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货币史

印度货币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笈多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
  • 货币
  • 历史
  • 经济史
  • 金融史
  • 古代印度
  • 中世纪印度
  • 近代印度
  • 货币学
  • 印度经济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04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0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外国货币史译丛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3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众多王国兴衰更迭,有的延续数百年,有的瞬间崩塌,不留丝毫踪迹,现有数量有限的文献中,许多细节无从考证,留下很多历史谜团。
印度货币史学家帕尔梅什瓦里·拉尔·笈多通过挖掘整理不同时期、不同王朝发行的货币,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印度历史风貌。譬如,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0年间,有近30位大夏国王和皇后统治了旁遮普,传统的历史文献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记述,作者通过这些王国发行的金属货币,获知众多统治者的名字和其他重要信息,勾勒出当时的历史轮廓。对于传统史料留存丰富的朝代,货币同样重要,它们对现有史料起到了证实、修正和补充的作用。
《印度货币史》史料丰富,取舍得当,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其间穿插的历史掌故趣闻,使人读来兴致昂然,对货币收藏家或货币史爱好者,均不失为上乘佳作。

作者简介

帕尔梅什瓦里·拉尔·笈多,1914年12月24日出生,2001年7月29日去世。印度著名货币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以及印地语文学家。毕业于印度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获博士学位。1970年担任印度货币学协会秘书长。1985年供职于孟买的印度货币学研究所,从事货币学研究工作。1993年在孟买皇家亚洲协会从事研究工作。曾出版专著三十余种并发表论文二百五十余篇。因其在货币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曾获得尼尔森赖特奖章、亨廷顿奖章(美国钱币学会颁发),并被授予印度钱币学会名誉院士、皇家钱币学会名誉院士、国际钱币委员会荣誉会员等。

石俊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经济学博士。
国民信托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目录

第四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货币的起源
第二章早期印度货币
第三章外国入侵者的货币
第四章贵霜王朝及其继承者的货币
第五章印度北部的地方货币
第六章南方和德干地区的早期货币
第七章笈多王朝的货币
第八章匈奴人和其他王朝的货币
第九章印度北部笈多王朝之后的货币
第十章南印度后期的货币
第十一章德里穆斯林王朝的货币
第十二章印度北部穆斯林国家的货币
一、孟加拉
二、吉吉拉特
三、马尔瓦
四、章普尔
五、克什米尔
第十三章印度南部穆斯林国家的货币
一、马杜赖或马巴尔
二、巴赫马尼王朝
三、伊马德·沙希王朝
四、尼扎姆·沙希王朝
五、阿迪尔·沙希王朝
六、库特布·沙希王朝
七、巴里德·沙希王朝
第十四章莫卧儿帝国的货币
第十五章穆斯林时期统治者的货币
一、坎格拉
二、梅瓦尔
三、印度中部
四、弥萨罗
五、阿萨姆
第十六章莫卧儿帝国的继承者
一、马拉塔王朝
二、杜兰尼王朝
三、锡克王朝
四、阿瓦德王朝
五、罗希拉王朝
六、班加什的纳瓦布统治
七、迈索尔王朝
第十七章印欧货币
一、葡萄牙
二、荷兰
三、丹麦
四、法国
五、英国
第十八章土邦的货币
第十九章印度共和国货币
译者附录
一、年表
二、货币史大事记
三、货币史专业词汇表
四、中外文翻译对照表

