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各地的脊柱外科医生从《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的前两版中得到了帮助,他们表达了对此书的感激之情。《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第3版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对当前的脊柱手术人路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描述。脊柱外科医生应该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到达脊柱。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变采用理想的手术入路和方法,才能为患者提供好的治疗。
脊柱外科领域仍在不断地进步,创造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脊柱疾患。由于生物性替代材料的发展、金属内植物的进步以及出现更好的可视设备,微创技术更加普及。同时,微创手术的并发症又常常限制了微创技术的使用。所有脊柱手术的目标是用安全和并发症少的方法来治疗脊柱疾病。
《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的前两版推动了脊柱前路手术的发展。第3版的内容反映出在世界范围内,脊柱手术已向应用通道撑开技术发展。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在胸腰段脊柱中采用侧方的通道技术可以比前路手术明显减少前柱重建手术的并发症。我们感谢本书作者、导师以及参与编写的学生为本书做出的贡献。我们希望《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能够帮助脊柱外科同道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治疗效果。
内页插图
目录
1 颈椎前侧入路
2 C1-C2经口入路
3 颈椎经口一经咽入路
4 斜坡、C1、C2前侧入路
5 C1、C2和C3前内侧入路
6 上颈椎前外侧入路
7 中段颈椎前内侧入路
8 颈椎外侧入路(Verbiest)
9 颈椎外侧入路(Hodgson)
10 锁骨上入路
11 颈椎"Lincoln Highway"入路
12 颈胸交界区
13 颈胸椎前侧入路
14 颈胸交界区经胸骨入路
15 上胸椎经腋入路
16 第3肋切除经胸入路
17 开胸入路
18 胸腰椎交界区
19 第10肋:胸腹联合入路
20 第11肋入路
21 经第11肋胸膜后入路
22 第12肋入路
23 胸椎电视内镜入路
24 胸椎和胸腰椎交界区外侧经通道入路
25 L2-L5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26 L2-S1前侧腹膜后经肌间隙入路
27 L5-S1前外侧腹膜后入路
28 L2-S1前正中腹膜后入路
29 L4-S1经腹膜正中入路
30 L3-L4、L4-L5椎间盘腹腔镜入路
31 L5-S1腹腔镜经腹膜入路
32 腰椎内镜下腹膜后气囊辅助无气腹入路
33 腰椎外侧经通道入路
34 L2-L5外侧斜入路
35 L5-S1腹膜后外侧斜入路
36上腹下交感神经丛
37 骶骨整块切除术
38 C1-C2后侧入路
39 C1-C2关节后侧入路
40 枕骨-C2后侧微创入路
41 颈椎椎间孔切开术:指征和技术
42 颈椎椎间孔显微切开术:一种治疗顽固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后路技术
43 颈椎后侧经通道入路
44 肋横突切除术
45 胸椎间盘后侧和后外侧入路
46 下腰椎后侧入路
47 侧卧位腰椎椎板切开术、椎间孔切开术、神经根减压术和椎间盘切除术
48 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49 腰骶交界区双侧棘突旁入路
50 腰椎间盘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
51 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旁正中和极外侧入路
52 腰椎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
53 全椎骨整块切除术:一种治疗脊柱恶性肿瘤的新型手术技术
54 颈、胸、腰注射术
前言/序言
世界各地的脊柱外科医生从本书的前两版中得到了帮助,他们表达了对此书的感激之情。本书第3版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对当前的脊柱手术人路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描述。脊柱外科医生应该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到达脊柱。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变采用最理想的手术入路和方法,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
脊柱外科领域仍在不断地进步,创造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脊柱疾患。由于生物性替代材料的发展、金属内植物的进步以及出现更好的可视设备,微创技术更加普及。同时,微创手术的并发症又常常限制了微创技术的使用。所有脊柱手术的目标是用最安全和并发症最少的方法来治疗脊柱疾病。
本书的前两版推动了脊柱前路手术的发展。第3版的内容反映出在世界范围内,脊柱手术已向应用通道撑开技术发展。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在胸腰段脊柱中采用侧方的通道技术可以比前路手术明显减少前柱重建手术的并发症。我们感谢本书作者、导师以及参与编写的学生为本书做出的贡献。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脊柱外科同道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治疗效果。
《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内容简介 《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是一部全面、深入地探讨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精髓的权威著作。本书籍凝聚了众多资深脊柱外科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与精湛技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实、实用的脊柱手术入路指南。无论您是初涉脊柱外科领域的年轻医生,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本书都将是您提升手术技巧、应对复杂病情的宝贵参考。 全景式解读脊柱解剖结构与手术毗邻关系 脊柱外科手术的精髓在于对精细解剖结构的精准把握和对重要毗邻器官的周全保护。本书深刻理解这一点,将大量篇幅用于系统性地呈现脊柱及其周围的解剖细节。从颈椎、胸椎、腰椎到骶尾椎,本书都将各个节段的骨性结构、韧带系统、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将这些解剖结构与临床手术入路紧密结合,深入剖析了在不同手术入路下,如何识别、暴露并保护关键的解剖结构,以及可能遇到的解剖变异及其处理策略。 本书通过高质量的插图、清晰的手术录像截图以及精确的解剖标志定位,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脊柱的立体结构。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神经、血管、脏器,本书都详细阐述了其在特定手术入路下的走行、毗邻关系,以及术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例如,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如何安全地避开颈动脉、椎动脉、食管、喉返神经;在胸椎后路手术中,如何规避肺脏、大血管、胸膜腔的损伤;在腰椎侧路或前路手术中,如何绕开肾脏、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这种对解剖细节的严谨呈现,是保障手术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基础。 循序渐进,系统构建脊柱手术入路知识体系 本书秉持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将复杂的脊柱手术入路分解为易于理解的组成部分,并按照不同脊柱节段和手术目的进行分类阐述。 