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

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宏文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保育
  • 迁地保育
  • 植物迁地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植物学
  • 保护生物学
  • 园林植物
  • 环境科学
  • 植物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9602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422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319
字数:4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植物园起源于16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后期自然科学与园林艺术的崛起,兴盛于18世纪西方殖民地对全球植物的探索、收集与发掘利用。历经了近500年的发展历史,传承了植物收集驯化、发掘利用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充满着人类对自然奥秘、奇特植物的好奇与探索,是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渐进认知历史,是人类对植物世界从混沌无序到分门别类的有序认知历史。
  《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梳理了植物引种驯化与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植物园发展历程及其植物收集历史、保护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介绍了植物迁地保护的原理和方法、植物园活植物收集与迁地保护及其应遵守的相关法规与公约,归纳了植物引种收集、维护监测、信息记录与数据管理、植物收集的使用与管理等迁地保护规范,概述了保护遗传学研究发展概况、植物迁地保护中的遗传因素、居群遗传风险及其迁地保育管理对策,综述了野外回归指南与回归研究进展。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植物引种驯化与迁地保护的历史 1
第一节 引种驯化与人类文明 1
一、引种驯化与早期人类文明 2
二、引种驯化与近代500年人类文明的进步 3
三、植物引种驯化与我国粮食生产革命 5
第二节 植物园及其引种收集历史 6
一、古代园林 7
二、中世纪园林 10
三、现代植物园及其植物收集 10
四、植物猎人对植物收集的贡献 16
第三节 保护生物学兴起与发展 20
一、保护生物学的兴起 20
二、保护理念的演变 22
三、从国家和区域到全球立法与行动计划的概况 25
参考文献 28
第二章 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 34
第一节 植物迁地保护的变迁与沿革 34
一、迁地保护思想的由来与演变 34
二、迁地收集保护理念和实施的演变 37
第二节 迁地保护方法 42
一、种子贮存 43
二、离体保存 45
三、超低温保存 46
四、田间种质库 47
五、植物园活植物收集 49
第三节 植物园与迁地保护 50
一、植物园的迁地保护 50
二、中国植物园的迁地保护 51
三、植物园的迁地保护策略 57
第四节 植物迁地保护相关法规和指南 65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 65
二、全球植物保护战略 66
三、植物园保护国际议程 66
四、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67
五、中国植物保护战略 67
参考文献 68
第三章 植物迁地保护的规范与管理 73
第一节 植物引种收集 73
一、植物收集的类型 74
二、引种收集的优先原则 80
三、植物引种收集的方式和要求 81
四、植物引种收集制度 83
五、迁地保育评价 85
第二节 维护与监测 90
一、植物繁殖 90
二、移栽定植 94
三、鉴定查证 96
四、物候观测 99
五、生长发育监测 112
六、种子收集与交换 113
七、病虫害防治与检疫 116
八、外来入侵物种监测 118
第三节 信息记录与数据管理 120
一、引种登录信息记录 121
二、储存种质的信息记录 126
三、繁殖信息 127
四、活植物现状信息记录 128
五、鉴定查证信息 132
六、植物清查与编目 132
七、检疫信息记录 135
八、挂牌与植物解说 135
九、凭证信息采集与信息管理 139
第四节 植物收集的使用与管理 139
一、植物收集的使用者 140
二、研究和保护 140
三、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140
四、物候学观察 141
五、教育和教学 142
六、科普与解说 142
七、休闲旅游 143
八、使用管理制度 143
参考文献 145
第四章 居群遗传学原理与遗传风险及管理对策 171
第一节 植物保育遗传学研究概况 171
一、保护生物学 171
二、保育遗传学 172
第二节 植物迁地保护中的遗传因素 177
一、遗传多样性丧失 178
二、近交与杂交 179
三、遗传适应 182
第三节 后基因组时代的保育遗传学 183
第四节 植物迁地保育中的居群遗传风险及其管理对策 185
一、遗传漂变 185
二、选择 188
三、突变 192
四、近交及近交衰退 194
五、远交及远交衰退 197
六、杂交 198
参考文献 206
第五章 迁地保育植物的回归 215
第一节 植物回归的相关术语 216
第二节 植物回归指南 218
一、植物回归的目标 218
二、如何选择回归的植物物种 218
三、回归的生境要求 218
四、回归的植株要求 219
五、植物种群的调控 220
六、物种回归后的管理与监测 220
七、植物回归成功的标准 220
