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旦拥有强大的事业结构,将很难被对手模仿。针对该问题,作者持续研究10年,终于弄清了成功企业难以被模仿的内在逻辑,他认为模仿是创新之母,独创性源自创造性的模仿。
本书提出,优秀的企业一定是擅长模仿的企业,而那些难以被他人模仿的企业结构或商业模式往往是在创造性模仿他人的基础上产生的。全书分为“基础”“探索”“分析”“实行”四部分,对应创造性模仿行为的话就是:什么是创造性模仿、如何选择模仿对象、模仿什么以及怎样模仿。
本书是作者常年研究结果的总结,从创造性诞生的内部逻辑入手,深入思考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
[日] 井上达彦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20多年专注于竞争战略和商业模式等领域的研究。
神户大学经营学博士,曾兼任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2003年获经营信息学会论文奖。
主要著作有《黑天鹅的经营学》(日经BP社)、《情报技术与事业系统的进化》(白桃书房)、《事业系统战略——事业的策划与竞争优势》(共著,有斐阁)、《日本企业战略基础的改变》(共同编著,白桃书房)、《收益机械理论——使技术收益化的策略》(编著,白桃书房)、《职业中的经营组织》(共著,有斐阁)等。
基础
第 1 章 猜谜——隐喻与新组合
第 2 章 共通性——以本质为模型
第 3 章 分类——寻找相似的同类项
第 4 章 类型——良性模仿与恶性模仿
第 5 章 顺序——创造性模仿的五个步骤
探索
第 6 章 观察——如实地察看
第 7 章 探索——去远方看看
第 8 章 教师——模仿谁?怎么做?
分析
第 9 章 设计——需要整合的四要素
第 10 章 推论——推导假说的比较分析法
第 11 章 实验——低成本实验的三个方法
实行
第 12 章 创造——从再现到独创
第 13 章 守、破、离——超越分歧的多种模型
第 14 章 反转——把优秀的模仿对象当作反面教材
第 15 章 圈套——看似容易、实则难以模仿的事业结构
第 16 章 顺序——先有山后成林
第 17 章 作法——引出模仿力的三个关键
初版后记 别让经营学书籍沦为“消费品”
初版谢辞
写给实践程序版的话
前言
最近总能听到“01”这个词。它的意思是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开始生产,也就是从无到有进行创造的意思。与此相关,从 0 到100——用来比喻使某事物产生其本身几十倍、几百倍的价值。那么,所谓“01”,真的是完全从 0 开始诞生出新构想吗?从旁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例子看起来貌似“01”的情况,实则不然。
例如,即便是被称为创新之象征的苹果(Apple)公司,最初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独创性的。支撑公司初期成长的电脑麦金塔(Macintosh),虽然实现了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以下简称 GUI)和鼠标操作,但是 GUI 本身和鼠标是由美国施乐(Xerox)公司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研究所开发的。初代 iPod的设计以名为 RioPMP300 的 MP3 播放器为原型;而提供内容的平台——iTunes 音乐商店(Music Store),据说则是参考了 NTTdocomo的 imode 无线互联网服务模式。实际上,苹果公司是一家非常擅长模仿的企业。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石家安(Oded Shenkar)教授,曾在他的著书《模仿的力量》(Copycats)中评价苹果公司是“组合模仿的达人”,意思是擅长把现有技术进行全新组合的企业。
实际上,已故的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也并非对模仿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曾说过,“偷取优秀的创意并不会让我们感到羞耻”。
生物模仿
你知道生物模仿(bio-mimicry)这个词吗?它是指生物模仿或生态模仿,即通过学习自然界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来进行人工物的设计。
飞机的模仿对象,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鸟类。当然人类即使是模仿鸟类腾空的瞬间拍打翅膀,也不可能进行飞翔。真正需要模仿的是,鸟类乘风而起后其稳定的飞翔姿态,在此基础上才会获得灵感。据说德国的奥拓·李林塔尔(Otto Lilienthal)就是以鹳为原型思索滑翔机的原理,并重复进行飞行试验的。莱特兄弟则是观察秃鹫得到了阻力与升力的启示,最终使得飞机成功飞行。
最近也有很多模仿自然界的事例。模仿生物的性质、构造和机能,对开发设计工业制品常常大有助力。
比如,日本引以为豪的新干线 500 系,其流线型车头设计,就是模仿翠鸟而诞生的。高速运行的新干线进入隧道时会产生极强的气压,这样在隧道出口就会发出“咚——”的噪声向四周扩散。为避免此现象,需要列车通过隧道时降低速度,但这势必会导致运行时间的延长。翠鸟在捕捉水中的鱼时,虽然高速飞翔,但其产生的水花却很小。由此人们得到启示:空气阻力最小化即可降低噪声。
500 系列车的模仿对象并不仅限于翠鸟。为了减缓导电弓的空气阻力,人们也参考了猫头鹰的飞羽。与其他鸟类相比,猫头鹰能够静谧地飞行并捕捉猎物。按照外行人的想法,一定是它翅膀的形状十分圆滑的缘故,实际上恰恰相反。猫头鹰羽毛的前端是锯齿状的,由此就会产生小型的旋涡。据说这样的旋涡可以抑制空气的紊乱。因此,新干线的导电弓也搭载有小小的凸起物,可以产生小型旋涡,让空气的流动更加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通过分析并不能获得凭借生物模仿而找到的“最终答案”。比如新干线的外形设计,运用当时的解析技术,即便可以解决问题,也不太可能会设计出翠鸟的喙那样的形状。只有在进行整体设计后,根据情况对原有设计不断修改调整,才有了500 系列车如今的外形。导电弓的形状设计也是如此,从羽毛的前端获得灵感再一次次付诸实践才有了现在的构想。
与“自己的世界”相关联
可以说,商业领域的创新亦如此。
大和运输是为了改善长距离运输才想到宅急便的吗?便利店是为了弥补现有小卖店和超市的短板才产生的吗?商务模式也好,生产、流通的策划也好,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就不会有新的想法。大和运输与 7-11 便利店,也不是从 0 到 1,而是从模仿到创新(对其模仿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之后的几页)。
本书推荐像大和运输与 7-11 便利店这样,同样是模仿,却能够带入整体的印象、性质、构造和机能的“模仿”。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新组合创造价值。把感到意外的东西作为“模仿对象”,将其与“自己的世界”相结合,即使这种带入仅出现在最初阶段,也会实现“要素与场所的全新组合”。
2016 年,中国的腾讯公司,其股票总市值达到了亚洲最高的26 兆日元。实际上,腾讯也是通过几种类型的模仿组合而诞生的。本书的最后将会对其详细情况作出介绍。
本书是 2012 年日经 BP 社出版的《模仿的经营学——伟大的公司从模仿中诞生》的增补版。与初版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书按照模仿行为本身的顺序对章节重新做了编排。此外,全部 17 章中,第 3、 4、6、7、10、11、16 章为新添加章节。这些新增加的部分主要阐释了实践层面上创造性模仿的思维方法。在介绍对实践有所帮助的手法时,本书有部分内容引用自拙作《黑天鹅的经营学》。