颈椎部分: 涵盖了颈椎前路(包括C1-C2、C3-C7的各种入路)、颈椎后路(包括C1-C2、C3-C7的各种入路),以及侧块螺钉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技术。详细介绍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颈前路重建术等常用术式所涉及的入路选择、技巧与注意事项。特别关注了对重要血管、神经以及气道的保护。 胸椎部分: 重点阐述了胸椎后路入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关节突内固定等。分析了胸椎前路入路(如胸腔镜辅助入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点。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胸椎管狭窄、肿瘤、感染、创伤等不同病变的手术入路选择策略。 腰椎部分: 这是本书篇幅最详尽的部分之一。详细介绍了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TLIF、PLIF)、腰椎侧前方入路(XLIF、OLIF)、腰椎前路入路,以及各种微创入路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肿瘤、腰椎不稳等常见疾病,本书提供了不同入路下的手术适应症、操作流程、风险评估与并发症防治。本书尤其强调了在腰椎手术中对马尾神经、神经根以及腹腔内重要血管的保护。 骶尾椎部分: 涵盖了骶骨骨折、骶骨肿瘤、骶骨发育异常等病变的治疗入路,包括骶骨后路、前路以及联合入路。 深入剖析各种手术入路的技术要点与难点 对于每一种手术入路,本书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技术解析。从皮肤切口的选择、组织层次的分离、肌肉的牵拉或切断、骨性结构的暴露、椎管内的减压,到内固定物的植入,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清晰明了,操作规范。 切口设计: 详细介绍了根据病变节段、手术目的、患者体型等因素,如何设计最佳的皮肤切口,以减少创伤、促进愈合。 显露技巧: 针对不同入路,教授如何有效地牵拉或钝性分离肌肉组织,以获得充分的手术视野,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骨性暴露与减压: 详细阐述了如何精确地显露椎板、关节突、横突等骨性结构,以及在何处进行椎板切除、椎间孔扩大等减压操作,以确保脊髓和神经根得到充分的减压。 内固定技术: 详细介绍了各种内固定器械(如椎弓根螺钉、椎板钩、可调式钉棒系统、融合器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在不同入路下的固定技巧,强调了螺钉的穿刺点选择、植入方向和深度控制。 融合技术: 详细阐述了植骨材料的选择、处理以及植骨床的准备,以促进椎体间的有效融合。 聚焦微创技术,引领脊柱外科发展前沿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理念已深入人心。《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紧跟时代步伐,对各种微创手术入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但不限于: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PVP/PLIF/TLIF): 详细介绍了其适应症、器械组成、操作流程、影像学引导技巧以及术后管理。 小切口腰椎减压融合术: 阐述了如何利用器械的优势,在较小的切口下完成复杂的减压和融合操作。 UBE(Unilateral Bilateral Expansion)技术: 深入解析了该技术在单侧入路实现双侧减压和内固定的原理与应用。 微创侧前方入路(XLIF/OLIF): 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滑脱等疾病中的优势、操作流程、并发症预防以及与其他入路的比较。 内镜辅助脊柱手术: 介绍了胸腔镜、腹腔镜、椎间孔镜等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特定病变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本书不仅介绍了这些微创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更对其生物力学原理、术中影像引导、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微创技术的核心,并将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丰富的高清影像资料,直观辅助学习 为了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手术入路的精髓,《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配备了海量的、高质量的影像学资料。书中包含大量精细的解剖插图、清晰的手术录像截图,以及各种术中X线、CT、MRI图像。这些影像资料不仅展示了关键的解剖结构,更直观地呈现了手术操作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手术室,身临其境地学习手术技巧。 全方位考量,兼顾临床实践与理论深度 本书的内容设计不仅注重操作技术的细节,更兼顾了理论深度。在介绍每一种手术入路时,都会对其发展历史、生物力学基础、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评估、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以及不同入路之间的比较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 适应症与禁忌症的精确界定: 帮助读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手术入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深入分析了各种手术入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提供了详细的预防策略和处理方案,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降低术后风险。 器械与材料的选用: 对各种手术器械、内固定材料、植骨材料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帮助读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术后康复与随访: 提供了术后康复指导和随访建议,强调了术后管理的重要性。 卓越的学术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的出版,不仅是脊柱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更是对广大临床医生的一份宝贵馈赠。本书以其全面性、深入性、系统性和前沿性,成为脊柱外科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无论是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还是在手术技巧的精进中,抑或是对疑难杂症的诊疗决策中,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靠的实践指导。 本书能够帮助脊柱外科医生: 提升对手术入路选择的决策能力: 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更精准地选择最安全、最有效的入路。 优化手术操作的精细化水平: 能够掌握各种入路的关键技术要点,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有效规避和处理术中并发症: 能够通过对解剖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对风险的预判,最大程度地降低术后风险。 掌握和应用最新的微创技术: 能够了解和学习前沿的微创理念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少创伤的治疗选择。 加强跨学科的沟通与协作: 对周围解剖结构的详尽描述,有助于与其他专科医生进行有效沟通。 总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第3版)》是一部集学术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脊柱外科经典之作。它将带领您走进脊柱外科手术的精妙世界,助您成为一名更加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最终为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和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