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總第11輯)

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總第11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多奇 著
圖書標籤:
  • 互聯網金融
  • 金融科技
  • 法律評論
  • 金融法律
  • 普法
  • 金融監管
  • 金融風險
  • 法學
  • 2017年齣版
  • 政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97210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804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
字數:3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 總第11輯)》是由上海交通大學互聯網金融法治創新研究中心主辦,旨在把層齣不窮的金融創新納入法治軌道,對網絡互動中産生的漲落和混沌進行有序化處理,為新式商業信用係統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堅實的製度基礎。

作者簡介

許多奇,湖南臨湘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第五屆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學傢,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交通大學互聯網金融法治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主編。
主要研究方嚮為金融法、財稅法、經濟法。2016~2017年哈佛大學富布萊特項目高級訪問學者,曾獲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Hauser Global奬教金從事一年的訪問研究,多次到杜剋大學、田納西大學法學院訪學,並曾在颱灣大學法學院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獨著《債權融資法律問題研究》,譯著《解密美國公司稅法》,並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中國法學》(中、英文版)、《法商研究》、《法律科學》、《法學》、《法學評論》、《法學傢》、Tax Notes International、Frontiers of Chinese Law、《月旦財經法學》等核心期刊與境外刊物上發錶論文50餘篇。其中,相當數量的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法學精粹》、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信貸資産證券化之現實衝突與法律整閤”等國傢社科基金、上海市曙光計劃、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紐約大學國際閤作課題10餘項。

目錄

慎思篇
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現金貸發展業態及監管探析 楊東
現金貸的法律風險及監管思考 鄧建鵬
“變味”的長尾消費貸需要如何監管 何飛
論消費信貸、經濟周期與法律規製 程雪軍 厲剋奧博
消費金融資産證券化中的法律難題及監管進路 汪旭
審問篇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法與價值創造、工商企業傢和金融企業傢(上) 汪其昌
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展望 曾剛
關於“高利貸”能否入罪的研究 汪魏隗宙
解構ICO融資:區塊鏈數字貨幣何去何從
——兼析《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 陳貴
澳大利亞證券及投資委員會首次代幣發行INFO 225 劉春彥 徐聖艷 施易呈 陳紫東譯
篤行篇
互聯網金融法治生態係統的調查與建議 尹振濤 程雪軍
風險社會背景下P2P網絡藉貸之刑事風險與治理進路研究
南通市通州區人民檢察院課題組
創新友好型監管下P2P平颱與網絡小貸的法治化建構 張帆
幫助他人利用“花唄”套現從中收取手續費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 李淩燕 蔡明洋
科技金融視閾下我國智能投顧監管製度的構建 劉雅琨
廣聞篇
大數據新算法在個人信用風險評估模型中使用效果的評估 歐高炎 王冉冉 王儲 楊亮 曹朔 張惠穎
試論平行移送模式在內幕交易執法領域的適用 楊健
約稿啓事

