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植物生物學(第2版)/LOUISM.SCHOONHOVENLOOPJ.A

昆蟲-植物生物學(第2版)/LOUISM.SCHOONHOVENLOOPJ.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Louis,M.,Schoonhoven,Loop,J.A. ... 著,李敏,硃耿平,劉強,蔔文俊 譯
圖書標籤:
  • 昆蟲學
  • 植物學
  • 生物學
  • 昆蟲-植物互作
  • 生態學
  • 農業昆蟲學
  • 植物保護
  • 昆蟲行為學
  • 第二版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開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0055647
版次:2
商品編碼:12343148
包裝:平裝
開本:其他
齣版時間:2017-09-01
頁數:42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大量的文獻中,整閤齣經典的實驗及理論實例,內容包括食草昆蟲、堅固的抗蟲害防護、植物化學無盡的變化、寄主植物如何尋找寄主、寄主植物如何接受寄主、寄主植物的信息對食草昆蟲內分泌係統的影響、動植物的進化、昆蟲與花互利共生、昆蟲與植物的知識等動物和植物方麵的知識。此外,本書中還附錄瞭部分植物次級代謝物的化學結構式以及昆蟲植物學的方法論,另外還嚮讀者推薦瞭有關昆蟲和植物關係的相關書籍和靠前會議情況。本書可以作為生物專業研究生教材使用,昆蟲愛好者或者研究昆蟲生物學的學者也可以閱讀使用

作者簡介

MarcelDicke:荷蘭科學院院士、荷蘭瓦赫寜根大學教授、昆蟲學係主任、荷蘭國傢優選科學奬獲得者.LouisM.Schoonhoven,荷蘭瓦赫寜根大學教授,昆蟲學方嚮JoopJ.AVanLoon荷蘭瓦赫寜根大學教授化學生態學方嚮李敏,34歲,女,博士,副教授,內濛古包頭人,2010年7月畢業於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動物學博士學位,昆蟲學專業。現任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近年來一直從事昆蟲與植物關係方嚮研究,主持多個國傢及省市有關項目,發錶SCI論文7篇。硃耿平,31歲,男,副研究員,2011年獲南開大學動物學博士學位,2009-2010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2011-2013年在南開大學做生態學博士後研究,2015-2016年赴美國堪薩斯大學訪學,2013年7月至今在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作。研究內容集中在入侵生物學和保護生物學,對入侵物種、保護物種和傳染病的生態空間和潛在分布進行分析,探討人為乾擾因素對瀕危物種的影響,以及入侵物種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劉強,61歲,男,教授,研究生導師,1982年1月畢業於內濛古師範大學生物係;現在天津師範大學生物係工作,一直從事昆蟲學、化學生態學的研究工作。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教育部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西青區政協副。天津師範大學學科帶頭人。天津師範大學教學名師。蔔文俊,男,54歲,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1990在南開大學生物係學習,1990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其中1996年8月至1998年11月赴美國訪問和進行博士後工作。1998年12月晉升為教授。現任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昆蟲學會學常務理事,中國昆蟲學會昆蟲分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動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進化係統學院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物誌》、《動物分類學報》、《昆蟲學報》、《昆蟲分類學報》、《生物多樣性》編委

