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專利申請人及專利代理閱讀使用,也可作為高校師生、科技工作者等申請專利的參考用書。 1.你是不是不知道申請專利需要提交什麼文件,交什麼費,在什麼期限內提交文件、繳多少費?不知道專利申請文件該怎麼寫,不瞭解專利審查的過程是什麼,專利授權後如何交年費,交多少,專利為什麼會被無效。
2.你是不是覺得買瞭一本專利的書,附錄卻占瞭一大半,還都是網上能下載到的錶格。
讀完本書,你對專利申請就入門瞭,自己就能申請專利。本書除瞭專利申請流程基本知識介紹,還詳細介紹瞭專利檢索知識,方便讀者挖掘專利。另外,還特附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模闆和樣例。提供二維碼通道,一鍵掃描,打包下載所有專利申請所需錶格。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瞭專利申請的重要概念、專利的申請及申請文件的填寫和撰寫、專利申請的審批與申請後的手續、專利權的維持與終止、專利權的無效宣告程序、國際申請,同時還附有專利申請各階段的錶格,並列齣瞭三種申請文件的模闆和實例供讀者參考。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力求通過專利申請基本知識和流程的介紹,提高發明人、專利申請人獨立處理專利申請的能力。
本書可供專利申請人及專利代理閱讀使用,也可作為高校師生、科技工作者等申請專利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關於專利申請的重要概念1
1.1專利1
1.2發明創造2
1.2.1發明2
1.2.2實用新型3
1.2.3外觀設計4
1.2.4不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4
1.3誰享有申請專利的權利及專利權的歸屬7
1.3.1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申請人、專利權人7
1.3.2職務發明創造和非職務發明創造8
1.3.3閤作或者委托完成的發明創造10
1.4授予專利權的條件10
1.4.1優先權10
1.4.2授予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條件12
1.4.3授予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條件17
1.5專利代理18
1.5.1委托專利代理的手續18
1.5.2專利代理機構19
1.5.3專利代理人19
1.5.4專利代理委托書20
1.5.5解除委托和辭去委托20
第2章 專利的申請22
2.1辦理專利申請的形式22
2.2專利申請文件22
2.2.1三種專利申請文件22
2.2.2單一性、閤案申請和分案申請27
2.3專利申請文件的填寫30
2.3.1請求書30
2.3.2說明書摘要37
2.3.3說明書38
2.3.4權利要求書45
2.3.5外觀設計圖片、照片49
2.4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51
2.4.1申請文件撰寫前的準備51
2.4.2申請文件的撰寫技巧60
2.4.3申請文件的修改67
2.5專利申請的提交和受理68
2.5.1專利申請文件的提交68
2.5.2專利申請的受理部門72
2.5.3專利申請的受理和受理條件72
2.5.4申請日的確定和專利申請號74
2.6需要保密的專利申請76
2.6.1國防專利申請76
2.6.2保密專利申請76
2.6.3保密專利申請為電子申請的處理77
2.6.4解密77
2.7費用的繳納與減緩77
2.7.1繳納費用的方式和繳費日的確定78
2.7.2費用的繳納期限和過期的後果79
2.7.3費用的數額81
2.7.4費用的減緩82
2.7.5費用的查詢86
2.7.6退款86
第3章 專利申請的審批和申請後的手續88
3.1專利申請的審批程序88
3.1.1專利申請受理階段88
3.1.2初步審查階段88
3.1.3發明專利申請公布階段89
3.1.4發明專利申請實質審查階段90
3.1.5授權階段91
3.2審批程序中手續的一般要求92
3.2.1手續的形式92
3.2.2手續的提交92
3.2.3手續的費用和期限93
3.2.4明確各種手續的請求93
3.2.5證明文件和簽章94
3.2.6手續文件的法律效力94
3.3審查程序中的主要手續94
3.3.1提齣實質審查的請求95
3.3.2答復國傢知識産權局專利局的各種通知書95
3.3.3對申請文件的主動修改和補正107
3.3.4著錄項目變更108
3.4專利申請的結果110
3.4.1撤迴專利申請110
3.4.2申請被視為撤迴及其恢復111
3.4.3駁迴申請及請求復審113
3.4.4授予專利權與辦理登記手續114
第4章 專利權的維持及終止116
4.1專利權的期限116
4.1.1年度116
4.1.2年費的繳納116
4.1.3年費的減緩117
4.1.4滯納期和滯納金117
4.2專利權的終止118
4.2.1專利權期滿終止118
4.2.2沒有按照規定繳納年費終止118
4.2.3專利權人放棄專利權118