前言/序言

第四版序言
货币常发现于考古发掘或土壤挖掘。与其他资料相比,货币在阐释和重构历史,或佐证已知史实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我们拓展知识、修正观点、摆脱陈腐观念。
本书于1969年首次出版,以介绍上述让人感兴趣的主旨,在普通读者和以此为教材的大学师生中颇受欢迎。此后,每次再版都进行必要的修订。最后一版对娑多婆诃王朝娑多婆诃王朝,又译作“百乘王朝”。和贵霜王朝相关章节进行了大量修订,补充很多新资料,首次谈及娑多婆诃时期之前统治德干地区的历代王朝以及相关鲜为人知的人物。同时,对于后贵霜统治者发行的货币,之前的关注与研究不够,这次对其中某些细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该版还对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改编。因此,该版与约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1969年的初版相比,有很大不同。我希望本次修订,对读者了解印度货币史的最新研究成果viii有所裨益。
在此,我要向那些经常来信的读者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不仅给我以鼓励,也提醒我修正错误,消弭不足。
印度货币学研究会
帕尔梅什瓦里·拉尔·笈多

总序
货币史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货币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关于古代货币本身的研究,在中国有《钱谱》《古泉谱》等民间著作,西方国家亦有各种钱币目录流传于世,这种研究被称为“钱币学”;二是关于古代货币发展历程的研究,在中国有历朝的《食货志》,以及近代学者撰写的货币史论著,西方国家亦有各种关于古代货币发展历程的专著。
近代数百年间,世界范围的社会史学出现了蓬勃的发展,结合古代钱币学的丰硕成果,促进了货币史学的崛起,各种货币史著作纷纷涌现,使我们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货币史可以使我们同时获得两个方面的学术成果:一是货币学的学术成果;二是历史学的学术成果。研究外国货币史更可以使我们深刻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历史演变和文化根源。
货币史学借助货币学与历史学学科交叉的方式,通过对古代各王朝货币状况的分析,深入探讨货币起源、货币本质、货币演变规律等货币理论,使货币理论从历史实践上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货币史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揭示历史真实,辨真伪,明是非,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盛衰兴替,都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传统的政治精英史对于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败亡,多归咎于其军事失败或政治失败,很少分析其经济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经济变化,才是找出其败亡原因的最佳途径。
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视角。记述历史的人,大多难以摆脱其政治立场。因此,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的政治、军事活动及其言论主张,多有虚假伪造。经历了后世历代王朝基于各种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的反复篡改,历史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然而,无论是伪造历史,还是篡改历史,都围绕着政治立场展开,很少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蓄意作伪。于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就获得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
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外国古代,货币都是社会经济的中枢纽带。货币发展对社会变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研究外国货币史是拨开世界古代各国、各王朝盛衰兴替迷雾的钥匙。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对世界各国货币史知之甚少,有关资料、书籍十分匮乏。为此,国民信托博士后工作站与华南理工大学货币法制史研究中心联手合作,针对世界各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一批国内金融学、法学、史学和外国语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广泛的调查收集,筛选了一批外国货币史著作,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读者。
我们相信,这套《外国货币史译丛》的出版,对于我国货币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关于世界各国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俊志
2017年4月16日
货币的演变:从贝壳到数字的全球金融史 图书简介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添加虚构作者名,例如:[历史研究小组]]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添加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宏观视野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 导言:物质形态与信用基石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或特定地区的货币实践,而是旨在绘制一幅跨越数千年、覆盖全球主要文明的货币演变宏大图景。我们探讨的,是如何从最原始的交换媒介——贝壳、牲畜、谷物——逐步过渡到具有国家信用背书的金属铸币,再到现代复杂的法定纸币和电子支付系统。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如何随着社会结构、贸易往来和政治权力的更迭而不断重塑自身形态与功能? 本书的叙事围绕货币的三个核心职能展开: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通过深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案例,我们将揭示这些职能是如何在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下被赋予新的意义和挑战。 第一部分:古代的起源与金属的统治(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交易的摩擦成本是巨大的。本部分追溯了早期信用体系的萌芽。我们首先考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基于大麦和白银的借贷契约,这些契约记录在泥板之上,构成了最早的“账本”,而非实物货币。 