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眾多王國興衰更迭,有的延續數百年,有的瞬間崩塌,不留絲毫蹤跡,現有數量有限的文獻中,許多細節無從考證,留下很多曆史謎團。
印度貨幣史學傢帕爾梅什瓦裏·拉爾·笈多通過挖掘整理不同時期、不同王朝發行的貨幣,嚮我們展示瞭全新的印度曆史風貌。譬如,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0年間,有近30位大夏國王和皇後統治瞭旁遮普,傳統的曆史文獻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記述,作者通過這些王國發行的金屬貨幣,獲知眾多統治者的名字和其他重要信息,勾勒齣當時的曆史輪廓。對於傳統史料留存豐富的朝代,貨幣同樣重要,它們對現有史料起到瞭證實、修正和補充的作用。
《印度貨幣史》史料豐富,取捨得當,行文流暢,通俗易懂,其間穿插的曆史掌故趣聞,使人讀來興緻昂然,對貨幣收藏傢或貨幣史愛好者,均不失為上乘佳作。 作者簡介
帕爾梅什瓦裏·拉爾·笈多,1914年12月24日齣生,2001年7月29日去世。印度著名貨幣學傢、曆史學傢、考古學傢、博物館學傢以及印地語文學傢。畢業於印度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獲博士學位。1970年擔任印度貨幣學協會秘書長。1985年供職於孟買的印度貨幣學研究所,從事貨幣學研究工作。1993年在孟買皇傢亞洲協會從事研究工作。曾齣版專著三十餘種並發錶論文二百五十餘篇。因其在貨幣研究領域的傑齣成就,曾獲得尼爾森賴特奬章、亨廷頓奬章(美國錢幣學會頒發),並被授予印度錢幣學會名譽院士、皇傢錢幣學會名譽院士、國際錢幣委員會榮譽會員等。
石俊誌,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經濟學博士。
國民信托博士後工作站博士後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市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目錄
第四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貨幣的起源
第二章早期印度貨幣
第三章外國入侵者的貨幣
第四章貴霜王朝及其繼承者的貨幣
第五章印度北部的地方貨幣
第六章南方和德乾地區的早期貨幣
第七章笈多王朝的貨幣
第八章匈奴人和其他王朝的貨幣
第九章印度北部笈多王朝之後的貨幣
第十章南印度後期的貨幣
第十一章德裏穆斯林王朝的貨幣
第十二章印度北部穆斯林國傢的貨幣
一、孟加拉
二、吉吉拉特
三、馬爾瓦
四、章普爾
五、剋什米爾
第十三章印度南部穆斯林國傢的貨幣
一、馬杜賴或馬巴爾
二、巴赫馬尼王朝
三、伊馬德·沙希王朝
四、尼紮姆·沙希王朝
五、阿迪爾·沙希王朝
六、庫特布·沙希王朝
七、巴裏德·沙希王朝
第十四章莫臥兒帝國的貨幣
第十五章穆斯林時期統治者的貨幣
一、坎格拉
二、梅瓦爾
三、印度中部
四、彌薩羅
五、阿薩姆
第十六章莫臥兒帝國的繼承者
一、馬拉塔王朝
二、杜蘭尼王朝
三、锡剋王朝
四、阿瓦德王朝
五、羅希拉王朝
六、班加什的納瓦布統治
七、邁索爾王朝
第十七章印歐貨幣
一、葡萄牙
二、荷蘭
三、丹麥
四、法國
五、英國
第十八章土邦的貨幣
第十九章印度共和國貨幣
譯者附錄
一、年錶
二、貨幣史大事記
三、貨幣史專業詞匯錶
四、中外文翻譯對照錶 前言/序言
第四版序言
貨幣常發現於考古發掘或土壤挖掘。與其他資料相比,貨幣在闡釋和重構曆史,或佐證已知史實等方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考古發現有助於我們拓展知識、修正觀點、擺脫陳腐觀念。
本書於1969年首次齣版,以介紹上述讓人感興趣的主旨,在普通讀者和以此為教材的大學師生中頗受歡迎。此後,每次再版都進行必要的修訂。最後一版對娑多婆訶王朝娑多婆訶王朝,又譯作“百乘王朝”。和貴霜王朝相關章節進行瞭大量修訂,補充很多新資料,首次談及娑多婆訶時期之前統治德乾地區的曆代王朝以及相關鮮為人知的人物。同時,對於後貴霜統治者發行的貨幣,之前的關注與研究不夠,這次對其中某些細節進行瞭較為詳盡的描述。該版還對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進行瞭較大幅度的修訂和改編。因此,該版與約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1969年的初版相比,有很大不同。我希望本次修訂,對讀者瞭解印度貨幣史的最新研究成果viii有所裨益。
在此,我要嚮那些經常來信的讀者錶示誠摯的謝意,他們不僅給我以鼓勵,也提醒我修正錯誤,消弭不足。
印度貨幣學研究會
帕爾梅什瓦裏·拉爾·笈多
總序
貨幣史是經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貨幣研究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關於古代貨幣本身的研究,在中國有《錢譜》《古泉譜》等民間著作,西方國傢亦有各種錢幣目錄流傳於世,這種研究被稱為“錢幣學”;二是關於古代貨幣發展曆程的研究,在中國有曆朝的《食貨誌》,以及近代學者撰寫的貨幣史論著,西方國傢亦有各種關於古代貨幣發展曆程的專著。
近代數百年間,世界範圍的社會史學齣現瞭蓬勃的發展,結閤古代錢幣學的豐碩成果,促進瞭貨幣史學的崛起,各種貨幣史著作紛紛湧現,使我們能夠在此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研究貨幣史可以使我們同時獲得兩個方麵的學術成果:一是貨幣學的學術成果;二是曆史學的學術成果。研究外國貨幣史更可以使我們深刻瞭解世界各國的社會結構、曆史演變和文化根源。
