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文集.阿佩莱斯的遗产

贡布里希文集.阿佩莱斯的遗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景中,曾四凯 著,英]E.H.贡布里希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古典艺术
  • 文化史
  • 西方美术
  • 贡布里希
  • 阿佩莱斯
  • 艺术批评
  • 艺术遗产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82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56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系列中继《形式与规范》(1966年)和《象征的图像》(1972年)之后的第三卷。第一卷关注的是风格及其与某个世纪的世界观这一传统问题;第二卷讨论的是与瓦尔堡研究院相关联的象征图像的解释;而本卷关注的是瓦尔堡学院研究项目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古典传统在西方艺术中的作用。

内容简介

《阿佩莱斯的遗产》这本E.H.贡布里希教授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第三卷论文集,秉承了文艺复兴这一核心论题的经典传统。阿佩莱斯,是古希腊著名的画家,他被认为能将美和模拟自然的高超技巧完美结合起来。美和模拟自然这一对双生的概念,从古典遗迹中继承而来,并且直到20世纪仍被认为是艺术不容置疑的奠基石,是本书收录的这些博学而令人兴奋的论文的缘起。在20世纪,尽管表面上文艺复兴式的理想被抛弃了,但对传统、价值和规范的质疑仍然至关重要。无论是探讨光线与光泽的表现、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创作方法,还是研究批评原理,作者的分析和阐释都深深根植于这一观点。对于学生和对艺术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丰富的论点赋予了本书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恩斯特·贡布里希教授爵士,功勋团成员(O.M),高级英帝国勋爵士(C.B.E)。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6年进入伦敦的瓦尔堡研究院任教职。从1959年起,担任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历史教授及院长,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979年)。还出版有论文集,“文艺复兴艺术研究”四卷,第一卷《规范与形式》(1966年)、第二卷《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1972年)、第三卷《阿佩莱斯的遗产》(1976年)、第四卷《老大师新解》(1986年),《木马沉思录——艺术理论文集》(1963年),《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1982年),《敬献集——对我们文化传统的读解》(1984年),《我们时代的话题——20世纪的艺术与学术问题》(1991年),以及《艺术史反思录》(1987年),《偏爱原始性——西方美术和文论交汇的趣味史》(2002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言 / 7

光线与高光 / 9

阿佩莱斯的遗产 / 10

十五世纪阿尔卑斯山南北绘画中的光线、形式与质地 / 27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分析法和排列法 / 46

