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

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宏文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保育
  • 遷地保育
  • 植物遷地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學
  • 植物學
  • 保護生物學
  • 園林植物
  • 環境科學
  • 植物資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59602
版次:01
商品編碼:1234228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319
字數:49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植物園起源於16世紀中葉歐洲文藝復興後期自然科學與園林藝術的崛起,興盛於18世紀西方殖民地對全球植物的探索、收集與發掘利用。曆經瞭近500年的發展曆史,傳承瞭植物收集馴化、發掘利用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充滿著人類對自然奧秘、奇特植物的好奇與探索,是人類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漸進認知曆史,是人類對植物世界從混沌無序到分門彆類的有序認知曆史。
  《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梳理瞭植物引種馴化與人類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植物園發展曆程及其植物收集曆史、保護生物學的興起與發展,介紹瞭植物遷地保護的原理和方法、植物園活植物收集與遷地保護及其應遵守的相關法規與公約,歸納瞭植物引種收集、維護監測、信息記錄與數據管理、植物收集的使用與管理等遷地保護規範,概述瞭保護遺傳學研究發展概況、植物遷地保護中的遺傳因素、居群遺傳風險及其遷地保育管理對策,綜述瞭野外迴歸指南與迴歸研究進展。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植物引種馴化與遷地保護的曆史 1
第一節 引種馴化與人類文明 1
一、引種馴化與早期人類文明 2
二、引種馴化與近代500年人類文明的進步 3
三、植物引種馴化與我國糧食生産革命 5
第二節 植物園及其引種收集曆史 6
一、古代園林 7
二、中世紀園林 10
三、現代植物園及其植物收集 10
四、植物獵人對植物收集的貢獻 16
第三節 保護生物學興起與發展 20
一、保護生物學的興起 20
二、保護理念的演變 22
三、從國傢和區域到全球立法與行動計劃的概況 25
參考文獻 28
第二章 植物遷地保護的方法 34
第一節 植物遷地保護的變遷與沿革 34
一、遷地保護思想的由來與演變 34
二、遷地收集保護理念和實施的演變 37
第二節 遷地保護方法 42
一、種子貯存 43
二、離體保存 45
三、超低溫保存 46
四、田間種質庫 47
五、植物園活植物收集 49
第三節 植物園與遷地保護 50
一、植物園的遷地保護 50
二、中國植物園的遷地保護 51
三、植物園的遷地保護策略 57
第四節 植物遷地保護相關法規和指南 65
一、生物多樣性公約 65
二、全球植物保護戰略 66
三、植物園保護國際議程 66
四、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67
五、中國植物保護戰略 67
參考文獻 68
第三章 植物遷地保護的規範與管理 73
第一節 植物引種收集 73
一、植物收集的類型 74
二、引種收集的優先原則 80
三、植物引種收集的方式和要求 81
四、植物引種收集製度 83
五、遷地保育評價 85
第二節 維護與監測 90
一、植物繁殖 90
二、移栽定植 94
三、鑒定查證 96
四、物候觀測 99
五、生長發育監測 112
六、種子收集與交換 113
七、病蟲害防治與檢疫 116
八、外來入侵物種監測 118
第三節 信息記錄與數據管理 120
一、引種登錄信息記錄 121
二、儲存種質的信息記錄 126
三、繁殖信息 127
四、活植物現狀信息記錄 128
五、鑒定查證信息 132
六、植物清查與編目 132
七、檢疫信息記錄 135
八、掛牌與植物解說 135
九、憑證信息采集與信息管理 139
第四節 植物收集的使用與管理 139
一、植物收集的使用者 140
二、研究和保護 140
三、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 140
四、物候學觀察 141
五、教育和教學 142
六、科普與解說 142
七、休閑旅遊 143
八、使用管理製度 143
參考文獻 145
第四章 居群遺傳學原理與遺傳風險及管理對策 171
第一節 植物保育遺傳學研究概況 171
一、保護生物學 171
二、保育遺傳學 172
第二節 植物遷地保護中的遺傳因素 177
一、遺傳多樣性喪失 178
二、近交與雜交 179
三、遺傳適應 182
第三節 後基因組時代的保育遺傳學 183
第四節 植物遷地保育中的居群遺傳風險及其管理對策 185
一、遺傳漂變 185
二、選擇 188
三、突變 192
四、近交及近交衰退 194
五、遠交及遠交衰退 197
六、雜交 198
參考文獻 206
第五章 遷地保育植物的迴歸 215
第一節 植物迴歸的相關術語 216
第二節 植物迴歸指南 218
一、植物迴歸的目標 218
二、如何選擇迴歸的植物物種 218
三、迴歸的生境要求 218
四、迴歸的植株要求 219
五、植物種群的調控 220
六、物種迴歸後的管理與監測 220
七、植物迴歸成功的標準 220
八、植物迴歸的步驟 221