前言/序言


人類正在迅速滑入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製的時代。互聯網金融使這一進程呈幾何級數加快。與此同時,經濟的投機性、市場泡沫破裂的風險性、社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在不斷膨脹。於是,對無限遞增的數碼空間進行監管、對迅速增值的金融權力進行約束的呼聲也漸次高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應運而生,旨在把層齣不窮的金融創新納入法治軌道,對網絡互動中産生的漲落和混沌進行有序化處理,為新式商業信用係統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堅實的製度基礎。
互聯網金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年前。在中國,從2013年起互聯網金融纔開始蓬勃發展,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動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體製改革和産業資本市場的發育。眾所周知,我國既有的金融體係與財政體係的邊界其實是模糊的、流動的。金融秩序以政府信用為擔保纔得以維持。因而金融業務具有很強的壟斷性,具體錶現是霸王條款和過度盈利。為瞭防止權力的任意性引發金融震蕩,有關職能部門采取層層把關、步步審批的方式進行監管,形成瞭森嚴的等級結構,嚴重妨礙瞭營業效率的提高。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一舉打破瞭原有的壟斷格局和僵化體製。顯然,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優勢就是通過平麵化、網絡化、信息技術化的革新模式,大幅度提高瞭金融服務的效率,並拓展瞭融資渠道以及民間資本市場的發展空間。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數碼虛擬的自由空間、縱橫交錯的關係結構以及大數據處理的基礎設施構成全新的風景綫。在電腦網絡與人際機緣相鏈接和疊加而形成的多媒體社會中,信息和資源的傳遞與計算變得極其便捷、極其廣泛,也使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催生瞭網上銀行、電子貨幣、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網絡小微企業貸款、網絡小額信用貸款、網絡眾籌融資、金融機構的網絡服務創新平颱、網絡基金銷售等一係列新生事物,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瞭巨大紅利。通過跨界無垠的互聯網金融通道,龐大的資本既可以在一眨眼間嘯聚而來,也可以在一轉念間風流雲散而去;既可以給實體經濟造成齣其不意的打擊,也可以給個人財富造成變幻無常的盈虧。高風險、高收益是互聯網金融的基本特徵。
以互聯網的開放性為前提條件,以紅利分享的機會為驅動裝置,相關金融領域的確已呈現齣一派欣欣嚮榮的生機。然而在繁榮景象的背後也並非沒有泡沫、陰翳以及陷阱。毋庸諱言,迄今為止的互聯網金融界,由於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則,競爭雖然是自由的,卻未必是公平的;由於缺乏監管機製和法律約束,信用破綻不安始終如影隨形;由於互聯網金融與製造業經濟的關係尚未定型,一種投機的、冒險的虛擬資本衝動很可能把長期理性和公共利益推下斷崖,使國民財富變得像無根的浮萍。為瞭將互聯網金融從上述睏境裏解救齣來,防止我國在走齣“租場式經濟”低榖之後又陷入“賭城式經濟”的迷魂陣,特彆需要法學專傢、立法者、司法機構、金融監管部門、業界人士加強交流,在通力閤作的基礎上凝聚製度設計的共識,采取未雨綢繆的防範措施。
上海是崛起中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項最重要使命就是實現中國的金融製度創新。而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高級金融學院、安泰經管學院、凱原法學院比鄰而立,可以說這裏正是推動學科交叉和知識融會的最佳場所。我相信,在業界支持下,由一群新銳法學者創辦的《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能夠為那些勇於直麵現實問題、試圖凝聚製度共識的各領域纔俊搭建一個影響深遠的交流平颱。我祝願,本書能成為金融法律創新的孵化器,成為風險對策的實驗室,成為互聯網金融新生事物茁壯成長的溫床。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一群具有國際視野和精通實務技能的新型金融法律人纔能夠通過本書相識、互助、共榮並在各自的事業中脫穎而齣。
季衛東
2015年4月6日
《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與法律規製前沿探索》 圖書簡介 本書係深入剖析當前全球數字經濟浪潮下,商業模式的劇烈變革及其所伴生的復雜法律挑戰的專業研究閤集。全書緊密圍繞“創新驅動、風險可控、監管適應”三大核心議題展開,匯集瞭國內外頂尖學者和實務專傢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圖為理解和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結構性影響提供前瞻性的理論基礎與實證參考。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數字經濟領域中最為前沿和關鍵的法律、商業及技術交叉點。全書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係統性地梳理瞭數字商業生態的運行邏輯及其背後的法律脈絡。 --- 第一部分:數字商業模式的重構與法律基礎 本部分聚焦於平颱經濟、共享經濟以及新興服務模式的法律本質界定。研究探討瞭如何將傳統的商業閤同法、公司法框架應用於去中心化、網絡化運作的新型商業實體。重點分析瞭平颱對數據、算法、流量等關鍵要素的控製權力的法律定位,特彆是涉及“平颱中介責任”和“數據資産化”的法律障礙與突破口。本部分還深入分析瞭新型商業模式中權力分配的公平性問題,例如平颱與入駐商戶之間的排他性協議、限製競爭條款的有效性認定,以及如何通過法律手段平衡創新活力與市場秩序。 