水与空气中运动的形式 / 47

怪诞的头像 / 66

博施的《地上乐园》 / 86

关于三联画《地上乐园》的最早描述 / 87

像挪亚的日子那样 / 91

古典的规则和理性的标准 / 99

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尼科利和布鲁内莱斯基 / 100

批评在文艺复兴艺术中的潜在作用:原典与情节 / 119

阿佩莱斯的傲慢:比韦斯,丢勒和布吕格尔的对话 / 141

注 释 / 144

图 版 / 161

本书所收论文出处 / 254

图片出处 / 255

索 引 / 256



哥特式建筑的沉思:从圣丹尼到沙特尔的辉煌与精神象征 一部深入剖析中世纪欧洲精神风貌与工程奇迹的恢宏巨著 作者:[此处可以插入一位虚构的、在艺术史或中世纪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的名字,例如:埃利亚斯·冯·霍夫曼] 译者:[此处可以插入一位著名翻译家的名字] 出版社:[此处可以插入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的名称,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社或法兰西学院出版社]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古典艺术的再现,也无意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回归。相反,它将读者的目光坚定地引向那个被称为“黑暗时代”却孕育了人类建筑史上最伟大飞跃的时期——中世纪盛期。本书是一部对哥特式建筑及其背后复杂精神图景的深度考察,旨在揭示这些拔地而起的石制森林,如何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最直接、最宏伟的物质载体。 我们将暂且搁置对古希腊雕塑的精准模仿和对古典比例的复述,转而沉浸在由尖拱、飞扶壁和肋拱构筑而成的光影剧场之中。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哥特式大教堂并非简单的工程创新集合,而是一种“神学建筑化”的极致体现——它试图在有限的人间空间内,通过无限的向上延伸和对彩色光线的极致运用,重现天堂的秩序与荣耀。 第一部分:从罗马式到哥特式的蜕变——光线与结构的革命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哥特式风格的萌芽。我们首先考察了早期的罗马式建筑,分析了其厚重墙体、相对低矮的拱券和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所反映出的中世纪早期对世俗防御和信仰的谨慎态度。随后,叙事的核心将转移至法兰西岛(Île-de-France)地区,特别是圣丹尼修道院的重建工作。 我们将详尽分析叙格尔(Abbot Suger)在圣丹尼圣所中所实施的革命性变革。叙格尔并非仅仅是资金的筹集者,他是一位具有深刻神学洞察力的“光线哲学家”。本书会细致入微地剖析“光线理论”——中世纪哲学家(深受狄奥尼修斯·阿瑞奥帕吉特影响)如何看待物质之光与神圣之光的关系。我们论证了,哥特式建筑的最初目标,就是将物理的、可感知的日光,转化为一种象征性的、令人敬畏的“形而上之光”。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讨了支撑这一愿景的工程学突破: 1. 尖拱的胜利: 尖拱如何有效地解决了重量分布问题,使其能够承担更高的墙体负荷,并允许立面更加纤细化。 2. 肋拱的诞生与演化: 肋拱如何从结构需要发展为装饰主题,并如何形成复杂的“星形”和“扇形”图案,预示着晚期哥特式风格的装饰性狂热。 3. 飞扶壁的解缚: 我们将重点分析飞扶壁系统在沙特尔、兰斯和亚眠大教堂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些优雅的“空中之臂”如何巧妙地平衡了侧廊拱顶向外推的力量,使得中殿墙体得以被大胆地掏空,为彩绘玻璃的铺陈扫清了道路。 第二部分:沙特尔的圣母——玻璃的叙事与心灵的构建 本书的中心章节聚焦于沙特尔大教堂。我们认为,沙特尔不仅仅是哥特式风格成熟的典范,更是中世纪“图像志”与“大众教育”的巅峰之作。 彩绘玻璃:不识字的信徒的圣经 我们将用大量的篇幅来解读沙特尔圣母院的玻璃艺术。我们对比了早期的“蓝色的沙特尔”(早期偏向深沉、单一的色彩)与后期修复和补充的玻璃作品。这些玻璃不仅是建筑的皮肤,它们是流动的、颤动的神圣文本。我们会系统性地分析其色彩学——特别是那种标志性的“沙特尔蓝”——它如何被用来营造一种与尘世隔绝的、永恒的氛围。通过对《创世纪》、《圣徒传》及王室捐赠纹章的详细解读,我们展示了玻璃如何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从旧约到新约、从世俗权力到神圣庇佑的信仰宇宙。 雕塑的解放:从门楣到柱像 与古典雕塑的沉静内敛形成鲜明对比,哥特式雕塑经历了“去僵化”的过程。本书仔细考察了沙特尔西立面的“国王廊”雕塑。这些雕像如何逐渐脱离墙体,获得了独立的姿态、面部表情和更具人性的衣褶处理?我们探讨了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中世纪晚期对圣人、特别是圣母形象日益增强的人文关怀,尽管这种“人性化”仍被严格限制在神圣的框架内。 第三部分:区域变奏与风格的最终形态 哥特式并非铁板一块。第三部分将视野扩展到法兰西岛之外,分析了地域适应性、材料差异和当地审美如何塑造了哥特式的不同“口音”。 1. 德国的垂直颂歌: 对科隆大教堂的分析,重点关注其对高度的偏执追求,以及肋拱和飞扶壁如何被推向极限,使其内部空间呈现出一种近乎令人晕眩的、垂直的激情。 2. 英国的水平伸展与装饰的奢华: 考察英国哥特式(如林肯和约克)如何拒绝了法国那种绝对的垂直性,转而拥抱更长的中殿、更平缓的坡度和复杂的装饰性拱顶(如网状拱顶),这预示了“垂直式”和“装饰式”的出现。 3. 火焰式的终结(Flamboyant): 探讨十四世纪末及十五世纪的火焰式风格,以法国南部的实例为主。此时,结构的功能性已退居次要,装饰的复杂性成为核心。火焰式的卷曲、火焰般的窗花和对曲线的沉迷,象征着中世纪精神追求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华丽的一次爆发,最终为文艺复兴对清晰与秩序的回归铺平了道路。 结语:建筑的形而上学 本书的结论部分回归到开篇的哲学思辨:哥特式建筑,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高度象征化的艺术形式,是中世纪人尝试将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对工程学的掌握融为一体的宏伟尝试。它不是对古代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一次彻底的、向着天空的、精神性的远征。理解这些大教堂,就是理解中世纪的灵魂是如何被建造起来的。 --- 本书特色: 详尽的结构剖析: 结合了尖端考古发现与传统建筑史分析,对飞扶壁、拱顶系统的力学原理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丰富的图示与平面图: 附有大量由专家重新绘制的精确平面图、立面图和结构截面图,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艺术史、神学、工程学和中世纪哲学,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 语言严谨而富有感染力: 避免了教科书式的枯燥,以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这些中世纪的石制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套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因为我对古典艺术的了解仅限于走马观花式的博物馆参观。