目錄

綠色植物占據瞭地球上絕大部分的陸地,而昆蟲恰是植物最主要取食者。植物在長期的鬥爭中努力避免被昆蟲取食,而昆蟲盡量爭取食物最大化,這就是本書所關注的昆蟲-植物關係的主題。昆蟲與植物相互選擇,相互影響,已經協同進化瞭近億年,它們有著互惠共生的一麵,但也有對抗的一麵。如今,他們之間的關係已涉及瞭生物學的各個分支。
目錄 第一部分:基礎概念與視野 第一章:植物與昆蟲的古老之舞:共存與相互塑造的曆史 1.1 生命的交織:地球演化史中的植物與昆蟲 從寒武紀大爆發到白堊紀的漫長演化路徑。 化石記錄揭示的早期互動模式。 共同適應:植物如何“等待”昆蟲的齣現,昆蟲如何“學會”利用植物。 1.2 生態位分化與生物多樣性引擎 植物防禦的“軍備競賽”的起源。 昆蟲取食的特化與輻射演化。 生態係統工程師:昆蟲在植物群落結構中的作用。 1.3 跨學科視角:理解相互作用的復雜性 化學生態學、分子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如何共同描繪互動圖景。 區域尺度與全球尺度下的相互作用差異。 第二章:植物防禦策略的化學與形態學基礎 2.1 物理屏障:第一道防綫 錶皮蠟質層、角質層厚度與抗滲透性。 毛狀體(Trichomes):結構多樣性及其機械防禦功能(粘性、剛性、腺體)。 葉片厚度、硬度與組織密度對咀嚼式昆蟲的挑戰。 2.2 化學生産:次生代謝産物的兵工廠 氮基化閤物: 毒性堿類(生物堿)的分類、閤成路徑與作用機製(神經毒素、DNA損傷劑)。 萜類化閤物: 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與樹脂在驅避和捕獲中的作用。 酚類與單寜: 蛋白質抑製劑(消化抑製劑)的生化效應。 2.3 誘導性防禦:動態響應機製 係統獲得性抗性(SAR)與局部防禦反應。 信號轉導途徑:植物激素(如水楊酸、茉莉酸)在壓力應答中的調控網絡。 第三章:昆蟲取食行為與生理適應 3.1 昆蟲口器形態學與食物選擇 咀嚼式、刺吸式、舔吸式口器在獲取植物汁液或組織上的特化。 唾液酶的秘密:解毒與消化酶的協同作用。 3.2 解毒機製:昆蟲的“生化盾牌” 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係統(CYP450):代謝植物毒素的關鍵酶係。 榖胱甘肽S-轉移酶(GSTs)在解毒結閤中的作用。 靶點抵抗:受體改變與神經信號阻斷的進化。 3.3 適應性取食策略:規避與中和 “劑量依賴性”取食:如何管理毒素攝入量。 對特定化學物質的“偏好性”或“規避性”行為的神經基礎。 第二部分:相互作用的生態學與進化動力學 第四章:傳粉生態學:互惠與衝突的平衡 4.1 傳粉機製的進化:從風起到高效耦閤 植物花序形態、花蜜量與花粉質量的優化策略。 昆蟲的識彆係統:顔色、氣味和紫外綫圖案的信號解讀。 4.2 傳粉者多樣性與生態係統穩定性 傳粉網絡分析:物種間相互依賴性的量化。 效率與忠誠度:傳粉者行為對植物繁殖成功率的影響。 4.3 欺騙性傳粉:進化上的“捷徑” 擬態與無奬賞傳粉(餐飲欺騙、性欺騙)。 對欺騙策略的植物反製措施。 第五章:植食性昆蟲的種群動態與調節 5.1 經典植食性理論: “植物-昆蟲關係假說”的檢驗:擴散限製、天然缺損與“有害植物假設”。 “中性選擇理論”與“適應性理論”的競爭性解釋。 5.2 營養質量與昆蟲生命周期 氮磷比與昆蟲生長速率的關係。 植物成熟度對幼蟲發育速度、體型和繁殖力的調控。 5.3 害蟲爆發的生態學基礎 外來物種入侵與局部適應性喪失。 氣候變化對昆蟲生命周期同步性(Phenological Mismatch)的衝擊。 第六章:植物對植食性攻擊的補償性生長與適應 6.1 損傷與恢復:生理學響應 營養分配的重新定嚮:防禦物質與修復組織間的競爭。 補償性增産:昆蟲取食後産量損失的恢復能力。 6.2 細胞與組織層麵的防禦重建 愈傷組織的形成與導管的修復。 對特定取食部位(如嫩芽或根係)的局部防禦強化。 第三部分:信號、交流與生物防治 第七章: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植物的呼救信號 7.1 昆蟲取食誘導的VOCs釋放機製 “釋放氣味”的分子組成與譜係特異性。 氣味信號在空氣中遠距離傳播的物理化學限製。 7.2 第三方效應:“引誘”天敵 寄生蜂、捕食性蟎蟲對植物VOCs信號的感知與導航。 信號的特異性與背景噪音的乾擾。 7.3 鄰近植物間的化學交流(鄰裏效應) “空中”的預警係統:鄰近植物如何通過VOCs接收和響應。 第八章:生物防治與可持續管理的應用 8.1 傳統生物防治的生態學原理 捕食者、寄生者和病原體在調節害蟲種群中的作用。 天敵釋放成功率的評估模型。 8.2 利用植物化學信號進行“生態工程” 伴生種植(Intercropping)中,利用驅避植物的化學屏障作用。 釋放閤成VOCs誘導劑以增強天然天敵的捕食效率。 8.3 基因工程與分子育種的前沿 增強植物內源性抗性基因的錶達。 針對特定關鍵酶(如CYP450)的靶嚮抗性研究。 第九章:全球變化下的植物-昆蟲關係 9.1 氣候變暖對同步性的擾動 昆蟲提早齣蟄與植物萌發的錯位。 區域間物種遷移對新植物-昆蟲關係建立的影響。 9.2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eCO2)的復雜影響 對植物碳水化閤物積纍和次生代謝物稀釋效應。 昆蟲生長速率的代償性反應與營養不良。 9.3 展望:未來生態係統的韌性 預測模型在管理壓力下的應用。 維護生物多樣性以確保生態係統具備應對快速環境變化的緩衝能力。 附錄:常用植物防禦化閤物與昆蟲解毒酶的結構圖譜 參考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非常古老但又充滿活力的感覺,色彩搭配上偏嚮自然,綠色和棕色的運用恰到好處,讓我立刻聯想到廣袤的森林和豐饒的土地。雖然我還沒有正式翻開這本書,單憑這第一印象,就足以勾起我深入探索書本內容的強烈好奇心。我通常喜歡那些能夠引導讀者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地展現知識的書籍,所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在我打開扉頁的那一刻,就為我鋪陳開一幅關於昆蟲與植物之間神秘而復雜的互動圖景。我尤其對那些跨學科的連接感興趣,比如植物是如何通過化學信號來吸引或驅趕昆蟲,而昆蟲又如何演化齣獨特的覓食策略來應對植物的防禦機製。這種互相依存、互相製約的關係,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卻又常常被我們忽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隱藏的聯係揭示齣來,讓我能夠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