第三節 植物迴歸研究進展 221
一、國際概況 221
二、中國珍稀植物的迴歸概況 224
三、中國植物迴歸研究進展 226
參考文獻 227
第六章 植物遷地保育及迴歸案例 229
第一節 報春苣苔的野外迴歸 229
一、報春苣苔的群落生態 230
二、解剖與生理生態特徵 232
三、居群遺傳多樣性 235
四、植物園的組織培養及扡插繁育 236
五、物種迴歸自然實驗進展 237
第二節 中華水韭的遺傳復壯 240
一、中華水韭的分類地位、自然分布區及瀕危等級和現狀 241
二、中華水韭的生境特點 242
三、中華水韭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徵 243
四、中華水韭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及孢子母細胞的發育 246
五、居群遺傳學特徵 246
六、保護策略 251
七、居群遺傳復壯 252
第三節 虎顔花 257
一、生物學特性及自然分布 257
二、群落生態學及生境 259
三、植物園遷地條件下的繁殖研究 260
四、自然迴歸研究 262
第四節 疏花水柏枝 264
一、分類學地位、自然分布及野外滅絕的原因 265
二、生境特點及適應性 268
三、植物群落結構 269
四、繁殖特徵 270
五、細胞學研究 271
六、居群遺傳學特徵 272
七、遷地保護與野外居群恢復策略 275
第五節 新疆沙鼕青 277
一、新疆沙鼕青的分類地位、與姊妹種的關係、自然分布及瀕危等級和現狀 278
二、生境特點與種群特徵 281
三、物種的特有生物學特徵 284
四、物種的係統進化史 286
五、瀕危物種的生殖發育及生態環境成因 287
六、瀕危的居群遺傳學因素 289
七、物種的保護與恢復策略 291
第六節 巴東木蓮 294
一、巴東木蓮分類地位、自然分布區及瀕危等級和現狀 295
二、生境特點和居群特徵 297
三、物種特有生物學特徵 299
四、巴東木蓮的係統進化史 301
五、巴東木蓮瀕危的生殖發育及生態環境因素 303
六、居群遺傳學特徵 305
七、巴東木蓮的保育及迴復策略 309
參考文獻 311
彩圖
園藝植物的無性繁殖技術:從理論到應用 本書聚焦於園藝植物的無性繁殖技術,全麵涵蓋瞭從基礎原理到高階實踐的各個環節。 園藝生産中,為保持優良品種的遺傳穩定性和一緻性,無性繁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本書旨在為園藝專業人士、研究人員以及高級園藝愛好者提供一本詳盡、係統且具有高度操作指導性的參考手冊。 第一部分:無性繁殖的基礎理論與生物學機製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支撐無性繁殖的生物學基礎。我們將詳細闡述營養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的遺傳學意義,解釋為何通過無性係繁殖能夠確保後代錶現齣與母本完全一緻的性狀,這對於商業化生産中品質的標準化至關重要。 第一章:細胞全能性與器官發生 探討植物細胞,特彆是分生組織細胞,所具備的全能性(Totipotency)。詳細解析在特定環境刺激下,細胞如何重新編程,啓動脫分化過程,並最終形成新的、完整的植株結構(根、莖、葉)。我們將介紹誘導全能性所需的關鍵激素信號通路和環境因子(光照、溫度、濕度)。 第二章:激素在繁殖調控中的作用 詳細解析生長素(Auxins)、細胞分裂素(Cytokinins)和赤黴素(Gibberellins)等植物激素在無性繁殖過程中的精確作用機製。重點闡述不同激素的配比如何決定愈傷組織的形成、不定根的誘導或不定芽的發生。書中會包含大量關於激素內源平衡與外源施用的案例分析,用以解釋影響生根和發芽效率的分子機製。 第三章:組織培養的環境生理學 組織培養(Tissue Culture)作為現代無性繁殖的核心技術之一,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本章著重分析無菌操作的必要性、培養基組分(瓊脂、瓊脂替代物、礦物質、維生素及碳源)的優化選擇,以及光質、光周期和氣體交換對微繁殖成功率的影響。我們將探討滲透壓和pH值波動對細胞代謝和存活率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傳統無性繁殖技術的精細化操作 本部分迴歸至園藝生産中最常用且成本效益高的傳統技術,強調提高成功率和標準化流程。 第四章:扡插技術的高級應用 扡插是應用最廣泛的無性繁殖方法。本書不僅涵蓋瞭枝條扡插、葉插、根插的基礎操作,更側重於難生根植物的策略。內容包括:不同植物組織(嫩枝、半熟枝、老枝)的最佳采集時間、使用不同類型生根粉(IBA、NAA、 অ্যালবাম)的濃度梯度實驗設計、基質選擇(珍珠岩、蛭石、泥炭的混閤比例優化)、以及如何通過“傷口處理”(如蠟封或藥劑塗抹)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蒸發和病原菌感染。 第五章:壓條與靠接的優化 針對不宜扡插或需要保留母株養分的特定物種(如觀賞灌木或果樹),壓條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詳細介紹瞭高空壓條法(Air Layering)的改良技術,包括如何選擇閤適的包裹材料(例如使用透明塑料膜與保水凝膠的結閤)以監控根係發育。對於靠接(Approach Grafting),本書提供瞭不同砧木與接穗親和性的數據庫,並指導讀者如何通過控製水分脅迫和光照強度來同步砧木和接穗的生理狀態,以提高愈閤率。 第六章:分株與根狀莖繁殖的規模化 針對宿根花卉和某些球根植物,分株(Division)是維持種群健康和繁殖力的關鍵。本章闡述瞭在不同生長階段進行分株的最佳時機,以及如何利用機械分離和化學處理(如打破休眠)來促進新植株的快速啓動。對於地下塊莖和匍匐莖的繁殖,重點講解瞭如何避免病原菌的垂直傳播,並介紹使用紫外綫或特定溫度處理進行病原清除的方法。 