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

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文山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自治
  • 自治区
  • 法规研究
  • 历史研究
  • 文本研究
  • 中国法律
  • 少数民族
  • 区域自治
  • 政治学
  • 宪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206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361
包装:平装
开本:A5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29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从历史与文本的视角,研究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立法环境、立法原则、立法技术和立法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条例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案。能为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立法理念、立法技术的帮助与借鉴,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是本书研究的企盼。

作者简介

张文山,现任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法律关系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理论法学、民族法学、法经济学、少数民族人权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和东盟国家法律制度方向的研究,创立了自治权理论为核心理论的民族法学理论体系。代表著作有:《自治权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自治权理论与自治条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突破传统思维的瓶颈——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通往自治的桥梁——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
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完成学术论著近300余万字,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2003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杰出法学家”。

目录

绪论 001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自治条例 001
二、自治区自治条例的性质与位阶 038
三、研究自治区自治条例的意旨(寓意) 047
第一章:自治区自治条例起草的历程 050
一、广西起草自治条例的状况 050
二、内蒙古起草自治条例的状况 095
三、宁夏起草自治条例的状况 142
四、西藏起草自治条例的状况 178
五、新疆起草自治条例的状况 180
第二章:自治区自治条例(草案)文本分析 184
一、广西自治条例(草案)文本分析 184
二、内蒙古自治条例(草案)文本分析 209
三、宁夏自治条例(草案)文本分析 225
第三章:自治区自治条例通过的主要障碍 242
一、自治区自治条例通过的理论障碍 243
二、自治区自治条例通过的技术障碍 250
三、自治区自治条例通过的程序障碍 258
第四章:自治区自治条例的理论基础 263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自治权的一般理论 263
二、国家主权与自治权的关系 279
三、政体理论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一般理论 288
四、法律体系理论与自治立法的一般理论 324
第五章: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基本原则 330
一、宪法至上与不抵触原则 331
二、对等原则 333
三、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原则 343
四、自治民族与其他民族利益均衡原则 348
第六章: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基本内容 355
一、自治机关与自治机关的组成 355
二、自治机关的权力 360
三、自治机关的责任(义务) 363
四、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365
五、法律责任 366
第七章:自治区自治条例的专家建议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条例》立法论证报告369
一、自治区自治机关的组织、工作 369
二、自治区两院的人员配置 388
三、自治区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具体化问题 389
四、自治区享受中央国家机关扶持照顾的法定权利 420
参考文献 429
后  记 437
《域外风云:近代帝国边疆的法律重塑与民族交融》 导言:历史的断层与法律的重构 本书深入剖析了近代世界中,由扩张、殖民与内部治理需求所驱动的边疆地带的法律演变过程。不同于传统上聚焦于核心领土的制度研究,《域外风云》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帝国权力结构下,法律秩序被外力干预、重塑乃至彻底颠覆的“边缘”区域。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成文法的颁布与执行,更是法律在跨文化、多民族环境中如何运作、被地方社会吸收、抵抗或重新诠释的复杂动态。本书旨在揭示,近代化进程中,法律体系的转型往往是帝国宗主国对边疆资源、人口及地缘政治控制的直接体现,同时也催生了地方精英与民众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寻求身份认同与权益保障的复杂博弈。 第一部分:法律的移植与地方的适应性抵抗 本部分考察了近代以来,数个主要帝国(如沙皇俄国、奥匈帝国、英属印度、法属印度支那)如何将其本土的法律原则和司法实践移植到新纳入的边疆地区。这一移植过程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充满了妥协、折中与地方因素的制约。 第一章: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冲突 详细考察了在面对既有的部落法、宗教法或传统习惯法时,帝国所颁布的“现代”法律(如土地法、刑法典)所遭遇的阻力。重点分析了法律的“可见性”与“可操作性”之间的张力。在一些偏远地区,帝国法律的有效性往往依赖于对地方权威的间接授权,这导致了法律的“混杂性”——表面上遵循帝国规范,实质上仍由地方长老或宗教领袖裁决。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了这种“法律混合体”在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等关键社会领域所产生的独特司法实践。 第二章:司法机构的渗透与地方精英的“法律化” 研究了帝国如何建立新的司法机构(如上诉法院、边疆巡回法庭)来取代或架空传统权威。然而,这些新机构的运作高度依赖于当地通晓帝国法律的通译、书记员和受过西方教育的律师。本章探讨了这些“法律中介者”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帝国法律的推广者,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对法律文本的精通,重构了地方的社会关系和资源分配,成为地方政治生态中新的权力节点。 第二部分:身份的界定与法律的工具性 近代帝国治理边疆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清晰界定“谁是谁”,并将这些身份差异转化为可管理的法律类别。本部分探讨了法律如何在民族、宗教乃至语言层面上固化或制造新的身份区隔,并以这些区隔作为资源分配与政治控制的工具。 第三章:人口普查、土地丈量与法律主体性的消解 重点分析了近代边疆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入西方的私有产权概念和详细的土地测绘,旧有的集体所有权或使用权体系被系统性地瓦解。本书追溯了这些变革如何通过法律文件——地契、登记簿——来确定谁是“合法的”土地所有者,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将大量非核心民族群体排除出合法的经济活动,转化为法律上的无产者或依附者。 第四章:宗教少数群体的法律地位重塑 本章聚焦于宗教少数群体在帝国法律体系下的特殊待遇或歧视。研究了帝国如何根据宗教教义来区分不同的民事管辖权,例如允许某些群体继续在民事领域遵循其宗教法(如继承、家庭事务),而将其纳入帝国刑法和公共法律的统一管辖。这种“双轨制”法律结构是如何服务于“分而治之”的治理策略,并加剧了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隔阂。 第三部分:边疆的冲突、合法性危机与法律的未来 边疆地带的社会张力往往在法律的失效或滥用中爆发。本部分将分析法律在维护秩序上的局限性,以及抵抗运动如何利用或反抗帝国法律话语。 第五章:非常措施与法律的暂时性“悬置” 考察了在面临武装冲突、叛乱或大规模移民潮时,帝国如何频繁援引“戒严令”、“紧急状态法”等非常措施。这些法律工具在边疆的常态化使用,使得边疆的法律状态长期处于“不稳定”或“暂停”状态。我们分析了这些临时性法令如何被用来绕开既有的成文法保障,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征用、人口迁移或政治清洗,并探讨了这些“例外状态”对后世法律建构的影响。 第六章:知识分子对法律民族主义的回应 在边疆地区,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帝国的法律体系进行批判性审视。他们既反对帝国法律的殖民本质,同时也试图利用西方法律的语言和逻辑,为本民族构建新的、具有内在合法性的法律叙事。本章对比了不同流派知识分子对“法律现代性”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法律话语融入民族建构运动,为未来独立或自治的法律基础埋下伏笔。 结语:法律的遗产与持续的张力 《域外风云》总结了近代边疆法律重塑的深远影响。本书认为,近代帝国强加于边疆的法律框架,尽管表面上实现了某种“统一性”,但其内在的身份切割、资源不公和法律的例外化倾向,构成了该区域至今仍未完全消解的结构性问题。对这些历史性法律张力的深入理解,是探讨当代边疆治理与族群关系的关键起点。本书为区域研究、法律人类学以及比较政治史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政治学中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文本的演变过程感到好奇,特别是当涉及到像民族区域自治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时。《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这个题目,虽然听起来相当学术,但对我来说,它代表着一种深入探究的可能。我想了解,那些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自治区”是如何在法律层面获得其身份和权力的?这本书能否清晰地勾勒出这些自治条例从无到有,从小范围到全国推广的漫长历程?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这些条例的社会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民族政策导向是如何影响文本内容的。这是否意味着,在解读这些条例时,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的历史材料和文本分析,让我能够理解,这些条例的设计理念和实际执行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张力,以及这种张力是如何被处理的。我对那些“文本”的字斟句酌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充满了兴趣。

