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是貢布裏希“文藝復興藝術研究”係列中繼《形式與規範》(1966年)和《象徵的圖像》(1972年)之後的第三捲。第一捲關注的是風格及其與某個世紀的世界觀這一傳統問題;第二捲討論的是與瓦爾堡研究院相關聯的象徵圖像的解釋;而本捲關注的是瓦爾堡學院研究項目中的另一個方麵,即古典傳統在西方藝術中的作用。
《阿佩萊斯的遺産》這本E.H.貢布裏希教授文藝復興藝術研究的第三捲論文集,秉承瞭文藝復興這一核心論題的經典傳統。阿佩萊斯,是古希臘著名的畫傢,他被認為能將美和模擬自然的高超技巧完美結閤起來。美和模擬自然這一對雙生的概念,從古典遺跡中繼承而來,並且直到20世紀仍被認為是藝術不容置疑的奠基石,是本書收錄的這些博學而令人興奮的論文的緣起。在20世紀,盡管錶麵上文藝復興式的理想被拋棄瞭,但對傳統、價值和規範的質疑仍然至關重要。無論是探討光綫與光澤的錶現、萊奧納爾多·達·芬奇的創作方法,還是研究批評原理,作者的分析和闡釋都深深根植於這一觀點。對於學生和對藝術與文化感興趣的讀者而言,豐富的論點賦予瞭本書持久的生命力。
恩斯特·貢布裏希教授爵士,功勛團成員(O.M),高級英帝國勛爵士(C.B.E)。1909年生於維也納,1936年進入倫敦的瓦爾堡研究院任教職。從1959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古典傳統曆史教授及院長,直至1976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第16版,1995年),《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第6版,2002年),《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1979年)。還齣版有論文集,“文藝復興藝術研究”四捲,第一捲《規範與形式》(1966年)、第二捲《象徵的圖像——貢布裏希圖像學文集》(1972年)、第三捲《阿佩萊斯的遺産》(1976年)、第四捲《老大師新解》(1986年),《木馬沉思錄——藝術理論文集》(1963年),《圖像與眼睛——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1982年),《敬獻集——對我們文化傳統的讀解》(1984年),《我們時代的話題——20世紀的藝術與學術問題》(1991年),以及《藝術史反思錄》(1987年),《偏愛原始性——西方美術和文論交匯的趣味史》(2002年)。
序 言 / 7
光綫與高光 / 9
阿佩萊斯的遺産 / 10
十五世紀阿爾卑斯山南北繪畫中的光綫、形式與質地 / 27
萊奧納爾多·達·芬奇的分析法和排列法 / 46
水與空氣中運動的形式 / 47
怪誕的頭像 / 66
博施的《地上樂園》 / 86
關於三聯畫《地上樂園》的最早描述 / 87
像挪亞的日子那樣 / 91
古典的規則和理性的標準 / 99
從文字的復興到藝術的革新:尼科利和布魯內萊斯基 / 100
批評在文藝復興藝術中的潛在作用:原典與情節 / 119
阿佩萊斯的傲慢:比韋斯,丟勒和布呂格爾的對話 / 141
注 釋 / 144
圖 版 / 161
本書所收論文齣處 / 254
圖片齣處 / 255
索 引 / 256
我最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讓人停下來,反復咀嚼文字,並激發深度思考的作品,而這套文集恰好滿足瞭我。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相當成熟老練,它不追求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是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梳理作者構建的思想迷宮。它的結構非常嚴謹,每一個論點都有詳實的論據支撐,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語言又充滿瞭人文關懷,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發現自己經常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沉思許久,迴味剛纔讀到的那句關於“形式與內容張力”的精妙論斷。它對我理解現代藝術的某些晦澀錶達提供瞭極大的幫助,讓我明白,那些看似怪異的創作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時代焦慮或哲思探索。對於那些渴望提升自己思辨能力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健腦良方”。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討“傳承與顛覆”這一主題時所展現齣的犀利眼光。作者並沒有把藝術史寫成一條單嚮度、不斷進步的綫性發展,而是著重強調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循環往復的特性。他總能精準地指齣,在看似革命性的藝術運動背後,往往隱藏著對早期大師某種形式的迴歸或迴應。這種辯證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觀,讓我意識到創新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建立在對既有傳統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繼承之上的。文中的論證邏輯縝密到幾乎無懈可擊,但作者的筆觸又帶著一種近乎悲憫的溫暖,似乎在為那些試圖在曆史洪流中留下自己印記的創造者們深深嘆息。我甚至覺得,作者的思考已經超越瞭藝術範疇,觸及到瞭人類文明本身在麵對時間時的睏境與努力。
評分老實說,我拿到這套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因為我對古典藝術的瞭解僅限於走馬觀花式的博物館參觀。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它沒有故作高深地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和對具體作品的細緻入微的剖析,將復雜的理論娓娓道來。作者在描述那些藝術傢的生活和創作背景時,充滿瞭同情和理解,讓人感覺他們不再是曆史書上的冰冷名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滿掙紮與激情的個體。特彆是對光影運用和空間構建的講解,簡直像是在手把手教我如何“看”畫,而不是僅僅“瀏覽”畫。讀完之後,我再去翻看以往看過的畫冊時,感受完全不同瞭,我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筆觸和構圖背後的作者意圖,這真是一種質的飛躍。對於藝術初學者而言,這是一本極佳的入門嚮導,但其深度又足以讓資深愛好者挖掘齣新的樂趣。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知識的寶庫,特彆是對那些對藝術史和哲學思辨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我記得我翻開第一頁時就被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仿佛擁有能穿透時間迷霧的慧眼,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思想與我們當代人的睏惑緊密地聯係起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與古希臘智者之間的靈魂對話,那種清晰的邏輯推演和旁徵博引的廣博知識儲備,讓人不得不由衷地敬佩。他不是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用一種極具個人色彩的、近乎詩意的語言去解讀那些經典文本的深層含義。尤其是在探討“美”的本質那個章節,作者的論述層層遞進,從感官體驗過渡到形而上的理解,最後落腳於倫理和存在的意義上,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是其他許多讀物無法比擬的。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審美標準的比較分析,那種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開闊視野,為理解人類共通的創造衝動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內頁紙張的質感和排版布局,都體現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但拋開這些外在因素,真正讓我沉迷的是其中關於“觀察”這個行為本身的反思。作者質疑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視覺習慣,引導我們去審視“看見”這個過程的建構性和主觀性。他用極其清晰的語言闡釋瞭感知如何被文化、期待乃至生理結構所塑造,這讓我的日常觀察行為變得不再麻木。我開始有意識地去拆解自己對事物的初步印象,試著剝離社會強加給我的標簽,去重新“構建”眼前的景象。這種對“看”的重新教育,其價值甚至超過瞭書中所討論的任何具體藝術流派。它不僅改變瞭我對藝術的看法,更微妙地影響瞭我與周遭世界的互動方式,實在是一本能夠重塑思維模式的傑作。
評分1. 電子發票還沒開齣來竟然不能改抬頭!!!
評分非常好~貢布裏希大作!
評分差!差!差!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好好
評分2. 因為安排有變,把本來預約一周後送的單子的配送時間提前,竟然不可以!!!
評分1. 電子發票還沒開齣來竟然不能改抬頭!!!
評分差!差!差!
評分貢布裏希的書不錯。
評分貢布裏希的書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