八、植物回归的步骤 221
第三节 植物回归研究进展 221
一、国际概况 221
二、中国珍稀植物的回归概况 224
三、中国植物回归研究进展 226
参考文献 227
第六章 植物迁地保育及回归案例 229
第一节 报春苣苔的野外回归 229
一、报春苣苔的群落生态 230
二、解剖与生理生态特征 232
三、居群遗传多样性 235
四、植物园的组织培养及扦插繁育 236
五、物种回归自然实验进展 237
第二节 中华水韭的遗传复壮 240
一、中华水韭的分类地位、自然分布区及濒危等级和现状 241
二、中华水韭的生境特点 242
三、中华水韭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243
四、中华水韭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及孢子母细胞的发育 246
五、居群遗传学特征 246
六、保护策略 251
七、居群遗传复壮 252
第三节 虎颜花 257
一、生物学特性及自然分布 257
二、群落生态学及生境 259
三、植物园迁地条件下的繁殖研究 260
四、自然回归研究 262
第四节 疏花水柏枝 264
一、分类学地位、自然分布及野外灭绝的原因 265
二、生境特点及适应性 268
三、植物群落结构 269
四、繁殖特征 270
五、细胞学研究 271
六、居群遗传学特征 272
七、迁地保护与野外居群恢复策略 275
第五节 新疆沙冬青 277
一、新疆沙冬青的分类地位、与姊妹种的关系、自然分布及濒危等级和现状 278
二、生境特点与种群特征 281
三、物种的特有生物学特征 284
四、物种的系统进化史 286
五、濒危物种的生殖发育及生态环境成因 287
六、濒危的居群遗传学因素 289
七、物种的保护与恢复策略 291
第六节 巴东木莲 294
一、巴东木莲分类地位、自然分布区及濒危等级和现状 295
二、生境特点和居群特征 297
三、物种特有生物学特征 299
四、巴东木莲的系统进化史 301
五、巴东木莲濒危的生殖发育及生态环境因素 303
六、居群遗传学特征 305
七、巴东木莲的保育及回复策略 309
参考文献 311
彩图
园艺植物的无性繁殖技术:从理论到应用 本书聚焦于园艺植物的无性繁殖技术,全面涵盖了从基础原理到高阶实践的各个环节。 园艺生产中,为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稳定性和一致性,无性繁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本书旨在为园艺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高级园艺爱好者提供一本详尽、系统且具有高度操作指导性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无性繁殖的基础理论与生物学机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支撑无性繁殖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将详细阐述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的遗传学意义,解释为何通过无性系繁殖能够确保后代表现出与母本完全一致的性状,这对于商业化生产中品质的标准化至关重要。 第一章:细胞全能性与器官发生 探讨植物细胞,特别是分生组织细胞,所具备的全能性(Totipotency)。详细解析在特定环境刺激下,细胞如何重新编程,启动脱分化过程,并最终形成新的、完整的植株结构(根、茎、叶)。我们将介绍诱导全能性所需的关键激素信号通路和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湿度)。 第二章:激素在繁殖调控中的作用 详细解析生长素(Auxins)、细胞分裂素(Cytokinins)和赤霉素(Gibberellins)等植物激素在无性繁殖过程中的精确作用机制。重点阐述不同激素的配比如何决定愈伤组织的形成、不定根的诱导或不定芽的发生。书中会包含大量关于激素内源平衡与外源施用的案例分析,用以解释影响生根和发芽效率的分子机制。 第三章:组织培养的环境生理学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作为现代无性繁殖的核心技术之一,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本章着重分析无菌操作的必要性、培养基组分(琼脂、琼脂替代物、矿物质、维生素及碳源)的优化选择,以及光质、光周期和气体交换对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渗透压和pH值波动对细胞代谢和存活率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传统无性繁殖技术的精细化操作 本部分回归至园艺生产中最常用且成本效益高的传统技术,强调提高成功率和标准化流程。 第四章:扦插技术的高级应用 扦插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性繁殖方法。本书不仅涵盖了枝条扦插、叶插、根插的基础操作,更侧重于难生根植物的策略。内容包括:不同植物组织(嫩枝、半熟枝、老枝)的最佳采集时间、使用不同类型生根粉(IBA、NAA、 অ্যালবাম)的浓度梯度实验设计、基质选择(珍珠岩、蛭石、泥炭的混合比例优化)、以及如何通过“伤口处理”(如蜡封或药剂涂抹)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和病原菌感染。 第五章:压条与靠接的优化 针对不宜扦插或需要保留母株养分的特定物种(如观赏灌木或果树),压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详细介绍了高空压条法(Air Layering)的改良技术,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包裹材料(例如使用透明塑料膜与保水凝胶的结合)以监控根系发育。