第三部分:現代組織培養技術的深度拓展 本部分聚焦於組織培養領域的前沿進展和工業化放大挑戰。 第七章:微繁殖(Micropropagation)的係統優化 深入剖析微繁殖的三個核心階段(誘導、增殖、生根/展植)。針對增殖效率低下的瓶頸,本書提供瞭多芽係誘導和繼代培養方案的優化矩陣。著重介紹反應器培養技術(如氣升式和振蕩式培養係統)在提高生物量和降低成本方麵的應用,並提供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配方在不同階段的精確用量指南。 第八章:試管內生根與玻璃化現象的剋服 試管苗在脫離培養基後常麵臨“玻璃化”(Vitrification)現象——植株組織含水量過高、機械強度差。本章分析瞭導緻玻璃化的內部(細胞滲透調節)和外部(培養基水分勢)因素,並提供瞭有效的緩解策略,包括在生根誘導階段逐步降低糖分供應、使用高濃度吸水性介質或添加脫水劑。 第九章:植株的瓶外馴化(Acclimatization) 這是將無菌培養的脆弱植株轉化為適應自然環境的關鍵步驟。本章詳細指導瞭馴化的多階段流程:從高濕度、低光照的初始環境,逐步過渡到開放環境。內容包括:氣孔導度的監測、角質層發育的誘導、以及在不同基質中進行根際微生物接種以促進營養吸收的實踐方案。 第四部分:質量控製與遺傳穩定性監測 第十章:無性係遺傳變異的檢測與管理 盡管無性繁殖旨在保持剋隆性,但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仍可能發生。本章介紹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如ISSR、SSR)對不同代次的無性係進行遺傳指紋圖譜分析,以監控和識彆潛在的遺傳漂變或有害突變體的齣現。同時,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培養條件來最小化體細胞重組的風險。 第十一章:病原體檢測與無毒化技術 無菌培養並不意味著無病毒。本書詳細介紹瞭病毒檢測的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如ELISA和PCR),並重點介紹瞭針對特定植物病毒的熱處理(Thermotherapy)和化學治療流程。對於莖尖培養(Meristem Culture),提供瞭精確的莖尖剝離工具和培養條件,以實現係統性無毒種苗的生産。 --- 本書的特色在於將復雜的生理生化過程與具體的園藝操作緊密結閤,提供瞭大量可重復驗證的實驗流程和工業化改進方案,是指導高效、穩定、大規模生産優質園藝種苗的權威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剛接觸植物學研究的初學者,對於“遷地保育”這個概念,我之前一直停留在非常模糊的理解層麵。偶然在書店裏看到瞭《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簡直就像及時雨。它循序漸進地講解瞭遷地保育的起源、發展曆程,以及其在現代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地位。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遷地保育的核心原理,比如為什麼需要遷地保育,它能解決哪些問題,以及不同類型的遷地保育模式(如植物園、種子庫、種質資源圃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書中還花瞭大量篇幅講解瞭建立和維護這些遷地保育機構所需的條件和管理要點,包括人員配備、設施建設、科學研究、公眾教育等各個方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植物園在遷地保育中作用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展示植物的場所,更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和基因儲存庫,為瀕危物種提供瞭“避難所”。此外,書中還提到瞭遷地保育與就地保護的協同作用,以及如何將兩者有機結閤,形成更有效的保護網絡。讀完這本書,我對遷地保育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認識,也對未來從事植物保護相關的工作充滿瞭信心和方嚮感。

評分

我是一名對植物園的運營和管理感興趣的學習者,在尋找相關書籍時,我偶然發現瞭《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它不僅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遷地保育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詳細闡述瞭遷地保育在實踐層麵的具體操作和管理策略。從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保存,到繁育、栽培、展示,再到科學研究、公眾教育、政策法規,書中幾乎涵蓋瞭植物園在遷地保育工作中需要麵對和解決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不同類型植物園(例如專類植物園、綜閤性植物園、研究型植物園等)的定位和功能劃分,這讓我對植物園的多元化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還重點探討瞭植物園在瀕危植物救助和恢復項目中的關鍵作用,並提供瞭許多具體的案例分析,從中我學習到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此外,書中關於植物園的國際閤作與交流,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遷地保育效能的內容,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一個成功的植物園,不僅僅是美麗的花園,更是一個集科研、教育、保護於一體的復雜而精密的係統工程。它為我今後的學習和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指導。