随后,焦点转向贵金属的登场。黄金和白银因其稀缺性、易分割性、耐腐蚀性和均质性,天然地成为了理想的价值载体。然而,在铸币的早期,贸易双方仍需依赖天平进行称重和纯度检验,效率低下。 本章的重点案例是吕底亚王国的铸币革命。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吕底亚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金属铸币——带有王室印记的琥珀金块。这种“保证了重量和纯度”的印记,标志着国家信用首次被刻印在交换媒介之上,极大地简化了区域内的商业往来,并催生了专业的铸币匠和早期的金融投机者。我们将详细分析这种创新如何跨越爱琴海,影响了希腊城邦的商业扩张。 第二部分:帝国的扩张与铸币的标准化(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1450 年)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和罗马帝国的崛起,货币的功能从地方贸易工具升级为维持庞大帝国行政和军事开支的必要工具。 罗马的荣耀与通胀的阴影: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代是研究铸币劣化的绝佳样本。我们分析了从早期的优质银币(如德拉克马)到帝国后期,统治者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军费和政治腐败,逐步“卑金属化”(Debasement)的过程。通过量化分析罗马不同时期货币中贵金属含量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货币的价值与其发行者的权威和信誉是多么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一旦信誉受损,恶性通货膨胀便如影随形。 在东方,中国的“半两钱”制度和后来的“五铢钱”,展现了中央集权政府对货币形态的严格控制,强调统一的形制和重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秦汉帝国疆域内的经济整合。我们对比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与地中海世界中,地方城邦和新兴商业中心(如雅典、科林斯)如何并行发行和流通不同标准货币的现象。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碎片化与金融创新(公元 1000 年 – 公元 1700 年)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权力的高度分散导致了货币体系的严重碎片化,形成数以千计的地方性铸币权。本部分探讨了这种碎片化环境如何催生了新的金融基础设施。 羊皮纸上的信用: 随着威尼斯、热那亚等海上共和国的兴起,传统的实物货币运输风险过高。本书深入探讨了汇票(Bill of Exchange)的诞生和发展。汇票允许商人通过背书和兑付,在不转移黄金白银的情况下,完成远距离的贸易结算。这实质上是现代银行信用体系的雏形,它将信用的基础从金属本身,转移到了交易双方的信誉和网络之上。我们细致解析了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的贸易城市间如何通过复杂的票据网络,实现了跨越国界的价值转移。 同时,我们考察了中东和伊斯兰黄金时代的金币(如第纳尔)在连接欧亚贸易网络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奥斯曼帝国对区域内货币稳定的尝试。 第四部分:金本位的建立与全球化加速(公元 1700 年 – 1914 年) 工业革命对货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定、充足且能够支撑大规模资本流动。本部分详细阐述了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的兴起。 英国的引领与全球锚定: 我们分析了英国在 18 世纪末确立的严格金本位制度如何使其货币——英镑——成为事实上的全球储备货币。金本位提供了一种跨国界的可比较性,理论上限制了各国政府滥发货币的能力,从而为 19 世纪的国际贸易和长期投资提供了必要的信心。 然而,金本位并非完美无缺。本章会探讨这种制度如何受到全球贵金属流动(如淘金热)的影响,以及在经济衰退时期,各国政府在维护汇率稳定与刺激国内经济之间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同时,本部分也会对比分析非金本位国家(如部分南美国家)在获取国际资本时所面临的溢价和风险。 第五部分:危机、战争与法定货币的胜利(1914 年至今)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了既有的货币秩序。战争的巨额开支迫使各国政府普遍放弃了金本位的约束,转向纯粹的法定货币(Fiat Money)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与解体: 战后,各国试图重建稳定框架,形成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一体系的运行机制、其在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意义,以及最终在 1971 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后走向终结的过程。 现代金融的形态: 体系解体后,全球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我们探讨了现代中央银行的角色如何从单纯的贵金属管理者,转变为通过利率、量化宽松等工具主动管理通胀和就业的宏观经济调控者。最后,本书展望了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对传统货币主权和支付基础设施带来的颠覆性挑战,以及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探索,这预示着货币形态可能正处于下一次历史性变革的开端。 结论:永恒的张力 贯穿全书的线索是货币在其历史中始终存在的内在张力:国家权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张力;对稳定价值储藏的渴望与技术进步带来的快速贬值风险之间的张力;以及金属的稀缺性与经济增长对流通量需求的张力。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多角度的全球视角,让读者理解,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纸币和数字符号,是数千年人类信任构建、政治博弈和技术革新共同塑造的复杂产物。理解货币的历史,就是理解人类如何组织和分配价值的完整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历史类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聚焦细节而缺乏全局观。但“印度货币史”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叙述,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主题章节,带领读者进入印度的货币世界。我被书中关于“银本位”和“金本位”在印度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货币制度如何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对外贸易的章节深深吸引。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一些鲜为人知的货币形态,比如使用特定形状的贝壳、金属块,甚至是特定种类的谷物作为早期交易的媒介,以及这些“非正式货币”如何在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中流通。