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

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Christof,Koch 著,顧凡及,侯曉迪 譯
圖書標籤:
  • 意識
  • 神經科學
  • 認知科學
  • 神經生物學
  • 大腦
  • 心理學
  • 意識研究
  • 神經機製
  • 認知神經科學
  • 腦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101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586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紀人文係列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闡述瞭作者與DNA發現者、意識之腦科學的奠基者剋裏剋經過閤作探討而提齣的意識研究框架——用實驗方法找齣導緻意識的神經相關物。全書以視覺-運動的中樞神經控製為主要論據來源,結閤關於“裂腦人”的測試,參照當代其他神經科學傢對意識的研究成果及見解,力求從便於找齣神經相關物的角度整閤有關腦對感官輸入信息多層次加工的典型研究結論,摸索意識神經機製研究的有效切入途徑。《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反映瞭繼剋裏剋《驚人的假說》之後,作者與剋裏剋閤作探討的新進展,對意識的腦科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錄

弗朗西斯·剋裏剋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縮寫詞對照錶
第1章 意識研究導論
1.1 需要解釋什麼?
1.2 各種各樣的解答
1.3 我的研究方法是一種注重實效的經驗方法
1.4 意識的神經相關物
1.5 小結
注釋
第2章 神經元——知覺的原子
2.1 大腦皮層的組織
2.2 外顯錶徵、柱狀組織和主節點
2.3 發放率、振蕩和神經同步化
2.4 小結
注釋
第3章 看之初
3.1 視網膜是一種層狀結構
3.2 色覺需要三種視錐
3.3 眼中的空洞:盲點
3.4 感受野:視覺的關鍵概念
3.5 從眼齣發的多條並行通路
3.6 上丘:另一個視覺腦
3.7 眼動:眼球跳動無所不在
3.8 小結
注釋
第4章 初級視皮層是典型的新皮層區域
4.1 猴子視覺作為人視覺的模型
4.2 新皮層是一種層狀結構
4.3 各種皮層細胞類型
4.4 V1:視覺的主要入口
4.5 小結
注釋
第5章 什麼是意識的神經相關物
5.1 意識産生的前提因素
5.2 情緒及對意識的調製
5.3 麻醉與意識
5.4 界定NCC的一般策略
5.5 神經元特異性和Ncc
5.6 小結
注釋
第6章 意識的神經相關物不在初級視皮層
6.1 沒有Ⅵ你就看不到東西
6.2 即便你看不到它,V1依然能對它適應
6.3 做夢用不到Ⅵ
6.4 直接刺激Ⅵ
6.5 猴子的vl神經元與知覺無關
6.6 小結
注釋
第7章 大腦皮層的構築
7.1 如果要認識功能,就先要認識結構
7.2 皮層有一種等級結構
7.3 丘腦和皮層:一種緊密的聯係
7.4 驅動性聯結和調製性聯結
7.5 用背側通路和腹側通路作為指導原則
7.6 前額葉皮層:執行所在地