4.3專利登記簿119
4.3.1專利登記簿的內容119
4.3.2專利登記簿的法律效力119
4.3.3專利登記簿副本120
第5章 中止程序121
5.1權屬糾紛中止121
5.2財産保全中止122
第6章 專利權的效宣告程序124
6.1效宣告程序的啓動124
6.2效宣告請求人124
6.3效宣告請求客體125
6.4請求宣告效手續125
6.5專利效宣告請求的流程125
6.6請求宣告效的主要理由125
6.7效宣告程序中專利文件的修改原則126
6.8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的類型126
6.9專利權效宣告的法律效力126
第7章 國際申請(PCT申請)127
7.1PCT國際申請127
7.2國際申請的提齣127
7.3國際申請日127
7.4國際申請的申請文件和申請手續128
7.4.1國際申請的申請文件128
7.4.2申請手續129
7.5PCT國際申請的審查程序129
7.5.1國際階段130
7.5.2國傢階段132
7.6利用國際申請嚮外國申請專利的好處132
7.7國傢知識産權局PCT申請的收費標準133
7.7.1PCT申請國際階段的費用133
7.7.2PCT申請進入中國國傢階段的費用134
附錄 三種申請文件的樣例136
前言/序言
科技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迅猛,科技創新成果層齣不窮。科技創新成果需要專利來保護,申請專利是獲得專利的途徑。專利在推動技術進步、鼓勵自主創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加強專利保護,是激勵創新的重要保障。近10年來,我國專利申請量逐年增加。據初步統計,2016年,我國全年的專利申請量達3464824件,比2006年增長瞭504.49%。
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專利申請人不瞭解申請專利的流程,或是在申請專利後,不能有效地答復專利審查人提齣的問題,從而影響瞭專利的授權。另外,專利申請文件尤其是權利要求書的撰寫對發明人或其委托的代理人要求也是很高的,撰寫的保護範圍要做到恰如其分,既不能包括他人的技術,也不能將保護範圍寫小,保護範圍小瞭,自己的技術沒有得到保護,辛苦研發的成果將被他人輕易占有,損失巨大經濟利益。為瞭幫助發明人、專利申請人提高獨立處理專利申請的能力,筆者編寫瞭本書。
本書根據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審查指南》以及相關規定,介紹瞭專利申請的重要概念、專利的申請及申請文件的填寫和撰寫、專利申請的審批與申請後的手續、專利權的維持與終止、專利權的無效宣告程序、國際申請,同時還附有專利申請各流程階段的錶格等,並列齣瞭三種申請文件的樣例供讀者參考。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力求通俗易懂,通過專利申請基本知識和流程的介紹,提高發明人、專利申請人獨立處理專利申請的能力。另外,為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專利申請文件的填寫和撰寫,本書在相應的內容旁邊附有二維碼,讀者可掃描二維碼下載相關錶格對照書中內容進行閱讀。為瞭方便敘述,書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簡稱為《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簡稱為《實施細則》,《專利審查指南》簡稱為《審查指南》。
最後,感謝郭林清、金麗華和袁炳香對筆者從事專利檢索工作給予的鼎力支持!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7年5月
《智識的邊界:跨學科視野下的創新與實踐》 導言:知識的交匯與未來的拓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邊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拓展與重塑。單一學科的深度已無法完全應對復雜多變的現實挑戰,跨學科的融閤與碰撞,正成為驅動下一次重大突破的核心動力。《智識的邊界:跨學科視野下的創新與實踐》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技術或流程的“操作手冊”,而是一部深入探討“如何思考”與“如何連接”的認知地圖。本書旨在為所有緻力於在知識前沿探索的讀者,提供一個整閤不同領域智慧的框架,幫助他們識彆潛在的創新點,並將其轉化為具有實際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認知重構——打破學科壁壘的思維模式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拆解我們固有的認知框架。我們習慣於將世界劃分成清晰的學科領域——物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等。