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閤宗老人銀道源,是民國時期著名道教內丹學傢,上接大江西派遺緒,融會北宗伍柳一派秘要,著《閤宗明道集》,並將問道信函編纂為《明道語錄》。
著名學者卿希泰教授在所主編的《中國道教史》中指齣:“該書以道教為主而倡三教閤宗的大道修煉說,反映民國時期西派丹法思想。
本書所匯錄的文獻資料尚有《連城碧》《道竅談》等,具有通俗易懂、平實簡易的特點,是道教珍貴的文獻,在學術上極具研究價值。
本次齣版為古籍整理,希望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能夠有序傳承,發揚光大。
目 錄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一/任法融(001)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二/康誌鋒(003)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三/董沛文(005)
序一/張義尚(011)
序二/鬍孚琛(013)
前言/(019)
中華道教會宣言/(002)
序/(004)
閤宗明道集/(006)
凡例說明列後/(006)
《閤宗明道集》凡例說明/(006)
《閤宗明道集》 初集捲一/(008)
先哲格言/(008)
處傢要言/(008)
處世要言/(009)
硃子傢範/(011)
敦本堂傢訓/(011)
王陽明傢訓/(011)
格言連璧/(012)
《閤宗明道集》 初集捲二/(015)
三教同源解/(015)
三教和宗大道論/(017)
初翻開這本《明道秘旨》,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股撲麵而來的“真誠”。現在的許多書籍,總喜歡用一些華麗辭藻堆砌齣一個仿佛洞悉一切的姿態,讀起來反而讓人覺得虛浮。然而,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卻極其質樸,像是一位年長的智者在爐火旁與你促膝長談,不矯飾,不賣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某些修行方法或心性調整的章節時,所采用的近乎白描的手法。他沒有使用任何“心靈雞湯”式的空洞口號,而是非常具體地描述瞭在特定情境下,心念是如何産生、如何流轉,以及如何通過一個微小的、幾乎難以察覺的動作去截斷那股流嚮。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例如,其中一段描述“觀心流”的文字,我反復讀瞭好幾遍,它精準地捕捉到瞭我日常生活中那種“想做點什麼,但又總被一些細枝末節分散精力”的狀態,並給齣瞭一個極其簡潔的應對之法——不是對抗,而是“輕柔地轉嚮”。這種細膩且極具操作性的指導,遠勝於那些泛泛而談的宏大敘事。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答案的地圖。
評分這部《明道秘旨》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中透著神秘的氣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個充滿智慧與未知的世界。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古籍解讀,沒想到它在文字的編排上頗有巧思。開篇並沒有急於拋齣那些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小故事作為引子,這些故事或許取材於古代的典故,又或許是作者基於自身體悟的寓言,但每一則都像是為接下來的“秘旨”做著精妙的鋪墊,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其邏輯所吸引。特彆是作者在敘述中對一些關鍵概念的界定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處理手法,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即便是對傳統哲學不太瞭解的新手,也能感受到一股清晰的脈絡在手中逐漸成形。讀到中段,那些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道”的意境,似乎也變得觸手可及,不再是高懸空中的概念,而是滲透於日常生活細節之中的微妙法則。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行距與字號的搭配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一點對於需要沉下心來細品的書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加分項。整體而言,這本書在保持其思想深度的同時,成功地做到瞭可讀性上的平衡,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的開端。
評分坦白說,我本來對市麵上那些打著“秘籍”旗號的書籍抱持著高度的懷疑態度,總覺得其中摻雜瞭過多的個人臆測或未經證實的玄學論調。《明道秘旨》在這一點上,成功地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並非故作高深,而是立足於極其紮實的邏輯推理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擁有某種近乎於人類行為模式的“數據庫”,他能夠預判齣讀者在理解某一理論時可能産生的睏惑和阻力,並提前設置好“拐點”進行引導。例如,在討論“放下執念”時,很多書會直接要求你“放下”,但這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強人所難。這本書卻用瞭整整一個章節去拆解“執念”的物質基礎——它究竟是如何附著在我們的感知和記憶結構上的,從神經層麵的慣性反應來闡述,這使得“放下”這個行為,從一個空泛的道德要求,變成瞭一個可以被精準執行的心理工程。這種結閤瞭現代心理學觀察角度(雖然文字上沒有直接引用)與古代智慧精髓的做法,讓整本書散發齣一種跨越時代的可靠感,讓人信服其“旨意”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頗有一種“螺鏇上升”的韻味,這讓我聯想到瞭某種精妙的建築布局。它並非綫性地從A到Z推進,而是采取瞭一種在不同層次反復迴溯和深化的策略。剛開始閱讀時,你可能會覺得有些概念似乎在前麵已經提過,但當你深入到中後段,那些之前看似獨立的片段,會突然像被磁石吸引一樣,緊密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更加宏大、更加立體的認知框架。這種編排的妙處在於,它要求讀者必須保持專注,不能輕易跳讀,因為今天的理解往往需要明天對某一特定術語的重新審視纔能真正打通。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內觀與外應”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將個體的主觀體驗與宏觀的外部世界的運行規律聯係起來,提齣瞭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外在的變動並非單純的乾擾,而是對內在穩定性的定期“校準”。讀完這個部分,我對過去那些視為挫摺的經曆,有瞭一種全新的、近乎於敬畏的理解。這種思維上的巨大轉變,是很多其他勵誌或哲學書籍難以給予的深度體驗。
評分我發現《明道秘旨》在語言運用上,有一種極其高明的“留白”藝術,這使得每個讀者的個人體驗都能在其中找到獨特的投射空間。作者很多時候隻是勾勒齣瞭一個輪廓,而將具體的血肉填充留給瞭讀者自己去完成。舉個例子,書中對於“境界”的描述,總是寥寥數語,卻充滿瞭畫麵感,例如“如淵臨淵,不驚不擾”。初讀時,我可能隻能理解到錶麵的平靜,但隨著我個人經曆的增多,每次重讀這句話時,我都能在腦海中重構齣新的、更深一層的“淵”和“擾”,從而體悟到作者原本想要傳達的,那種復雜情境下的恒定心境。這種不把話說死的敘事方式,反而極大地增強瞭這本書的生命力和持久價值,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讀物,而更像是一個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給齣新答案的“對話夥伴”。這種深層次的互動體驗,是真正優秀的心法典籍所特有的標誌。
評分性命之學,天人之際,造化之端。
評分這本書是朋友整理的,道教修煉的非常好的著作吧
評分謝謝。。。。。。。。。。。。。。。。。。。。。。。。。。。。
評分好書,要慢慢看,快遞員辛苦瞭
評分好書,要慢慢看,快遞員辛苦瞭
評分難得的資料,簡體版的,值得一讀。
評分好書,要慢慢看,快遞員辛苦瞭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618活動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