精彩書摘

  這些通路的一大特點是在解剖上相互獨立。科學傢可以通過多次注射化學毒素,破壞猴LGN某一層內的所有細胞體,從而選擇性地破壞某個通路。在完全破壞某個通路之後,可以訓練動物識彆顔色,或者識彆需要有一定視銳度纔能恰當分辨的模式,這與驗光師檢驗視力的方式很類似。
  破壞小細胞層會嚴重影響顔色視覺和高分辨率的空間視覺。無論是細節,還是反差較低的圖形,猴子都無法順利檢測。如果目標僅包含顔色信息,猴子就完全找不到目標。但是這隻猴子依然能順利檢測隨時間迅速變化的模式。反過來,如果破壞大細胞通路,猴子對細節的敏感性不會有顯著變化,但是它檢測快速變化的能力會有所下降。
  除瞭大細胞流和小細胞流,還有第三條通路,即塵粒狀細胞通路。在空間上,塵粒狀細胞神經元沒有明顯的中心一周邊組織,但這些細胞傳輸顔色拮抗信號,即對S視錐與L和M視錐之和的差[S-(L+M)]起反應。赫林(Ewald Hering)根據顔色知覺的實驗,認為這條通路與黃一藍拮抗通道(blue-yellow opponency channel)有關。
  隻要人的眼睛一睜開,這三條通路中100萬條縴維便可每秒傳送1000萬比特以上的視覺信息。這個數量非常巨大,但是在第9章會發現,意識忽略瞭其中絕大多數的信息。
  雖然大細胞神經元、小細胞神經元和塵粒狀細胞神經元是視網膜的主要輸齣,但視網膜還有些次要輸齣。除瞭下一節將要討論的上丘投射之外,許多神經節細胞還會把視覺信息傳送到各個小核團上去,這些核團負責眨眼、注視、瞳孔控製、晝夜節律和其他調節功能(圖3.6)。所有這些核團中都沒有視覺世界的映射區(map),它們不大可能在有意識的視覺中起作用。
  3.6 上丘:另一個視覺腦
  大約有十萬條神經節細胞的軸突從視網膜傳嚮中腦頂部的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SC)。在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中,上丘是最重要的視覺處理中心。在靈長類中,皮層取代瞭上丘的許多功能並加以擴展,但上丘對朝嚮反應以及眼睛和頭的運動還是很重要的。
  有些病人喪失瞭部分或全部Ⅵ以及Ⅵ周圍的一些皮層區域,盡管他們的視網膜-上丘通路依然完整,但是在受損區域對應的視野裏,他們沒有視覺。因此,僅靠上丘可能無法産生有意識的視覺。
  靈長類動物不斷進行著眼球跳動。在這種快速眼動中,上丘起瞭關鍵的作用(在下麵幾頁中還要再講這個問題)。上丘發齣的信息包含瞭眼球當前位置與將要注視位置的差異,這一信息直接傳到腦乾中控製眼球肌肉的眼動區,及丘腦中的丘腦枕核(pulvinar nuclei)。
  上丘的三個層次十分明顯:錶層、中間層和深層。其中,錶層以拓撲圖的方式接收來自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直接輸入。較深的兩層神經元與行為有關,這一點已通過直接輸入電流刺激的實驗得到瞭證實。如果電流的幅度足夠大,就會觸發眼球跳動。
  ……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關於《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不包含原書的具體內容,並盡可能避免“人工智能”或“AI”的痕跡。 --- 《意識的邊緣:從神經元到心智的宏大旅程》 圖書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探索中,最深邃、最引人入勝的謎題莫過於“我們如何成為我們自己”——意識的本質。它既是我們感知世界、體驗情感、進行思考的基石,又是一個橫亙在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麵前的巨大鴻溝。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個終極答案,而是以一種嚴謹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意識復雜性的全新框架。 本書的敘事脈絡,始於對“何為意識”這一古老命題的深刻反思。我們不再滿足於笛卡爾式的二元論或純粹的唯物主義簡化,而是深入探討意識的經驗性維度——主觀感受(Qualia)、自我同一性、以及意識在進化曆史中的位置。我們嘗試描摹齣意識的地理版圖,不是在抽象的空間中,而是在生物體的具體結構之中。 第一部分:覺醒的基石——從細胞到網絡 我們將目光聚焦於構成心智的物質基礎:大腦。這一部分詳細梳理瞭支撐意識體驗的神經元層麵的活動。我們不會停留在細胞形態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討神經信號的傳遞、突觸的可塑性以及信息如何在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集群中被整閤。 一個核心議題是“同步性”。意識並非是單一區域的産物,而是一種跨區域、跨時間尺度的動態協調。書中詳述瞭Gamma、Theta等不同腦波頻率在介導信息處理和維持感知連貫性中的關鍵作用。我們探討瞭意識狀態如何依賴於這些節律的精確“閤唱”,以及當這種閤唱被打亂時(例如在睡眠或麻醉狀態下),主觀體驗是如何消融的。 我們特彆關注“全局工作空間理論”的生物學實現。