貨幣史學藉助貨幣學與曆史學學科交叉的方式,通過對古代各王朝貨幣狀況的分析,深入探討貨幣起源、貨幣本質、貨幣演變規律等貨幣理論,使貨幣理論從曆史實踐上獲得更加堅實的基礎。
此外,貨幣史學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揭示曆史真實,辨真僞,明是非,以史為鑒,麵對未來。
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盛衰興替,都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麵的原因。然而,傳統的政治精英史對於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敗亡,多歸咎於其軍事失敗或政治失敗,很少分析其經濟原因。
馬剋思主義主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采取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分析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經濟變化,纔是找齣其敗亡原因的最佳途徑。
從經濟角度研究古代社會是一個比較可靠的視角。記述曆史的人,大多難以擺脫其政治立場。因此,史書典籍中記載的帝王將相、社會精英們的政治、軍事活動及其言論主張,多有虛假僞造。經曆瞭後世曆代王朝基於各種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的反復篡改,曆史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然而,無論是僞造曆史,還是篡改曆史,都圍繞著政治立場展開,很少在社會經濟狀況方麵蓄意作僞。於是,從經濟角度研究古代社會,我們就獲得瞭一個比較可靠的研究視角。
無論在中國古代,還是在外國古代,貨幣都是社會經濟的中樞紐帶。貨幣發展對社會變化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研究外國貨幣史是撥開世界古代各國、各王朝盛衰興替迷霧的鑰匙。
然而,迄今為止,我國對世界各國貨幣史知之甚少,有關資料、書籍十分匱乏。為此,國民信托博士後工作站與華南理工大學貨幣法製史研究中心聯手閤作,針對世界各國貨幣史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我們邀請瞭一批國內金融學、法學、史學和外國語的專傢學者,經過認真廣泛的調查收集,篩選瞭一批外國貨幣史著作,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國內讀者。
我們相信,這套《外國貨幣史譯叢》的齣版,對於我國貨幣理論研究,以及我國關於世界各國曆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石俊誌
2017年4月16日
貨幣的演變:從貝殼到數字的全球金融史 圖書簡介 作者: [此處可留空或添加虛構作者名,例如:[曆史研究小組]] 齣版社: [此處可留空或添加虛構齣版社名,例如:宏觀視野齣版社] 字數: 約 1500 字 --- 導言:物質形態與信用基石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國傢或特定地區的貨幣實踐,而是旨在繪製一幅跨越數韆年、覆蓋全球主要文明的貨幣演變宏大圖景。我們探討的,是如何從最原始的交換媒介——貝殼、牲畜、榖物——逐步過渡到具有國傢信用背書的金屬鑄幣,再到現代復雜的法定紙幣和電子支付係統。我們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它如何隨著社會結構、貿易往來和政治權力的更迭而不斷重塑自身形態與功能? 本書的敘事圍繞貨幣的三個核心職能展開:交換媒介、記賬單位和價值儲藏手段。通過深入剖析不同曆史階段的實踐案例,我們將揭示這些職能是如何在特定文化和經濟環境下被賦予新的意義和挑戰。 第一部分:古代的起源與金屬的統治(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時代,交易的摩擦成本是巨大的。本部分追溯瞭早期信用體係的萌芽。我們首先考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基於大麥和白銀的藉貸契約,這些契約記錄在泥闆之上,構成瞭最早的“賬本”,而非實物貨幣。 隨後,焦點轉嚮貴金屬的登場。黃金和白銀因其稀缺性、易分割性、耐腐蝕性和均質性,天然地成為瞭理想的價值載體。然而,在鑄幣的早期,貿易雙方仍需依賴天平進行稱重和純度檢驗,效率低下。 本章的重點案例是呂底亞王國的鑄幣革命。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呂底亞人發明瞭世界上最早的標準化金屬鑄幣——帶有王室印記的琥珀金塊。這種“保證瞭重量和純度”的印記,標誌著國傢信用首次被刻印在交換媒介之上,極大地簡化瞭區域內的商業往來,並催生瞭專業的鑄幣匠和早期的金融投機者。我們將詳細分析這種創新如何跨越愛琴海,影響瞭希臘城邦的商業擴張。 第二部分:帝國的擴張與鑄幣的標準化(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1450 年) 隨著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和羅馬帝國的崛起,貨幣的功能從地方貿易工具升級為維持龐大帝國行政和軍事開支的必要工具。 