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合宗老人银道源,是民国时期著名道教内丹学家,上接大江西派遗绪,融会北宗伍柳一派秘要,著《合宗明道集》,并将问道信函编纂为《明道语录》。
著名学者卿希泰教授在所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指出:“该书以道教为主而倡三教合宗的大道修炼说,反映民国时期西派丹法思想。
本书所汇录的文献资料尚有《连城碧》《道窍谈》等,具有通俗易懂、平实简易的特点,是道教珍贵的文献,在学术上极具研究价值。
本次出版为古籍整理,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能够有序传承,发扬光大。
目 录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一/任法融(001)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二/康志锋(003)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序三/董沛文(005)
序一/张义尚(011)
序二/胡孚琛(013)
前言/(019)
中华道教会宣言/(002)
序/(004)
合宗明道集/(006)
凡例说明列后/(006)
《合宗明道集》凡例说明/(006)
《合宗明道集》 初集卷一/(008)
先哲格言/(008)
处家要言/(008)
处世要言/(009)
朱子家范/(011)
敦本堂家训/(011)
王阳明家训/(011)
格言连璧/(012)
《合宗明道集》 初集卷二/(015)
三教同源解/(015)
三教和宗大道论/(017)
我发现《明道秘旨》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极其高明的“留白”艺术,这使得每个读者的个人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独特的投射空间。作者很多时候只是勾勒出了一个轮廓,而将具体的血肉填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完成。举个例子,书中对于“境界”的描述,总是寥寥数语,却充满了画面感,例如“如渊临渊,不惊不扰”。初读时,我可能只能理解到表面的平静,但随着我个人经历的增多,每次重读这句话时,我都能在脑海中重构出新的、更深一层的“渊”和“扰”,从而体悟到作者原本想要传达的,那种复杂情境下的恒定心境。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叙事方式,反而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和持久价值,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个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给出新答案的“对话伙伴”。这种深层次的互动体验,是真正优秀的心法典籍所特有的标志。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对市面上那些打着“秘籍”旗号的书籍抱持着高度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其中掺杂了过多的个人臆测或未经证实的玄学论调。《明道秘旨》在这一点上,成功地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并非故作高深,而是立足于极其扎实的逻辑推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近乎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数据库”,他能够预判出读者在理解某一理论时可能产生的困惑和阻力,并提前设置好“拐点”进行引导。例如,在讨论“放下执念”时,很多书会直接要求你“放下”,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强人所难。这本书却用了整整一个章节去拆解“执念”的物质基础——它究竟是如何附着在我们的感知和记忆结构上的,从神经层面的惯性反应来阐述,这使得“放下”这个行为,从一个空泛的道德要求,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精准执行的心理工程。这种结合了现代心理学观察角度(虽然文字上没有直接引用)与古代智慧精髓的做法,让整本书散发出一种跨越时代的可靠感,让人信服其“旨意”的价值。
评分初翻开这本《明道秘旨》,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真诚”。现在的许多书籍,总喜欢用一些华丽辞藻堆砌出一个仿佛洞悉一切的姿态,读起来反而让人觉得虚浮。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极其质朴,像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在炉火旁与你促膝长谈,不矫饰,不卖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某些修行方法或心性调整的章节时,所采用的近乎白描的手法。他没有使用任何“心灵鸡汤”式的空洞口号,而是非常具体地描述了在特定情境下,心念是如何产生、如何流转,以及如何通过一个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动作去截断那股流向。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其中一段描述“观心流”的文字,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我日常生活中那种“想做点什么,但又总被一些细枝末节分散精力”的状态,并给出了一个极其简洁的应对之法——不是对抗,而是“轻柔地转向”。这种细腻且极具操作性的指导,远胜于那些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答案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颇有一种“螺旋上升”的韵味,这让我联想到了某种精妙的建筑布局。它并非线性地从A到Z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在不同层次反复回溯和深化的策略。刚开始阅读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概念似乎在前面已经提过,但当你深入到中后段,那些之前看似独立的片段,会突然像被磁石吸引一样,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立体的认知框架。这种编排的妙处在于,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专注,不能轻易跳读,因为今天的理解往往需要明天对某一特定术语的重新审视才能真正打通。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内观与外应”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巧妙地将个体的主观体验与宏观的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外在的变动并非单纯的干扰,而是对内在稳定性的定期“校准”。读完这个部分,我对过去那些视为挫折的经历,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于敬畏的理解。这种思维上的巨大转变,是很多其他励志或哲学书籍难以给予的深度体验。
评分这部《明道秘旨》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神秘的气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未知的世界。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没想到它在文字的编排上颇有巧思。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这些故事或许取材于古代的典故,又或许是作者基于自身体悟的寓言,但每一则都像是为接下来的“秘旨”做着精妙的铺垫,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其逻辑所吸引。特别是作者在叙述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处理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是对传统哲学不太了解的新手,也能感受到一股清晰的脉络在手中逐渐成形。读到中段,那些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道”的意境,似乎也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高悬空中的概念,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的微妙法则。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行距与字号的搭配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整体而言,这本书在保持其思想深度的同时,成功地做到了可读性上的平衡,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的开端。
评分刚收到,书还没看,不过包装挺好的。
评分性命之学,天人之际,造化之端。
评分性命之学,天人之际,造化之端。
评分谢谢。。。。。。。。。。。。。。。。。。。。。。。。。。。。
评分谢谢。。。。。。。。。。。。。。。。。。。。。。。。。。。。
评分性命之学,天人之际,造化之端。
评分618活动买。
评分谢谢。。。。。。。。。。。。。。。。。。。。。。。。。。。。
评分难得的资料,简体版的,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