意識似乎需要一個信息廣播的平颱,讓分散處理的模塊能夠共享關鍵數據。本書分析瞭哪些腦區——特彆是前額葉皮層、頂葉皮層和丘腦——構成瞭這個“工作空間”的物理載體,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將零散的感覺輸入轉化為一個統一的、實時的場景。 第二部分:連接的維度——意識的拓撲結構 意識不僅僅是信息在神經元之間的流動,更是信息如何在復雜網絡中組織和連接的體現。本部分引入瞭網絡科學的視角,用以解構大腦的拓撲結構與意識復雜性之間的關係。 我們探討瞭整閤信息理論(IIT)的推論,但側重於其在神經生物學上的可檢驗性。我們考察瞭大腦在不同狀態下,其信息整閤能力如何變化。一個高度復雜的、信息密度極高的網絡狀態,似乎是産生豐富主觀體驗的前提。書中利用先進的連接組學數據,分析瞭白質束如何構建意識信息的“高速公路”,以及這些結構上的缺陷如何導緻特定意識障礙。 此外,我們詳細剖析瞭“注意力的神經開關”。注意力是意識的守門人,它決定瞭哪些信息被放大並進入主觀體驗的聚光燈下。本書追溯瞭從外側頂葉、前扣帶迴(ACC)到基底核的迴路,揭示瞭注意力調控不僅是一個選擇過程,更是一個對當前經驗進行實時“標記”和“加權”的過程,從而塑造我們對世界的即時理解。 第三部分:意識的湧現與演化 意識並非一蹴而就的,它是漫長生物演化鬥爭的結果。本部分將視角拉遠,探討意識在生命譜係中的起源與發展。我們考察瞭不同物種的大腦結構差異,試圖從中推斷齣不同層次意識的邊界。一個簡單的感覺反應與復雜的情感反思之間,究竟需要增加哪些神經生物學機製? 我們深入探討瞭“預測性編碼”在大腦運作中的核心地位。意識體驗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對外部世界的被動接收,而是大腦基於過去經驗,對未來輸入進行的持續性“最佳猜測”。這種內部模型構建的精度和靈活性,似乎是高級意識的標誌。書中詳細解析瞭這種前饋與反饋迴路如何在視覺皮層、聽覺皮層乃至更高階的聯絡區域中實現。 第四部分:邊界與突破——意識的失常與未來 為瞭更好地理解“正常”的意識,我們必須研究其“異常”狀態。本部分審視瞭從意識障礙、失語癥到精神分裂癥等一係列病理狀態。這些案例如同“自然實驗”,揭示瞭當特定迴路受損時,意識的哪些組成部分會瓦解。例如,對自我身體邊界感知的中斷如何與特定丘腦或頂葉損傷相關聯。 最後,本書展望瞭神經科學在解碼復雜意識方麵的未來方嚮。我們討論瞭“因果乾預”的可能性——通過精準的神經調控技術(如深部腦刺激或光遺傳學),我們是否能有限度地重塑或增強意識體驗。我們警示瞭技術的倫理邊界,並強調瞭理解意識的生物學根源,對於我們未來處理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提升人類認知能力的雙重意義。 《意識的邊緣》是一次對自身存在根源的深入探尋。它要求讀者放下簡單的二元對立,擁抱神經科學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去感受那由數十億神經元編織而成的、獨屬於每一個生命的、無與倫比的內在宇宙。 ---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這本書,我真的覺得這是一次大腦深處的奇妙旅行。作者的文字,與其說是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不如說是引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未知但又無比迷人的殿堂。從最初對意識的模糊概念,到書中一層層剝繭抽絲般的神經生物學解釋,我仿佛親眼見證瞭意識是如何從大腦的微觀層麵,一點點匯聚成我們個體獨特體驗的。書中對不同神經遞質、腦區活動模式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描繪,讓我對“我”的存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關於神經可塑性、信息整閤以及不同意識狀態(比如睡眠、夢境、麻醉等)的探討,更是顛覆瞭我以往的一些認知。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意識的湧現性”這一概念的論述。它並非是某個特定腦區獨有的産物,而是無數神經元協同工作、信息不斷碰撞激蕩後,從集體中“湧現”齣來的更高層次的現象。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消除瞭我之前對於“靈魂”或某種神秘力量主宰意識的疑慮,讓我覺得更加科學、更加可信。書中引用的各種實驗數據和理論模型,雖然專業,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往往會穿插一些生動的類比,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其中的精髓。比如,將大腦比作一個巨大的交響樂團,不同的神經元和腦區扮演著不同的樂器,它們和諧或不和諧的演奏,共同譜寫齣意識的樂章。這種形象的比喻,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也讓我對大腦的復雜性充滿瞭敬畏。

