反应从开始到终了的全部动态过程,包括试剂的进改、反应中间体的形成,直到产物的生成,将有利于详细了解和探讨有机反应的本质,对反应结果进行解释和预测。本书精选490个(类)常见有机化学反应(大多是人名反应),每个反应均给出详尽的电子转移机理过程,同时给出反应应用示例。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将近490个(类)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大多是人名反应),每个反应均给出一步一步详尽的电子转移机理过程,同时给出反应的应用示例,并列出了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样的编写方式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某个(类)反应,提高读者对有机化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本书既可作为学习有机化学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汪秋安,教授,一直从事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和生物化工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十五”科技项关重大项目子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碳碳键形成反应机理
1.1烃化和酰化反应1
Acetoacetic ester(乙酰乙酸乙酯)合成1
Blanc氯甲基化反应3
Cram规则4
Duff醛基化反应5
Enders腙烃基化反应6
Ene反应7
Eschenmoser亚甲基化反应9
Evans烃基化反应10
Frater-Seebach烃基化反应12
Friedel-Crafts反应12
Gattermann-Koch合成14
Houben-Hoesch反应14
Huisgen亲核酰基化反应16
Koch-Haaf反应17
Kolbe-Schmitt反应17
Malonic ester(丙二酸酯)合成18
Marschalk反应20
Megers不对称烃基化反应21
Nierenstein反应22
Prins反应23
Reimer-Tiemann反应25
Shapiro反应26
Stork烯胺反应27
Vicarious亲核取代(VNS)反应30
Vilsmeier-Haack反应31
Weinreb酮合成法33
1.2缩合反应34
Aldol(羟醛)缩合34
Aldol(羟醛)缩合(定向)35
Baylis-Hillman反应38
Benzoin(苯偶姻)缩合40
Claisen缩合42
Darzens α,β-环氧酸酯缩合43
Erlanmeyer-Plchl反应45
Eschenmoser偶联反应46
Evans Aldol缩合反应47
Henry硝醇反应48
Horner-Wadsworth-Emmons反应49
Julia-Lythgoe成烯反应51
Julia-Kocienski成烯反应52
Kilani-Fischer合成52
Knoevenagel缩合反应54
Kowalski酯增碳反应55
Masamune-Roush条件56
Michael加成反应57
Mukaiyama-Carreira羟醛缩合反应59
Nef炔醇合成61
Perkin反应62
Schlosser对Wittig反应的修正63
Stetter反应(Michael-Stetter反应)64
Still-Gennari膦酸酯反应65
Stobbe缩合反应66
Tollens反应68
van Leusen还原氰基化反应68
Wittig反应69
Wittig-Horner反应71
1.3金属和元素有机化合物介导的碳碳键形成反应73
Barton-Kellogg反应73
Barbier反应74
Blaise反应75
Bouveault醛合成76
Cadiot-Chodkiewicz偶联反应77
Castro-Stephens偶联反应77
Corey-Fuchs反应78
Corey-House合成79
Fukuyama偶联反应80
Glaser-Eglinton偶联81
Grignard反应82
Guerbet反应84
Heck反应84
Hiyama交叉偶联反应86
Iwanow(Ivanov)反应87
Kagan-Molander二碘化钐介入的偶联反应88
Keck立体选择性烯丙基化反应88
Kulinkovich羟基丙烷化反应89
Kumada交叉偶联反应91
Liebeskind偶联反应92
Lombardo-Takai烯基化反应93
McMurry偶联反应94
Mukaiyama-Michael偶联反应95
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96
Nicholas反应97
Normant反应98
Nozaki-Hiyama-Kishi反应99
Olefin metathesis(烯烃复分解)反应100
Peterson成烯反应103
Rauhut-Currier反应104
Reformatsky反应105
Reppe羰基化反应106
Roskamp反应107
Roush反应108
Sakurai烯丙基化反应(Hosomi-Sakurai反应)109
Schwartz锆氢化反应110
Seyferth-Gilbert增碳法111
Smith-Tietze多组分二噻烃揳入偶联113
Snieckus定向邻位金属化反应114
Sonogashira反应115
Stille偶联反应116
Suzki偶联反应117
Takai-Utimoto烯化反应118
Tebbe烯烃化反应(Petasis烯基化反应)119
Tsuji-Trost烯丙基化反应120
Ullmann反应123
Umpolung极性转换124
Wurtz反应125
Ziegler型催化低聚烯烃合成126
Zimmerman-Traxler反应过渡态模型127