羅馬的榮耀與通脹的陰影: 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代是研究鑄幣劣化的絕佳樣本。我們分析瞭從早期的優質銀幣(如德拉剋馬)到帝國後期,統治者為瞭應對日益增長的軍費和政治腐敗,逐步“卑金屬化”(Debasement)的過程。通過量化分析羅馬不同時期貨幣中貴金屬含量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貨幣的價值與其發行者的權威和信譽是多麼緊密地捆綁在一起,一旦信譽受損,惡性通貨膨脹便如影隨形。 在東方,中國的“半兩錢”製度和後來的“五銖錢”,展現瞭中央集權政府對貨幣形態的嚴格控製,強調統一的形製和重量標準,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瞭秦漢帝國疆域內的經濟整閤。我們對比瞭這種自上而下的控製模式與地中海世界中,地方城邦和新興商業中心(如雅典、科林斯)如何並行發行和流通不同標準貨幣的現象。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碎片化與金融創新(公元 1000 年 – 公元 1700 年)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權力的高度分散導緻瞭貨幣體係的嚴重碎片化,形成數以韆計的地方性鑄幣權。本部分探討瞭這種碎片化環境如何催生瞭新的金融基礎設施。 羊皮紙上的信用: 隨著威尼斯、熱那亞等海上共和國的興起,傳統的實物貨幣運輸風險過高。本書深入探討瞭匯票(Bill of Exchange)的誕生和發展。匯票允許商人通過背書和兌付,在不轉移黃金白銀的情況下,完成遠距離的貿易結算。這實質上是現代銀行信用體係的雛形,它將信用的基礎從金屬本身,轉移到瞭交易雙方的信譽和網絡之上。我們細緻解析瞭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的貿易城市間如何通過復雜的票據網絡,實現瞭跨越國界的價值轉移。 同時,我們考察瞭中東和伊斯蘭黃金時代的金幣(如第納爾)在連接歐亞貿易網絡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奧斯曼帝國對區域內貨幣穩定的嘗試。 第四部分:金本位的建立與全球化加速(公元 1700 年 – 1914 年) 工業革命對貨幣體係提齣瞭更高的要求:穩定、充足且能夠支撐大規模資本流動。本部分詳細闡述瞭金本位製(Gold Standard)的興起。 英國的引領與全球錨定: 我們分析瞭英國在 18 世紀末確立的嚴格金本位製度如何使其貨幣——英鎊——成為事實上的全球儲備貨幣。金本位提供瞭一種跨國界的可比較性,理論上限製瞭各國政府濫發貨幣的能力,從而為 19 世紀的國際貿易和長期投資提供瞭必要的信心。 然而,金本位並非完美無缺。本章會探討這種製度如何受到全球貴金屬流動(如淘金熱)的影響,以及在經濟衰退時期,各國政府在維護匯率穩定與刺激國內經濟之間所麵臨的艱難抉擇。同時,本部分也會對比分析非金本位國傢(如部分南美國傢)在獲取國際資本時所麵臨的溢價和風險。 第五部分:危機、戰爭與法定貨幣的勝利(1914 年至今) 兩次世界大戰極大地衝擊瞭既有的貨幣秩序。戰爭的巨額開支迫使各國政府普遍放棄瞭金本位的約束,轉嚮純粹的法定貨幣(Fiat Money)體係。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構建與解體: 戰後,各國試圖重建穩定框架,形成瞭以美元與黃金掛鈎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係。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一體係的運行機製、其在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意義,以及最終在 1971 年尼剋鬆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鈎後走嚮終結的過程。 現代金融的形態: 體係解體後,全球進入瞭浮動匯率時代。我們探討瞭現代中央銀行的角色如何從單純的貴金屬管理者,轉變為通過利率、量化寬鬆等工具主動管理通脹和就業的宏觀經濟調控者。最後,本書展望瞭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對傳統貨幣主權和支付基礎設施帶來的顛覆性挑戰,以及各國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探索,這預示著貨幣形態可能正處於下一次曆史性變革的開端。 結論:永恒的張力 貫穿全書的綫索是貨幣在其曆史中始終存在的內在張力:國傢權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張力;對穩定價值儲藏的渴望與技術進步帶來的快速貶值風險之間的張力;以及金屬的稀缺性與經濟增長對流通量需求的張力。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多角度的全球視角,讓讀者理解,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紙幣和數字符號,是數韆年人類信任構建、政治博弈和技術革新共同塑造的復雜産物。理解貨幣的曆史,就是理解人類如何組織和分配價值的完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