第二部分:算法治理、人工智能與隱私保護的深度融閤 這是本書最為核心和迫切的議題之一。隨著人工智能(AI)深度嵌入商業決策流程,算法的“黑箱”特性引發瞭巨大的法律風險。本部分詳細考察瞭算法歧視(Algorithmic Discrimination)的構成要件、識彆方法及其法律責任的歸屬。同時,本書係統梳理瞭全球範圍內(特彆是歐盟GDPR和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數據主體權利的強化趨勢,探討瞭在自動化決策場景下,如何實現“可解釋性AI”(Explainable AI, XAI)與個人信息授權同意機製的有效銜接。此外,還包含瞭針對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對商業信譽和知識産權構成的威脅,以及相應的法律製裁和技術防禦策略的論述。 第三部分:數據確權、流動與跨境數據治理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産要素,其法律地位的模糊性是製約創新的主要瓶頸。本部分摒棄瞭單一的“所有權”視角,轉而探討“數據使用權”、“數據收益權”等多元化的權利形態構建。研究內容涉及對“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法律保障,包括數據交易的閤規框架、信用體係的建立以及數據確權糾紛的司法實踐。在國際層麵,本書特彆關注瞭全球數據流動壁壘的加劇,分析瞭數據本地化要求(Data Localization)對跨國企業運營效率的衝擊,並提齣瞭構建可信賴的跨境數據傳輸機製(如標準閤同條款、閤規認證)的法律路徑。 第四部分:金融科技(FinTech)的監管套利與風險防範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支付、信貸、資産管理等金融核心業務在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監管挑戰。重點關注瞭分布式賬本技術(DLT)在供應鏈金融、證券登記中的應用潛力與監管真空。研究詳述瞭針對“影子銀行”數字化形態的穿透式監管思路,包括對嵌入式金融(Embedded Finance)的風險識彆與責任鏈條的梳理。此外,本書對“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機製的有效性進行瞭批判性評估,並探討瞭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如何平衡金融創新速度與係統性風險控製的關係。 第五部分:供應鏈數字化與閤同法的新範式 隨著物聯網(IoT)和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傳統的閤同關係正從“點對點”嚮“多方協同”演進。本部分探討瞭智能閤約(Smart Contracts)的法律效力認定問題——其是否構成有效的要約與承諾?當代碼自動執行偏離瞭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時,法律應如何介入?本書還分析瞭智能閤約在履約保證、風險轉移中的應用,並研究瞭因物聯網設備數據錯誤導緻的履約違約責任歸屬問題,強調瞭建立數字信任機製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新型知識産權保護與商業秘密的數字化防禦 在軟件、數據和模型成為核心資産的背景下,傳統的知識産權保護體係麵臨嚴峻考驗。本部分重點解析瞭針對SaaS服務模式下的軟件著作權保護實踐,特彆是針對“模型竊取”和“數據挖掘”行為的法律界限。此外,本書對“商業秘密”在數字化環境下的保護策略進行瞭細緻梳理,包括如何通過技術加密、訪問控製和保密協議的升級,有效防範內部人員和外部競爭者對核心算法和用戶數據的惡意獲取。 第七部分:數字經濟下的反壟斷與競爭政策 平颱經濟的“贏者通吃”特性引發瞭全球範圍內的反壟斷關注。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如何界定數字市場的相關市場、衡量平颱市場支配地位的指標(如網絡效應、鎖定效應)以及識彆“雙邊市場”中的壟斷行為。研究內容涵蓋瞭平颱利用數據優勢進行的不公平定價、自我優待(Self-Preferencing)行為的法律認定,以及對平颱並購行為的競爭審查標準。本書主張應構建一套更適應技術迭代速度的動態競爭監管框架,以確保數字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 本書特色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廣度相結閤。它不僅是法學、經濟學和信息技術交叉領域研究者的重要參考,也是政策製定者、監管機構以及從事互聯網、高科技行業的企業法律顧問、閤規官的必備工具書。全書案例翔實,論證邏輯嚴密,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化、前瞻性的法律思維框架,以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無限可能與潛在風險。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在金融科技行業摸索多年的創業者,我深切體會到法律閤規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2017年這個監管密集齣颱的時期。《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總第11輯)》的齣現,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時刻緊跟政策導嚮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本重要的參考資料。當時,行業內對於新的監管規定理解不一,實踐中的睏惑也很多。我特彆希望能從中找到關於如何界定業務模式的閤法性,如何處理股權結構、資金來源以及用戶協議等方麵的法律建議。書中對過往案例的法律分析,特彆是那些影響深遠的判例,對我們規避法律風險、製定長遠發展戰略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即使是閱讀其中的一篇篇專業論述,也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快速變化的科技浪潮中,法律的穩健基石是如何支撐起金融創新的健康發展。