評分

作為一名對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充滿熱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性地瞭解植物保護,特彆是野外種群保護的書籍。《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非常紮實,從物種的生存現狀分析,到建立遷地保育種質資源庫的必要性和具體方法,再到野外種群的恢復和管理策略,都進行瞭深入的闡述。書中不僅講解瞭遷地保育的科學原理,更強調瞭實踐操作中的關鍵技術和挑戰。例如,關於種質資源收集的原則和方法,它詳細介紹瞭如何閤理采樣,避免對野外種群造成破壞,並強調瞭保存的完整性和多樣性;關於種子庫的建立,書中也詳細講解瞭種子處理、貯藏條件以及萌發率檢測等關鍵技術,這些都是實驗室裏難以輕易獲得的寶貴信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遷地保育在恢復瀕危物種野外種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進行野外引種和自然化管理,這對於我們未來開展實際的保護工作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此外,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國內外成功的遷地保育案例,這些案例生動地展示瞭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力量,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指導我們如何為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貢獻力量的行動指南。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植物愛好者的寶典!我平時就喜歡在自傢陽颱搗鼓點花草,但總覺得自己的知識停留在“澆水施肥”的初級階段,對於如何更好地養護、繁殖,甚至是給它們一個更適宜的“傢”總是摸不著頭腦。偶然翻到這本《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一開始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立刻被深深吸引瞭。書裏詳細地介紹瞭各種植物對環境的需求,比如光照、濕度、土壤成分等等,而且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穿插瞭大量的實例和實際操作指南。舉個例子,我一直對多肉植物情有獨鍾,但經常遇到徒長或者爛根的問題,這本書裏就有一章專門講多肉的養護,從配土到澆水頻率,再到光照強度,講得那叫一個透徹!甚至還提到瞭如何根據不同品種的多肉調整養護策略,這絕對是之前我從未接觸過的深度。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講解瞭如何進行植物的繁殖,比如扡插、分株、播種等,並配有清晰的圖文步驟,讓我這種動手能力不算強的人也能輕鬆上手。現在,我傢的陽颱儼然成瞭一個小小的植物王國,看著它們茁壯成長,心裏彆提多有成就感瞭!這本書真的讓我從一個“植物殺手”蛻變成瞭小有成就的“園藝師”,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植物的朋友們!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環境問題和生物多樣性議題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植物遷地保育原理與實踐》這本書,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專業,但它所傳遞的理念和方法,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科學傢的視角,而是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講述瞭植物遷地保育對於維護生態平衡、維持基因多樣性,乃至保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綠色基因寶庫”的比喻所打動,它形象地描繪瞭遷地保育機構如同一個龐大的“綠色基因銀行”,為子孫後代保存著寶貴的植物資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身邊許多看似普通的植物,可能都麵臨著生存危機,而遷地保育工作,正是為它們爭取生存機會的關鍵。書中也提到瞭公眾參與遷地保育的重要性,比如如何支持植物園的活動,如何在傢中嘗試種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這些都讓我覺得,保護生物多樣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責任、關於未來的書,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的環保意識,並讓我看到瞭更多可以為之努力的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