然而,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這些領域的“縫隙”之中。 第一章:學科的剛性與創新的彈性。 我們將剖析傳統教育體係中學科劃分的必要性與局限性。通過曆史案例的對比,闡釋當特定學科的理論模型遭遇跨界情境時,其解釋力的衰減現象。本章將引入“係統思維”的基礎概念,強調理解事物間相互作用而非孤立部件的重要性。我們不提供專利申請的步驟,而是探討“專利”這一法律工具,在跨學科閤作項目中如何被用於保護那些源自不同學科交叉點的知識産權價值。 第二章:隱喻的力量:從A到B的思維飛躍。 跨學科的本質是“移植”——將一個領域成功的概念、模型或解決方案,有意識地映射到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本章深入探討瞭隱喻(Metaphor)作為認知橋梁的作用。我們將分析生物學中的“進化論”如何被用於優化商業策略,以及音樂的“和聲”理論如何啓發瞭新的數據可視化技術。重點在於訓練讀者識彆不同知識體係中的“深層結構”,而非僅僅停留在錶層的術語。 第三章:復雜性科學與湧現現象的哲學基礎。 當大量的異質元素相互作用時,會産生齣乎意料的“湧現”行為。本書將探討復雜係統理論(如混沌理論、網絡科學)對理解社會、經濟乃至生態係統的啓示。我們著重討論如何從這些宏觀理論中汲取靈感,去設計更具韌性、適應性強的組織結構或技術架構,而不是具體教導如何運用某種特定算法。 第二部分:實踐場域——知識融閤的應用生態 在掌握瞭基礎的認知工具後,第二部分將場景化地展示跨學科思維如何在實際的創新生態中發揮作用。這裏的“實踐”指嚮的是方法論的構建,而非具體的技術實現。 第四章:人機共生的倫理邊界與設計哲學。 隨著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已不再是純粹的工具,而是成為人類認知與能力的延伸。本章深入探討瞭“混閤現實”與“具身認知”的前沿討論。我們側重於設計哲學層麵的權衡:如何平衡效率的提升與人類主體性的保持?這需要整閤哲學、倫理學、神經科學和人機交互設計領域的洞察。我們將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智能體”身份的界定差異,這與純粹的工程學討論截然不同。 第五章:社會韌性與環境治理的跨界模型。 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戰,沒有一個單一學科能夠提供完整的答案。本章聚焦於社會生態係統(SES)的研究範式。我們將分析經濟學激勵機製、人類學行為模式以及水文學、土壤科學的反饋循環是如何共同作用於一個流域的管理決策中。本書旨在為決策者提供一個整閤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數據的多維度分析框架,而非展示具體的環保技術手冊。 第六章:數據敘事與文化傳播的重構。 現代社會,信息的有效傳遞依賴於數據和敘事(Narrative)的結閤。本章探討瞭如何運用統計學嚴謹性來支撐故事的可信度,同時利用文學和視覺藝術的錶達力來擴大影響。我們會審視曆史學傢如何利用大數據來重構社會結構,以及新聞工作者如何整閤地理信息係統(GIS)數據來講述深入的社會故事。重點在於“如何有效地溝通復雜性”,而非數據處理的軟件操作。 第三部分:未來的智識結構——持續學習與知識的組織 收官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知識體係的未來走嚮,強調個人和組織應如何構建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知識前沿。 第七章:知識組織的演進:從圖書館到知識圖譜。 我們審視瞭信息組織方式的曆史變遷,從早期的卡片目錄到現代的本體論(Ontology)構建。本章討論瞭如何利用圖數據庫的結構化優勢,來映射和可視化不同知識領域間的潛在聯係。這是一種關於信息架構的討論,它為更高級的知識發現奠定瞭基礎,但並不涉及具體的數據庫編程語言。 第八章:學術的邊界消融與人纔的培養。 麵對跨學科的必然趨勢,傳統的學術評價體係麵臨挑戰。本章探討瞭在新的研究範式下,對研究者能力的期望正在發生何種轉變。我們討論瞭“T型人纔”的升級版——“π型人纔”或“M型人纔”的特質,即需要在多個維度具備深度。這是一種對教育理念的探討,涉及人力資源規劃與職業發展的宏觀視角。 結論:在未知中導航。 《智識的邊界》最終落腳於對不確定性的擁抱。真正的創新不是對已知領域的精細打磨,而是勇敢地航行於學科的“盲區”。本書提供的是一把認知世界的“萬能鑰匙”——它不直接打開任何一扇具體的門(如申請專利的門),而是教導你如何理解這扇門的構造、它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以及如何設計一把能開啓更多未來之門的鑰匙。它是一份對深度思考和廣度連接的邀請,旨在激發讀者超越既有學科框架,去構建屬於自己的、麵嚮未來的智識生態係統。 本書適閤所有處於知識轉型期的專業人士、高校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對未來創新充滿好奇心的終身學習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