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哲學》為畫道係列叢書之一,其主要講述如何將一二三哲學的概念,運用到中國畫學理論中。
一二三哲學是研究道的哲學,是關於道的原理與方法的哲學,也是關於一二三性質與關係的哲學。總而言之,一二三哲學是關於道之義理的哲學,錶現為以理為道的純粹性;一二三哲學也是一種目的性哲學,錶現為以道的目標追求。
《一二三哲學》作為繪畫理論,是極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學畫者既可以把本書當作畫道的理論簡明,也可以把本書當作工具書使用。
畢建勛,又名畢揚普。男,滿族,1962年生於遼寜。曾獲中央美院油畫專業博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碩士、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係學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創作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兼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等職位。齣版著述有:學術著作《萬象之根——中國畫基本原理與方法》;論文集《畢建勛論中國畫人物畫創作》;畫集《以身許國圖》《寫意畫傢——畢建勛》《60一代——畢建勛》《中國美術傢檔案—— 畢建勛捲》等。作品曾入選《百年中國畫展》《首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並多次獲奬。
引 論
003 一二三哲學的研究目的
007 一二三哲學的研究路徑
一二三精義
017 令人迷惑的一二三
032 一二三本義
056 一二三推演義
一二三解老
076 道層麵的一二三
094 萬物層麵的一二三
101 人與一二三的對位關係
106 人與道
124 一與二
140 二之間
152 二與三
172 帛書《老子》的一二三
一二三哲學
194 建立一二三哲學
197 有無之道
201 玄思
205 有無與一二三
209 道生一
214 一生二
219 二生三
221 三生萬物
225 自然之數
234 二一論
245 天人閤一
251 抱一治二
三閤之道
272 一二三的三閤結構
276 畫道三閤
283 畫道的二一關係
288 畫道的環轉關係與三閤關係
結語 / 299
附錄 / 303
後記 / 345
一二三哲學的研究路徑
本書研究與建立一二三哲學的路徑與方法如下:
第一,首先使用《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句中所包含的“生”的方法,推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含義;同時,盡量做到不以《老子》之後或之外的闡釋來解讀《老子》的一二三,不在《老子》之外臆測《老子》一二三的定義;本書配閤“生”的方法,是“塞其兌,閉其門”(五十六章)的方法,將研究的著眼點放在《老子》之書的內部,特彆是文本的意義結構上;本書使用“生”的方法還基於兩種前提條件:其一,以《老子》之書的整體文義背景確定一二三的含義。“《老子》之書”的含義不是“老子之書”,不涉及哪一種版本更接近老子原意的問題,因此本書的研究對象隻是一個相對公認的《老子》文本;其二,從一二三語義結構本身的邏輯性,推演一二三的內在含義及衍生義。這樣的方法,當然也適用於《老子》之書的整體解讀。
第二,《老子》之書本身沒有明確的一二三的定義,也沒有關於一二三的任何解釋。以這樣的方法如果隻是用於《老子》研究,肯定是不適閤的。因為任何關於《老子》本身的一二三定義,如果沒有足夠的材料與可信的證據支持,隻能是一種假設,不能成為一種定論;但是基於《老子》一二三的啓示而創建一二三哲學理論結構,這樣的方法就能夠成立,並且理由充分。因為即便按照《老子》本身的理論,一種事物可以生於有,也可以生於無,並且有無相生。我們完全可以像解數學題一樣,基於假設而將一二三設定為“X”。當從假設的“X”齣發,求齣一二三這個“X”的結論之後,當然也不能說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這個結論的正確與否,還需要反過來將其代入《老子》之書。如果這個結論在《老子》之書中整體上說得通,纔意味著假設性結論的正確性。
第三,這個研究路徑將會遇見的兩難之境是:一方麵,我們無法預知這樣的結論在《老子》之書中是否能夠說得通;另一方麵,我們也無法確認這樣的一二三結論是否正確。也就是說,雙方都是未知之數,雙方之中沒有一個是確定的。在一般形式邏輯的層麵上,這是個無解的難題,相信這樣的難題也同樣睏擾過其他研究者。從一般的邏輯方法來講,二者之中必須有一個是正確的公論,纔可以推斷第二個結論。因此《老子》的一二三問題無疑是一個悖論,這是《老子》一二三既令人著迷又令人迷惑
的原因。
第四,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不能用一般的邏輯方法,一般的邏輯方法僅是排中律就足以使一二三永遠成為問題。一二三問題的解決方法,就在《老子》之中。《老子》一章雲:“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二三與《老子》之書二者之間也是兩者同齣,二者之間的“玄之又玄”,既是通往道和萬物生生的眾妙之門,也是探究一二三與《老子》之間關係的“眾妙之門”。
第五,《老子》一章的“此兩者”是指“有無”二者。孤立的有、無二者不能稱為“玄”,“同齣”的有無纔可以稱“玄”a。玄是密切相關的對反因素的同齣並存,相互交織,這從玄字的甲骨文、金文中即可形象地見齣。因此玄之又玄既是指同根之有無相生的方法,進而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同齣”性質二者之間的相生方法。具有同齣性質二者之間的相生互證的思維方法,也叫作玄思。玄思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確定性思維方法,玄思的特徵即是兩方麵同時錶述,相互確定。盡管雙方都是未知之數,但是
二者“同齣”於《老子》之書,這一點則是確定的。玄之又玄的方法,即是通過使二者之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五十六章)的反復過程,最終達到雙方之間的“玄同”(五十六章)結果。玄同意味著雙方之間意義最終等價並可以互證,因此雙方的結論方嚮也是確定的。依照玄之又玄的方法,以一二三之理代入《老子》之書,如果僅僅是大體上說得通,並不意味著這個一二三的結論就是正確的,因為所有關於一二三的解釋皆能夠大體說得通;隻有以一二三之理代入《老子》之書而能夠通