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和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入微的剖析,将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作者在描述那些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背景时,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让人感觉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的冰冷名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挣扎与激情的个体。特别是对光影运用和空间构建的讲解,简直像是在手把手教我如何“看”画,而不是仅仅“浏览”画。读完之后,我再去翻看以往看过的画册时,感受完全不同了,我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笔触和构图背后的作者意图,这真是一种质的飞跃。对于艺术初学者而言,这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向导,但其深度又足以让资深爱好者挖掘出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传承与颠覆”这一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犀利眼光。作者并没有把艺术史写成一条单向度、不断进步的线性发展,而是着重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循环往复的特性。他总能精准地指出,在看似革命性的艺术运动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早期大师某种形式的回归或回应。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让我意识到创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对既有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继承之上的。文中的论证逻辑缜密到几乎无懈可击,但作者的笔触又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温暖,似乎在为那些试图在历史洪流中留下自己印记的创造者们深深叹息。我甚至觉得,作者的思考已经超越了艺术范畴,触及到了人类文明本身在面对时间时的困境与努力。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知识的宝库,特别是对那些对艺术史和哲学思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仿佛拥有能穿透时间迷雾的慧眼,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与我们当代人的困惑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与古希腊智者之间的灵魂对话,那种清晰的逻辑推演和旁征博引的广博知识储备,让人不得不由衷地敬佩。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用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近乎诗意的语言去解读那些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在探讨“美”的本质那个章节,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从感官体验过渡到形而上的理解,最后落脚于伦理和存在的意义上,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许多读物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标准的比较分析,那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开阔视野,为理解人类共通的创造冲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内页纸张的质感和排版布局,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但抛开这些外在因素,真正让我沉迷的是其中关于“观察”这个行为本身的反思。作者质疑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视觉习惯,引导我们去审视“看见”这个过程的建构性和主观性。他用极其清晰的语言阐释了感知如何被文化、期待乃至生理结构所塑造,这让我的日常观察行为变得不再麻木。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拆解自己对事物的初步印象,试着剥离社会强加给我的标签,去重新“构建”眼前的景象。这种对“看”的重新教育,其价值甚至超过了书中所讨论的任何具体艺术流派。它不仅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看法,更微妙地影响了我与周遭世界的互动方式,实在是一本能够重塑思维模式的杰作。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人停下来,反复咀嚼文字,并激发深度思考的作品,而这套文集恰好满足了我。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成熟老练,它不追求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梳理作者构建的思想迷宫。它的结构非常严谨,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的论据支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语言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发现自己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许久,回味刚才读到的那句关于“形式与内容张力”的精妙论断。它对我理解现代艺术的某些晦涩表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明白,那些看似怪异的创作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焦虑或哲思探索。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己思辨能力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健脑良方”。

评分

差!差!差!

评分

1. 电子发票还没开出来竟然不能改抬头!!!

评分

618下了大几千块钱的单,但是京东服务太差了!

评分

2. 因为安排有变,把本来预约一周后送的单子的配送时间提前,竟然不可以!!!

评分

差!差!差!

评分

4. 有些精装书随随便便一个纸盒就过来了!!!

评分

2. 因为安排有变,把本来预约一周后送的单子的配送时间提前,竟然不可以!!!

评分

4. 有些精装书随随便便一个纸盒就过来了!!!

评分

2. 因为安排有变,把本来预约一周后送的单子的配送时间提前,竟然不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