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系列中继《形式与规范》(1966年)和《象征的图像》(1972年)之后的第三卷。第一卷关注的是风格及其与某个世纪的世界观这一传统问题;第二卷讨论的是与瓦尔堡研究院相关联的象征图像的解释;而本卷关注的是瓦尔堡学院研究项目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古典传统在西方艺术中的作用。
《阿佩莱斯的遗产》这本E.H.贡布里希教授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第三卷论文集,秉承了文艺复兴这一核心论题的经典传统。阿佩莱斯,是古希腊著名的画家,他被认为能将美和模拟自然的高超技巧完美结合起来。美和模拟自然这一对双生的概念,从古典遗迹中继承而来,并且直到20世纪仍被认为是艺术不容置疑的奠基石,是本书收录的这些博学而令人兴奋的论文的缘起。在20世纪,尽管表面上文艺复兴式的理想被抛弃了,但对传统、价值和规范的质疑仍然至关重要。无论是探讨光线与光泽的表现、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创作方法,还是研究批评原理,作者的分析和阐释都深深根植于这一观点。对于学生和对艺术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丰富的论点赋予了本书持久的生命力。
恩斯特·贡布里希教授爵士,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勋爵士(C.B.E)。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历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还出版有论文集,“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四卷,第一卷《规范与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1972年)、第三卷《阿佩莱斯的遗产》(1976年)、第四卷《老大师新解》(1986年),《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1963年),《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1982年),《敬献集——对我们文化传统的读解》(1984年),《我们时代的话题——20世纪的艺术与学术问题》(1991年),以及《艺术史反思录》(1987年),《偏爱原始性——西方美术和文论交汇的趣味史》(2002年)。
序 言 / 7
光线与高光 / 9
阿佩莱斯的遗产 / 10
十五世纪阿尔卑斯山南北绘画中的光线、形式与质地 / 27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分析法和排列法 / 46
水与空气中运动的形式 / 47
怪诞的头像 / 66
博施的《地上乐园》 / 86
关于三联画《地上乐园》的最早描述 / 87
像挪亚的日子那样 / 91
古典的规则和理性的标准 / 99
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尼科利和布鲁内莱斯基 / 100
批评在文艺复兴艺术中的潜在作用:原典与情节 / 119
阿佩莱斯的傲慢:比韦斯,丢勒和布吕格尔的对话 / 141
注 释 / 144
图 版 / 161
本书所收论文出处 / 254
图片出处 / 255
索 引 / 256
老实说,我拿到这套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因为我对古典艺术的了解仅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博物馆参观。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入微的剖析,将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作者在描述那些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背景时,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让人感觉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的冰冷名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挣扎与激情的个体。特别是对光影运用和空间构建的讲解,简直像是在手把手教我如何“看”画,而不是仅仅“浏览”画。读完之后,我再去翻看以往看过的画册时,感受完全不同了,我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笔触和构图背后的作者意图,这真是一种质的飞跃。对于艺术初学者而言,这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向导,但其深度又足以让资深爱好者挖掘出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传承与颠覆”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犀利眼光。作者并没有把艺术史写成一条单向度、不断进步的线性发展,而是着重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循环往复的特性。他总能精准地指出,在看似革命性的艺术运动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早期大师某种形式的回归或回应。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让我意识到创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对既有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之上的。文中的论证逻辑缜密到几乎无懈可击,但作者的笔触又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温暖,似乎在为那些试图在历史洪流中留下自己印记的创造者们深深叹息。我甚至觉得,作者的思考已经超越了艺术范畴,触及到了人类文明本身在面对时间时的困境与努力。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知识的宝库,特别是对那些对艺术史和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仿佛拥有能穿透时间迷雾的慧眼,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与我们当代人的困惑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与古希腊智者之间的灵魂对话,那种清晰的逻辑推演和旁征博引的广博知识储备,让人不得不由衷地敬佩。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用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近乎诗意的语言去解读那些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在探讨“美”的本质那个章节,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从感官体验过渡到形而上的理解,最后落脚于伦理和存在的意义上,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许多读物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标准的比较分析,那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开阔视野,为理解人类共通的创造冲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内页纸张的质感和排版布局,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但抛开这些外在因素,真正让我沉迷的是其中关于“观察”这个行为本身的反思。作者质疑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视觉习惯,引导我们去审视“看见”这个过程的建构性和主观性。他用极其清晰的语言阐释了感知如何被文化、期待乃至生理结构所塑造,这让我的日常观察行为变得不再麻木。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拆解自己对事物的初步印象,试着剥离社会强加给我的标签,去重新“构建”眼前的景象。这种对“看”的重新教育,其价值甚至超过了书中所讨论的任何具体艺术流派。它不仅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看法,更微妙地影响了我与周遭世界的互动方式,实在是一本能够重塑思维模式的杰作。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人停下来,反复咀嚼文字,并激发深度思考的作品,而这套文集恰好满足了我。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成熟老练,它不追求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梳理作者构建的思想迷宫。它的结构非常严谨,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的论据支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语言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发现自己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许久,回味刚才读到的那句关于“形式与内容张力”的精妙论断。它对我理解现代艺术的某些晦涩表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明白,那些看似怪异的创作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焦虑或哲思探索。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己思辨能力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健脑良方”。
评分差!差!差!
评分1. 电子发票还没开出来竟然不能改抬头!!!
评分618下了大几千块钱的单,但是京东服务太差了!
评分2. 因为安排有变,把本来预约一周后送的单子的配送时间提前,竟然不可以!!!
评分差!差!差!
评分4. 有些精装书随随便便一个纸盒就过来了!!!
评分2. 因为安排有变,把本来预约一周后送的单子的配送时间提前,竟然不可以!!!
评分4. 有些精装书随随便便一个纸盒就过来了!!!
评分2. 因为安排有变,把本来预约一周后送的单子的配送时间提前,竟然不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