評分

我對昆蟲與植物之間復雜關係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對生態係統動態平衡的著迷。我總覺得,每一個物種都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昆蟲和植物的互動,無疑是構成這種動態平衡的重要一環。比如,我一直對某些特定的昆蟲如何影響植物的繁殖和生長感到好奇,以及植物又如何通過自身的防禦機製來應對昆蟲的侵擾。這本書,以其“第2版”的字樣,似乎暗示著它已經經過瞭時間的檢驗,並且在內容上有所更新和完善,這讓我對它的學術性和可靠性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探討昆蟲在植物授粉、種子傳播、甚至植被分布等方麵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同時,也能細緻地分析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為抵禦昆蟲啃食和病原體侵襲而發展齣的各種物理和化學防禦手段。

評分

我對自然界的觀察,總是充滿瞭疑問。比如,為什麼某些植物會吸引特定的昆蟲,而另一些則會排斥它們?為什麼有些昆蟲能夠吞食植物的葉片而安然無恙,而有些則會中毒?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立刻被吸引瞭。我希望它能夠為我揭示這些生物學背後的邏輯和規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涵蓋廣泛的主題,從昆蟲的取食行為,到植物的防禦策略,再到它們之間的協同進化。我希望能夠瞭解,例如,植物如何通過改變葉片的氣味或顔色來欺騙或警告昆蟲,而昆蟲又如何發展齣剋服這些防禦機製的特殊能力。這種“軍備競賽”式的互動,在自然界中真是太迷人瞭。

評分

最近,我偶然看到一本封麵設計相當樸實的圖書,標題是“昆蟲-植物生物學(第2版)”。雖然我對這個領域算不上是專業人士,但一直以來,我對於自然界中那些微小生命體的生存智慧充滿瞭好奇。特彆是昆蟲與植物之間那種看似簡單卻又極其精妙的互動,總讓我覺得背後隱藏著無數值得挖掘的奧秘。我總是在想,那些五顔六色的花朵,是如何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齣如此誘人的花蜜和花粉,以吸引特定的傳粉者?而昆蟲,又如何能夠精準地識彆這些信息,並在無數植物中找到自己的“目標”?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瞭我一個絕佳的機會,去係統地瞭解這些問題。我希望它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解答這些疑惑,並且能夠展現齣不同地域、不同生態係統中,昆蟲與植物之間可能存在的各種奇特組閤和生存策略。

評分

在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中,昆蟲與植物的關係一直占據著一個特彆的位置。我常常在公園裏,或者郊外散步時,觀察到那些忙碌的蜜蜂在花間穿梭,或者是一些小小的甲蟲在葉片上啃食。這些看似尋常的景象,背後卻蘊含著復雜的生物學原理。我一直對植物是如何感知和響應昆蟲的存在,以及昆蟲如何利用植物作為食物、棲息地和繁殖場所感到好奇。這本書的封麵給我一種沉靜而專業的印象,標題也直接點明瞭其主題,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非常適閤深入學習的讀物。我期待它能提供詳細的案例研究,介紹不同種類的昆蟲與它們所依賴的植物之間的具體互動模式,例如,它們在覓食、産卵、以及幼蟲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緊密聯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