評分

作為一名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我一直對相關法律法規的齣颱和解讀非常關注。這次偶然翻閱到《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總第11輯)》,雖然並非是全麵細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部分章節的導讀,便已感受到其作為行業內一本權威性刊物的深厚底蘊。2017年,可以說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經曆快速發展後,監管政策逐步收緊、閤規要求日益提升的關鍵一年。當時的各種創新模式,如P2P、第三方支付、眾籌、虛擬貨幣等,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這本評論集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觀察視角和理論支撐。我尤其對其中探討的關於數據隱私保護、消費者權益在數字時代下的新界定,以及平颱責任的劃分等議題感到興趣。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業務中經常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果能在書中找到深入的法律分析和案例解讀,那將是極大的福音。即便隻是匆匆一瞥,也能感受到編者在選題上的嚴謹和對行業前沿問題的把握。

評分

我是一名關注科技發展和金融創新的普通讀者,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解讀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次接觸到《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總第11輯)》,雖然不是從法律專業角度切入,但仍然感受到瞭其專業性和前瞻性。2017年,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但伴隨而來的法律問題也日益凸顯,普通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麵臨著不少風險。我好奇書中是否會從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對 P2P 逾期、信息泄露、非法集資等常見問題進行法律上的剖析,並給齣相關的維權指南。此外,對於第三方支付平颱的交易安全、用戶隱私保護等話題,如果能有專業的法律解讀,也能幫助我們這些普通用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看到這本書,就好像看到瞭互聯網金融在法律框架下逐步走嚮規範的努力,這讓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充滿瞭信心。

評分

作為一名風險控製從業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精準識彆和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工具和知識。偶然翻到《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總第11輯)》,感覺就像是找到瞭寶藏。2017年,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險事件層齣不窮,投資者損失、平颱跑路等新聞屢見不鮮,這背後往往隱藏著復雜的法律漏洞和監管盲區。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互聯網金融業態的風險特徵及其法律規製的探討。例如,對於網絡藉貸平颱的資金存管、信息披露要求,以及第三方支付平颱的反洗錢、賬戶安全等方麵的法律責任,這些都是我們風控工作中最核心的內容。如果書中能提供更深入的法律解讀,解析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風險點,並提齣相應的閤規建議,那對於我提升風險識彆能力和優化風控模型將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但僅從目錄和章節介紹來看,就足以讓我期待書中可能帶來的深刻洞見。

評分

我是一個法律專業的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邊界充滿瞭好奇,常常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理論與實踐脫節。這次閱讀《互聯網金融法律評論(2017年第4輯·總第11輯)》的經曆,可以說是一次相當振奮人心的體驗。2017年,正是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遭遇“寒流”的關鍵時期,監管的靴子一顆顆落地,行業洗牌加速。書中對於這些密集齣颱的監管政策的分析,以及對過往一些“雷區”的法律追溯,對我理解行業發展的內在邏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特彆注意到其中關於“監管沙盒”機製的討論,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前沿且值得深究的概念。它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如何為新興金融科技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試驗場,這些問題不僅考驗著監管智慧,也牽動著無數創業者的神經。書中的學術性論述,雖然有些地方對我這個學生來說還有些晦澀,但那種嚴謹的邏輯和對法律條文的精準引用,讓我對法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