进行增补的理由,是因为我认为需要解释一些手法与思考方法,来突破开篇所述的“01 神话”。近年来,我在硅谷学到的一些经验,已经作为创新程序而逐渐体系化。其中,有些内容尚不为日本国内所知,有些内容则是与模仿本身的关联性很强。借此次日经BP社再版的机会,我希望把这些介绍给大家。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三分之一,感觉非常受启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很多案例都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企业,比如一些耳熟能详的快餐品牌、零售巨头,甚至是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秘籍”,而是通过对这些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经营的本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述“模仿”时,并没有将其妖魔化,而是强调了“精巧模仿”的价值,比如从竞争对手那里学习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加入自己的独特元素。这种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发展思路,对于初创企业或者想要转型的小微企业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而且,书中对于“创新”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不是那种异想天开的颠覆式创新,而是强调在现有框架内的微创新、渐进式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来达成创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商业世界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了,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拼凑,而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框架。
评分我是一个对商业世界一直抱有好奇心的读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将经营学的概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书。《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营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来晦涩概念,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商业案例,来阐释“模仿”和“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模仿”的解读,他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和发展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书中分析了许多企业是如何通过学习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和优化,从而实现弯道超车的。这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理念,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提供了非常实际的指导。而对于“创新”,作者则将其定义为一种持续性的进化过程,强调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微调和改进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是渐进式的,是将用户的反馈和市场的变化融入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中,从而实现持续的价值创造。这本书让我对经营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相信,即使是小微企业,也能通过正确的策略实现稳健的发展。
评分这本《从1到100:模仿与创新的经营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经营学的教程,不如说是一本创业者的“实操指南”。我最欣赏作者的严谨和深度。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功的企业,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崛起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关于“模仿”和“创新”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的概念。书里对“模仿”的阐述,不是那种简单的抄袭,而是上升到了“策略性模仿”的层面,比如如何识别市场的空白点,如何从先行者那里学习经验教训,如何规避陷阱,然后在此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理解和价值。这对于很多资源有限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给了最实际的帮助。而“创新”部分,作者则强调了“基于现实的创新”,即从用户痛点出发,从现有产品或服务中发现改进空间,通过迭代和优化来获得竞争优势。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论述,作者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体现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细致入微的打磨上。整本书读下来,逻辑清晰,案例翔实,非常具有可操作性,适合所有正在创业或计划创业的朋友。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业导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模仿”与“创新”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融为一体,并辅以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在企业经营中的实际应用。我尤其被作者对“模仿”的论述所打动,他并没有将模仿简单地等同于抄袭,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种“学习与借鉴”的策略高度。他通过分析那些成功的模仿者,展示了如何从市场上的成功模式中汲取养分,然后进行有选择性的采纳和优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仿”的智慧,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切入市场,但又缺乏原创想法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而对于“创新”的部分,作者则强调了“差异化”和“用户导向”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创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持续改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在模仿与创新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从而带领企业一步步从“1”走向“100”。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但读完后,我才意识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模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是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的。他并没有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商业案例,让我们看到不同企业是如何在模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很多成功的企业并非一开始就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能力,而是先通过对市场上的成熟模式进行学习和优化,然后逐渐积累经验和资源,最终才实现自身的突破。这种“从1到100”的过程,作者将其拆解得非常细致。尤其是在“创新”的部分,作者强调的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式创新,而是更加注重“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和“体验创新”。他认为,很多时候,企业可以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改善用户体验,甚至改变商业模式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这些都是普通创业者可以触及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创业并非一定要“石破天惊”,而是可以在模仿和渐进式创新中稳步前进,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