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印度在19世纪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经济压力,是如何艰难地调整其货币政策,并最终确立起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流畅,语言生动,即使是对于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印度货币史”时,我抱有的预期是一个相对学术和理论化的读物,可能会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经济模型。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人意料地具有人文关怀和故事性。他并没有回避技术层面的细节,但更注重将这些技术细节与宏观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我读到关于古代印度铜币和银币在不同王国之间的流通,以及当时商人们如何应对汇率波动和货币贬值的问题。令人着迷的是,书中也探讨了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了货币的使用和价值认知,例如,某些宗教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其货币上不会出现人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其货币的设计风格。书中对不同时期税收制度的变迁,以及这些税收如何通过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来实现,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明白,货币的背后不仅仅是经济的逻辑,更是权力的运作和社会的组织方式。这本书让我对“货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与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物质载体。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印度货币史”的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实际内容却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仅仅罗列一些古老的硬币和纸币的图片,然后配上干巴巴的年代和名称。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和历史学家的宏大视角,将印度次大陆数千年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巧妙地编织进货币的发展脉络中。从最早期简单的贝壳、金属块作为交换媒介,到复杂的王朝时期铸造的精美钱币,再到莫卧儿帝国时期繁荣的贸易货币,直至近代英国殖民时期引入的纸币体系,每一个阶段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时期货币材质、设计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宗教、文化意义的分析印象深刻。例如,不同朝代的统治者如何在钱币上刻上自己的肖像、宗教符号,以此来宣示权威、统一国家;又或者,某种金属的稀缺性如何影响了其作为货币的价值和流通范围。这本书让我明白,货币不仅仅是简单的支付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信息、社会形态、甚至思想观念的活化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钱币的书,更是一部浓缩的印度文明史。

评分

我对“印度货币史”这本书的初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相当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冷冰冰的数字和年代。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印度数千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巧妙地融入到了货币的历史发展之中。我被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印度货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的描述所折服,例如,古代王朝时期铸造的带有精美浮雕的银币,以及莫卧儿帝国时期设计精巧的金币,它们不仅仅是价值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艺术成就的体现。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货币的符号学意义,分析了不同图案、文字和标记在货币上所承载的政治、宗教和民族象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印度近代货币改革的详尽梳理,它揭示了在殖民时期,印度如何从一个分散的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一个统一的、由国家主导的货币体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货币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人类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史诗。

评分

这本“印度货币史”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货币价值波动的图表和经济学理论,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更像是一位故事讲述者,他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和细节,把印度历史上那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经济现象串联了起来。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早期殖民者如何利用不同的贸易货币在印度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以及后来英格兰银行如何一步步渗透和控制印度的货币体系,直到最终发行卢比。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马铃薯经济”的那部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某些特定时期,非官方的商品如何扮演了货币的角色,以及这种非正式的交易方式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有,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货币流通的细致描绘,也让我了解到印度作为一个如此多元化的国家,其货币体系是如何在融合与冲突中不断演变的。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时空,亲历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