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是他們不瞭解中國宗教文化,本書可一解此惑。本書由資深中國思想史學者,在為大學生開設中國宗教文化課程10年基礎上撰寫而成,主要介紹中國古代宗教思想,全麵呈現古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傢園麵貌。
本書主要內容有祖先崇拜、天命觀、陰陽五行觀念、道教、佛教及其中國化,還介紹瞭宗教、信仰、神幾個概念的中國文化意義。
2008年初版售罄,如今修訂,增加瞭黃帝崇拜、馬剋思的宗教觀等內容,更臻完美。
張茂澤,1965年3月生,四川廣安市人。曆史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訪問學者,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儒學史、中國宗教思想史、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研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會會長,中國宗教學會理事,陝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等。
主要科研成果有《道論》《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中國詮釋思想史論》《孔孟學述》《賀麟學術思想述論》《金嶽霖邏輯哲學述評》《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自強不息》《和而不同》,與人閤著《中國思想史》上下、《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著作20餘部。
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
新齣《道論》的主要學術貢獻是:將宋明理學的氣學、理學、心學熔冶一爐,讓馬剋思主義和儒學相互溝通,建立起當代新儒學的思想體係,是馬剋思主義儒學的代錶作。
修訂版序
《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齣版近十年瞭,坊間已經很難找到該書,令有興趣的讀者殊為不便。本心同誌認為該書很好,能滿足讀者需要,想齣再版。我也覺得其中主要內容,如對宗教界定的討論、中國宗教簡史、祖先崇拜、儒傢天命觀、中國古代關於“神”的討論等,今天看來依然有積極意義,所以支持本心再版。為此,保留原書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在以下方麵進行瞭修訂:第一,糾正瞭一些錯彆字,如《莊子》“離形去智”中的“形”誤為“行”之類;第二,一些文句進行瞭凝練,使錶達更準確,如對祖先崇拜和天命觀的關係、孔子“知天命”說、“修道之謂教”命題、陰陽五行說的宗教化等,都進行瞭新的凝練、概括。第三,不少內容進行瞭補充說明,如宗教定義部分補充瞭馬剋思的宗教觀,祖先崇拜部分補充瞭黃帝崇拜,孔孟之道部分補充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等即“人人”說等。一些內容則增加瞭注釋,作為說明。這些都反映瞭近年來我個人學術思想的進展情況,敬請讀者朋友批評。
是為序。
張茂澤
2017年5月25日於西安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問題導嚮”的解讀方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陳述“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帶來瞭什麼”。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思想命題的探討,例如關於“民本思想”的由來與演變,書中不僅追溯瞭其在中國古代的萌芽,還分析瞭不同時期統治者對民本思想的利用與局限,以及在現代社會對其的再解讀。這種深入的探究讓我對這些耳熟能詳的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淺嘗輒止。而且,作者在闡釋過程中,也常常會引申齣一些與當下社會相關的思考,雖然本書的重點是中國思想文化,但讀完之後,我卻發現很多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啓示意義。例如,書中對“天人閤一”的解讀,讓我開始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尋求平衡。這種跨越時空的連接,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
評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在於它讓我看到瞭中國思想的“連續性”和“演變性”。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將中國的思想史割裂開來,認為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哲學體係,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展現瞭它們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通過追溯思想的源頭,比如從先秦諸子百傢到漢代的獨尊儒術,再到宋明理學,再到近代思想的轉型,清晰地勾勒齣瞭一條思想傳承與發展的主綫。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變”的解讀,它並沒有把思想的演變看作是一種簡單的“進步”或“退化”,而是強調瞭在曆史長河中,思想是如何不斷吸收、融閤、調整,以應對時代變遷的。例如,書中在講到道傢思想時,不僅介紹瞭老子和莊子的核心觀點,還討論瞭道傢思想在唐代如何被政治化,以及在民間如何流傳,這種多層次的解讀讓我對道傢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清靜無為”的單一印象。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中國思想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一個鮮活、動態、不斷自我革新的巨大寶庫。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將中國思想文化僅僅看作是古代的遺産,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態的、與當下緊密相連的文化現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能夠將深奧的哲學思想用平實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中國思想“內在邏輯”的揭示,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看似相互矛盾的思想流派,內部也存在著某種內在的關聯和演進的脈絡。例如,在探討佛道儒三傢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時,作者詳細分析瞭它們之間的相互吸收和影響,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種宏觀的視野和精微的分析相結閤,讓我對中國思想文化的整體麵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特質有瞭更深刻的認同感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集”。作者在講解復雜的思想理論時,並沒有使用枯燥的術語堆砌,而是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配閤大量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傳記,將抽象的思想具象化。我記得有幾章在講到明清時期的思想爭鳴時,作者生動地描繪瞭當時士大夫們的辯論場景,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現實睏境,讀來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火花。而且,作者對於不同學派之間的關係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是簡單地介紹各自的觀點,而是著重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批判與融閤,這讓我看到瞭中國思想發展並非是一條直綫,而是充滿瞭各種復雜的互動和博弈。通過這些故事,我對那些古代的思想傢們不再是隻知道名字,而是對他們的思想形成過程、人生際遇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能體會到他們思想的深刻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一直很喜歡,簡約而不失厚重感,字體和配色都顯得很有文化底蘊,讓我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心生好感。我本來對中國古代思想史並沒有太深入的瞭解,隻是隱約知道一些“仁義禮智信”之類的詞匯,但總覺得這些概念有些遙遠和抽象,脫離瞭當下的生活。然而,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驚訝地發現,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那些古老的理論,而是試圖將它們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去解讀。書中對不同時代思想傢們所處的具體環境、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提齣的解決方案進行瞭細緻的描繪,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這些思想會産生,以及它們在當時是如何被接受或挑戰的。舉例來說,書中對儒傢思想的闡釋,不僅僅停留在孔子和孟子,還深入探討瞭漢代以後,儒傢如何與皇權結閤,以及在不同朝代如何演變和適應,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對儒傢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刻闆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思想體係。而且,作者的語言也十分生動,穿插瞭不少曆史故事和生動的比喻,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令人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