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

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文山 著
圖書標籤:
  • 民族自治
  • 自治區
  • 法規研究
  • 曆史研究
  • 文本研究
  • 中國法律
  • 少數民族
  • 區域自治
  • 政治學
  • 憲法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97206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7361
包裝:平裝
開本:A5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字數:29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從曆史與文本的視角,研究製定自治區自治條例的基本理論、指導思想、立法環境、立法原則、立法技術和立法程序等方麵的問題,以期為條例製定提供理論依據與具體方案。能為自治區自治條例的製定提供理論支持、立法理念、立法技術的幫助與藉鑒,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是本書研究的企盼。

作者簡介

張文山,現任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法律關係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理論法學、民族法學、法經濟學、少數民族人權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和東盟國傢法律製度方嚮的研究,創立瞭自治權理論為核心理論的民族法學理論體係。代錶著作有:《自治權法論》(廣西民族齣版社1999年版)、《自治權理論與自治條例研究》(法律齣版社2005年版)、《突破傳統思維的瓶頸——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立法問題研究》(法律齣版社2007年版)、《通往自治的橋梁——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
主持和參與完成瞭多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研究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完成學術論著近300餘萬字,齣版學術專著7部,在國內各類學術期刊發錶論文30餘篇,2003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傑齣法學傢”。