第2章官能团相互转化反应机理
2.1取代、加成和消除反应131
Acetalisation(缩醛化)反应131
Appel反应132
Atherton-Todd反应133
Bamford-Stevens-Shapiro反应133
Benzynes(苯炔)反应135
Blum-Ittah氮丙啶合成137
Boord烯烃合成138
Brown硼氢化反应139
Bucherer反应140
Burgess脱水反应141
Campbell碳二亚胺合成142
Chugaev消除142
Comins试剂144
Cope消除145
Corey-Chaykovsky反应146
Corey-Winter烯烃合成147
Dakin-West反应148
Delepine胺合成149
Doering-LaFlamme丙二烯合成150

前言/序言

有机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是研究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产物所经历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要描述有机分子在反应期间所通过的一系列步骤。从开始到终了的全部动态过程,包括试剂的进改、反应中间体的形成,直到最后的产物。其目的在于详细了解和探讨有机反应的本质,对反应结果进行解释和预测。
分子的互动和碰撞是在10-12~10-14秒内完成的,目前在如此短时间内观察分子和原子运动的手段尚不完备,还主要是根据反应中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断反应可能经历的历程。这一方面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反应活性中间体的鉴定考察和过渡态结构的说明上。目前已发现的活性中间体物种有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离子自由基、卡宾、苯炔、内盐等以及许多非碳活性中心的有机中间体。这些活性中间体的发现和研究对有机合成化学不仅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由基反应的研究促进了高分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碳正离子和碳负离子反应的研究结果在许多重要的工业生产过程,诸如石油炼制、烯烃聚合、芳香族化合物的取代以及酸碱盐催化反应中都得到了应用。此外,有关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研究使化学键理论更加充实丰富,也为新型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设计提供了科学基础。可以说,这些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的发展和研究是有机化学得以从纯粹的实验科学向具有系统理论的完善科学过渡的转折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渡态和活化配合物理论在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各种协同反应的研究中广泛地应用过渡态理论来解释反应过程。Woodward-Hoffman的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是物理有机化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之一,它成功地把大量实验资料互相联系起来,并通过预测导出许多新有机反应,同时推动了激发态化学反应的研究,发展了有机光化学和化学激发两种方法,建立了能量转移、激发态配合物、猝灭等机理和概念。
本书精选了将近490个(类)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大多是人名反应),每个反应均给出一步一步详尽的电子转移机理过程,同时给出反应的应用示例,并列出了相关的参考文献。本书既可作为学习有机化学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由湖南大学汪秋安教授、湖北科技学院汪钢强博士和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廖头根副研究员共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编者受益匪浅,这些参考文献已列入书中。本书的编写、绘图还得到蔡双莲、吴峥、刘重阳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7年12月
《现代有机合成技术精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有机化学研究人员、合成化学家、药物化学家以及相关工业领域的工程师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现代有机合成技术参考指南。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当代有机化学前沿研究与工业实践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关键合成方法学、反应控制策略以及后处理纯化技术,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基础教科书的知识范畴,掌握实现复杂分子高效构建的“硬核”技能。 第一部分:催化驱动的分子构建基石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有机合成领域最活跃的催化体系,着重讲解其作用机理、底物普适性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章: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的精细调控 1.1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深化与拓展: 详细回顾了Suzuki-Miyaura、Heck、Sonogashira等经典偶联反应在复杂分子合成中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使用高活性、低负载量的预催化剂(如Buchwald胺基钯催化剂、PEPPSI型N-杂环卡宾(NHC)钯催化剂)在惰性底物活化中的应用。深入解析了氧化加成、转金属化和还原消除三个关键步骤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影响,并提供了针对氯代物、溴代物和碘代物反应条件的优化矩阵。 1.2 C-H键活化技术的新篇章: C-H键活化作为“终极原子经济性”策略,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涵盖了导向基团辅助的邻位选择性C-H官能团化(如定向金属化策略),以及非导向型、高选择性的自由基介导或过渡金属介导的远程C-H键氧化、胺化和芳基化反应。