对于靠接(Approach Grafting),本书提供了不同砧木与接穗亲和性的数据库,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控制水分胁迫和光照强度来同步砧木和接穗的生理状态,以提高愈合率。 第六章:分株与根状茎繁殖的规模化 针对宿根花卉和某些球根植物,分株(Division)是维持种群健康和繁殖力的关键。本章阐述了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分株的最佳时机,以及如何利用机械分离和化学处理(如打破休眠)来促进新植株的快速启动。对于地下块茎和匍匐茎的繁殖,重点讲解了如何避免病原菌的垂直传播,并介绍使用紫外线或特定温度处理进行病原清除的方法。 第三部分:现代组织培养技术的深度拓展 本部分聚焦于组织培养领域的前沿进展和工业化放大挑战。 第七章:微繁殖(Micropropagation)的系统优化 深入剖析微繁殖的三个核心阶段(诱导、增殖、生根/展植)。针对增殖效率低下的瓶颈,本书提供了多芽系诱导和继代培养方案的优化矩阵。着重介绍反应器培养技术(如气升式和振荡式培养系统)在提高生物量和降低成本方面的应用,并提供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在不同阶段的精确用量指南。 第八章:试管内生根与玻璃化现象的克服 试管苗在脱离培养基后常面临“玻璃化”(Vitrification)现象——植株组织含水量过高、机械强度差。本章分析了导致玻璃化的内部(细胞渗透调节)和外部(培养基水分势)因素,并提供了有效的缓解策略,包括在生根诱导阶段逐步降低糖分供应、使用高浓度吸水性介质或添加脱水剂。 第九章:植株的瓶外驯化(Acclimatization) 这是将无菌培养的脆弱植株转化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关键步骤。本章详细指导了驯化的多阶段流程:从高湿度、低光照的初始环境,逐步过渡到开放环境。内容包括:气孔导度的监测、角质层发育的诱导、以及在不同基质中进行根际微生物接种以促进营养吸收的实践方案。 第四部分:质量控制与遗传稳定性监测 第十章:无性系遗传变异的检测与管理 尽管无性繁殖旨在保持克隆性,但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仍可能发生。本章介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如ISSR、SSR)对不同代次的无性系进行遗传指纹图谱分析,以监控和识别潜在的遗传漂变或有害突变体的出现。同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培养条件来最小化体细胞重组的风险。 第十一章:病原体检测与无毒化技术 无菌培养并不意味着无病毒。本书详细介绍了病毒检测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ELISA和PCR),并重点介绍了针对特定植物病毒的热处理(Thermotherapy)和化学治疗流程。对于茎尖培养(Meristem Culture),提供了精确的茎尖剥离工具和培养条件,以实现系统性无毒种苗的生产。 --- 本书的特色在于将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与具体的园艺操作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可重复验证的实验流程和工业化改进方案,是指导高效、稳定、大规模生产优质园艺种苗的权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了解植物保护,特别是野外种群保护的书籍。《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非常扎实,从物种的生存现状分析,到建立迁地保育种质资源库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再到野外种群的恢复和管理策略,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书中不仅讲解了迁地保育的科学原理,更强调了实践操作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例如,关于种质资源收集的原则和方法,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合理采样,避免对野外种群造成破坏,并强调了保存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关于种子库的建立,书中也详细讲解了种子处理、贮藏条件以及萌发率检测等关键技术,这些都是实验室里难以轻易获得的宝贵信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迁地保育在恢复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野外引种和自然化管理,这对于我们未来开展实际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国内外成功的迁地保育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的行动指南。

评分

我是一名对植物园的运营和管理感兴趣的学习者,在寻找相关书籍时,我偶然发现了《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迁地保育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迁地保育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操作和管理策略。