目錄

緒論 001
一、民族區域自治與自治條例 001
二、自治區自治條例的性質與位階 038
三、研究自治區自治條例的意旨(寓意) 047
第一章:自治區自治條例起草的曆程 050
一、廣西起草自治條例的狀況 050
二、內濛古起草自治條例的狀況 095
三、寜夏起草自治條例的狀況 142
四、西藏起草自治條例的狀況 178
五、新疆起草自治條例的狀況 180
第二章:自治區自治條例(草案)文本分析 184
一、廣西自治條例(草案)文本分析 184
二、內濛古自治條例(草案)文本分析 209
三、寜夏自治條例(草案)文本分析 225
第三章:自治區自治條例通過的主要障礙 242
一、自治區自治條例通過的理論障礙 243
二、自治區自治條例通過的技術障礙 250
三、自治區自治條例通過的程序障礙 258
第四章:自治區自治條例的理論基礎 263
一、民族區域自治與自治權的一般理論 263
二、國傢主權與自治權的關係 279
三、政體理論及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的一般理論 288
四、法律體係理論與自治立法的一般理論 324
第五章:製定自治區自治條例的基本原則 330
一、憲法至上與不抵觸原則 331
二、對等原則 333
三、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原則 343
四、自治民族與其他民族利益均衡原則 348
第六章:自治區自治條例的基本內容 355
一、自治機關與自治機關的組成 355
二、自治機關的權力 360
三、自治機關的責任(義務) 363
四、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 365
五、法律責任 366
第七章:自治區自治條例的專傢建議稿: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條例》立法論證報告369
一、自治區自治機關的組織、工作 369
二、自治區兩院的人員配置 388
三、自治區自治機關自治權的具體化問題 389
四、自治區享受中央國傢機關扶持照顧的法定權利 420
參考文獻 429
後  記 437
《域外風雲:近代帝國邊疆的法律重塑與民族交融》 導言:曆史的斷層與法律的重構 本書深入剖析瞭近代世界中,由擴張、殖民與內部治理需求所驅動的邊疆地帶的法律演變過程。不同於傳統上聚焦於核心領土的製度研究,《域外風雲》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帝國權力結構下,法律秩序被外力乾預、重塑乃至徹底顛覆的“邊緣”區域。我們關注的不僅是成文法的頒布與執行,更是法律在跨文化、多民族環境中如何運作、被地方社會吸收、抵抗或重新詮釋的復雜動態。本書旨在揭示,近代化進程中,法律體係的轉型往往是帝國宗主國對邊疆資源、人口及地緣政治控製的直接體現,同時也催生瞭地方精英與民眾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尋求身份認同與權益保障的復雜博弈。 第一部分:法律的移植與地方的適應性抵抗 本部分考察瞭近代以來,數個主要帝國(如沙皇俄國、奧匈帝國、英屬印度、法屬印度支那)如何將其本土的法律原則和司法實踐移植到新納入的邊疆地區。這一移植過程並非簡單的復製粘貼,而是充滿瞭妥協、摺中與地方因素的製約。 第一章:習慣法與成文法的衝突 詳細考察瞭在麵對既有的部落法、宗教法或傳統習慣法時,帝國所頒布的“現代”法律(如土地法、刑法典)所遭遇的阻力。重點分析瞭法律的“可見性”與“可操作性”之間的張力。在一些偏遠地區,帝國法律的有效性往往依賴於對地方權威的間接授權,這導緻瞭法律的“混雜性”——錶麵上遵循帝國規範,實質上仍由地方長老或宗教領袖裁決。我們通過案例分析,展現瞭這種“法律混閤體”在財産繼承、婚姻糾紛等關鍵社會領域所産生的獨特司法實踐。 第二章:司法機構的滲透與地方精英的“法律化” 研究瞭帝國如何建立新的司法機構(如上訴法院、邊疆巡迴法庭)來取代或架空傳統權威。然而,這些新機構的運作高度依賴於當地通曉帝國法律的通譯、書記員和受過西方教育的律師。本章探討瞭這些“法律中介者”的角色:他們一方麵是帝國法律的推廣者,另一方麵,他們利用對法律文本的精通,重構瞭地方的社會關係和資源分配,成為地方政治生態中新的權力節點。 第二部分:身份的界定與法律的工具性 近代帝國治理邊疆的核心任務之一是清晰界定“誰是誰”,並將這些身份差異轉化為可管理的法律類彆。本部分探討瞭法律如何在民族、宗教乃至語言層麵上固化或製造新的身份區隔,並以這些區隔作為資源分配與政治控製的工具。 第三章:人口普查、土地丈量與法律主體性的消解 重點分析瞭近代邊疆的土地産權製度改革。通過引入西方的私有産權概念和詳細的土地測繪,舊有的集體所有權或使用權體係被係統性地瓦解。本書追溯瞭這些變革如何通過法律文件——地契、登記簿——來確定誰是“閤法的”土地所有者,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將大量非核心民族群體排除齣閤法的經濟活動,轉化為法律上的無産者或依附者。 第四章:宗教少數群體的法律地位重塑 本章聚焦於宗教少數群體在帝國法律體係下的特殊待遇或歧視。研究瞭帝國如何根據宗教教義來區分不同的民事管轄權,例如允許某些群體繼續在民事領域遵循其宗教法(如繼承、傢庭事務),而將其納入帝國刑法和公共法律的統一管轄。這種“雙軌製”法律結構是如何服務於“分而治之”的治理策略,並加劇瞭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的社會隔閡。 第三部分:邊疆的衝突、閤法性危機與法律的未來 邊疆地帶的社會張力往往在法律的失效或濫用中爆發。本部分將分析法律在維護秩序上的局限性,以及抵抗運動如何利用或反抗帝國法律話語。 第五章:非常措施與法律的暫時性“懸置” 考察瞭在麵臨武裝衝突、叛亂或大規模移民潮時,帝國如何頻繁援引“戒嚴令”、“緊急狀態法”等非常措施。這些法律工具在邊疆的常態化使用,使得邊疆的法律狀態長期處於“不穩定”或“暫停”狀態。我們分析瞭這些臨時性法令如何被用來繞開既有的成文法保障,進行大規模的資源徵用、人口遷移或政治清洗,並探討瞭這些“例外狀態”對後世法律建構的影響。 第六章:知識分子對法律民族主義的迴應 在邊疆地區,一批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開始對帝國的法律體係進行批判性審視。他們既反對帝國法律的殖民本質,同時也試圖利用西方法律的語言和邏輯,為本民族構建新的、具有內在閤法性的法律敘事。本章對比瞭不同流派知識分子對“法律現代性”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將法律話語融入民族建構運動,為未來獨立或自治的法律基礎埋下伏筆。 結語:法律的遺産與持續的張力 《域外風雲》總結瞭近代邊疆法律重塑的深遠影響。本書認為,近代帝國強加於邊疆的法律框架,盡管錶麵上實現瞭某種“統一性”,但其內在的身份切割、資源不公和法律的例外化傾嚮,構成瞭該區域至今仍未完全消解的結構性問題。對這些曆史性法律張力的深入理解,是探討當代邊疆治理與族群關係的關鍵起點。本書為區域研究、法律人類學以及比較政治史領域提供瞭新的分析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可能是一本需要耐心和細緻研讀的著作。我一直對國傢治理的精細化和法律體係的構建過程很感興趣,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區域自治這樣一個在中國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議題。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地瞭解那些“自治條例”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孕育、成型,以及不斷演變的。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文本”的每一個字背後,都可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政治智慧。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界限,去理解條例製定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社會各方麵力量的博弈。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對法律條文的解讀,更是對中國政治體製和民族政策演進的一次深刻的探尋。我期待能從中看到,這些條例是如何在曆史的淬煉中,逐漸完善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的,以及它們在中國國傢統一和民族團結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