特别对比了Rh(III)、Ru(II)和Pd(II)催化体系在不同底物上的选择性差异。 1.3 镍催化在还原性偶联中的崛起: 阐述了镍催化剂如何有效替代传统的贵金属催化剂,尤其是在涉及C-O、C-N键断裂的还原性交叉偶联反应(如芳基醚的偶联、烷基卤化物的偶联)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镍催化体系对空气和湿气的敏感性,并提供了惰性气氛操作的最佳实践。 第二章:不对称催化——立体控制的艺术 2.1 手性配体的设计与应用哲学: 剖析了构建高效手性配体的核心原则,包括骨架刚性、电子密度调控和空间包围效应。详细介绍了BINAP衍生物、JOSIPHOS系列、Salen型络合物以及新型磷酸骨架配体的设计理念。 2.2 不对称氢化与不对称烯烃官能团化: 深入探讨了Ir、Rh、Ru催化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和直接不对称氢化反应,重点关注对不同官能团(酮、亚胺、烯烃)的立体选择性控制。在烯烃官能团化方面,详述了不对称环丙烷化、不对称羟胺化和不对称C-C键形成反应(如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不对称Michael加成)的催化循环机制。 2.3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前沿探索: 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以其环境友好和对金属残留物的免疫性而备受关注。本节聚焦于手性胺(如脯氨酸衍生物)、硫脲/硫代脲催化剂和手性布朗斯特酸/路易斯酸催化剂在构建复杂四取代中心和螺环结构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新型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 本部分专注于那些在传统合成路线中难以实现或效率低下的关键官能团转化技术。 第三章:自由基化学的复兴与精准控制 3.1 光氧化还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 详细介绍了基于铱、钌配合物或有机光敏剂(如吖啶盐、吩噻嗪)驱动的单电子转移过程。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其生成精确控制的自由基物种,实现难以通过离子途径完成的烷基化、芳基化以及串联反应。提供了反应器选型(LED vs. 汞灯)和光照强度对反应选择性影响的实用指南。 3.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合成应用: 将ATRP的原理引入到有机合成中,利用铜或铁催化体系精确控制自由基的生成和终止,实现分子链段的精确连接和复杂大分子的构建。 第四章:重氮化合物与叠氮化合物的合成安全与应用 4.1 高活性重氮化合物的安全操作与原位生成: 详细介绍了在小规模(毫克级)和中试规模(克级)中安全处理和生成重氮甲烷、重氮乙酸酯等高能中间体的方法。重点阐述了利用环丙酮或N-硝基亚胺盐等安全前驱体的策略,以及在温和条件下进行Wolff重排和环丙烷化反应的技术。 4.2 叠氮化学与点击化学的优化: 深入分析了Cu(I)催化下的叠氮-炔环加成(CuAAC)反应在不同溶剂体系下的效率差异,并讨论了无铜(Strain-Promoted, SPAAC)点击反应在生物分子标记和聚合物交联中的应用细节。强调了叠氮化物热稳定性测试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反应优化与后处理工程学 成功的有机合成不仅依赖于创新的反应设计,更依赖于高效的反应工程和纯化策略。 第五章:流动化学(Flow Chemistry)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1 从间歇釜到连续流反应器的转化: 详细比较了静态混合和动态混合反应器在传质、传热效率上的优势。重点介绍了微反应器技术如何实现对强放热反应(如硝化、叠氮化)的精确温控,从而提高安全性和产率。 5.2 高温高压反应的流动实现: 阐述了在流动条件下安全地进行传统上难以在间歇釜中实现的反应(如巴豆酰胺化、高温烷基化)的工程参数设置,包括泵速、停留时间与温度的精确匹配。 第六章:高效分离与纯化策略 6.1 色谱技术的量级放大与替代方案: 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级别的硅胶柱层析。深入讲解了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p-HPLC)的分离参数优化,包括反相与正相填料的选择、梯度洗脱的精细控制。同时,介绍了模拟移动床(SMB)技术在工业规模拆分对映异构体中的应用原理和成本效益分析。 6.2 结晶与沉淀的工程学控制: 讨论了如何通过溶剂/反溶剂的精确配比、降温速率控制以及引入晶种来诱导目标产物的高纯度结晶。提供了通过溶剂筛选数据库预测结晶潜力的实用方法。 本书内容严谨,图示丰富,旨在为追求合成效率与创新性的化学工作者提供一本能够指导实际操作、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书。阅读本书后,读者将能更自信地应对现代有机合成中的高难度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有机合成领域摸爬滚打的科研人员,《化学工作者手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手册》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本“神器”。它所提供的不仅是关于反应机理的全面梳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书中对于同一类反应,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比如从电子得失、从立体化学的演变、从可能存在的副反应等方面,这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化学变化。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共振结构”和“诱导效应”等电子效应在解释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论述。这些基础的电子理论,在很多时候往往是被忽略但又是理解复杂机理的关键。通过这本书,我得以巩固和深化了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的反应设计中。书中还包含了一些“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对于一些经典的、难以解释的反应,作者都给出了相当有说服力的机理分析,这对于我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瓶颈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任何希望在有机化学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评分