评分

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的,想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完善的。我对历史的演变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这样复杂的问题时。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就直接点明了这一点,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特别关注那些条例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制定、修订,又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契合的。我脑海里会不断勾勒出那个年代的图景,想象着立法者们是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又是如何带着怎样的理念来构建这些法律文本的。这不仅仅是对条文本身的解读,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那些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时代印记。我希望能从中看到,这些自治条例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既保持其核心精神,又适应现实需求,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起源到发展的完整图景,理解其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评分

拿到《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可能是一本需要耐心和细致研读的著作。我一直对国家治理的精细化和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很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地了解那些“自治条例”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孕育、成型,以及不断演变的。我尤其关注的是,那些“文本”的每一个字背后,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政治智慧。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理解条例制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博弈。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中国政治体制和民族政策演进的一次深刻的探寻。我期待能从中看到,这些条例是如何在历史的淬炼中,逐渐完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以及它们在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学术性所震慑。题目《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听起来就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专门给研究者准备的。但我一直觉得,即使是看起来很“硬核”的学术著作,如果它触及到了我们国家一些关键的治理经验,那也是值得深入了解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那些“文本”究竟是如何被“研究”的。它会不会像一本教科书一样,枯燥地罗列条文和解释?还是会有一种更生动、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方法?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看懂那些法律条文,更能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以及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想知道,这些条例在历史上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有没有出现过一些经典的案例,或者一些争议性的解读?我对这种“细节”里的学问特别着迷,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专业领域中,而这些细节的梳理和分析,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一个制度的全貌。

评分

对于《中国自治区自治条例研究:历史与文本》这样一本著作,我首先被它所承诺的研究深度所吸引。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涉及到如此敏感和复杂的民族问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研究”那些“自治条例”的。是简单地进行文献梳理,还是会深入到历史的纵深,去探寻条例产生的具体背景和原因?我特别希望能看到,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时期被赋予生命,又是如何与现实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相互作用的。我对于那些“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可能蕴含的历史信息都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通过不断的文本修订和实践调整,最终形成的?我对那些“历史”的细节和“文本”的逻辑性都抱有极大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