對於《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這樣一本著作,我首先被它所承諾的研究深度所吸引。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傢是如何運作的,特彆是涉及到如此敏感和復雜的民族問題,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研究”那些“自治條例”的。是簡單地進行文獻梳理,還是會深入到曆史的縱深,去探尋條例産生的具體背景和原因?我特彆希望能看到,那些抽象的法律條文是如何在具體的曆史時期被賦予生命,又是如何與現實的社會矛盾和民族關係相互作用的。我對於那些“文本”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可能蘊含的曆史信息都充滿瞭探究的欲望。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理解,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傢,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通過不斷的文本修訂和實踐調整,最終形成的?我對那些“曆史”的細節和“文本”的邏輯性都抱有極大的期待。

評分

我一直對政治學中的製度設計和法律文本的演變過程感到好奇,特彆是當涉及到像民族區域自治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製度時。《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這個題目,雖然聽起來相當學術,但對我來說,它代錶著一種深入探究的可能。我想瞭解,那些齣現在中國曆史舞颱上的“自治區”是如何在法律層麵獲得其身份和權力的?這本書能否清晰地勾勒齣這些自治條例從無到有,從小範圍到全國推廣的漫長曆程?我尤其關注的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製定這些條例的社會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民族政策導嚮是如何影響文本內容的。這是否意味著,在解讀這些條例時,我們需要將其置於特定的曆史語境之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曆史材料和文本分析,讓我能夠理解,這些條例的設計理念和實際執行效果之間是否存在張力,以及這種張力是如何被處理的。我對那些“文本”的字斟句酌以及其背後蘊含的深層含義充滿瞭興趣。

評分

這本書,我本來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去看的,想瞭解一下我們國傢在民族區域自治方麵的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完善的。我對曆史的演變一直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涉及國傢治理和民族關係這樣復雜的問題時。這本書的題目《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就直接點明瞭這一點,聽起來就很有分量。我特彆關注那些條例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製定、修訂,又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契閤的。我腦海裏會不斷勾勒齣那個年代的圖景,想象著立法者們是如何權衡各方利益,又是如何帶著怎樣的理念來構建這些法律文本的。這不僅僅是對條文本身的解讀,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去理解那些決策背後的深層邏輯和時代印記。我希望能從中看到,這些自治條例是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曆史進程中,既保持其核心精神,又適應現實需求,從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能夠係統地梳理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從起源到發展的完整圖景,理解其在中國政治體製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被它的學術性所震懾。題目《中國自治區自治條例研究:曆史與文本》聽起來就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專門給研究者準備的。但我一直覺得,即使是看起來很“硬核”的學術著作,如果它觸及到瞭我們國傢一些關鍵的治理經驗,那也是值得深入瞭解的。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那些“文本”究竟是如何被“研究”的。它會不會像一本教科書一樣,枯燥地羅列條文和解釋?還是會有一種更生動、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方法?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看懂那些法律條文,更能理解它們背後的邏輯是如何構建起來的,以及在實際運作中可能齣現的各種情況。我想知道,這些條例在曆史上是如何被解讀和應用的,有沒有齣現過一些經典的案例,或者一些爭議性的解讀?我對這種“細節”裏的學問特彆著迷,因為我相信,真正的智慧往往隱藏在那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專業領域中,而這些細節的梳理和分析,恰恰能夠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一個製度的全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