《化学工作者手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手册》这本著作,我拿到手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和内容的扎实。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这一核心领域下了多少功夫。从最基础的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到复杂的重排反应、自由基反应,再到立体化学的考量,几乎涵盖了有机合成中最常遇到的各类反应类型。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反应式,而是深入地剖析了每一种反应背后的电子流动、能量变化以及过渡态的结构。书中大量的机理图示清晰明了,配合详尽的文字解释,即使是那些我之前觉得难以理解的反应,通过这本书的梳理,也变得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关键中间体”的讲解,它帮助我认识到,理解了中间体的形成和转化,就抓住了反应的关键。此外,作者还提及了一些影响反应选择性和产率的因素,比如溶剂、温度、催化剂的作用,这些实用的信息对于我在实际操作中设计合成路线非常有指导意义。虽然这是一本手册性质的书,但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绝非一本简单查阅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能够陪伴我深入钻研有机化学的良师益友。

评分

初次接触《化学工作者手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手册》,我原本抱着一种“图个方便,查阅一下反应类型”的心态。然而,这本书立刻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并非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微观的反应世界。书中对于每一个反应机理的阐释,都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彩的化学“侦探”故事,层层剥茧,揭示反应发生的内在逻辑。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能量势垒”的描绘,以及如何通过引入催化剂或改变反应条件来“翻越”这些势垒。这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书中的例子都选取得非常典型,覆盖了从基础教学到前沿研究中的常见反应。当我遇到一个棘手的合成问题时,翻阅这本书,往往能找到类似的反应模式,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它不仅仅是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为什么”。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对于提升我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重点突出,易于查找,即使在忙碌的实验间隙,也能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评分

我是一名初入有机化学殿堂的学生,《化学工作者手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手册》在我学习的初期就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坦白说,一开始我对大量的反应方程式和抽象的机理图感到有些畏惧,但这本书的作者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有机反应的本质。它从最简单的原子运动开始,一步一步地构建起反应的“故事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活化能”和“自由能”等热力学概念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的解释,这让我不再觉得反应机理是纯粹的“经验主义”,而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的。书中大量的实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分解,这对于我理解每一步的电子转移和原子重排非常直观。而且,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预测反应的产物,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我的学习难度,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有机化学启蒙导师,它让我对有机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化学工作者手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手册》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对我的研究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关于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知识库,更是一种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箱”。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反应”,这种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协同反应”和“分步反应”的区分,以及如何根据反应物的结构特点来判断其可能遵循的反应路径。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复杂的反应,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简单的电子运动规律。书中还探讨了一些“非经典”的反应机理,比如一些涉及金属催化或光化学的反应,这为我拓展了研究视野。当我面临一个全新的反应体系时,我不再感到茫然,而是能够运用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尝试去推导出可能的反应机理,并据此设计实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寻找答案”。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探索化学世界的“制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