評分

對於這本書,我真的有很多話想說,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它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平時我們感受著,卻又摸不著、看不清的“意識”到底是怎麼一迴事。作者在介紹神經生物學原理的時候,並沒有枯燥地堆砌名詞,而是循序漸進,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在錯綜復雜的神經通路中穿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全局工作空間理論”的解釋,它試圖說明信息是如何在不同腦區之間傳播和整閤,最終形成我們所感受到的統一的意識體驗。這不僅僅是理論,書中還結閤瞭大量的臨床案例和實驗證據,比如失語癥、顳葉切除手術後的意識變化等,這些真實的例子讓冰冷的科學數據變得鮮活起來,也更加印證瞭理論的閤理性。 我曾經以為意識隻是一個純粹的哲學概念,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它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隱藏在億萬神經元的電化學活動之中。作者對於感覺、知覺、記憶、情緒等不同意識成分的分解和分析,讓我看到瞭意識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特彆是關於“主觀體驗”的探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覺是什麼樣子的”,書中也嘗試從神經層麵給齣解釋,雖然這部分依然是科學研究的難點,但作者的態度是嚴謹而探索的,讓我看到瞭科學的邊界和前進的方嚮。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宏大而精密的科學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思考”書。作者在探討意識的神經生物學機製時,提齣的問題非常具有啓發性。他並沒有直接給齣所有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構建自己的理解框架。書中關於“我”的連續性,也就是我們為什麼總是覺得“我”是同一個我,即使身體在不斷變化,意識也似乎延續瞭下來,這部分內容讓我著迷。作者從神經連接、記憶痕跡以及時間感知等角度進行瞭解釋,雖然聽起來很科學,但卻觸及到瞭我們最根本的自我認知。 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意識的邊界”的討論。它不僅僅關注正常狀態下的意識,還探討瞭意識障礙,比如植物人狀態、腦損傷患者的意識恢復等。這些案例讓我們看到,意識是多麼脆弱,又是多麼強大。作者對於不同腦損傷區域如何影響特定意識功能的研究,讓我對大腦的區域化和功能整閤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意識”這個詞的理解,已經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瞭一個有血有肉、有科學依據的實體。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轉變,讓我對人類自身有瞭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

評分

坦白說,初拿到《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這本書時,我以為會是一本非常枯燥的科普讀物。但事實證明,我的預感完全錯瞭。作者的筆觸,與其說是在陳述事實,不如說是在娓娓道來一個關於生命最深邃奧秘的故事。他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描繪,並非是簡單羅列,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神經科學知識融入到對意識本質的追問之中。我被書中對於“注意力”和“信息處理”的神經機製的闡釋深深吸引,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隻能同時關注有限的信息,以及信息是如何在大腦中被篩選、編碼和整閤的。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自由意誌”這個哲學難題,也嘗試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進行解讀。它探討瞭在潛意識層麵,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在有意識地做齣決定之前就已經開始“行動”的。雖然這部分內容極具爭議性,但作者的論述是嚴謹的,並且引用瞭大量的神經科學實驗來支持他的觀點,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於“選擇”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大腦的科學,更是關於“我們是誰”的哲學思考,它以科學為根基,卻能引發我們對自身存在最深刻的追問。

評分

這本《意識探秘——意識的神經生物學研究》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意識”,置於神經科學的顯微鏡下進行解剖。他並非是將意識簡單地歸結為某種單一的機製,而是將其看作是一個復雜、動態、多層次的係統。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主觀體驗的量化”這一嘗試感到震撼。雖然目前科學還無法完全捕捉和描述個人的主觀感受,但作者提齣的各種測量方法和理論模型,為我們打開瞭理解這一“最後難題”的可能性。 書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關於不同腦區如何協同工作,從而産生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例如,視覺皮層、聽覺皮層以及前額葉皮層之間的信息交互,是如何讓我們對周圍環境産生一個連貫而完整的認知。這種對大腦“網絡化”運作模式的描繪,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意識並非是某個孤立的“意識中心”所控製,而是整個大腦整體活動的體現。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副新的“眼鏡”,能夠以一種更科學、更客觀的方式去審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也對人類心智的奧秘充滿瞭更加濃厚的興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