解《老子》之書,並使《老子》之書煥發齣與一二三之理相同的新意,纔可以說這樣的一二三之理能夠成立。玄同的方法是同齣並且是相生的方法,必須在雙方同時發生作用,必須在雙方反復的過程中相因相果。因此本書在研究中將以此證彼,以彼證此,以後證前,反過來以前推後,復又以彼證此,經過多次反復最終使雙方交歸於一(六十章:“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所以玄同的方法又是《老子》所主張的“反”與“復”的方法(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十六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絕瞭,純黑的封麵,隻有燙金的極簡主義字體,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一看就是那種“硬核”知識分子的標配。我最初是因為封麵纔買的,本以為裏麵會是那種嚴謹的邏輯推導和清晰的論證鏈條,結果發現,作者的敘事結構簡直是迷宮。他一會兒從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傢那裏跳到20世紀的現象學,然後又突然插入一段關於符號學的分析,仿佛在玩一個跨越時空的哲學拼圖遊戲。最讓我感到睏惑的是,很多關鍵概念,比如“無主體性”、“異質性”這些,作者似乎從未給齣明確的定義,而是讓讀者自己去上下文裏“感受”和“拼湊”。這讓我一度非常焦慮,感覺自己像個門外漢,站在一扇華麗的、但鎖著的門前,隻能透過鑰匙孔看到裏麵模糊的影子。不過,當我放下對“理解”的執念,轉而欣賞其語言的節奏感和文字的力量時,這書的魅力纔慢慢顯現齣來。它更像是一部充滿隱喻的散文詩,而不是一本教科書。
評分哇,最近讀完瞭這本號稱“探索存在之謎”的著作,說實話,感覺有點玄乎,但又忍不住想一直往下翻。它開篇就拋齣瞭一個非常宏大的命題,關於我們如何理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作者似乎對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情有獨鍾,用瞭大量的篇幅去重新詮釋和構建這個場景,不過他似乎更傾嚮於一種後現代的解構視角。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章節,作者將量子力學的某些概念強行嫁接到瞭日常的倫理睏境中,試圖論證“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坍縮,每做一個決定,都在“抹殺”無數種其他可能性的宇宙。讀到這裏,我不得不停下來喝口水,因為它提齣的觀點太具顛覆性瞭,讓人不禁懷疑自己每天的起居作息到底有沒有“客觀性”。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晦澀,大量使用復雜的德語哲學詞匯,如果不是提前做過一些哲學入門的準備,估計光是查字典就能把人勸退。但如果你能堅持下來,那種智力上的挑戰感和偶爾迸發齣的醍醐灌頂的瞬間,確實是其他通俗讀物難以比擬的。它不提供答案,隻提供更深層次的睏惑,非常適閤那些喜歡在深夜裏與自己的思維搏鬥的人。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像在攀登一座需要專業裝備的冰川。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生怕腳滑掉入萬丈深淵。我試著將這本書當作工具書來查閱某個特定概念,結果發現完全不可行。作者的論證是完全依賴於上下文的,一個詞在這本書的第三章和第十八章中的含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這種流動性和易變性是它最大的特點,也是最令人頭疼的地方。有一段關於“時間性的綫性中斷”的論述,我反復讀瞭五遍,依然覺得雲裏霧裏,它似乎在暗示我們對過去的記憶本身就是一種對未來的預設,這徹底顛覆瞭我對曆史的認知。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強烈的“異化感”,讀完後,你再去看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比如排隊、比如通勤、比如看新聞——都會多瞭一層疏離的、審視的眼光。它讓人在享受閱讀帶來的智力快感的同時,也承受著被世界“陌生化”的代價。
評分我通常偏愛那種有明確時間綫和因果關係的學術論述,這本書完全反瞭我的閱讀習慣。它更像是在構建一個思想的“生態係統”,而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似乎對“意義”這個詞持有一種極度的懷疑態度,他似乎認為任何試圖賦予事物永恒意義的行為,都是一種權力結構的體現。他花瞭很大篇幅去批判那些試圖建立“統一世界觀”的宏大敘事,無論是宗教的、科學的還是哲學的。這本書的論證非常具有攻擊性,有一種“打破一切既有框架”的狂熱感。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沉默”的探討,他認為在語言無法觸及的地方,纔存在真正的“存在”的痕跡。然而,這種“反語言”的立場也帶來瞭一個實際問題:當你試圖嚮朋友推薦這本書,嚮他們解釋你讀到瞭什麼時,你會發現自己陷入瞭一種尷尬的境地——你無法用清晰的語言來概括它的核心論點,因為作者本人似乎就在竭力摧毀所有可以用來概括的“點”。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之高,簡直令人發指。幾乎沒有一個多餘的詞匯,每一個逗號、每一個分號似乎都承載著沉重的哲學重量。我很少看到一本書能將對“純粹理性”的批判寫得如此酣暢淋灕。作者似乎對康德以來的整個西方理性主義傳統都抱有一種深深的懷疑和不滿,他試圖用一種更貼近“感性經驗”和“身體性”的方式來重建認知的基石。不過,這種對理性的疏離感,也使得全書的基調顯得異常的冰冷和疏離。它缺乏人情味,更像是一颱高速運轉的思維機器在輸齣它對宇宙結構的冷峻觀察。我個人更喜歡那些在探討哲學命題時還能兼顧人類情感和處境的作品,而這本書,幾乎完全剝離瞭所有世俗的關懷,專注於純粹的概念推演。盡管如此,它依然具有一種不可否認的學術魅力,對於那些緻力於純粹思辨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雖然有些“受罪”但絕對“值得”的智力探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