从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到繁育、栽培、展示,再到科学研究、公众教育、政策法规,书中几乎涵盖了植物园在迁地保育工作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同类型植物园(例如专类植物园、综合性植物园、研究型植物园等)的定位和功能划分,这让我对植物园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重点探讨了植物园在濒危植物救助和恢复项目中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案例分析,从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此外,书中关于植物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迁地保育效能的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植物园,不仅仅是美丽的花园,更是一个集科研、教育、保护于一体的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它为我今后的学习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境问题和生物多样性议题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它所传递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科学家的视角,而是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讲述了植物迁地保育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持基因多样性,乃至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绿色基因宝库”的比喻所打动,它形象地描绘了迁地保育机构如同一个庞大的“绿色基因银行”,为子孙后代保存着宝贵的植物资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许多看似普通的植物,可能都面临着生存危机,而迁地保育工作,正是为它们争取生存机会的关键。书中也提到了公众参与迁地保育的重要性,比如如何支持植物园的活动,如何在家中尝试种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这些都让我觉得,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的书,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并让我看到了更多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植物爱好者的宝典!我平时就喜欢在自家阳台捣鼓点花草,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停留在“浇水施肥”的初级阶段,对于如何更好地养护、繁殖,甚至是给它们一个更适宜的“家”总是摸不着头脑。偶然翻到这本《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立刻被深深吸引了。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植物对环境的需求,比如光照、湿度、土壤成分等等,而且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指南。举个例子,我一直对多肉植物情有独钟,但经常遇到徒长或者烂根的问题,这本书里就有一章专门讲多肉的养护,从配土到浇水频率,再到光照强度,讲得那叫一个透彻!甚至还提到了如何根据不同品种的多肉调整养护策略,这绝对是之前我从未接触过的深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讲解了如何进行植物的繁殖,比如扦插、分株、播种等,并配有清晰的图文步骤,让我这种动手能力不算强的人也能轻松上手。现在,我家的阳台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植物王国,看着它们茁壮成长,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植物杀手”蜕变成了小有成就的“园艺师”,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植物的朋友们!

评分

我是一名刚接触植物学研究的初学者,对于“迁地保育”这个概念,我之前一直停留在非常模糊的理解层面。偶然在书店里看到了《植物迁地保育原理与实践》,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就像及时雨。它循序渐进地讲解了迁地保育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迁地保育的核心原理,比如为什么需要迁地保育,它能解决哪些问题,以及不同类型的迁地保育模式(如植物园、种子库、种质资源圃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建立和维护这些迁地保育机构所需的条件和管理要点,包括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公众教育等各个方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植物园在迁地保育中作用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展示植物的场所,更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和基因储存库,为濒危物种提供了“避难所”。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迁地保育与就地保护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更有效的保护网络。读完这本书,我对迁地保育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从事植物保护相关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方向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